成语小故事

发布者:金华大帅 时间:2022-11-17 12:58

成语小故事

成语小故事1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都称他为先生,对他相当尊重。淳于髡是个关心国事,对君主有了缺点或过失,敢于进谏的忠贞之士。但淳于髡进谏时,十分注意方法与效果,不采取容易得罪君主直谏的方法,多采用用讽喻来进谏。因而,向齐威王讽谏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成语小故事

第一次,是齐威王执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隐语进谏,把齐威王比做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逼着齐威王振作君起来,革新朝政,使齐国变弱为强;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军压境,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他金百斤,,,,车十辆。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来说是很寒伧的,难以达到求救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讲寓言来进谏,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紧接前次,淳于髡到赵国以后,说服了赵王请来赵兵十万,战车千乘,吓退了楚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召淳于髡到后宫饮酒。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没有完全改掉,就在饮酒时进行讽谏。

齐威王问淳于髡,说:“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为一石)也醉。”

齐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够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释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场合与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赐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里惊恐,俯首伏地而饮,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无拘无束,男女混杂,行为又很放荡,心里最欢乐的时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语说:“酒喝过了分,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之事。”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啊!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从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与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成语小故事2

【解释】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入室操戈的故事

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癱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

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说:“你这样不是进来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吗?”

成语小故事3

1、暗渡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这个典故载于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2、八斗才

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以斗量才。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3、白龙鱼眼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天帝说:'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4、白首为郎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武帝问:"为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5、白驹过隙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6、白面书生

这个典故出自《宋书.沈庆之传》。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皇上准备出兵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7、白往黑归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一致。

8、白衣送酒

典故见《续晋阳秋》、《宋书.陶潜传》。东晋诗人陶渊明极好饮酒,因家贫常不能尽兴。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无酒助兴。正怅惘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载酒来,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后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阳日》诗有"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句。

9、百发百中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左右围观的几千人,都说他善于射箭。有一个男子站在他旁边说:"好!我可以教导你怎样来射!"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男子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恰好时休止,一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易射偏了。如果有一发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后以"百发百中"比喻善于谋事。

10、白云亲舍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成语小故事4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其父左中郎将邕(音yong拥),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驰名于世。文姬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后来,在董卓之乱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为匈奴人虏获,做了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区为曹操统一后,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饱尝艰辛,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来倾诉自己思亲思国的感情。后来,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对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与心情也作了描写。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面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与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与处理问题。

成语小故事5

百发百中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

(百发百中)

“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释读】百:形容多;发:发射,也指射箭;中:正对上,恰恰合上。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准,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办事成功,决不落空。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成语小故事6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齐庄公色胆包天,借探视崔杼之机和棠姜相会,表现出一副乐不可支的丑态。崔杼见国君这样欺负他,忍无可忍,设计将他杀了,改立景公为国君,自己担任丞相之职。

齐国负责修写国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这件事情公正地记录下来。崔杼听说后,多次暗示史官,要他为自己避讳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还是写出了实情。他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在当时,弑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谁弑了君,必会被后世之人所谴责。崔杼见史官竟然跟他对着干,又羞又恼,心想你不给我留情面,我就不给你留活路。于是,凶狠的崔杼将那名史官杀死。

谁知道,继任的史官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秉笔直书,记录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杀一个史官,为什么不能杀第二个,不信后来者不怕死。他为了让别人屈从于自己,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保留崔杼弑君的内容。

崔杼见史官们都如此正直,自己这样肆意杀人,也不会带来好处,只好就此作罢,放了史官们一马。

后来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都气愤地说,崔杼想掩盖自己的丑事,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成语小故事7

乐此不疲

刘秀在新朝统治时期起兵造反,想恢复汉室江山,所以得到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公元25年,他终于中兴汉室,做了皇帝,史称汉光武帝。后来,他又镇压了赤眉起义军,将各地割据势力消灭,统一全国,让老百姓过起了太平的日子。

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厌倦了战争,同时他亲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痛苦,因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工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定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汉朝又强盛起来。

由于长期领兵作战,他对军事生活厌倦了。天下一统后,他不谈自己熟悉的军事,却对经史义理方面发生了浓厚兴趣,不仅自己潜心研究,还常常召集公卿郎将等在一起进行讨论。有时候,光武帝一直研究到深夜,还觉得意犹未尽。

太子见光武帝对研究学问这样上心,生怕他用功太过,把身体弄坏了,就好心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希望您以后能颐养精神,过一过悠闲的日子,安度晚年。”刘秀听罢摇摇头说:“我喜欢研究学问,并不感到疲劳。”

◎成语释义

形容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故事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出处译文

(太子)向皇帝进谏说:“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希望您以后能颐养精神,过一过悠闲的日子,安度晚年。”皇帝回答:“我喜欢这样,并不感到疲劳。”

成语小故事8

历史故事: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成语小故事9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医师,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

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医师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不会犯下大错。”

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自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

成语小故事10

原意是在地上画出线路,就可成为图形,用来说明地理形势等。形容人点画之间就成文章,才能超群。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

敬侯张安世的长子千秋和大将军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是西汉时的中郎将。

一次,两人一起领兵跟随度辽将军范明友攻打乌桓国。战事结束后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见霍光。霍光正在庭园散步,因为是世交晚辈,不必多礼,就请千秋到园中相见。

交谈中,霍光询问千秋和乌桓交战的策略、山川形势等。千秋就将如何出兵、行军路线、交战情形等详细地讲给霍光听,为了使霍光听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树枝,一边口述,一边就在地上画出交战区的地理形势,兵力布置图,把双方的情况和交战过程介绍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漏。

霍光接着问霍禹,霍禹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说:“有文书记载。”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认为霍禹无能,叹气说:“从此后霍家将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张家将一代比一代强!”

事实果然如此。霍光死后,担任大司马的霍禹谋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诛灭。张家子孙代代相传,仅宣帝、元帝两朝,担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职的张氏子弟就有几十人。

人们说起此事时常常把他们两人作比较。

成语小故事11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成语故事】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典故】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释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

【其它使用】

我生怕自己杯弓蛇影,听岔了,谨慎地问:"你说什么事?""那篇说你的文章是我写的。"

成语小故事12

【成语】: 尺短寸长

【拼音】: chǐ duǎn cùn cháng

【解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成语故事】:

爱国诗人屈原曾多次向楚王提忠告。但昏庸的楚王不仅不接受,反而听信谗言,把他流放到外地。屈原心烦意乱,请人卜卦。他对占卜人说:对君王应该是真诚直言呢,还是虚假应酬?应为真理正义牺牲一切呢,还是奴颜婢膝、苟且偷生?应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和鸡鸭去争食吃?……占卜人被屈原的问题难住了,拱拱手说:对不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会有短的时候,寸会有长的时候),神也有不灵的时候。你的问题我没法卜。尺短寸长由此简化而来。

尺短寸长比喻事物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成语小故事13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成语小故事14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

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史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史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史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史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成语小故事15

名落孙山:汉语成语,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门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边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即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他这首诗的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后来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