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精选5个)

发布者:熊猫木木 时间:2024-11-19 23:08

关于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精选5个)

欺世盗名与“盗名窃誉”有别:欺世盗名的手法一般是公开的;含有“欺世”之意;语义较重;“盗名窃誉”的手法一般是隐蔽的;不含“欺世”之意;语义较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精选5个)

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 1

西晋时,王衍长得一表人才,举止文雅,又精通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年轻时就在京城洛阳出了名。晋武帝的丈人、车骑将军杨骏慕王衍的名,想把另一个女儿嫁给他。但王衍不愿攀附权贵,装作生了疯病,满口胡言,杨骏只好作罢。

王衍自命清高,整天对人家讲一些精妙空虚的道理,面对世俗间的事绝口不谈,更不说一个“钱”字。

有一次,妻子待他入睡后,故意把许多铜钱铺在床前。第二天他起床下地,踩到了铜钱,马上皱着眉头叫婢女取走,说话中还是没有提到“钱”字,只说把这东西拿掉。这件事在洛阳城中传为美谈。

王衍这种清高的`表现,换来了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后来竟升任尚书令。他的女儿也被选到宫里,当了愍怀太子的妃子。

晋怀帝司马衷是个呆子,不能处理朝政,于是皇后贾南风专权。

贾后很快就派人杀死了太后的父亲杨骏,后来又捏造罪证,诬陷并非她亲生的愍怀太子谋反,将他废为平民。

王衍怕连累自己,赶紧向贾后上表,请求自己的女儿与愍怀太子离婚。

王衍的这种做法,使大臣们看清了他并非真的那样清高。

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 2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况,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锐地对欺世盗名的行径作过批判。

荀况举例说,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因劝谏卫灵公不成,就嘱咐儿子自己死后不要入殓,以此劝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罢免弥予瑕……

荀况又举例说,战国时齐国的田仲既不肯接受高官厚禄的哥哥的帮助,也不愿去做官,宁肯去种菜。荀况在著作中认为,史鱼和田仲都是用欺骗手段“盗名于暗世者也”,批评他们是在动乱之世道窃取虚名的'人。他们是最大的危险。

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 3

王衍的这种清高表现换来了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后来竟升任尚书令。他的女儿也被选到宫里,当了愍怀太子的妃子。当时的皇帝司马衷是个吊子,不能处理朝政,于是皇后贾南风专市又。贾后很快就派人杀死了太后的父亲畅骏,后来又捏造罪证,诬陷并非她亲生的愍怀太子谋反,将他废为平民。王衍怕连累自己,赶紧向贾后上奏,请求让自己的女儿与愍怀太子离婚。

王衍的这种做法,使大臣们看到了他并非那样清高,更加认清了他欺骗世人,盗窃名誉的嘴脸。

后来,赵王司马伦起兵杀掉贾后,掌握了朝中大市又。从此,王衍失势。不到一年,司马佗废掉惠帝,自立为天子。齐王司马同、成都王司马颖、河问王司马颙联兵攻占洛阳,杀死司马伦,惠帝复位。王衍因为是在司马伦执政时下台的,这时又被请出来当尚书令。

公元315年,北方羯族首领石勒率领大军南侵,击败了王衍率领的晋军,并将王衍和他的`所有部将全部俘获。

石勒开始对王衍非常敬重,询问他晋朝内部为何祸乱不断。王衍却一再推说自己不问世事,出现祸乱与他无关。石勒大怒,指责他长期当官却说不问世事,并痛骂他是断送晋朝天下的奸臣,当晚便将他活埋处死。

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 4

欺世盗名,是一个源于战国时期的成语,最早出自《荀子·不苟》。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揭示了欺骗与虚伪的严重后果。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荀子在他的著作《荀子·不苟》中,批判了两种看似高尚实则虚伪的行为。他提到,卫国有个大夫名叫史鱼,他屡次向卫灵公进谏,但始终未被采纳。史鱼在临终前,嘱咐儿子在他死后不要将尸体入殓,以此作为最后的'进谏。卫灵公得知后,深受感动,并决定改正自己的错误。然而,荀子却认为史鱼的行为是欺世盗名,他利用自己的死来博取名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荀子还举了另一个例子,齐国有个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在朝中做大官,收入丰厚,但田仲却拒绝接受哥哥的资助,坚持自己种菜为生。这种行为在当时被很多人称赞为清高,但荀子同样认为田仲是在欺世盗名,他通过拒绝财富来博取虚名,同样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荀子指出,这两种行为都是利用世人的无知和善良,通过欺骗手段来窃取名声。这种行为不仅虚伪,而且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为假象总有暴露的一天,一旦被发现,欺世盗名者只会败坏自己的名声,遭到世人的唾弃。

欺世盗名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那些用欺骗手段来窃取名声的人。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都应该保持诚实和正直,不要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欺骗他人,否则最终只会自食其果。这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名声不是靠欺骗和虚伪得来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来赢得。

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 5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是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不苟》篇中,批判了欺世盗名的行径,并讲了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说,夏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名叫史鱼,他屡次纳谏卫灵公,但卫灵公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史鱼很不甘心,直到他临死之时还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不要用弥子瑕,他都不听。我作为一个大夫生前不能改正国君的过失,死后就不应成殓。”这事很快就被卫灵公知道了,他很受感动,决心改过。

第二件事是说,战国时齐国有个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在朝中做了大官,收入的俸禄多达几万石,但田仲既不去做官,也不接受做官的哥哥的给济,而靠自己种菜过活。

对于上述两件事中涉及的两个人的'异常举动,当时曾博得了不少人的称赞。但荀子却认为:“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意思是:这两个人都是盗名之人的行径。像这样的狡诈之人,在动乱的时代以欺骗世人的手段去窃取虚名,危险是非常大的。

而苏洵在《辨奸论》中提到的欺世盗名的人是西晋大臣王衍。“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苏洵这样评价王衍。王衍是西晋重臣,才华横溢,儒雅英俊,精通老庄学说,年轻时在京城洛阳很有名气。他自命清高,晋武帝的皇后杨芷之父、车骑将军杨骏曾想把女儿嫁给他,他却以此为耻,装疯卖傻拒绝了。有一次,他的妻子趁他熟睡,在床前的地上铺了很多铜钱,第二天,他起床下地踩到铜钱,马上皱着眉头让婢女拿走,话语中只说把这个东西取走,并不提“钱”字。王衍的清高不仅为他换来了美名,也换来了官运亨通,他步步高升,相继任中书令、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要职,女儿也当上了愍怀太子的妃子。后来贾后专政,诬陷愍怀太子谋反,废其为庶民。王衍怕连累自己,赶紧向贾后上表,请求允许女儿与太子离婚。永嘉四年,刘粲、石勒等进犯洛阳,王衍虽身为太尉,却不组织抵抗,反而带头逃跑。翌年,他在被石勒俘获后,劝石勒称帝,被其杀死。王衍的行为让人明白,一些人所谓的清高只是装样子,以骗取美名罢了。

成语“欺世盗名”指窃取名誉,欺骗世人,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成语告诉人们,与其费尽心思、混淆视听,不如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去办事。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