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笼_时代的变化作文
火笼_时代的变化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火笼_时代的变化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方虽然少雪,可由于没在北方过冬的缘故,即使电视上报道温度再怎么低,也还想着他们有暖气,让我总觉得南方的寒冬不亚于北方。
一到冬天,火笼就从农户家的角角落里蹦出来了。细竹篾编制的精细外套,包裹着金属薄皮做的内胆,烤竹拗成的把手,铁丝扭成的花式网罩,颇具一种乡下手工艺品的韵味儿。
一大早,火笼就迫不及待地在土灶前拿开网罩等着,嗷嗷待哺了。待灶台上最后一道工序猪食煮熟后,主人用火钳敲下薪柴烧得通红却又要断未断的木炭,撤去余下薪柴,用火锹在火笼底面儿先铺上一层细嫩的白灰,(以防火笼的内胆被炽热的红炭烧穿)然后再从热气逼人的灶膛中,铲出面红耳赤蹦跶着小火星的炭,倒入火笼张开的血盆大口中,最后,再在炭的上面铺上一层灰,以防火太大而烫手。有了一个火笼,纵使今天再冷,再怎么在外面闲逛也无所畏惧了。
冬天的村口路边也总有很多人闲聊,年级稍微大点的人人们人手一个火笼,后辈则要么蜷缩身体,硬撑着说“不冷”,要么手捧一暖手袋——时间一久,还是会免不了和大爷大妈们共用一火笼。老妪用围裙把火笼掩住,双手伸进去取暖,聊着各种各样的村里杂事;老头子则多半靠着火笼蹲着,有一种想用身体把火笼给包起来的感觉,拿着火笼点着的烟斗,唠叨几句看过的新闻,聊几个政治话题,激动处还会抬高声调。火笼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好像成了冬天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不能没有它了。没有火笼的冬天,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熬不熬得过去也很难说。就像我奶奶一样,如果自己灶膛內没有火了,就会再去四个儿子家都走一遍,倘若再没有,去邻居家借火也要借过来,就是死活愿意挨冻,也不愿意用电取暖器;虽然奶奶会赞叹如今取暖器的方便,科技的进步,但终究还是说火笼来的亲切,来的暖和,来的舒服,是一切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记得上小学时的我,冬天时总被母亲要求带火笼去上学,我总是拒绝,我害怕同学们投来的异样眼光,同时也觉得火笼太老土,太丢人,总没有暖手袋那么时尚。但终究还是被母亲说中了,我终于还是会觉得传统的火笼好,火笼真的是“超长续航”,铲一次木炭,度过一整天还绰绰有余,到了第二天早上,还能感觉到残余的木炭释放的余温,不用像暖手袋那样老是充电。带着它,能够在田间路边,村口小巷四处走动,冷了还能烤烤脚,不像笨重的取暖器,放在哪儿人就坐在哪儿,还离不开电线。我总觉得人工取暖器太过于干燥,太过于不自然,干燥得令人心烦意乱,沉不下心,干燥得人的皮肤显出一条条密集的白线,皮肤像是皲裂的白色石头,也像是鳞片,轻轻一挠,便会掉落无数的白色粉末。火笼的暖相比较而言则更温润,像是带着水的火,更自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贴切感,也许是人们几千年来都与这种自然的火亲近的原因吧。
社会的发展取代了不少旧的事物,磨面机代替了磨,雨伞代替了竹编斗笠,原汁原味儿的蓑衣等便渐渐消失在了“改朝换代”的浪潮中,颇具古韵的火笼勉强在老人的手中挺到了现在。我想火笼终究也躲不过“世上新人赶旧人”的过程,村口火笼定会越来越少,他也将在后人的戏谑声中,与万千传统一起退出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