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1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作为首饰;后指古代春游,妇女们采集百草。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从龙舟竞渡的场景展开,一“竞”字写出了划桨人之矫健、船行之轻疾、气氛之热烈。
B.杜甫《秋兴》有“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之句,本词上片后两句的境界与之颇为相似。
C.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与上片白日游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随风飘荡的'落花更添哀伤情致。
D.整首词的描写独具匠心,上片写景,景中有人,人为景乐;下片写景,静中有动,情景交融。
16.张炎曾在《词源》中提出“过片”的概念,称“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我们通常把词的下片的开头视为“过片”。请分析本词的“过片”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阅读题目
15. 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落花更添哀伤情致”分析错误。“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意思是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带有池塘的庭院显得异常幽静。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并不是为了突出“寂寥”之感。“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中的“杨花”是柳絮而非“落花”,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没有“哀伤情致”。
16.①承上。前句写游人散去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体现出寒食游春的时间变化,反衬上片白昼游乐的繁盛,为上片游春场景作结。②启下。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句的中庭月色幽静之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对“过片句”的要求,根据“不要断了曲意”可知“过片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然后根据题目对“过片句”的解释,找到本词的过片句“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展开分析。“行云去后遥山暝”中的“行云”指如云的游女,意思是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承接上片内容,体现出寒食游春的时间变化,反衬上片白昼游乐的繁盛,为上片游春场景作结。“已放笙歌池院静”,意思是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词句中一“静”字又引出下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的月色幽静之景。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2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
⑴《木兰花》:即《玉楼春》。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见上卷薛昭蕴《浣溪沙》之二注(35页)。
⑵舴艋:指竞赛的龙船。舴艋,小船,从蚱蜢取义。
⑶笋柱:秋千架的形状。秋千今通作秋千。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见《尔雅释水》。亦可泛称水边。拾翠见上卷李珣《南乡子》之四注(45页)。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春游。杜甫《秋兴》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问。
⑸踏青:阴历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蝶恋花》之四注(53页)。
⑺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对,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⑻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
【注】张先,北宋词人。乙卯年:1075年,时年作者八十六岁。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寒食:即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阕。(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阕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能答出反衬对比动静结合的均可给2分,上下阕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2分).
阅读练习二: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3分)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3分)
答案:
(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一点1分)
(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1分,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1分(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1分。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4.前两句描述的民俗活动有划龙舟和荡秋千。(2分)
5.下列对本词五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2分)
A.空间转移,由远而近。 B.意境拓展,由动而静。
C.情感深化,由乐而歌。 D.时间变换,由昼至夜。
6.有人评价画线句写景工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答案:微风轻拂,庭院中淡白轻柔的杨花在柔白月光的映衬下飘荡,似有若无,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静谧世界,暗示了诗人游乐后恬适、舒畅的心情。
阅读练习三:
8.词的上下两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
9.这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种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8.上片描绘出一幅热闹的寒食春游图,青年竞龙舟、游女荡秋千、芳洲采花、秀野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表现了词人对欢乐生活的热爱;(2分)下片描绘寒食节月夜庭院的宁静之美,远山渐暗、池院寂寥无人、月色清新明亮、杨花飘浮无影,表现了词人清澈澄净的可贵心态。(2分)
9.①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上片写寒食节白天春游的热闹场面,下片写热闹之后的静谧幽美的夜景,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表现词人对动之美与静之美皆能欣赏的豁达情怀。(2分)②视听结合。行云去后遥山暝为视觉,已放笙歌池院静为听觉,共同表现了热闹之后的静谧夜景。(2分)③情景交融。月色清明,杨花飞舞,花过无影,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的恬适和舒畅。(2分)(答其他技巧,持之有据亦可)
译文:
吴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龙船竞赛,竹架秋千上荡着成对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还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浮云散尽,远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洒满清朗的月色,无数柳絮轻轻飘过,看不到影子。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