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接榫的阅读及答案
生命的接榫的阅读及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的接榫的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的接榫的阅读及答案 1
生命的接榫
装潢房子的时候,我到林口卖古董家具的店买了一些清朝的门窗,请木工把窗花的部分拆下来,镶嵌在新家的门窗上。
为我们装潢的木匠已经是台北一流的师傅,任何细作的家具都难不倒他,但是当他看到那些清朝的古门窗时,也忍不住赞叹不已,言词中充满了敬仰与神往。
他说:“看到这些古代的门窗,作为一个木匠,就好像听见国歌或看见升旗,忍不住要立正敬礼呢!”
我问他说:“你觉得清朝的门窗美在哪里呢?”
“不论是构图、组合、接榫,都是一百分,无话可说。你看这四面门窗,没有用到一支钉子,古代也没有黏合胶,却可以接得如此完美,保留到现代,完全没有损害。”他说。
确实,这也是我每次看古董家具都会感动不已的原因。古代的工匠只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最朴素的材料,却成就了最繁重的结构与最华美的形式,那样超凡的巧手越过了时间与空间,使我们在百年后仍为之叹息不已。
我忍不住问木匠师傅:“如果把这窗花交给你,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不用钉子与胶水,你办得到吗?”
他沉吟了半晌,说:“我可以做得一模一样,甚至做得更好,但是我不能做,也不愿意做。”
“为什么?”
木匠师傅道出了一个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他说,如果他要以手工不借助任何机器,做出一个镶满窗花的窗子,至少要花一个半月的时间。以一天工资三千元来算,加上材料,一个窗至少要卖十五万元,可是买一个真正的古窗只要五六千元。何况,有谁在装潢时,愿意让工匠花一个半月,只做一扇窗呢?
“再说,古代的人盖房子、做门窗,都是为子孙来思考的,他们的眼光、用心,至少在百年以上。现代人很少在同一个房子住十年以上,何况是对待一扇窗呢?”木匠师傅说,“在时间上,我不能做;在用心上,我不愿意做。”
从前,我一直认为古人的手工好,才能做出那么好的明代清式家具。木匠师傅为我释疑,其实现代的工匠也可以做得一样好,只是没有古人的时空,也没有古人的心情吧!
木匠师傅花了几天的时间,就把窗花拆下全镶在墙壁和窗台上,墙壁后面装了壁灯,窗台后面则可以引进阳光。
不论白天或夜晚,只要阳光与灯光照过清朝的美丽窗花,屋内的光就迷离了起来。在迷离中,我总会想:古代的木匠是在什么情景下,做出这么美丽的窗呢?他们大多没有留下名姓。清朝我认识的工匠只有齐白石,在他的传记里读到过,从前的木匠到大户人家做装潢,往往一住就是两三年。如果是到寺庙,一住二三十年也是常有的事。他们花费青春、岁月与心力,选用最好的木材,用最细腻的方法,就是要做出最好的家具,并且传诸久远。
以中国的木作来说,最了不起的方法就是“接榫”——让木头与木头以阴阳、虚实、凹凸、伸缩来咬合,图案、结构、形式都已到了完美的境界,而且经历百年也不会朽坏松脱,这是多么精巧辉煌。
只要我们有一点人文艺术的素养,就会羡慕古代木匠的接榫哲学,了解到不用钉子与胶水而能密合,不只是木匠,也是生命里最完美的境界。
在我们年轻,刚刚会欣赏木作接榫的时代,谁不向往此生的爱情、婚姻、友情、人际关系都可以那样完美地接榫昵?
可惜的是,由于时空的错谬、因缘的落差、用心的不同,我们往往无法那么完美地接榫。后来不得不借助机器、铁锤、铁钉、黏胶,使那随时可能松脱的情缘勉强组合。直到有一天,啪啦一声,完全地碎裂。
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能像木匠一样追求完美,选取最好的木材,用最细腻的接榫,有千百年的用心,说不定我们也可以塑造出完美的、永不朽坏的情缘!
在迷离的清朝窗花下,我这样想着。
注:接榫(sǔn),就是把木竹等器物的榫头(凸出部分)和榫眼(凹下的部分)接起来,就像长条板凳的`板子和腿接口那样。
1.既然木匠说他做出的窗花可以与古代窗花一模一样,甚至做得更好,为什么还要向这些古代的门窗立正敬礼呢?
2.文章第二段交代“为我们装潢的木匠已经是台北一流的师傅,任何细作的家具都难不倒他”的用意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中“不用钉子与胶水而能密合,不只是木匠,也是生命里最完美的境界”这句话?
4.文中作者“可惜”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可惜?请联系文章加以阐述。
答案:
1. 他敬礼表达的是他对古代工匠的敬意。他敬佩的不仅仅是古代工匠技艺精湛,更敬佩古人的眼光、用心(古代工匠的接榫哲学)(花费青春、岁月与心力,选用最好的木材,用最细腻的方法,就是要做出最好的家具,并且传诸久远。) ,虽然他能做出与古代一模一样的窗花,甚至做得更好,但在时间上,在用心上,他都做不到。
2. 一流的师傅也“忍不住赞叹不已”,更加突出了古代工匠的令人敬仰。并为下文他说“能做出与古代一模一样的窗花,甚至做得更好”做铺垫。
3.不用钉子与胶水而能密合,是木匠接榫的完美境界。同样像木匠一样追求完美,花费青春、岁月与心力,用最细腻的方法,接榫好爱情、婚姻、友情、人际关系也是生命里最完美的境界。(像木匠一样追求完美,选择最好的并极用心的去呵护也会达到生命的完美境界。)
4.作者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空间的错误、因缘的变化和用心的差别造成了情缘的疏离、松脱,即便勉强维系,也总难免碎裂。
做到不可惜:年轻的时候,追求完美,选择好对象,并用心接合,做出长远的预备,塑造出完美的、永不朽坏的情缘,就不可惜了。
生命的接榫的阅读及答案 2
装潢房子的时候,我到林口卖古董家具的店买了一些清朝的门窗,请木工把窗花的部分拆下来,镶嵌在新家的门窗上。
为我们装潢的木匠已经是台北一流的师傅,任何细作的家具都难不倒他,但是当他看到那些清朝的古门窗时,也忍不住赞叹不已,言词中充满了敬仰与神往。
他说:“看到这些古代的门窗,作为一个木匠,就好像听见国歌或看见升旗,忍不住要立正敬礼呢!”
我问他说:“你觉得清朝的门窗美在哪里呢?”
“不论是构图、组合、接榫,都是一百分,无话可说。你看这四面门窗,没有用到一支钉子,古代也没有黏合胶,却可以接得如此完美,保留到现代,完全没有损害。”他说。
确实,这也是我每次看古董家具都会感动不已的原因。古代的工匠只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最朴素的材料,却成就了最繁重的结构与最华美的形式,那样超凡的巧手越过了时间与空间,使我们在百年后仍为之叹息不已。
我忍不住问木匠师傅:“如果把这窗花交给你,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不用钉子与胶水,你办得到吗?”
他沉吟了半晌,说:“我可以做得一模一样,甚至做得更好,但是我不能做,也不愿意做。”
“为什么?”
木匠师傅道出了一个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他说,如果他要以手工不借助任何机器,做出一个镶满窗花的窗子,至少要花一个半月的时间。以一天工资三千元来算,加上材料,一个窗至少要卖十五万元,可是买一个真正的古窗只要五六千元。何况,有谁在装潢时,愿意让工匠花一个半月,只做一扇窗呢?
“再说,古代的人盖房子、做门窗,都是为子孙来思考的,他们的眼光、用心,至少在百年以上。现代人很少在同一个房子住十年以上,何况是对待一扇窗呢?”木匠师傅说,“在时间上,我不能做;在用心上,我不愿意做。”
从前,我一直认为古人的手工好,才能做出那么好的明代清式家具。木匠师傅为我释疑,其实现代的工匠也可以做得一样好,只是没有古人的时空,也没有古人的心情吧!
木匠师傅花了几天的时间,就把窗花拆下全镶在墙壁和窗台上,墙壁后面装了壁灯,窗台后面则可以引进阳光。
不论白天或夜晚,只要阳光与灯光照过清朝的美丽窗花,屋内的光就迷离了起来。在迷离中,我总会想:古代的木匠是在什么情景下,做出这么美丽的窗呢?他们大多没有留下名姓。清朝我认识的工匠只有齐白石,在他的传记里读到过,从前的'木匠到大户人家做装潢,往往一住就是两三年。如果是到寺庙,一住二三十年也是常有的事。他们花费青春、岁月与心力,选用最好的木材,用最细腻的方法,就是要做出最好的家具,并且传诸久远。
以中国的木作来说,最了不起的方法就是“接榫”——让木头与木头以阴阳、虚实、凹凸、伸缩来咬合,图案、结构、形式都已到了完美的境界,而且经历百年也不会朽坏松脱,这是多么精巧辉煌。
只要我们有一点人文艺术的素养,就会羡慕古代木匠的接榫哲学,了解到不用钉子与胶水而能密合,不只是木匠,也是生命里最完美的境界。
在我们年轻,刚刚会欣赏木作接榫的时代,谁不向往此生的爱情、婚姻、友情、人际关系都可以那样完美地接榫昵?
可惜的是,由于时空的错谬、因缘的落差、用心的不同,我们往往无法那么完美地接榫。后来不得不借助机器、铁锤、铁钉、黏胶,使那随时可能松脱的情缘勉强组合。直到有一天,啪啦一声,完全地碎裂。
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能像木匠一样追求完美,选取最好的木材,用最细腻的接榫,有千百年的用心,说不定我们也可以塑造出完美的、永不朽坏的情缘!
在迷离的清朝窗花下,我这样想着。
1. 文章运用了哪种写作技巧,拓展了作者的思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答案:文章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技巧。作者由古代门窗的接榫联想到生命中的爱情、婚姻、友情、人际关系等,将木匠的接榫技艺与人生的哲理相结合,拓展了作者的思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 木匠师傅说他“不能做,也不愿意”做清朝的古门窗窗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木匠师傅不能做也不愿意做清朝的古门窗窗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以手工不借助任何机器做出一个镶满窗花的窗子至少要花一个半月的时间;二是没有古人的那份心思和长远的眼光,古代的人盖房子、做门窗都是为子孙来思考的,他们的眼光、用心至少在百年以上,而现代人很少在同一个房子住十年以上,何况是对待一扇窗。
3. 文中画线句子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大家都向往完美的情缘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同时也巧妙地过渡了文章的内容,从对木匠接榫技艺的赞叹转向对生命中情缘的探讨。
4. 文中作者“可惜”的是什么?请联系文章加以阐述。
答案:作者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空间的错误、因缘的变化和用心的差别造成了情缘的疏离、松脱。即便勉强维系,也总难免碎裂。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能像木匠一样追求完美,选取最好的“木材”(即对象),用最细腻的“接榫”(即用心接合),有着百年的用心,说不定我们也可以塑造出完美的、永不朽坏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