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秋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发布者:留在记忆中 时间:2024-9-10 18:21

刘因《秋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因《秋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因《秋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秋莲》是元代诗人刘因创作的一首咏物寄意诗。此诗作者借秋莲受到风霜摧残而凋萎的景况自喻,发抒感慨。首联写秋莲“瘦影亭亭”的情态和“淡香杳杳”的品性;颔联写秋莲“翠减红销”的衰败和“江清月冷”的寂寞环境;颈联写秋莲遭遇白露秋风,身不由己,难全晚节;末联抒发面对盛衰变化现实的慨叹。全诗处处将秋莲与诗人自己联系起来,反映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抑郁苦闷的心情,形象鲜明,含蓄婉转,寄托遥深。

【原文】: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释】:

不自容:不好意思,无地自容,形容处境窘迫。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或处境窘迫。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让自己钻进去。

此处“亭亭”只有“高”的意思,没有亭亭玉立的褒义,含自我否定,所以对象特征是“瘦高”,不是“亭亭玉立”或“高挑”等。

1.杳:无影无声:~无音信。~然无声。~如黄鹤(喻人或物全无踪影)。

2.幽暗,深广:~渺。~冥。

3、渺茫;深远;高远:杳不知所之也。(杳,深远没有尽头,这里表听不到声音。)——唐·杜牧《阿房宫赋》

前两者可理解似有似无,看不见,听不清,诗句此处理解为香气似有似无,闻不真切更为恰当。与前面的“淡香”正相吻合。所以此处不能答“香气浓郁”、“香气四溢”或“香气传得远”。

【翻译】:

秋天到了,荷叶失去往日的圆润,形容枯瘦,高高挺立在水面,自己都觉得羞于见人。荷花的香气清淡,似有似无,还指望与谁情意相通——世间恐怕是没有人欣赏了。

荷叶衰败,荷花凋落,这种情景已让人不堪忍受,更何况现在又处在清冷的江水和月色之中!

虽然叶衰花败,但还想保持莲蓬完整,也算是保全晚节吧。谁知现在已是白露生秋风起的时节,恐怕莲蓬不久也会破败。

荷花由盛转衰,莲子从莲蓬里凸显出来,像一位倔强的老人依然顽强地睁着眼睛,心中默默对自己说,我不会像某些人那些散发扁舟,载酒江湖。因为生命有时,酒壶易空啊。

【赏析】:

刘因这首《秋莲》摆脱旧制,不是正面歌颂莲花之洁美形质,而是以深沉抑郁的笔调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诗旨所在,是对美好事物横遭厄运的悼惜,也是自己坎坷身世、苦闷心绪的写照,别具一番情味,别呈一种意趣。

首联开笔于“瘦影”二字,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仍是“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持。“影”固如此,“香”更微淡,杳杳飘散之时,不知欲与谁相通消息。“不自容”,已见立身极其不易,随时均有倒下的可能;“欲谁通”,又显寂寞无朋,四周寻不到足以互慰的同伴,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种种辛酸情绪在两句中流露无遗。

颔联进一步针对秋莲’的遭遇与严酷的环境作了具体描述。当日盛开的花朵凋谢了,碧绿的叶子枯萎了,正是不堪忍受的“翠减红销”之际。尤有甚者,眼前的环境,江水清凉,月色冷漠,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如果说前两句写了“秋莲”萎顿落寞的状态,那么,这两句则点明造成此种状态的原因是大自然消长生杀的基本规律所致,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

颈联笔意转深,谓“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欲留得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净尽。显然无论往日的花开得何等鲜艳,无论它的本质何等洁美,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衰亡的命运是不可逃脱的。

至此,这三联六句,字面上是句句写“秋莲”,但实际上却是处处写诗人自己。这首诗是以象征的手法,借咏“秋莲”来寄托感慨,诗中所写“秋莲”的一切情状都暗示着诗人自身的遭遇。因此,尾联两句,便明确点出世道、人生的盛衰变化,在自己眼中依然历历分明,还是聊且逍遥自乐,不要令小船上的酒杯空着。于愁闷之时想到了酒,希望在“醉乡”中逃避现实、自我完善,这是古代历遭磨难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常常采用的一种“解脱”手段;就诗歌作品中的此类内容而论,所造成的感情韵味,则宛如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首律诗以四分之三的笔墨吟咏秋莲,笔触细腻入微,既写了此花在特定环境下的形态、香气、色泽、花实,又写了江、月、风、露等与之同时并存的自然景物。其中以“瘦影亭亭”对“淡香杳杳”,“翠减红销”对“江清月冷”,“青房全晚节”对“白露已秋风”,均见工巧贴切,独开新意。且“翠减红销”和“江清月冷”为句中对。至于末两句的抒情,可谓真挚沉痛,寓旨幽深,为读者留下了品味回思的余地。

【创作背景】

刘因是南宋入元的遗民,具有浓重的遗民思想。他在蒙古贵族的野蛮统治下深深眷恋汉人统治的宋朝,怀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宋亡后他也一度被迫仕元,任赞善大夫之职,虽然不久借口母病辞归,但始终悔恨自己的失节。这首诗就是借咏秋莲以寄托无可奈何的处境和难全晚节的悔恨之作

【作者简介】

刘因(1249—1293),元代诗人。初名骃,字梦骥。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其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有《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

【阅读训练】:

一、

(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出秋莲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一、

(1)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2)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二、

(1)诗中通过“瘦影”“亭亭”写出秋莲的外形纤弱、挺立的特点(2分);通过“淡香杳杳”,写出了莲的清香、邈远的特点。(2分)

(2)表现手法:借物抒怀(或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也算对,1分)

这首诗描写了秋荷在白露秋风、江清月冷中,虽遭大自然无情的拒人于千里之外,仍留下“莲蓬”与大自然抗争,全其晚节。(1分)诗人以秋莲自喻,寄托诗人身世之感,表达了诗人看淡人生盛衰荣辱、兴寄高远的豁达情怀。(2分)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