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发布者:古莲花池 时间:2024-9-7 02:1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的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A.外貌

B.行动

C.语言

D.心理

正确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A.外貌

B.心理

C.行动

D.语言

正确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A.语言

B.行动

C.心理

D.外貌

正确答案:D

4.选择正确的读音。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妈妈背()着我来到了医院。

A.bēi

B.bèi

正确答案:A

5.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地。

A.bèi

B.bēi

正确答案:B

6.写出一个可以替换加横线部分的词语。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

正确答案:到底

7.写出一个可以替换加横线部分的词语。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正确答案:清楚

8.回答下列问题。

“从租界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结合周恩来看到的“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下他在沉思什么呢?

答:中国人受到洋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chóngzhòng)分量(liangliáng)。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nánnàn)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列)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题)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在正确的字音下面画上“——”。

2.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比作……,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

3.说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呢?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zhòngliangnàn烈提

2.这个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问题烈火说明周总理一心为民的深切情怀。

3.我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而读书,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