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柳州峒氓》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布者:求真痴者 时间:2024-6-27 01:14

柳宗元《柳州峒氓》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宗元《柳州峒氓》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宗元《柳州峒氓》阅读练习及答案

柳宗元《柳州峒氓》阅读练习及答案 1

《柳州峒氓》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②人。

鹅毛御腊③缝山④,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注释:

①本诗系诗人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所作。

②趁虚:即“趁墟”,赶集。

③御腊:御寒的意思。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

④山:这里指山民用鹅毛缝制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不可亲”三字,饱含诗人对峒氓的厌恶之情。

B.三、四两句用倒置法描写峒氓赶集卖货买盐,往返辛苦,生活不易。

C.第六句表现峒氓用鸡骨占卜、向水神祈祷的风俗,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D.本诗语言朴素,如实地描写了峒氓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入乡随俗的愿望。

15.诗人起初感到峒氓“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对峒氓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A【解析】不可亲是难以亲近的意思,而非厌恶。

15.答:①诗人初到陌生之地,感到峒氓疏远难近。彼此衣着不同,语言不通,无法沟通。

②诗人了解峒氓生活艰难,想亲近他们。身为刺史的柳宗元了解峒氓生产方式比较原始落后,理解了他们。

③诗人深入民情,愿意入乡随俗。他不满足于在公庭上通过译员和峒氓接触,宁愿抛掉中原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并愿意成为其中一员。这样的情感变化表现了诗人接近人民、体察民情的决心。(其他答案,酌情给分。每点2分,答满3点得6分)

柳宗元《柳州峒氓》阅读练习及答案 2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①人。

鹅毛御腊②缝山罽③,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授章甫④作文身。

(注)①趁虚:即“趁墟”,赶集。②御腊:腊,腊月。御腊,义同御寒。③山罽(jì):山民用毛制作的毛毯一类的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④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吸收了地方方言词汇,语言质朴无华,形象地描绘出柳州少数民族百姓的日常生活。

B.第四句描写了当地赶集百姓饮食上的特点,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百姓为生计而奔波的辛劳。

C.“鸡骨占年”是指用鸡骨来占卜年成吉凶,这是当时柳州民间迷信风俗盛行的突出刻画。

D.尾联叙写了作者因语言不通需要通过翻译才能处理政事的艰难,表达了辞官归隐的心愿。

2.本诗为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后所作。诗歌流露出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不可亲”的疏离感。诗人初到柳州时,对当地百姓服饰不同和语言迥异并不适应,产生了难以亲近的距离感。②对工作不便的忧虑和愁苦。诗人需要经过翻译才能处理政事,常常对着公庭发愁。③想要亲近百姓的心愿。因语言不通政事受阻,诗人便萌发了随地方风俗“作文身”以融入民间的想法,表达了愿意亲近乡民、勤政造福百姓的心声。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