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阅读答案(精选9篇)

发布者:自由的坚冰 时间:2024-4-27 19:46

《观书》阅读答案(精选9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书》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阅读答案(精选9篇)

《观书》阅读答案 1

【原文】: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

【翻译】:

书卷是多情的像是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一眼扫过就是三千字,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金鞍玉勒的贵公子寻求志同道合的玩伴,却不信我的书房中别有一番春景。

【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阅读训练】: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抒发了作者对书的喜爱和乐于读书之情。

(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观书》阅读答案 2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和书本的亲密关系。“多情”“相亲”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书本的喜爱。

B.颔联用夸张手法写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也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C.诗中把“寻芳”的贵公子与痴爱读书的'“我”作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

D.这首诗结合诗人的亲身体会,极写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体现了诗人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16.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5.B (“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错误,“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并没有说读书难免疲惫的意思。)

16. ①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句,说理形象,表明坚持读书,可以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丰富自我;②比喻。“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读书的乐趣,令人心旷神怡。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活水源头”承接上文“眼前直下三千字”;“东风花柳”引出下文“别有春”。

《观书》阅读答案 3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中考预测】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观书》阅读答案 4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 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7、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1分)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8、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粗点词语的意思。(2分)

那:

为:

尝:

而:

9、请运用比喻、 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10、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11、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12、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4分)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

7、(1分)欧阳文忠公或欧阳修。

8、(2分)那:怎么 为:因为 尝:曾经 即:而且

9、(2分)能至少合理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分)描绘符合原诗意境。(1分)

10、(2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意近即可)

11、(2分)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

12、(4分)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分)

②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2分)

《观书》阅读答案 5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①(j))取舍于其羊。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ji6)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②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③,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④;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注] ①遽:仓促。②夺于公论:由公认的见解来定夺。夺,裁定,裁决。③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④节目:木头节子。

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译文:________。

(2)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译文:________。

答案

(1)大概读书都首先必须熟读文章,让文章所说的话都如同从自己的口里说出来的一样。

(2)如同解开结在一起的.绳子,对有些不理解的地方就暂且放下然后慢慢地去梳理它。

《观书》阅读答案 6

阅读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的一项是( )A.然后可以有得尔:收获B.其义自见:同“现”,显现C.自晓其义也:知道D.心到最急:着急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

小题3: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请用文章原句答)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心都已经到了,难道眼口还不到吗?

小题3: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略

《观书》阅读答案 7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4-16题。(8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3分)上面的诗或写□或写□,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

15.(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中的理是由塘而□,见□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16.(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仅供参考:

14 水,山,哲理(理趣)

15 水 水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观书》阅读答案 8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阅读题目:

14.(3分)上面的诗或写□或写□,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

15.(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

中的理是由塘而□,见□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16.(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14 水,山,哲理(理趣)

15 水 水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观书》阅读答案 9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②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逐:挨着次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B.颔联用夸张、对比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三千字”,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活水”句,化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东风”句是说读书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D.这首诗写诗人的亲身体会,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具感染力。

16.本诗构思巧妙,意趣高雅。请结合尾联分析。(6分)

15.B

16.①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只有读书人才能感受到书斋的美好风光(2分)。

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2分)。

③卒章显志。读书的美好情境,是不读书的权贵们所难以领略到的。(一点1分,共2分)。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