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说课稿优秀

发布者:一鹤北飞 时间:2023-3-10 00:19

《白杨》说课稿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说课稿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杨》说课稿优秀

《白杨》说课稿优秀1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也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白杨》说课稿优秀2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白杨》说课稿优秀3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图片,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介绍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什么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绽放个性。

(五)深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爸爸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爸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孩子,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图片,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白杨》说课稿优秀4

一、说教材:

《白杨》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写小练笔。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了解白杨是一种极普通的树。

(二)检查预习

有小主持人检查词语及本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白杨有什么特点?抓住爸爸说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出白杨有三大特点:直 、适应性强、不怕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小白杨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出示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总结概括。

然后重点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段落: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学生很容易看出孩子对爸爸了解甚少。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西部战略资料,进一步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及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出:他们同样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体现出他们无私奉献精神。

孩子能不能行,从哪里看出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一句话就很容易看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看板书,深入了解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老师总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紧接着出示小练笔,学生先交流然后练笔,最后一生说说自己的小练笔内容,学生评价,老师小结。

总结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白杨》说课稿优秀5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知识目标)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技能目标)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置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受白杨生活的艰辛及它高大、挺拔的特点,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借助拼音预习课文,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其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所以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工具书充分预习,了解大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三)深化感悟,讨论、解决疑问

(1)启发学生谈谈他们(她们)从中知道了些什么?不理解的有哪些?并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疑问与看法,进行小组合作;把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预设问题可能有:其一,白杨有什么特点?其二,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其三,爸爸的两次沉思各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会露出微笑?)

(2)再次朗读,让学生大致明白每部分内容的大意,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讨论白杨有什么特点?(指导朗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同时,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3)了解白杨的特点后,由树及人,比较一下爸爸和白杨有什么共同之处,理解课文主要意思。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由前面的学习,学生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指孩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各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会露出微笑?(指名答,教师评价)

(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白杨能在大戈壁中留下坚强不屈,高大直立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种恶劣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他们的无私奉献,更令人敬佩。文中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你们这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此,我会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心”卡,让他们把自己的志向写下,挂于教室,以便时刻激励他们。最后,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七、说板书

白杨白杨:高大直立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爸爸: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以物喻人八、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置疑、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是长处;不足点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个别字词的巩固训练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优秀6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文写了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白杨,赞颂了边疆工作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新疆、戈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西部,感受西部。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 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制定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课程伊始,我将运用多媒体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白杨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通过图画与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桌相互帮助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再读全文,深入探究。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父亲的话中,那些词是课文的重点词?这些词又体现了白杨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将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我将一一予以肯定和指导。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父亲话语中重点词语为"直"、"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这些词语表现了白杨高大笔直、不择环境、不惧灾难的特点。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我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这篇课文是写白杨树的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了什么?本篇课文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段落,反复阅读,小组交流,仔细推敲,得出答案:白杨树象征了边疆工作者,作者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边疆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将提问学生:在最后,父亲为什么笑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的笑,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此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三)巩固练习

在这一部分,我将让学生自己思考:文中的兄妹长大之后会扎根新疆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兄妹,长大以后,你会为新疆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谈一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小结在这一部分,我将以学生自主进行小结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新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搜集边疆建设者的相关资料,在课下以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西部边疆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说板书设计

3、白 杨

借物————————→喻人

|直 |扎根边疆

白杨〈适应力强 建设者〈建设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白杨》说课稿优秀7

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再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课标指出,再对学生思想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地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合作中学生得知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高大挺秀,内在品质是不择环境,不惧灾害,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引导探究,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白杨》说课稿优秀8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理解白杨的品质特点。

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

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

(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

(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

(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

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

(三)激发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

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

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平台。

(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五)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

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五、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