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精】

发布者:南定中原 时间:2023-1-16 00:21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精】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精】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的极好范例。马克吐温抓住事物特点,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准确刻画出了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喜爱威尼斯的异国风情,从而教育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威尼斯美丽独特的异国风情,受到文章语言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在威尼斯的作用。

教学难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本课准备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第三课时,向威尼斯的小朋友介绍苏州风光,复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下面,我就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设计了“情景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激情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我激情激趣,播放《威尼斯风光》录象,让孩子们欣赏威尼斯的异国风光。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人入神入境,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主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写写、议议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选择,自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选择小艇的三个特点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引导他们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批注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互动交流,深入探究

有了自己的一番摸索,学生或者成竹在胸,或者是略有所悟,或者是困惑不解。所以一旦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在这里,我让孩子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探究,给学生自由发展、畅所欲言的空间,在学生思维碰撞、自由交流的热烈氛围中,文本也就不再是一堆堆语言材料了。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形式,更要让学生领悟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实现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同构共建。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感受,在品读中有所感悟。

当孩子们汇报小艇的样子独特这一主题时,教师启发: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学生通过朗读对比,图形对比,发现作者用了列数字,比较和生动的比喻写小艇,这来自作者多方面的观察。然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发挥想象将小艇的独特的外形画出来,既巩固了对小艇的认识,又做到了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孩子们汇报船夫驾驶技术好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自学程先观看录象,接着引导他们抓关键词“操纵自如”体会读,然后亲身体验,用手作船、以桌面为河、以书本、文具盒为障碍物,边读边做动作,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为了理解小艇的作用大,突破难点,我播放威尼斯白天行船场面和威尼斯的夜景,引导学生谈出威尼斯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动静对比,突出小艇的作用大,顺势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试做导游,同桌或前后桌一人做游客,一人做导游,现场演练。然后选导游上场为大家做介绍。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让情感熏陶和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

1、你想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号称“威尼斯”的城市吗?建议学生课后上网查询。

2、小练笔:下载漂亮的苏州小艇的图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抓住特点,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苏州的小艇”。

这样的设计,既注重了知识目标的突破,又拓展了学习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把语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课堂小天地变成了大千世界,使语文课更具开放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根据文本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威尼斯的小艇

(主要交通工具)

样子 技术 作用

(奇) (好) (大)

在教学中,板书随问题的展开而逐步出现答案,简洁明了,能把握文章重点。

(六)教学小结: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利用网上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本文字,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突破重点;利用学科整合,加深理解。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自主探究,品读感悟”这一主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文是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的。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启示部分爸爸告诫的话,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父亲对“我”的教导,作者受到启示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名言警句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在教学钓鱼和放鱼的部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体会人物心理。2、小组合作交流法。在教学“启示”部分,由于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这节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此时出示月夜图,学生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此我设计的默读环节,是因为默读是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快速读书的一种方法。在此让学生得到练习。并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月夜的片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为什么呢?”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紧接着问“作者是怎样钓到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鱼的句子:“过了好长时间……”让学生读出钓到鱼是很不容易的。这样为后面作者舍不得放掉鱼做铺垫。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这么费力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的鲈鱼的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朗读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这样学生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小组再讨论: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在此情况下你怎样劝这个孩子放弃这条鱼?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应该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引入“正是父亲的严格教导,为作者 了一个美丽的人生。34年后作者事业有成,那是因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过很多的“诱惑”,但是回想起父亲的话他学会了放弃。”(学生讨论:“诱惑”可能指什么?)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

作业布置:

1. 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 将文中某句话改写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搜集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教学过程】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教后总结】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文设计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突显学生作文的"真实"和"真情".

二、设计目的

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五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和新理念及本册教材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

3、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父母的爱。

4、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重点:根据自己的回忆,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对父母的爱。

难点:通过回忆交流把故事的内容叙述清楚。

四、 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再现。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合作交流。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开拓学生思路,为编故事作铺垫。

3、点拨引导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帮学生有条理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而不是将写作方法强加给学生。

4、分组合作法。学生分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五、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2、互说互评法。学生讲好的故事,无论句、段、篇,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

3、学生修改法。说中改、评中改,提高学生修改作文能力,在相互修改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先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接着写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点,最后写莫高窟是艺术宝库。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感受这些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到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根据大纲要求,课文类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文字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例子,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借助图片和音乐,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本课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在教学中运用展示图片和音乐相结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这课学习的重点从内容上讲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彩塑、壁画),难点就是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四、说教法

《莫高窟》是继讲读课文《江南水乡——周庄》、《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夜色》之后的第四篇课文,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走进生活。

教师出示泥塑、谈绘画,通过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学生已有的认识,接着引出课题,借助图片理解“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答案,激发学生走进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目的是为了后面学生找描写彩塑、壁画的内容打下铺垫。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质疑问难,围绕研究性的问题,学会筛选性阅读,探讨,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养成能提问的好习惯。)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你最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随机进入,这样,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尊重学生。)

2、品读“彩塑”一段。

(1)朗读感受:莫高窟的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

(2)欣赏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学生欣赏图片,形象具体地感知了彩塑的神态。)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彩塑的神态。)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字里行间蕴于情感。)

(4)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请你们追问一下古人,他们当时塑造神态各异的彩塑,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与课文对话,与课文交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5)美读感悟:把你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放音乐)学生配上动作。(此目的是通过美读、模仿,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6)想像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赞叹?(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和情感的共鸣。)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放幻灯片)

(渗透学法指导)

4、自主品读彩塑一段,读后汇报交流。

5、欣赏了莫高窟的壁画,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用横线画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位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结晶”是什么意思?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领会莫高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理解“结晶”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五)、欣赏影片。

(进一步了解莫高窟的艺术,激发学生内心对莫高窟的欣赏,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说:板书

14莫高窟

彩塑

壁画

(栩栩如生)

(宏伟瑰丽)

结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A类:

1、认识8个生字,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类: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c类:

1、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推荐阅读原著

三、预习作业:

1、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说出我的学习方法。

2、我会动手查资料,也来认识萧大作家。

四、说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设定为: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说学情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六、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从谈话导入,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文章学习的重难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谈体会、想象情景、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七、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得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激发学生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八、说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走近萧红[5分钟]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很多时候,通过预习时的初读课文,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如果这时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由此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此时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搜集萧红资料)。同时提出问题:“《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第二板块:自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文章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同时对学

生的独立自学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板块: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把握主线

文章介绍了“园子的特点”和“我在园子里的快乐生活”。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理解体会。

二、体会园子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我先以“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祖父的园子热闹、美丽、自由、充满生机等特点,从而体会我对园子的喜爱,难以忘怀。

三、感受快乐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学生体会到了园子的特点,我进而引导他们感受园子的快乐有趣的生活,文中的几个主要场景都透露着快乐有趣,因此让学生细细品味这几个主要场景,在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感受。归纳总结出几件快乐有趣的事,加以想象,从中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在读的形式上我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为了便于学生轻松体会感受,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把几件有趣的事表现出来。通过朗读表演让学生体会园子对我的重要性。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比较重要,因此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第四板块:领悟表达特点[B25分钟]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第五板块: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c1c25分钟]

1、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读xxx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这么幸福吗?众所周知,这与作者真正的童年是不相符的。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将出示一段有关作者的生平,通过其生平与文章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来体会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将出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驱使她几乎每天都要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二十多年过去了,萧红为什么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作家等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引领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九、说板书

快乐

祖父的园子 眷恋 怀念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

1、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

2、透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板书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

尊敬的教研员、基地学校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由我代表学校备课组在这里发言,就我们对《黃果树瀑布》这一课的教材解读的过程和大家交流与探讨。我发言的题目是《一课、一议、一思 、一得》。

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分课题——“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材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我校侧重于“阅读教材中课后习题的解读”、“阅读教材中读写结合点的解读”。明晰了研究侧重点,《黃果树瀑布》这一课的教材研读开始了。

在备课中我们抓住三个结合:与新理念相结合,与集思广益相结合,与课堂高效相结合。开展“一课、一议、一思 、一得”的集体备课活动。

首先,备课组成员自主研读教材,授课教师独立撰写教学设计。

其次,备课组成员“群议”教学设计,形成二次教学设计。

接着,授课教师用二次教学设计进行试讲,进行教后反思。备课组成员观课、辩课,反思教学设计。形成定稿。

最后,授课者二次执教,收获集体备课智慧。实现“一课一得”。

重视二次备课和课后反思成为我们备课的鲜明特点。经过这样的集体研讨,我们形成共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品位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简化而不失实在

四、教学方法要简便──简便而不失高效

一、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黄果树瀑布》的教材解读如下:《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总课题组安排的第一课时教学特点,特定以下教学目标:1. 读准一、二类生字的字音,指导书写一类字“醉”。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1~4自然段。3.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教学重难点是:1. 紧扣课后习题4,通过品词析句等方式感悟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的壮美。2. 学习作者巧用比喻句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策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学生对于黄果树瀑布这种气势雄伟的水肯定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教学起来有一些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一些图片资料,同时老师也收集一些录象资料,便于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课文。

2.从关键词句入手,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贯穿整节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3.运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勾画、想象等方法,以读促悟。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阅读

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轻声读课文,说说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默读课文,画出表现“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写批注。

(三)交流感悟

读出表现“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简单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陶行知先生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这也不失为此次解读教材活动的另一大收获。

下面对我对执教的《黄果树的瀑布》进行教后反思。

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读为主线,多形式、多层次朗读。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 所以,这节课中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2.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用笔画画书中的关键词句,在旁边做上批注,而圈点批注使语文课充满了源头活水般纯正的味道 ,它的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

3.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明白、轻松起来。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正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不足之处:

教学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因为对学生不够熟悉,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是很好,课堂的生成还可更好些。

最后,和同行们分享温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中《仰望星空》中的一节,和大家共勉:

我们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们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们期待着专家同行们的指正,让我们思考的涓涓细流,汇成气势非凡的黄果树瀑布,谢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课文通过对栽花赏花的描述,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这种人间美好的亲情,这种亲情虽然是真情,却也是人之常情;而通过写信教子反映的却是父对子的一种严爱,它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是一种高层次的爱。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获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重点,我把它落实在高尔基在院子中赏花和高尔基写信教子两个部分,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二、说教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了,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同学都讲到了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2、其实,高尔基的儿子也深深地爱着高尔基,就请你好好读读课文,看看文章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爱。(生自渎课文)

2、教学“栽花赏花”

1、指名读2、3小节,交流: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也深深地爱着高尔基。

重点抓住“顾不上”、“一直”等词语重点体会高尔基儿子的懂事,相机引出填空:

儿子从苏联赶到,千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情深。瞧,他虽然只有,来到爸爸身边后,他顾不上,一直忙着。然后自然而然地进行想象这该是一幅怎样忙碌的劳动场面啊,逐一出示:他忙得,但他,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

这样的句式训练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来体现“给”为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不亚于“拿”。

过渡:转眼间,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出示图片)你们瞧,多美啊!你会

怎么形容它呢?让学生看着图描述,相机引导,还仿佛闻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师小结:这原本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地,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现在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到处充溢着芳香,引来了蜜蜂和蝴蝶……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出示第四小节)指导朗读。

3、(出示花朵的图片)师:这些美丽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像什么?引导学生说话,使这些美丽的花朵在学生们的心中扎下了根。继而又提出: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儿像什么?这样对比式的提问,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此时,高尔基的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红扑扑的脸庞,是儿子对自己深深的情,浓浓的爱。通过“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想到,因为。”来帮助学生体会高尔基享受着儿子的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快乐,儿子在院子里种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有对爸爸浓浓的爱。

指导朗读

3、教学“写信教子”

自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理解“美好的东西”。

师: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多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给远方儿子的信里,自己读读这封信。(生自读信)

高尔基的信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真能读懂吗?(生再读信,同桌讨论)

生交流,重点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第一个指鲜花,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像鲜花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一种情感:如对别人的一些关爱,付出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举例交流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给学生以充分读、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找到了借力点,让学生有感而发。

朗读记忆。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封信,把父亲的谆谆教导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4、拓展延伸

你们读懂了高尔基的信,他的儿子也读懂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写什么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

2、生交流,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些。

设计这个环节,为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做了铺垫。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写些什么?

5、总结

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相机板书)

赠送名言,再次点出文章的中心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6、说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继续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军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老一辈革命家坚强的革命意志,并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设计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

四、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

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军神》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其目的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教学方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流程设想

《军神》第一课时的教学,应紧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读”为主线,以听、说、疑、议、想、写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内容,感受到军神钢铁般的意志,悟出文中之情,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六个大环节:

(一)交流信息,走进文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网络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刘伯承的资料。在语文课堂上,我请学生交流信息,既增强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学生自由朗读写刘伯承的段落,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当学生对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有自己初步的感受以后,我适机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的片段,电影最后定格在“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上,学生被震撼了,他们的感受会随之加深。这时,再读课文第17自然段,学生将饱含深情和钦佩,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性,本节课所拟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将通过语言的学习得以实现。

(三)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在学生读了写沃克医生的语段以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即“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这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四)角色朗读,语境体验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军神》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我请同桌的孩子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一次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不仅能使学生再次感受手术室里两个人物不同的心情,积累语言;还能再现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撰写碑文,提升情感

当学生受到刘伯承坚强意志的感染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军神》这个故事发生在重庆的临江门外,如果我们重庆人民想在那儿立一座碑来纪念刘伯承元帅,你会在碑上写点儿什么?此时,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会在笔下流淌,学生的情感将会获得提升。

(六)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能使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在课堂最后这个环节,我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提出两个课后练习供学生选择。一是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二是课本剧的排演,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这两个练习不仅作为本节课的延伸,同时也成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内容。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遵循板书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的板书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当学生读中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以后,我在“军神”下面板书“意志坚强”,这能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当学生撰写碑文后,我再一边总结一边画上纪念碑。至此,刘伯承元帅的形象将留在师生的心中,成为一座高大的丰碑。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语言评价能力,但是受年龄限制,阅历浅,认知水平差,对黄山松比较陌生,对它的姿态缺乏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新课标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指导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样的理念,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1、创设情境法2、朗读法3、讨论交流法4、勾画圈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课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开始,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播放黄山风景区视频。学生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此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欣赏了黄山风景区的视频,大家都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过渡语: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齐读课题,读出“奇”,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难读的词语,句子。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第二自然段是教学中的重点段,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分别标画出描写不同松树的句子。找出文章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松树?把描写自己喜欢的那种松树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逐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黄山松的奇和美,读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件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千姿百态)再次提问黄山松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让同学根据第三自然段发挥想象说话。根据第三段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之后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怪石”。

六、说作业设计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因此,在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上,我摒弃枯燥机械的重复式作业,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的作业设计是这样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并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思路,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任务。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把本课内容表现出来。我的板书如下:

迎客松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陪客松绿色的巨人千姿百态

送客松天然盆景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丝绸之路>>网络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4、交流后反馈,并完成练习:

(1)()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虏→被软禁草原(),后来逃到西域→()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这条路以()为起点→经过()→一直通向()。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课文内容下,通过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电子课文显示:“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2、3句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研读重点词句: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

结合相关图片和视频《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从而理解“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协作讨论反馈,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相关句段。

(四)情感升华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观看视频(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2、浏览网页:(交流物品)

3、学生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谈“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4、练习。(网页出示)

填空:有了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和四大()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以及()、()、()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5、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

1、留言板:写下你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和收获、或者是你所了解到的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

2、给学生提供相关网址及主要搜索引擎,了解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课文报告了海伦在萨勒老师的引导下,支付了凡人不可思议的艰苦终于学会了语言,唤起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从不幸中站起来的海伦又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其他残疾人身上。字里行间满盈了爱的温馨,是一篇对学生举行爱心教诲的好课本。

二、讲授目的。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了解海伦遭遇的不幸,走近海伦。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海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与厄运不屈不挠进行抗争的感人精神,以及她对亲人,对残疾人,对社会的强烈的爱心。

三、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心中”的“奋斗精神”不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感受海伦凯勒非凡的毅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四、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体会文本的情感,一个很好的途径便是“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情感价值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它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

五、设计思路:

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引导学生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多层次的朗读,走近海伦,感受她的生活态度,感受她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的体验,把语文学习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激发情趣。

由于第四节课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己疲倦了,所以我首先以四次高呼课题的方式,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并且第呼一次都出示不同时期海伦的图片,以深化学生的感知。

(二)精读感悟,体会不屈。

高年级的课文比较长,不可能每句话每个段都涉及到,因此我主要通过细细品读重点语句,引导感悟文所蕴含的内涵,学生说到哪,我就跟到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作用以达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感受成功,奉献爱心。

这一块主要通过教师简介和学生朗读名言来感悟主人公的博大的爱心和责任心。

(四)课外拓展,加深感悟。

海伦精神其实同学们通过平时的学习己经积累得够多了,但怎样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精神,把他们联系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课外积累。

对于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孩子们知道的不是太多,尤其是她的作品,他们更是知之甚少,学完这篇课文孩子门对于海伦及她的家庭老师还不是太相识,对她们的生活领会得还不是太深,以是为了让孩子对海伦和沙利文两位人物相识得更多,以有用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课外读一读海伦的书,像《如果给我三天灼烁》、《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都非常值得孩子们一读,通过学习课文,再读一读这些册本,我想,对孩子心灵的触动肯定会更大。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节课的生命线。为了突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本节课教学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我特设计了如下板书:(略)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白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悠远的意韵。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美。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在朗读中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的词句去品味、想象,能体验到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课件展示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自学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谜语导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2、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接下来设置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设置深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重现优美的画面。这样由浅入深地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做作业的布置。我设置了“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的事物”,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能让他们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4、板书设计。

颜色的搭配

外形美

适宜

白鹭(精巧的诗)

身段的大小

(韵在骨子里的散图画美———清田独钓图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这篇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因此我在设计结构图的时候也遵循了课文原来的结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总起,然后分别描绘了白鹭的外形美、图画美、悠然美、清澄美,最后进行总结: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同时明确作者对白鹭的情感:喜爱和赞美。

六、教学效果预测。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悠然。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明白:美往往存在于平常的事物中,鼓励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由《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和背诵课文。

(3)练习写作。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浅释

《城南旧事》的特点:每一章节表面上几乎都没有紧凑的情节,但在一个不过七、八岁的小女孩眼中看到的小世界,后面却是一个悲惨的大世界。整篇小说作者曾未逾越这个孩子有限的观察,她的天地几乎局限在五十年前北平城的城南一个四合院里。全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语言特色鲜明。

选编《窃读记》课文的原因是: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围绕着阅读。教材的安排上,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本篇文章的特点: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二、明晰学情

学生与这篇文本之间存在在一定的距离感,包括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学生很难理解那时作者所处的年代特点以及她所生活的环境特色。这些都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去渗透的。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能读懂她的主要内容不难,难在领悟和模仿她借助语言文字的特殊表达方式所营造的情感及画面效果。这是学生需要提升的部分。另外,由于学生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揣摩出人物思想情感变化,并能试着仿写句子。

2.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了解作者写法上自语式的独白等特点,从而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四、教法运用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带问题细读、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自主合作: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多元评价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师随机评价等方法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我思考的空间,达成读说等方面的增量。

五、学法运用

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

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种理念,如课文练习的设计,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如“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感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关注课标,会发现多处带有“自己”这个词的表述,例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过程展现及涵盖的理念

(一)导入

教师出示《城南旧事》这本书,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老师用排比的方式,诗意的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比如:在这本书中有小英子眼中:街道上留下的骆驼队的身影,有她耳中四合院里传来的伙伴的嬉戏声,也有……。同时,课件随即播放作者书中描述的老北京的场景,包括街道,骆驼队,四合院,书店等。

接着导入本文的学习,老师这样描述:今天,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其中的一篇《窃读记》,随小时候的林海音一起走进书店,去感受她的窃读滋味。

导入设计的想法在于【语文学习要尊重作品本身,阅读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所以有必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及文中所提到的环境的距离】

(二)进入课文的赏学

赏学设计思路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知道写了什么?真切感受作者笔下窃读的场景。二是让学生了解文本是怎么写?也就是语言表达的特点。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的情感体验。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阅读话题:文章中哪些语句看出贾岛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课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误入仪仗队的贾岛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最后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学习你认为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

让学生修改自己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学习方法。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