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说课稿9篇

发布者:青灯问童子 时间:2022-12-2 00:22

乡村四月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四月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四月说课稿9篇

乡村四月说课稿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诗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抓住诗中重点的字,想象诗中描绘情景景美、人忙。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感悟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四、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

心理切入点。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在后面的延伸之中,选择的依然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便于学生的对比和积累。最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影子,旨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针对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学习生字。

1、用动作或表情猜字,用图片猜字引伸出生字“蚕、桑”。这样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翁卷,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趣味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的行动告诉我)

2、看大屏幕课件画面老师范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2、同学们这首诗变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小手准备起来)

4、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

(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第三步:想画面,品读诗意

听了老师的范读,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颂,,而且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绿遍山原像什么?”说话。把画面说活了,说美了。再观赏相应图片,然后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从抽

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中培养和完善抽象思维的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的一个较好的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源在这个符合学生学习文字的认知梯度上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使过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第四步:写画面,感悟诗情。

读写结合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并要求学生从笔中流入出忙碌的乡村农民,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读写结合。

第五步: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节课只教一首古诗容量确实不大,宝贵的四十分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和许多古诗进行碰撞,同内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学完这首诗时,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延伸下一首诗,积累古诗。让孩子们永远生活在充满古文诗意中。《乡村四月》就可以延伸了好几首田园风光的诗。倒是这节课在这个环节上体现的不那么充分了,作为借鉴吧。

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教学结束了,但是回望整个教学过程,我的许多思考并没有因课堂的结束而停下。正如黄老师所说的:“你注意到沿途的风景吗”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课堂上每一道风景我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摄下来。”它是我成长的一面镜子。拍照出我每一步的风景。虽然我的课堂非常失败,但我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因为我不仅仅体验我的教学设计过程,还得众多名师们精彩的点评。我想这次活动在我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是一盏指明灯。

每当上完一节课时的我们也许经常会想,如果重新回到哪个环节,我会怎样变化一下,这种种欣喜或沮丧都是我们在不自觉中已经反思起自己,不管有没有文字呈现。其实有时候不是每个阶段的东西都能用文字进行表象的,有时候我们的思考也会在混沌中会出现一时的停滞,只能在不断的挣扎和进行对比中,找到自身无法达到的一些东西。我想自己应该是徘徊在一个平台上了,没有豁然开朗,更没有浑然顿悟,所以表达出的一点想法,也极不成熟,无需分享,匆匆一观足亦。

每当我静静坐在书桌前就会独自思考。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加沉醉于自己的课堂之中;如何让自己对文字的这种喜爱最大化的迁移给自己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爱上我们的母语,沉浸其中;如何让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细腻,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且义不容辞。

过程是美丽的!也是最艰辛的!

乡村四月说课稿2

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借助微课和注释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以及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其教学重点、难点为: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

说教法学法:

采用微课学习法、诵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看微课,做进阶练习一,对文本进行深度预习。课堂上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是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播放走近乡村微课,师生交流感受,出示课题:古诗词三首。齐读课题。

二是初读古诗,读出诗韵。先读前两首诗,出示两首诗。指名读诗题。并说出自己的感觉。接着让学生把这两首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指名读,生自行评议,正音。并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指导书写汉字。然后指名字正腔圆、有滋有味地把第二首诗读一读。交流进阶练习一。

三是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首诗,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美;三四句写:人忙。课件出示第一句,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有哪些色彩?“绿”会是什么?“白”是什么?出示微课体会“绿满山原白满川”。指名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课件出示第二句让学生感受仿佛看到的画面。出示微课展示“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情景。出示养蚕图和名言。从诗句和这些养蚕情景,感受养蚕的辛苦以及农民的勤劳和忙碌。就“忙”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微课,让学生体会忙,并交流假设你作为其中的一员,你会忙什么?最后体会到忙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进一步观看微课,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说板书:

板书以其内容为结构,一目了然,后面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农民的勤劳和快乐。

教后反思:

作为运用微课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目的是如何借助微课提高经典诵读效率。

1,通过微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前置学习是很好,学生易于接受的策略,不过必须伴随作进阶练习才行。

2、在教学难点处出示微课也是很有效的。

3、在学第一首时,带出第二首诗,有效减轻第二课时的压力。

4、在交流进阶练习环节,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注重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乡村四月说课稿3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乡村四月说课稿4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

的美丽。

二、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切入点。

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告诉同学这节课我们仍旧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懂诗题;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知诗情、悟诗意;感悟升华;拓展阅读。以上就是本节棵的教学流程,让同学们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这首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学会这首古诗。

乡村四月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组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出了江南乡村四月的美丽景色及人们忙碌劳作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选编本文旨在带领学生走进田园,感悟田园风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结合单元主题,根据文本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3.学习古诗,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

教学重难点:

《乡村四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将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等方法解诗意,入诗境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树立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人生观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品读感悟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的学生很少有走进田园,参与劳动的机会,基于这一点,我巧设情境将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带入那如火如荼的劳动现场,感受田园的美丽,乡民的勤劳。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三、说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初读古诗,读出诗韵;研读古诗,想象悟情;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正确流利地朗读是读懂古诗的前提,本环节我先请学生自读,读正确读流畅。教师随机对容易读错的“蚕桑”“了”进行指导,为深入学文扫清障碍,突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再引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诗韵。

(三)研读古诗,想象悟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本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理解诗句,引导学生以核心词“遍”“满”等为抓手体会乡村四月的勃勃生机,美丽动听,再深情朗读,读出诗情读出画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学生对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文本中的价值取向,还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学习后两句时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生活积淀,体会乡村四月的的忙碌,村民的勤劳,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进而引导学生,继承光荣传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人生观。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身为师者古诗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作业便是背诵并默写《乡村四月》。第二个作业是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展开大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写乡村四月。读写结合,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板书展示了诗歌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了呈现课堂内容,深化课堂所学。

乡村四月说课稿6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新洲来学习。虽然刚刚欣赏完来自安场小学的向先丽老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忙碌身影,对于向老师的课我又有了更多的领悟。刚才大家欣赏了,整节课向老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机。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亲其师则信其道”。

首先,向老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基本符合诗歌教学。

向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解题引入——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潜心会文,明诗意——别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骤简单,突出了向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其次,教学手段多样化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①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音字根据意思来读。②指导学生记:“蚕”出示图片介绍古人把蚕认

为是天底下最好的虫,顺势问学生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在用同样的方法记住“桑”字。③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再次,向老师的课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我们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总是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质疑,读书,想象交流等形式,体会古诗的意思和蕴含的意境。该站在队伍前头时,老师“当仁不让”,该排在队伍中间时,老师顺势而人,该到队伍后面时,老师悄然尾随。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老师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采用了读,由读到悟到理解。短短四十分钟,就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分排合作读等形式,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悟,感知。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令我欣赏的是向老师巧妙地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声有色”的特点。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如果为一二句诗作画你准备用什么颜色”“从诗的后两句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而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让学生更多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实践性就是要扩大到所有与学生语言与言语有关的活动中去了,扩大到与学生文化生活有关的活动中去。始终让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探讨。一是向老师在引导学生疏通本首古诗的意思的方法不是十分恰当,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违背。新课程理念要求学习古诗词要在学生反复吟诵地基础上,自我感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文本对译,学生字字句句按照老师的模式化去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会激发学生创作诗歌地灵感。二是向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首古诗的基础上应开展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多去积累、收集类似的古诗。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理、有利、有节地使用工具书,让学习辅助资料发挥应有的功效。

乡村四月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PPT、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是每次读诗都停顿不好,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到了读,最重要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打不开,本次设计我就是在每一个知识点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四、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今本方法。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第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五、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四月、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六、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解诗题

语文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知诗人

在前期的准备中,学生已经对诗人翁卷有一点了解,更深入的了解需要老师补充,这样有助于对诗文的了解。

(三)、读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学生自由读诗。

2、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品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在前面有节奏朗诵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想象诗的大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

乡村四月说课稿8

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节课就教一首。自从听了王老师的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在一节课上把两首诗这么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颖且有实效。今天沈老师又一次挑战自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古诗。我很佩服沈老师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

课上,她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设计,在一种悠远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多维感受、积极品读,唤起了孩子对中华古诗文语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唤起了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深深喜爱之情。她的课上得流畅、清新。

结合整个教学思路,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整堂课,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板块:合。初读《乡村四月》、《田园四时杂兴》两首诗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诗给留给你的共同画面是什么,从而提炼出“忙”。这个环节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个孩子读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样的。除了“忙”,还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细读之后,发现两位诗人的诗其实洋溢的都是轻松愉悦的氛围。《乡村四月》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勾勒出水乡初夏特有的景色,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后两句写人,写出人们的紧张、忙碌。《田园四时杂兴》写大家忙忙碌碌,但都开开心心,基调昂扬。也就是说两位诗人都在用诗的眼光发掘了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再现了这种美。正因如此,他们的笔下才写出了这么美、这么有情趣的诗,并让读者也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但是这个“同”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又是很少同学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师的思路让同学们去重点感受“忙”,那么《乡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园四时杂兴》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这首诗如果在初读后要提炼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美”字。

第二板块:分。先感受《乡村四月》中人们的忙碌、紧张与画意盎然,再感受《田园四时杂兴》中人们的忙忙碌碌与开开心心。在教两首诗时,教师并不是完全并列处理,而是“瞻前顾后”。她用几处语言把两首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乡村四月的人们仅仅是在忙着蚕桑、插田吗?他们还在忙什么?”自然过渡到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学生无形中明白两首诗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在教学中,沈老师熟练运用“举象”的教学策略:“乡村四月,人们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规飞到这里,仿佛在说……子规飞到那里,仿佛在说……”通过举象,回到诗中“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们干什么;烈日当空,他们干什么;日落黄昏,他们干什么”等等,通过举象,回到诗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正如王老师所评:先举象,再回到诗中,用文字来确证,用文字来表达,由画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学古诗时常常逐字逐句串讲,虽然诗的意思学生明白了,但是诗却讲没有了,实在惭愧。

第三板块:合。感受两首诗的意境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两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到两者都有写事时,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事,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最后这个“求异”的环节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后来老师把“异”概括成“白描”与“特写”,听课过程中,我觉得这样的提法很好,感觉很有深度。听完王老师的评课才明白这样不准确,解读上是有问题的。于是听完课,我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找到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或者说是写作特色在什么地方。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在他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中这样写到:

范成大的诗写的是夏日农忙。前两句从时间写,突出了“忙”字;从内容写,也是一个“忙”字;从劳动者写,也表现出“忙”。这两句已经多角度地将农忙的气氛渲染尽了,将农忙的情景表现足了,再往下写,就很难了。怎么办呢?诗人匠心独运,后两句,他一下子不承上面的话题,撇开了能“耘田”、“绩麻”的村庄儿女,别具慧眼地将镜头对准不懂事的“童孙”,即那些孩子们。照理,孩子们是不懂什么的,大人再忙,他们只会自顾玩耍。然而,不懂事的孩童却又表现得非常懂事,“学种瓜”之举正因他们对大人的体贴和受农忙热烈气氛的感染。而小孩尚且如此,大人的忙碌程度就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措意,把农忙的气氛表现得更热烈,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更有情趣。而且这样布局,避免了平直、呆板的毛病,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这首诗的情景,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都是那么富有情趣!

书中继续提到:翁卷的诗写农忙景象,不只局限于就农忙写农忙,而是善于勾划农村优美风光,写景如画,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遍”来写“山原”,用“白满”来写“川”,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山川壮阔而又秀美的图画,而“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将夏初富有个性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梅雨不停,子规不歇,从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到来。这样的景象非常优美,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其忙碌也就别有一番兴味。

看了以上两段话后,我想两者的写作特色一个就是情景交融,一个就是富有情趣。

从整体上来看,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我以后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古诗的高效课堂。都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那么本课有哪些细节的地方需要自己今后注意呢?

1.让学生多读一会儿。

古诗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读中才能获得。

让学生多读一会儿,就是要关注读的本身,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到位。初读古诗要让学生读准、读通。难读的地方一定要多读。比如《乡村四月》中“才了蚕桑又插田”一句中,“了”是多音字,“蚕桑”都是平舌音,前一个前鼻音,后一个后鼻音,紧接着“插”是翘舌音。这句话比较难读的。要在2分钟内读流利两首古诗且读出诗的韵味好像时间少了一点。

2.让学生多写一会儿。

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有时候一看到写的好的同学就让她站起来念,这无异于让其他孩子不要写了。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如果我们很快地就让一个站起来说,大多数孩子既没有听进去这个孩子的回答,也会因老师的突然打断影响了思路。

让学生多写一会儿,就是给足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写。不光写还要交流点评,指出优点,提出不足,给出意见,这样才有收获。比如让孩子们想象写古代孩童可能会忙些什么。有的孩子说是一起放风筝、嬉戏等等,那么这些孩子其实就没有感受到文中这热烈的农忙气氛。要是诗歌中富有情趣的意境也能在他们的笔中流淌出来,那么这样的练笔才是有收获的。

感谢沈老师带领我们领略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带领我们走进这“人充满劳绩,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境界

乡村四月说课稿9

【教材解读】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先以“绿”“白”二字描绘出景物色彩之鲜明,再着“遍”“满”二字让人感受到景物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后以烟雨之中传来的子规声声写出如音乐般美妙的乡村声响,渲染出如余音绕梁般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色有声,有实有虚,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才 又”二字,化繁为简,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只是舒缓、委婉地道出“闲人少”,在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与前两句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保持和谐统一。整首诗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又如一首曲调清新明快的乡村歌谣,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江南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其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本设计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了诵读、想象、描绘、吟咏等方式,同时从学情出发,将整堂课分为意象铺展,走近乡村(即挖掘学生心中原有的乡村印象)、感悟赏析,走进乡村(即感受诗人作品里的乡村印象)、表达情感,勾画乡村(孩子描绘心中理想的乡村印象)三部分,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诗中之景色如画、声音如歌、生活如诗等,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画面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教学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个字。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意象铺展,走近乡村;感悟赏析,走进乡村;表达情感,勾画乡村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先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进入学生的世界,让学生用词语描述心中的乡村印象;然后教师补充与乡村、田园有关的一组词语,通过听、想、读,既丰富积累,又能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乡村世界;第三步则因势利导,导出诗人翁卷笔下的《乡村四月》。

第二板块三个步骤是读通诗句,勾勒乡村;感悟赏析,走进乡村;深情诵读,吟诵乡村。

第一步骤在解决好读通、读准的基础上,重点抓住“蚕”字,以对对联的形式记住字形,通过习字视频来指导书写。

第二步骤走进乡村从景色如画、声音如歌、生活如诗三个方面进行品析。先透过一个“遍”字,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描述来感受乡村的“绿”无处不在,广角镜头之后,再选其中一个镜头进行特写,让孩子尽情描述他看到的“绿”,感受景美如画,整个过程先从“遍”字放开去,后由“绿”字收回来,而整幅画面的赏析则先收于“绿遍”二字,再于“白满川”、“雨如烟”处放开,收放有节,疏密有度。

声音如歌则是让学生闭眼聆听,教师通过语言和音乐将孩子们带进乡村世界,让孩子们想象并描述自己在乡村听到的各种声音,然后引入一组描述乡村声音的古诗,让孩子们在吟咏之中感受乡村的特有音乐。

第三步,体会乡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闲适恬静,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是本课的难点,在处理上我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诵,抓住“才 又”二字感受农民生活的忙碌;再将三四句与一二句联系起来,将农民的生活与美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乡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乐的、是富有诗意的;最后再引入诗人翁卷的资料,让孩子们知道诗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写诗为乐,加之诗人的家乡永嘉正是地处江南,这让诗人对江南乡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们了解了这些之后,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师则相机引导孩子们包含深情,背诵全诗。

第三板块先引入描述古代乡村儿童生活的古诗一组,点燃孩子的热情,激发写作的灵感,在一番诵读之后,让孩子们将自己脑中的画面、心中的情感诉诸笔端。

纵观全课,三三制的教学步骤简洁流畅,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详有略,先入生活,入文本,入文字,后出画面,出音乐,出情感,整个设计抓住了文字,依托了文本,关注了文化,较好的把握了单元目标与文本细读的关系,基本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