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课程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块,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也正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须的语文实践能力”等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合性学习是开放的,不应过分依赖教材,而是自主开发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架设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会欣赏自然生活中的诗情画意。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观察自然。在读、说、画、写中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发现美创造美。初步体验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大自然。
教材分析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编著的现行三套(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中成为《课标》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也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评价多向性。
即将使用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分别设置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追寻人类起源”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六个内容却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首先它与阅读部分形成一体,也可以说是对阅读部分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它关注“人生、社会、自然……”(《写在前面》)本册教材从关注自我、关注生命开始,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和领域里学习语文、认识科学、关注人类、关爱生命,充分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材把学生引向生活,在活动实践中认识了解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和未来,以及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种种联系,由此可见,新教材一开始就旨在教育学生关注自己和周围的一切,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在认识和了解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使综合性学习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
“绿色与生命同在,人类与万物共存”。第三单元“感受自然”则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真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认识自然,“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在对四季的回忆和描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时间的流逝;在对心中美景的描摹和赞美中“陶冶爱美的心灵”,真正感受“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对象分析
初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追求,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阶段,创造意识比较浓厚。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求知欲最浓,好奇心最强,而又不失天真好动的秉性。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能如实地袒露自己所见的一切,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另外,已经历了近二个月的学习和培养,他们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解决问题,同时他们更具有容易调动情感、产生情感的天性,也正是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目标设置:
1、体验自然,热爱自然,陶冶情操,调动情感,关爱生命。
2、感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学会观察,学习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4、在积累交流中丰富语文知识,积淀文化底蕴。
5、在创作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和深广性。同时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语文学习,引导其更深入的理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真正含义。
6、在观察、活动和欣赏过程中加强与别人交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内心感受、独特创造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和写作素材,训练写作。
活动过程
一、策划筹备阶段
1、活动主题的确定:教材内容为“感受自然”,但已开学近两个月,正值秋天,整个原野一片丰收喜气的景象,可谓“秋高气爽”,是采集、收获的良辰美景,为了让身边的最好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环境,因此不局限依赖于教材,而选择“秋”这一话题,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秋韵。
2、活动组织及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统筹安排下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首先,教师初拟四个活动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相应的组别(可参加多个小组活动);其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特长和其它情况组成另外的小组,组名自拟。自主组成小组后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过程中小组的组织、联络造等一切工作。
教师初拟小组及师生活动内容
组别学生活动内容教师活动
标本制作组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采集动植物标本,并进行“艺术式”的制作,为作品命有诗意有内涵的名,写上最想对“它们”说的话。1、适时参与各小组的活动,提供相应的素材;
2、对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解,对于少数活动提出参考意见和想法;
3、协调活动过程中小组间的关系;
4、对小组或学生在活动中的一些优秀的表现和创造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摄影绘画组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拍摄照片,或一景一物,或一人一事,记录自然中真实的一切;描绘自然,展现自己眼中的“秋”。记下当时为什么会拍、画这些画面时的构思和真实想法。
诗词文化组在对秋的观察和交流中积累相应的诗词、美文、故事、传说、成语、神话、习俗等文化知识,关分析探讨在“秋文化”中所看到的文化底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模拟表演组扮演自然界中不同的角色,进行童话剧表演,开展“对话”活动,抒发情感,并且小组合作把模拟表演整理成剧本,在小组内交流活动感受。
其它(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内容)
3、其它准备及要求: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及用具;活动中听从安排,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安全;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努力创新;主动合作探讨,解决活动的中的凝难问题,并有所创造。
二、开展实施阶段
在第三单元学习之前明确布置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任务和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本次综合性学习,利用双休或课外活动时间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并按各组的活动内容大胆开展相应的活动,积累资料、完成各组的作品创作和探究活动,小组交流合作,互补互助。
三、交流展示阶段
采用课堂交流的形式展示本次活动中的积累、探究、创作等成果;探究表达对“秋”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并引导用行动建设自然美化自然,增强环境意识(一课时)。
“秋韵”交流展示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学生活动教师行为活动目的资料链接
吟
秋
识
秋1、分组展示相关成果:关于秋的诗词及其它;标本、摄影、绘画作品的展示,介绍命名的由来及含义;模拟表演表现“秋”。1、展示相关作品示范
2、对各组成果进行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
充实相关积累1、通过不同的形式认识秋、了解秋,从而关注自然,关爱生命,发现美并创造美;
2、在活动中积累文化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3、领悟自然界中美的诗情画意1、示范作品:
标本:《一叶知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摄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诗词积累:《天净沙秋思》《秋天》“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沙场秋点兵”“天凉好个秋”等
3、其它:《秋日私语》(名曲)
画
秋
话
秋1、各组探讨并描绘探讨所看到的不同的“秋”,并用独特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2、表达对秋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说话思维训练):
句式1:秋是
色的,
句式2:如秋,
3、自选角度进行表达。1、参与小组的探究交流;
2、对各组的描绘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3、对说话句进行恰当的指导和示范,引导其思维和创造。
1、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表达;
3、在语言的表达交流和思维的训练中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话内容示范:
句式1、秋是金色的,金色的收获里蕴含着奋斗的酸甜。
句式2、人生如秋,只有经历风雨和挫折,才会有秋收时的笑容。
展
秋
建
秋1、各组根据活动中的积累和体验展望未来之秋,用各自喜欢的形式进行描绘;
2、交流探讨如何使来年的秋更美。
3、集体创作:为学校或正在进行的长阳县龙舟拉力赛暨国际旅游节布置一个具有特色的名为《秋韵》的景观。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关爱自然;
2、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作进行鼓励评价和引导。
3、参与学生的“集体创作”活动,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性的建议,表达自己的见解。1、通过展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2、通过对秋的建设的建议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建设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学校的意识。1、相关行动:
植树造林让秋更美;美化校园让校园的秋更美;珍爱时光让人生之秋更美……
四、习作反思阶段
以课堂习作的形式对本次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行自己的深入反思和理解,使这次活动成为自己的一次学习、心灵和思想之旅(一课时)
习作要求参加完“秋韵”语文综合性学习,你一定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也一定在自然中重新认识了生命和自我;在与同伴的学习和交流中你一定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在自己的创造和展示中你也一定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在大自然的世界里遨游也一定是你的一次精神洗礼和文化大餐;在多次思维的碰撞中你也一定体验到了思维的灵性……种种收获让你倍感惊奇,也让我们欣慰,拿起你的笔用你最喜欢的形式,让它成为你最美的记忆,也让它记下你成长的足迹。
请以“秋韵”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自选形式,完成一次练笔训练。
五、总结评价阶段:
1、个人对自己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反思交流;
2、小组小结活动中在合作、交流、创作等方面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材料;
3、全班根据活动中小组、个人表现、成果、得失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为以后的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积累经验和素材;
4、分组采用最佳形式整理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形式建议:成果集、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子女,但并不尊重子女的友谊,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学习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2、提高朗读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明辨是非,学会与他人沟通。
2、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点 角色朗读,理解矛盾冲突。
(四)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二、说学生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以“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将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1、上课之前,播放无印良品的《朋友》,上课铃响,切换出“课题幻灯片”
2、导入新课
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觉自己好像已悄悄长大,在心灵深处或许已经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然而生活并不只是风平浪静的海面,这不,邻居小明拿自己的压岁钱买手机,因此引起父母的强烈不满,该买吗?今天,我们先去欣赏一篇同样的故事《羚羊木雕》。
(ppt)
板书:羚羊木雕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
在学习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ppt出示幻灯片
(一)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
怦怦树杈 攥 逮 颤
(二)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1、按照以往阅读的习惯边听边作标记.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符号画出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句
2、听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概括内容。
引导:课文围绕羚羊木雕主要写了什么?涉及到哪些人物?
板书:羚羊木雕 我 父母 送 逼要
活动:各就各位学生上台演示flash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性格,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爸爸虽平静,但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举例试读。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我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三)品读理解
分角色朗读: 我、妈妈、爸爸、 奶奶、万芳、万芳妈、叙述者。
要求朗读者:
①把握好人物的神态语气及对此事的态度。
② 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要求其他学生: 加深理解课文,准备对朗读做评价.
学生评价,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面对同一只羚羊木雕,我和父母的做法为什么截然不同呢?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上看到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做法的不同,我眼中的木雕是一个可以联系友情的礼物,看到万芳喜欢时就毫不犹豫的送给她,而父母眼中是一件非常贵重的东西,不可以送人。
板书:友谊 重 轻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交流中获得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又为下面即将进行的课堂辩论开启了方便之门。
(四)研读探究
在这场家庭矛盾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我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来,进行一场以“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来”为主题的辩论赛吧!(出示课件)
辩论的规则、方法及要求。
辩论要求:
注意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教师小结:双方同学都说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振奋!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渐渐长大了,做事情开始有了主见,有同学认为“父母重财轻义”,只知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严重伤害了孩子们的心灵。有同学认为不该把象征父母亲情的木雕转送给别人,主要责任在“我”。正、反两方都说得很有道理,不分胜负!
矛盾出现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Ppt,金点子。向万芳解释清楚整件事的过程,真正的友情是相互包容的,万芳一定会原谅“我”的处事不当的。还可以跟爸爸妈妈好好沟通,一方面承认自己没有事先跟他们商量是不对的,下次不会这样了,另一方面也要请爸爸妈妈尊重孩子们之间的友情,要好好跟孩子讲道理。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个学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因此,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争辩;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
(五)评读思考
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作者主要是歌颂友情。但只是责备父母吗?结尾句析读。
板书:相互理解
连线,完成板书。
教师小结:生活如大海,一个小小的矛盾也会激起层层风波,使家的港湾不再宁静。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呼吁父母理解的同时也应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这样,在风浪中漂泊的满载着理想与希望的那叶方舟才能顺利地到达温馨的港湾。
总结后把话题回到学生课前提出的矛盾上,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既在结构上呼应了导入语,又使学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六)拓展延伸
谈收获(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七)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文章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体会真挚友情的魅力,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真诚无私的友谊,第2题将辩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 (略)
[设计意图]:将板书设计成新颖、独特的帆船模样,首先刺激了学生的感观,让学生眼前一亮,同时也照应了导入语中的“一叶方舟”;其次让学生清楚地对本文作了一个回顾,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又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这篇课文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开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要内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达到理想境界,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注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在朗读中品味,感受诗歌的内涵。
2.注重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结合自身实际了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我们登鸡冠山的情形提问:当我们站在山顶,都看到了什么景象,那时那地你有何感想?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教学生学会预习,掌握常用字的书写。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学生自由读课文,与小组合作朗读,探究。
学生朗读感悟,老师指导朗读。
五、研读赏析: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品味揣摩语言,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之交友之道》。我将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首先说一说设计意图。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刚入初中的学生对新的学校和新的朋友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那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本次综合性学习,我紧扣“交友之道”这个主题,选择了“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这两个角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采用了“说,讲,读,写”的课堂活动方式,渐次深入地让学生领悟交友的真谛。学生也将通过搜集、整理和分享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资料,提高材料收集整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把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设计为:
1.学习收集整理和提炼材料;
2.积累仿写交友的名言警句;
3.感悟交友的原则以及方法。
再说活动方式和准备过程。
本次活动方式为:合作探究、小组互助、课堂交流展示。
活动准备为:提前布置学生分组围绕交友之道搜集成语、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材料,整理以备交流。
接下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堂课共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说交友成语。分小组成员展示,其他组成员补充,最后齐读进行积累。
第二个环节是讲交友故事。分三个小组,分别讲名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然后让演讲者和听众互动,谈一谈听故事后的感想,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以上两个环节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相关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读交友箴言。这个环节采用了讨论、齐读的方式,先和学生交流该怎样交朋友,再读一读十种维护友情的方法,这样做,可以让交朋友的方法得到一个提炼和提升。
第四个环节是写交友格言。有了上面几个环节的铺垫,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以交友为话题,写一句自己的交友之道,以格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积淀了前面的内容与主题,又训练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送交友寄语。
财富不是朋友,而我们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最好的时光却是一笔财富,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最后,在《朋友》的歌声中祝福大家都能善交益友,乐交诤友。
最后说一说课后反思:
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综合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吗?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能力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在这堂课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有的材料,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能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还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过程与方法也是“综合”的。本堂课,我们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积累,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我更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是“综合”的。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愉快地合作和分享、流畅地表达和交流,让她们在快乐中、合作探究中,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和立德做人的指引。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7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
【教材简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独特,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写景类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我确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等生词,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与品词析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会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法学法】
1.主要教法是朗读感悟和“以学定教”。
2.主要的学法是:“找-读-议-品-写”的五步学习法。
【教学过程】
老师们,因为时间关系,下面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上述的教材简析、目标设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预习检测,整体感知;3.自主质疑,以学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点;5.检测反馈,训练提升;6.总结全课,指导预习。下面我分步来讲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说: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学生的感受,有益于学生的想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课的开始,我将用课件展示济南冬天的一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冬天的风景。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我将设计一组有关重点字词的基础题,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重点字词有——)
2.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在通读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圈画有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词语来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质疑,以学定教
我打算利用学生个人自主质疑的方式,定向本课学习的要点,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展开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
2.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
这些问题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以教学第一自然段为例,我打算通过“找-读-议-品-写”这五步来和学生一起学习。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等生动语句,把它们圈画出来。
2.读,就是通过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例如,读好——)
3.议,就是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带兵”,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4.品,就是品语言,品意蕴,学习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进行深入品读。
5.写,就是请学生在最有感触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几个部分,我也会按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
五、拓展延伸,检测反馈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适时补充一则阅读教材《冬之韵》,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作者笔下的冬天与老舍笔下的冬天的异同点。
2.我将从《当堂反馈》中选择一组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检测。
3.根据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反馈。
六、总结全课,指导预习
在简单的课堂总结后,提出下一课预习的要点。
老师们,我想通过上述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初步能够达成我所预设的三维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8
教学分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新课标强调“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要求课堂关注学生的感受,过渡语的设置,思路的引导是我说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童趣。
3、感受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体会畅想的乐趣。
重点:目标之1、2
难点:目标之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面的竹马啊,就是小朋友骑在竹竿上充当大马。这种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沈复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乐趣。
(二)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一环节主要是抓两个层次的朗读:预备层—扫清字词障碍;
感知层—感受童趣。
2.细读课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揣摩文章的妙处,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个环节:找“趣”—说“趣”—忆“趣。
要想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让学生知道“趣”在哪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之后在组内共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者的乐趣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找出,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鹤”、“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文中的这三件趣事。(说趣)
说“趣”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由“分散性学习”过渡到“集中性学习”,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领略作者超然物外的无限乐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哪些类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忆趣)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经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学生通过找“趣”—说“趣”—忆“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出“趣”味从何而来。
3.精读课文,品味“童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讨论: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呢?
此时,我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细察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丛草为林……”等等,引导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即观察—联想、想象。至此,学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②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一步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物外之趣”的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投影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展开想象,感受“神游其中”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联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比图片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必然会有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华。
4.师生齐读,读出“趣”味。
目的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课外延伸
(三)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观察仔细、表达生动的叙事散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童年,在每一个已经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犹如一位远在天际的天使。美丽而神奇,充满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当了童年这位天使那美丽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吗?是的,童真和童心,观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书:童心和童真观察和想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这平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分歧霎时拆撒熬过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