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说课稿

发布者:触摸天际 时间:2022-11-17 05:21

《用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用数学》说课稿

《用数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洪海杰,来自道外区民主小学校。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认可。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51页。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是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中,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同时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表内除法(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7、8、9的乘法口诀再来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这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对乘法口诀基本熟练的基础上。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计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事实,教学本节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故事、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

在学法上,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情境学习,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总结汇报”4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口算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根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复习环节设计了3道练习题,首先是开火车口算,并随机让学生回答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接下来是用7、8、9的乘法口诀填空及齐背7、8、9的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时请学生一起书空,并齐读。

【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呢?根据学生回答六一儿童节,然后我说,是啊,六一儿童节是专属于你们的快乐节日,快瞧,有一些同学们已经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这时

出示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并提问,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观察汇报后接着说,这些同学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孩子们肯定会积极响应,继而出示思考题:

(1)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3)怎样列式呢?

(4)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自主汇报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所列算式及求商使用的乘法口诀,教师随机板书。当学生解决了“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平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学生汇报后请学生认真观察56÷8=7和56÷7=8这两个算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汇报被除数相同,除数和商调换了位置,而且它们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算出商的并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道除法算式。

解决主题图包含的所有问题后,教师进行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与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一样,就是想乘法口诀。

【创设了“六一”节布置教室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把解题过程与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过渡语设计:儿童节不只是小朋友们喜欢过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呢!几只动物宝宝们也在为节日做准备呢,不过,它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经历,相信这里他们会主动提出帮助请求。

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第一题是书后49页做一做,第二题和第三题是书后50页的小猴子摘桃和小兔采蘑菇两个练习,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最后一题是书后53页拔河比赛练习

此题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导语设计:同学们不但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了难题,还帮助小动物们做好了节日准备,你们真棒!老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就请你来说一说好吗?

【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自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有趣味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了充分地施展,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用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跑步、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讲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你还想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用数学》说课稿3

一、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二分法基本原理,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渗透逐步逼近和无限逼近思想(极限思想),体会“近似是普遍的、精确则是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有关内容,通过求方程的近似解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节课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初步感受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算法思想。

二、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作用

“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本节课是上节学习内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自然延伸;是数学必修3算法教学的一个前奏和准备;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似思想、逼近思想和算法思想等。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函数图象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理解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符号提供了知识准备。但学生仅是比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对于高次方程、超越方程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计算器的使用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造成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种方法,会用二分法求某些具体方程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充分体验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思想及其重要作用,并为下一步学习算法做知识准备.

通过探究、展示、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具体问题体会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

五、教学诊断分析

“二分法”的思想方法简便而又应用广泛,所需的数学知识较少,算法流程比较简洁,便于编写计算机程序;利用计算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明了;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相关体验,所以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但“二分法”不能用于求方程偶次重根的近似解,精确度概念不易理解。

六、教学方法和特点

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驱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互动探究、搭建平台、分散难点的学习指导方法把问题逐步推进、拾级而上,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探究二分法的原理。

本节课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注重与现实生活中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以李咏主持的幸运52猜商品价格来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在猜测的过程中体会二分法思想。

3、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

本节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在学生合作探究中解决,使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4、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揭示数学本质。

本节课中利用计算器进行了多次计算,逐步缩小实数解所在范围,精确度的确定就显得非常自然,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整个课件都以PowerPoint为制作平台,演示Excel

程序求方程的近似解,界画活泼,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

七、预期效果分析

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知识作基础,通过对求方程近似解的探究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采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掌握二分法的本质,完成教学目标。

另外尽管使用了科学计算器,但求一个方程的近似解也是很费时的,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产生急躁情绪;况且问题探究式教学跟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很大关系,各小组的探究时间存在差异,教师要适时指导。

《用数学》说课稿4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小黑板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谁能写出这个数?

(1)学生通常会写作每秒300000千米。

(2)教师写作“30万千米”。

(3)让学生读一读,两个量是否一样。看一看,两个量写法哪个方便。

2.导人揭题。

为了读写的方便,我们常可以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出示课题: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多位数。

(二)尝试活动

1.出示例6(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30000 40320000

(1)学生尝试解答。

(2)反馈:230000=23万 40320000=4032万

(3)师生小结: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的4个0,写上万。

2.例6(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00000000 1100000000

(1)学生尝试。

(2)学生归纳方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和万级的8个0,写上亿。

3.试一试,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4000000( )万 70840000( )万

500000000( )亿 2300000000( )亿

(三)归纳小结

1.回顾例6,小结改写方法。

2.提出改写注意点。

(1)去掉万级或亿级后面几而不是去掉末尾所有的0。

(2)不要忘记添写级名“亿”或“万”。

(四)反馈调节

1.练习“练一练”第1、2、3题。

2.在下面○里填上>或<(“练一练”第4题)。

18460○1980 2990000○300000

75443○76320 59800000○60000000

填好后说说比较方法:(1)位数多的比位数少的大。(2)位数相同,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五)课堂总结

1.用万、亿作单位写数有什么好处?

2.怎样改写?

3.想一想有没有学过类似的例子。

作业:

《作业本》

《用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的第二单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安排在本册书的第四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即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从而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巧设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cAI课件、实物投影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抓迁移

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因而,一开课我就设计了抢答题。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抢答完毕老师马上设问:求商时是怎样想的呢?这样便唤起学生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回忆,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当学生叙述求商的思路后教师接着说,前段时间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从而揭示课题,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探究新知明思路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首先课件出示“欢乐的六.一儿童节”情境图,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发现数学信息,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图意。这样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听、说能力,同时训练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接下来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学生从主题图获取的数学信息能自然、流畅地诱发学生思考问题:平均每行挂几面?

有了问题,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便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然后小组汇报,引导学生着重说出求商的思路,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和口诀。当学生解决了“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平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在主题图中分别引出第2组和第3组的主题图。引出49÷7=727÷9=3计算。在此,给足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促内化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环也是实践的环节。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于是我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童趣、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程度不一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课件出示题目),利用实物投影集体订正。然后教师设问:竖着的三道算式间有联系吗?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同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理解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形成比较牢固的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接下来的练习2则显示一棵挂满仙桃的桃树,先让学生人人动笔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分小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爬梯摘桃比赛。将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⑵小猪吹泡泡,这是一组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通过这个练习提高学生应用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程度,

⑶生活中的应用:二(2)班一共有32位同学,每小组有8位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呢?

(四)发展评价扬个性

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说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49÷7=7 七七四十九

27÷9=3 三九二十七

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发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一句口诀可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从而归纳出“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用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给出“5是8的几分之几,5又是8的百分之几”和“8是5的几分之几,8又是5的百分之几”与“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两道题目,复习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同时说明更换单位“1”结果是不一样的。

然后,出示“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条件相同,只是问题不一样,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用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2、教材简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教学中孕伏,这节课既是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习应用题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重点及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数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变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形式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⑵能力目标:学生在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⑶情感目标: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⑷教学重、难点依据数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教学环节都是使学生能正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所以这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创设了“作业评比红花活动”这一情境入手,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而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

⑸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准备了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游戏用的学具、小红花贴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发现法”的原理激发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自问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学生的特点及经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复习铺垫师:大家一起来摘苹果,看谁摘得多?

课件出示:

把你摘到的苹果放进相对应的篮子里通过复习,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创造知识迁移的环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谈话引入师: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红花的活动,你们一定都得到了许多红花吧!能告诉大家吗?谁得的最多?谁的最少?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话题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探究新知发现问题师:有3个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红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红花榜图,指导学生看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讲给你的同桌听听。小雪多、小磊少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观察、发现问题。这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经验,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探索新知提出问题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A、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B、小雪比小磊多几朵?C、小雪比小华多几朵?D、小磊比小雪少几朵?……让学生根据图画提出数学问题,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解决问题以四人为小组,通过摆红花、学具来解决问题,(小组汇报,老师板书)(A)12+8=20(朵)(B)12-8=4(朵)(C)12-9=3(朵)(D)12-8=4(朵)教师强调写上单位名称师: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算吗?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得成功的愉悦。拓展问题课件出示:小雪说:“我得的红花比小磊与小华两个人合起来的还要多,你认为也是这样吗?为什么?”

①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②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知识的建构原理,设计了有梯度的学习活动,由浅入深,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课件出示第73页“做一做”。师:你们会解答小明提出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2、选择题(教科书74页第3题)课件出示: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算式:44-40=4(盆)问题:一共有多少盆?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菊花比月秀多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3、课件出示:李平家养的家禽鸭鹅鸡只数302045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教师指导,集体订正。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发起来。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

全课小结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踊跃发言)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促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让学生带着知识去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四、说板书的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而且为了使学生便于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协调知识的内化,于是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1、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12+8=20(朵)2、小雪比小磊多几朵?12-8=4(朵)3、小雪比小华多几朵?12-9=3(朵)4、小磊比小雪少几朵?12-8=4(朵)

《用数学》说课稿8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数学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尤为重要。《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为本节课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

4教学目标

为了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好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逐渐学会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树立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5学情分析

为了保证教学有针对性,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九年级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有强烈的好胜心,因此我会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更好贯彻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并辅之以问答和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法。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

7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课堂的完美呈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

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王庄村在测量土地时,发现了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块矩形的土地,矩形土地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矩形土地的长为80m,工作人员说:“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矩形面积的一半。”谁能帮助工作人员计算一下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索、主动学习的欲望。

新授

接下来进入新授环节,此环节我设计如下活动:

我会先带领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式,同学们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之上,不难得出a=80a,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略有难度,因此我会组织同学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就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用公式法得到答案;有的小组用的是等式的性质,但是,考虑不全面,所以错误;还有小组是将方程转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a(a-80)=0,结果正确。在此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交流,锻炼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上述结论,我会抛出问题:该小组的做题思路是什么?他们的思路用到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点?组织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找小组代表总结可得:基本思路是:以b代替a-80,若ab=0,则a=0或b=0。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因式分解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在此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有效突破重点,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因式分解法,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如下方程:5X=4X,并进行演示具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为:一移-----方程的右边等于0;二分-----方程的左边因式分解;三化-----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解-----写出方程两个解。这与配方法类似,都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个环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因式分解法了解之后,结合前几种方法我会在黑板上出几道题目,找学生上黑板练习,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因式分解法。

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会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导入时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设计既检查了新知学习情况,也与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结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可知,及时复习效果更好,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

作业

最后留出本节课的作业: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类型是什么?请以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学习个体。

8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在黑板正上方写本节课的题目,主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系统展示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一移、二分、三化、四解。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系统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铁树老师网络面试辅导,喜马拉雅app--主播--教师面试大杂烩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19页的例3。

2、教材分析:用数学不是孤立专项的训练,而是分散于新教材的各个单元,其目的在于让数学更加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法减解答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实上,用数学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提升,同时也是为后面文字叙述式的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所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并提出问题

三、教具的准备

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我特意设计了动画课件,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多变性。

四、课时安排

本节课我安排1课时,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图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知道什么是问题;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也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此。我设计一个大家到公园游玩的故事,让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不断解决数学问题,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

1、教师:冬天过去了,春天到来了,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们出来活动了,你们猜他们去干什么了?下面我来做动作大家猜好吗?

2、教师藏在讲桌后面,喊:好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捉迷藏”;教师又拿出手绢,学生马上猜出是“丢手绢”;接着教师比划一个圆圆的东西放在地上一脚踢出去,学生情绪高涨,“踢足球”脱口而出。

3、教师:你们太聪明了,看来难不倒你们了。小朋友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学生会高兴地说:愿意!)

(二)、读图明意 探究新知

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并解决问题,把主题图稍作修改,一块一块的出示,如出示捉迷藏区域,丢手绢区域、踢球区域。让学生看一块根据相应的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1、课件出示捉迷藏图(伴音提示: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个人?

A、找出已知和未知

(渗透给学生一道完整的文字叙述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B、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C、总结思路,全班交流。

2、 课件出示丢手绢图(伴音提示: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A、组内讨论(教师巡回参与,适时点拔,收集资料);

B、请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自己的问题及想法;

C、讲评、鼓励;

3、课件出示踢足球图(探究过程同2)

(三)、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

1.教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来凑热闹,都等急了,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教师:都有哪些小动物呀?(学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有几条小鱼在做游戏?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

4、教师: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本解决你喜欢的问题。

5、学生反馈,集体订正。

(四)、练习巩固

课本练习四的第一到第三题。

(五)、知识应用 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数学问题吗?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而且还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看来学数学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七)、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好吗?

(八)、板书设计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条件 问题

来了13人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 藏起来几人?

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一共多少人?

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 。 还有几人没来?

《用数学》说课稿10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戏》,见课本第87—88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B.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以及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体会用数据表示可能性的简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

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黑白棋子若干

五、教法、学法:

(1)引导发现法

(2)分组讨论法

(3)游戏和抢答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乒乓球队员精彩图片,树立向他们学习、为国争光的目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然问乒乓球比赛时,怎样决定谁先发球的?学生有可能不会答,老师告知乒乓球比赛猜球决定谁先发球。并问,这样做公平吗?(公平,因为,球在左手和右手共有两种可能性,左手和右手的可能性相等。)

2、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纸盒,纸盒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3、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4、感知数据,体验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

5、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6、接下来练习题的设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7、最后通过听要求给纸盒里增减球来进一步体会可能行的相关知识,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

七、板书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可能性是1

不可能可能性是0

1黄1白黄球1/2

白球1/2

1黄7白黄球1/8

白球7/8

《用数学》说课稿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进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调整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现代数学信息资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我所上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大胆改变教材材:从学生身边的事出发,以收集、整理学生植树活动的数据情况分析来建构。从植树活动情景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中数学之间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更会体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和教师由“教教材”向创造性的“用教材”的新理念。

二、学情现状分析: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策略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教学目标是1、学生在学习了解答“一个数上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难点: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四、教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