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14篇)
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说课稿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按照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
按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
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
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
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演兵之形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优秀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本课地位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惟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它的前置基础是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生活经验基础,它的后继地位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为后续学习作好坚实的铺垫。
2、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借助游戏活动和直观图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面向全体引领学生借助有趣的摸球游戏活动和直观操作演示及图示法进行教学。兼用小故事、猜谜语、小游戏等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利用辅助教学。通过摸球游戏,调动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激疑、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起来更直观。
三、说学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索中,让每位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充分调动眼口心等各种感官,亲自动手摸,猜想,统计(画正字法),表达,归纳总结,经历统计和猜测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老师带来3个袋子,编号为甲、乙、丙,里面分别有黄色、红色小球。咱们如果做个摸球游戏,捂着眼睛从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屏幕显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数学素养。)
2、游戏前奏,运用素材,猜测感知
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大家是不是急欲知道答案,老师现在不告诉你们,请根据你的经验大胆猜测一下,从三个袋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分别会是什么颜色?(大屏幕显示)
答案不一,也不好确定,到底是什么结果呢?我们来动手试试好吗?(好奇引发猜测,猜测促人探究,让学生根据情况大胆猜测,在培养他们猜测意识的同时吊足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结果的胃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3、游戏进行,合作交流,验证猜测,建构概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甲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怎样?先明确游戏规则(大屏幕显示);
分小组合作,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始摸球;交流结果,怀疑全是红色;倒出验证,果然如此;老师及时表扬鼓励,敢于质疑,一个个真像科学家!(板书:确定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从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分小组合作活动,并根据记录表用画正字法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体会画正字法进行统计的优越性)猜猜看,乙袋中球的颜色有什么样的?既有红色又有黄色;倒出口袋验证结论。(板书:不确定的)
(3)解决第三个问题,从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这次游戏有变化,先直接打开袋子看看里面红球、黄球各有多少个(4红1黄)。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验证猜想(个别会出现黄球多,摸的次数越多,还是摸到的红球多)因为红球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黄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看来可能性真的`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4)举生活中例子老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大家大胆猜想自己动手验证的就是我们学习的新内容: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个游戏环节给我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探索空间。恰当地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观察、质疑、验证、反思、交流、感悟这样的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1)自主练习第1题(出示)
(2)改变可能性大小(出示)
(3)小故事阿凡提与金币
(本环节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改变可能性大小”、“听故事”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5、课堂总结,交流收获你有哪些收获?(引导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
(教师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信心和乐趣,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6、游戏“再见”(大屏幕显示游戏要求)
(在结尾处以“再见”游戏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灵活反应、发展思维的目的)
7、板书
摸球游戏——可能性
一定发生
确定的
不可能发生
大
不确定的可能性
小
优秀说课稿 3
一、说教案
1、教学目标的确定。语言活动幼儿能否积极参与是活动的关键。同时,教师的提问尽量以引导为主,让幼儿的思维有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目标是幼儿大胆讲述为主,想出多种救小鸟的方法,同时在认识对话框的基础上,利用对话框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丰富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心理。
2、说教材关键、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此次活动的关键在于幼儿能想出多种救小鸟的方法;对话框是本次活动重点、难点,利用对话框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丰富幼儿的语言。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在活动中,主要分成三大块:
(1)幼儿观察图三,想出救小鸟的方法。
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准备,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能更好的互动。“救小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让幼儿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展开想象,是比较合适的,前两幅图就一带而过。
(2)幼儿认识对话框,利用对话框做游戏。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比较多的阅读经历,对“对话框”会有一定的了解,更容易适
应新的教学模式。对话框的出现,让幼儿在语言构思的时候不用按固定模式去思考,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是为了辅助幼儿能仔细的对每个人物的心理和语言进行思考,帮助幼儿补充语言内容。
(3)幼儿完整的讲述故事。对幼儿的思考进行总结,通过看对话框让幼儿能从人物的心理和事件发生的经过两方面进行讲述故事。
二、活动反思:
在教案的设计上,对幼儿的估计不足,对于大班初期的幼儿,在知识准备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目标要求上提的太高。教师的引导变得吃力。所以平时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孩子,做到根据孩子备课。
1、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设计上,因为幼儿的知识准备有限,而且幼儿又是首次接触,一下子不适应模式,很多幼儿无从招手。在此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太简洁,可再适当地讲解详细一点,让幼儿更好地接受。
2、减少第二环节的时间。有一定难度后,时间太长,很多幼儿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同时,适当降低对话框的难度,让幼儿感知对话框的作用,不作为活动的难点进行。
3、把时间留给幼儿的讲述,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完整地讲故事。
优秀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这个童话故事在本册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运用“XXX的XX”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夏夜景色美,同时也领悟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描述: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想去看看吧!)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配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教学时,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着重学习小蚂蚁与睡莲姑姑的对话。这时用多媒体出示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体会朗读,在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两种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时候,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夏夜的美丽,从中领悟到文中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4、朗读训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一年级学生物朗读训练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接着进行跟录音读,模仿读,想象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美,进行领悟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进美丽的夏夜、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读,边读边思考:“星星为什么高兴?”
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是囿于“只能意合,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创作想象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描绘一幅反映夏夜最美的图画。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作画时,教师可用上音乐渲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夏天的夜晚,幻想着夏夜色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夏夜的美丽景色。
我想在上课时,如果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那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会水到渠成。
优秀说课稿 5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初步掌握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来解答一些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实际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类型,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百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分析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并能根据分率对应关系求出分率所对应的数量。
能力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画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
本节课是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它的数量关系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基础上,再增加一步,进一步探究求一个数的(1-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学生根据数学信息自主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探究的方式,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两种解法的'比较中,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复习铺垫,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模仿练习,拓展练习,深化练习)三部分、课堂总结及作业。
1、课前激取导入:本节课我首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分男女队,看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的分数知识解答问题,这样就为新知识做出铺垫。
2、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根据运动会创设的情景提供了信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将学生所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分析问题。
(2)在分析问题中让学生找到关键句子,重点理解在理解中让他们动手操作,画图,在理解。
(3)通过分析问题学生发现有的问题是以前学过的有的问题没有学过,从而引出新知,这样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学习了新知。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在充分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4)比较问题:当学生展示出两种解法时,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学生自己感悟理解解题思路。通过这两种解法的比较,教师小结:两种解法都可以,但是难易有些不同。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能理解的算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巩固练习:
(1)设计了与例题类似的练习并分男女队完成。(指名板演)
(2)设计了看图列算式
(3)拓展联系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总结让学生再次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四、说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复习导入、新授、练习的环节均重新设计了练习题。
优秀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分析:平时和孩子谈话时,我们也会说到自己的爸爸。有的说“爸爸很懒,总爱睡懒觉”,有的说“我的爸爸爱上网,不做事”,有的说“我爸爸就爱抽烟”,也有的说“我爸爸的脚很臭”,等等。鉴于爸爸在孩子心中一些片面的形象,我设计了《我爸爸》这个活动。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爸爸,知道爸爸为家庭辛苦的付出了很多,从而愿意亲近爸爸,通过不同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萌发爱爸爸、尊敬爸爸的情感,在心目中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
2 、幼儿现状分析:大班幼儿5-6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都基本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还不完整。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手段适时引导和帮助,以便使幼儿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征,我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 、情感目标:欣赏散文诗,体验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安全、甜蜜的感觉。
2 、能力目标:愿意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爸爸。(重点)
3 、认知目标:理解爸爸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戏的图片、《好爸爸坏爸爸》 flash 、录音机、背景音乐。
四、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启发提问法、谈话法、多通道感受法。
2 、说学法:纲要指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多种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知、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表演法、交流讨论法。
五、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流程为:谈话引入,迁移经验――欣赏散文诗、情感体验――交流讨论、激发情感――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1 、谈话引入、迁移经验。
这一环节的完成约需3分钟。
首先,我用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玩游戏的图片引入,迁移经验引起幼儿回忆和爸爸一起玩过的游戏。并说说和爸爸玩过哪些游戏。
2 、欣赏散文诗、情感体验。
这一环节约需10分钟。
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幼儿对和还可以和爸爸玩哪些游戏很好奇,带着兴趣欣赏散文诗,更易于理解散文诗内容。
首先我配乐朗诵散文诗。然后提出问题,并根据回答进行表演。以此加深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和对爸爸的情感的激发。
问题:
(1)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过的游戏,你记住了那一个?
――爸爸举起我,像什么?
――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
――爬到爸爸的大腿上再滑到脚上,像玩什么?
――我往爸爸背上爬,就像爬什么?骑上爸爸的脖子,就像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谁最高?
通过回答表演,幼儿体验到了和爸爸玩游戏的快乐。
再次欣赏散文诗。学习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玩的游戏,引导幼儿觉得爸爸的了不起,愿意亲近爸爸。
3 、交流讨论、激发情感。
这个环节约需12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说说了不起的爸爸。
知道爸爸都会做什事情?什么事情做的最棒?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辛苦)?你的爸爸这么辛苦,你想你想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让他高兴?想对他说什么?
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幼儿慢慢的了解了自己的爸爸也很了不起,并鼓励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通过我介绍自己的爸爸,再一次引起幼儿对爸爸情感的共鸣。
4 、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此环节约需5分钟。
通过分段欣赏flash 《好爸爸坏爸爸》,让幼儿再次看到爸爸也会做很多的事情,也很辛苦。知道爸爸有时候会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事情,打我们是想让我们改正错误,越来越好,做个最棒的宝宝。其实那也是一种爱。
最后教师小结,爸爸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让幼儿回家把想为爸爸做的事情为爸爸做一做,想对爸爸说的话对爸爸说一说。和爸爸一起做做好玩的游戏。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设计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优秀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校园里的画》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双语班使用的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交际活动课。通过对这篇口语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广泛的兴趣,爱好,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待人宽容友好,并敢于正确面对比自己强的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师创设情境,以“画”为主题展开讨论,引导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2.加强“拓展阅读”方面的引导,提高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3.加强学生写作的指导(适当的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师指导讲解生掌握本课内容。 2.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提高学生的口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1.让学生养成爱护学校的每一个地方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广泛的兴趣,爱好,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待人宽容友好,并敢于正确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取长补短)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口语能力。(鼓励大胆发言)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画画)四、教学方法
师:引导点拨法,创设情境法,指导法。生:自主、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光碟与课件)
(让学生学习每天课前3-5分钟的学双语)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口语打下基础。
(二).口语交际
1.通过让学生分别男,女,一组一组最后齐读是来回顾课文加深印象为回答而第一题打基础。
2.让学生说出他的同学的特长,达到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增进友谊的效果。
3.说出自己的特长来锻炼学生的大胆发言的能力,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己长处的好机会。 4.老师不断鼓励让学生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三)比画画(通过画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写作,即达到了提高画画和写作水平。
六、布置作业: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能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将所学的内容用口语表达给自己的父母,以上,我从以上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优秀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并结合学校提出的八字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重点词句,在体会中感悟作者情感,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接着我就从情感冲突入手解读这篇文章,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再从学生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开始时种种不可理喻,应该不难理解,因为这和他们原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而要感受到“这样的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则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在这两大板块之后,怀特森先生教给我们怀疑主义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心田,我又想到应该增加一个拓展设计,我让学生重新设计课堂,让质疑充满这一崭新的课堂。又通过想象,我对朋友说了什么话,来检验学生对怀特森用意的理解,提升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优秀说课稿 9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节约用水》一课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孟州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人节约用水。
二、我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确定为:
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折射出浪费的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联系孟州水资源现状将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孟州水资源现状的研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借助多媒体将孟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用水情况整合进课堂与孟州淡水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匮乏,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1、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将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数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周围浪费水的情况,收集节水措施教师准备:课件、自制水龙头和量杯(每组一个)、水3、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展练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三、落实思考:
(一)图片欣赏,引发感受
1、在此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由此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2、人们常用为蓝色的星球来形容地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71%都是水,这么多水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此问题一出,立即引发学生兴趣,课前资料准备充分的孩子跃跃欲试,急于告诉大家:“地球表面的这么多水中仅有2.6%的淡水,可供饮用的淡水少之甚少仅占1%”听了这个介绍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谈感受初次让学生感知水的可贵。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况进行考察的兴趣。(二)、交流探究,震撼心灵
1、水资源如此珍贵,我们的周围有浪费水的情况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现象,谈感受,在生生交流中,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2、做漏水试验,记录1分钟滴水量是多少毫升,填写实验表。
水龙头1分钟滴水量
组别滴水量(ml)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平均滴水量3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引发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不同,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水龙头漏水的平均水平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进行统计。
3、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1)计算1小时,1天,1年的漏水量
时间滴水量1分1小时1天1年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分析的数据,继续利用平均数进行推断:我们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大约30万学校使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1立方米约重1吨)按照孟州水价2.5元/吨,一共多付多少水费?如果每人每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一年?全孟州约37万人,这些水可供全孟州人用多长时间?通过联系孟州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孟州水资源总量约为1.90亿m3(1m3的水约重1t),孟州市约有37万居民,如果按每人每年用水30吨计算,这些水大约可供人们用多少年?(孟州水资源污染网络报道链接和缺水图片介绍,如果不能做到环保、节约孟州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体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结合现状,反省整改
1、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尚在眼前,节约用水势在必行。结合周围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水措施。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2、介绍节水措施(四)拓展延伸,总结建议
1、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
(1)介绍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xx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2、课已终意未尽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以“节约用水”为专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数学活动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四、说板书
节约用水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以小见大,用数据折射浪费的大问题。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容小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优秀说课稿 10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片主体课文《翠鸟》。我准备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
一、文本解读:
《翠鸟》一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它毛色鲜艳、叫声清脆、动作敏捷,令孩子们十分喜爱,以至于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把翠鸟当作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文本文采飞扬,写法特点鲜明,是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可以预见对学习本文将会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活泼好动,精神不易集中,对单纯的解读文本有一定困难,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读课文上,在读通读好课文后,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而体会写法则是学习上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本文时我将摒弃生硬的讲授写作特点的做法,采用朗读感悟、角色体会的方法,以读促学,以读代讲,在熟读、品读中体会翠鸟的可爱、写法的精妙,文字的优美,并培养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和感情。
五、教学目标:
1、自学11个生字,能自主选择重点或难学字与同学交流。
2、读通读透课文,感受翠鸟美、文字美,培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3、品读研讨,领会本文写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赏图激趣,引出课题,探究“翠”之所在。
教学伊始,展示一组翠鸟的图片,那斑斓的色彩,那俏丽的体态,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住了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我以这一“翠”字做探究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翠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弄懂这个字的意思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通过看图弄懂的,也可能是通过读课文弄懂的,或者是通过问别人弄懂的,无论作何回答,我都会加以肯定,让学生懂得这些就是获取知识的好途径、好办法。
(二)、熟读文本,感受鸟美、文美。
1、录音范读:
本班学生朗读水平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有困难,故我决定利用录音范读,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同时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让学生先从听觉上感受文章的美。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对自读课文这个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可行的,教师起的是帮导的作用。
3、细读课文,感悟鸟美、文美。
自学生字后,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读上两三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并在有深刻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心智在灵动的文字与美丽的情感中恣意徜徉。然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引导学生寻找支持自己意见的依据,并引入到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品词品句的训练,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我准备了可灵活切换的课件,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句,深入感受鸟之美、文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居高临下的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三)、竞读、展示读。
我组织学生开展竞读或展示读活动,在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乐于与他人分享成功快乐的品质。
(四)、角色体会,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学生扮演翠鸟,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对翠鸟们进行采访。我设计了下面的采访问题:
(1)、翠鸟们,你们长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绍啊?
(2)、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3)、你们还想向我介绍些什么呢?
(4)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吗?
前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改述课文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说说课本中没讲到的,自己懂得的有关翠鸟的知识,让学生感受课外学习与积累带来的好处。
第四个问题通过学生与鸟换位的思考,让学生以翠鸟的视角审视现状中人和动物的关系,内化地衍生出爱鸟、爱自然万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五)、换位研讨,领会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十分鲜明,但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方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采取与学生换位的办法,把学生推到自主研究的地位。
我设计了这样的请求:我要写一篇介绍鹦鹉的文章投到报社发表,我的文章该怎么写才写得生动吸引人呢?请大家一翠鸟为例帮帮我好吗?
(六)、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课内的学习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广袤的课外领域。设计下面的作业。
网上及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介绍翠鸟和其它动物的文章或书籍,你们可以去看看,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是我对《翠鸟》以课教学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各位斧正。
优秀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我们要诉说爱、感受爱、表达爱。《抱抱》就是这样通过各种动物间不同的抱抱来表达爱的绘本。温馨的画面、熟悉的动物让孩子在心里产生亲近感,而亲切的拥抱,更能让孩子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根据中班心里需求,我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着力组织适合中班孩子的语言教学活动,鼓励幼儿观察画面,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积极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环境,让孩子始终置身于动物亲密的拥抱之中,尝试用自己的肢体模仿动物抱抱,感受抱抱的快乐,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年龄特点、兴趣,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
1、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和表情,用语言简单表达它们抱抱时的内心感受。
2、借助音乐、动作、讨论等手段,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抱抱的不同含义:亲情、感谢、友谊等。
3、体验和同伴共同阅读绘本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我从下面两部分做充分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准备:
(1)《表情游戏》
(2)《抱抱舞》
2、物质准备:
PPT、音乐《爱我你就抱抱我》、绘本《抱抱》、
四、说教法和说学法
(一)活动中,我运用以下教学法完成本次活动目标:游戏法、观察法、引导谈话法、行为体验法
(二)说学法
活动中,我将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跳跳、看看、说说、抱抱的过程中进行活动。
五、说活动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活动。
(一)开始部分:借助音乐律动、体验拥抱
开场利用律动《爱我你就抱抱我》让孩子在拥抱中放松心情,并在旋律中体验抱抱产生的亲切感。
通过提问“喜欢和谁抱抱吗?为什么?”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并支持和鼓励孩子能大胆的说出来,这为绘本阅读做好了前期准备。
(二)学习部分——学习观察画面,为绘本阅读做准备
1、《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这一环节中我直接导入动物的抱抱。“孩子们,今天有几个小动物也在开心地和它们的妈妈抱抱呢!让我们看看它们是谁?它们是怎么样抱的?”带着这些好奇的疑问,我将先逐一出示从绘本中抽取三幅动物妈妈抱抱的重点画面做成PPT(大象→长颈鹿→河马),引导孩子学习通过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表情的方法来体验拥抱带来的感受。然后把三幅画面集中,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都是闭着眼睛,久久地抱在一起,闭着眼睛,很温馨、陶醉。这样词语引入帮助幼儿更准确描绘拥抱的状态,给孩子一个提升,让孩子们在动作中感受和理解。
2、出示主角小猩猩→认识小猩猩→观察小猩猩的表情变化过程:小猩猩,用它只有一岁,不太会说话的介绍,唤起幼儿帮助它的愿望,并结合观察小猩猩的动作和表情来感受小猩猩内心,激发孩子迫切想去了解小猩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情绪,引出故事《抱抱》。
(三)引出绘本,和幼儿共同阅读
1、和孩子共同阅读,鼓励孩子把看到的说出来。
2、故事的高潮:
(1)小猩猩仰头大声呼喊的图片: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小猩猩着急、伤心、难过,想念妈妈的情绪。以鼓励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办法帮小猩猩找妈妈,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小猩猩和妈妈紧紧拥抱的图片: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与自己妈妈拥抱时的.内心感受。
(四)结束部分——大家抱抱,体验爱的快乐。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结束时我积极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老师抱抱,共同体验拥抱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反思:
整节活动中,我为孩子营造了温馨、温柔、温暖的情境,老师、孩子们的各种拥抱姿势,音乐韵律的烘托,让孩子们的心情一直在被关注着,被暖意包裹着。
绘本教学,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喜爱阅读,愿意阅读,会读,是绘本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我会继续努力的。
优秀说课稿 1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弹力》,对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设计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在说课中我会重点分析。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会重点学习到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判定及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关系等知识。这些内容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因此本节课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学生个人感受性实验、师生合作演示性实验等,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认识更进一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它们的方向。
3.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辅以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至此,课程教学前的所有准备就已经就绪了,接下来就是进行整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我的导入会用活动作为开端,具体会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尺子和一些弹簧,让学生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引入形变并过度到课题《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根据导入环节打下的基础,我会归纳出形变的概念。并提问: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此时因为一些生活实际现象会产生疑惑,我不会直接用理论解释而是以现场演示用手挤压烧瓶时玻璃细管液面显出来的形变与播放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实验视频双管齐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由感性认识会上升到理性认识,感知物体形变的普遍性,顺势提出弹性形变的概念。
接下来在学生已活跃的思维的`基础上乘机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以此层层递进归纳出弹力的概念,强调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由学生思考、总结,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了解弹力的概念之后,就会举出实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几种弹力,如压力、支持力与拉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种弹力的方向,重点分析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教学中我会将探究胡克定律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安排为学生探究实验。具体我会先引导得出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的结论。然后说明弹力和形变的定量关系一般来讲很复杂,这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提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何测量弹簧的形变量x和弹簧弹力F的大小?
2.如何简洁直观地描绘F-x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强调实验中弹簧不可超过限度。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的特点。
采用这种探究实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的结论,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我计划顺势而下,向学生出示几组图片,要求画出图中弹力的示意图。
之后进行总结,面面接触,点面接触和点点接触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特点。以此来拓展知识面,并强化学生对弹力特点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最后,我通过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并请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课后开放式地讨论: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生活实际的场景的现象分析能打破常规的习题作业,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将课堂延续到课后。
优秀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的天真!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那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啊!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6个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优秀说课稿 1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伴着三月和煦的春风,无数善良的人给我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人类永远需要善良,善良之心是高尚之本。我是来自灵宝市河滨小学的杨君。今天,请和我一起走进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尚”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穷人》,一起聚焦穷人的善心善举,一起探寻高尚的朴素真谛。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这一课进行阐述:
一、解读文本,不畏浮云遮望眼
《穷人》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尚”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高尚”常用来形容伟人或英雄的情操、品质。词典对“高尚”的解释是道德水平高。 “高尚”单元依照北师大版单元主题编排形式呈现了五篇课文,从古今中外、社会不同层面,用不同文体揭示“高尚”的内涵。《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生活极度困窘的情况下,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显著的特点是:通过环境、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高尚的品质。
二、分析学情,凡物各自有根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经过五年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基本具备,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画情节曲线、列提纲来、写批注笔记、心得笔记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现在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不容易体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举步维艰的穷人收养孤儿这种义举的“高尚”,是本课教学时需要把握的一个突破点。
三、明确目标,举一纲而万目张
结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精神的领会,我认为“优秀的作品首先吸引人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窦桂梅语)在对教材、学情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要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我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题目的深意,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其中“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是教学重点,这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决定的。这篇文章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我预计“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将构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四、优化过程,删繁就简三秋树
依据我市高效课堂惜时、增量、提效的指导思想,我坚持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原则,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有效活动,计划在一个课时里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具体预设有四个主要环节:
(一)承前启后,走进“穷人”故事
(二)预习检测,感知“穷人”生活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四)读写结合,深化“穷人”品质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具体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承前启后,走进“穷人”故事
我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在何其芳的笔下感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生活简朴、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在“高尚”单元,品味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板书课题和作者。这样承前启后,保护主题学习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二)预习检测,感知“穷人”生活
学生在初步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出示四个描写穷人生活状况贫苦的句子让学生朗读。这样做既能检测学生课文的朗读情况,又能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句感知穷人生活的贫穷。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确定议题,感受“高尚”
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一再告诫语文老师,问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当教学到达矛盾处时,把问题呈现出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才会被调动起来。预习检测时,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穷人生活的贫苦,这时,我问孩子们: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学生会谈到穷人生活贫穷,也可能会谈到穷人帮助他人,精神高尚,这一矛盾会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也成为统领整篇课文学习的议题。
出示
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用“ ”划出穷人生活贫穷的语句,用“~~~”划出体现穷人精神高尚的语句,并在旁边做简单批注。(时间4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收获。(时间3分钟)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在语言文字中初步感受穷人的“高尚”。
2、巧抓矛盾,品味“高尚”
在孩子们充分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突显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中,我会在矛盾处顺学而点。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了桑娜在生活艰辛和收养孤儿之间的艰难抉择,也彰显了桑娜善良的'人性之美。我估计学生难以体会其矛盾背后的高尚,因此在教学中我打算顺势点拨,让学生通过想象补充省略号背后的内容,“还语文以画面、以旋律、以意象。”(王崧舟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品味,突破这一矛盾点的理解。渔夫“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是渔夫甘愿自己受尽苦难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的折射,我估计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因此我打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家庭重担都在渔夫身上,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狂风暴雨之夜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再加两个孩子,渔夫可能会怎样?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再一次体会“熬”字的背后是渔夫无尽的艰辛和困苦,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渔夫毅然决定收留孤儿的举动越显得高尚,最后用朗读表达敬意。如果朗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将通过范读感染学生,自然地引导他们对这一内容加以品味、体验。
3、总结提升,诵读“高尚”
在充分交流展示之后,我引导孩子们梳理整篇课文,孩子们会发现《穷人》作者只字未提一个“穷”字,可处处能让人读到可以流泪的贫穷,只字没有提一个“美”字,可处处能让人读到感动的同样可以流泪的`人性之美。这样的发现既是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又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探究,从而总结出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此时让学生回到课题,交流写作背景,作者以桑娜、渔夫为代表,展现沙皇俄国时期穷人高尚的品德、人性的光芒这一意图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加清晰、深入。
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文本的阅读者,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一遍遍阅读课文时,字里行间穷人善良的举动,高尚的人格无时无刻不震撼着我的心灵,因此,我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穷人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的心灵深处却永远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在合作朗读中感受他们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吧!”师生合作朗读文章的高潮部分(12-27自然段),使穷人的勤勉、朴素、善良、博爱等高尚的品质跃然纸上,跃上心头。
(四)读写结合,深化“穷人”品质
当穷人带给我们的温馨氤氲在每个人的心头时,我出示:衣衫褴褛的老人将积攒的钱捐给灾区孩子,问:她穷吗?新疆买羊肉串的小贩阿里木将挣得的钱捐赠给失学儿童,他穷吗?贫困的四川农民工杜勇德为寻找丢失数十万元的失主不停奔波,他穷吗?让孩子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感悟什么是真正的贫穷与富有,并动笔书写心声。最后,孩子们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奠定正确的人生观。
五、设计板书,数点梅花天地心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本课板书我以“生活贫穷精神高尚”为主要内容,以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为副板书,配以穷人简笔画为衬托,使板书凸显穷人形象,体现作者写作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结束语:
走进穷人,我们方知高尚的另一个称呼叫善良;走进穷人,我们方知高尚的美德蕴藏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聚焦穷人,探寻高尚的过程是师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也是语文教育探赜索隐的过程,愿我们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撑一支长篙,引领孩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领略语文天地中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