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兵》说课稿范文
《铁骑兵》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铁骑兵》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铁骑兵》说课稿 1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初中语文的课文《铁骑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姆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打败强的、战例。
2、预习课文。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1、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6、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7、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8、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9、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
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纷纷回答:爱看。
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生:不是。
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打败强的战例吗?
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
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课末板书)1、思考,举手回答。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3、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起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
2、积极思考。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以战胜。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
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七、课末板书设计参考铁骑兵杨朔本文结构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的心理。教学探讨与反思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铁骑兵》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铁骑兵》这篇课文内容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教学中应着重分析文中的悬念及其表达效果;指导学生注意学习本文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了解本文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学习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的学习生活,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并且对文章有自己的品评和感悟能力,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如何创设合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感知和品味文章的语言,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
三、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节课教师大胆放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个体的问题可以由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全班共同探讨解决,真正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教师自始至终是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六、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3.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
七、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
八、教学课时
1课时
九、教学流程设计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导入语)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熟悉的“抗日战争“引入本课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顺理成章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感受课文,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提问: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思考,举手回答。
(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为下面的特色分析打好基础。]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1、(教师过渡语)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
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耐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2.(教师启发提问)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一特点。
(学生合作完成:
“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拓展延伸,真情体验
阅读《一张车票》片断,体会设置悬念的写法及作用。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蹒跚地向汽车站走去。
她没有带一点儿子平日喜爱吃的东西,只带着一个母亲的忏悔—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管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皮带……
(教师提示)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在叙述事件之前也可先设置悬念,最后再解开答案,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曲折、吸引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设置悬念的写法及作用,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六)、本课小结。
“读好书如临春风,品美文如饮甘露。”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
让我们多读书,细心体验生活吧!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写出自己的美文!
[设计意图:精辟的总结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走出课堂,为本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朔
掉队——打游击
夜渡河水——黄河
发现敌城——包头
(悬念;口语)
[设计意图:简洁的板书使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
十、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铁骑兵》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故事情节推动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课前预习指导:
1、 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完成《金牌导练》的“目标达成”1—3题。
2、 阅读《金牌导练》的“相关积累”,收集整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如著名战役、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
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
铁骑兵的故事。
3、 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三、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写了什么人?
3、写了什么事?(请学生讲述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四、合作探究活动一,体会构思特色。
1、 交流阅读感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因什么而担心?因什么而放心?
2、 分小组讨论:
⑴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⑵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⑶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⑷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3、交流,师生评议。(阅读《金牌导练》的“课文导航”)
4、联系课外阅读,请学生例举悬念迭起的文章,体会悬念设置的妙处。
五、合作探究活动二,领会主旨。
1、分小组讨论:
⑴本文的'标题为什么是“铁骑兵”呢? “铁”是什么意思?
⑵你从班长的哪些表现感受到“铁骑兵精神”?
⑶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打乱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 “扫荡”?(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⑷从铁骑兵身上我们探究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师生评议。(阅读《金牌导练》的“课文导航”)
3、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们要发扬铁骑兵精神。请学生自由谈论从铁骑兵身上获得的人生启示。
六、布置作业:
完成《金牌导练》的“拓展延伸”题。
《铁骑兵》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故事情节;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入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
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3、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下?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
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
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①字词②谈认识说感慨提问题
2、字
陨落没到马肚子惹得骚乱掷弹筒捣毁老巢扫荡
3、词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骚乱:纷扰不安。
掷:扔,投。
3、引导学生理解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⑸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⑹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
⑺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粉碎扫荡)
⑻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
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
巧合,你觉得怎样?
四、品读课文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五、探究课文
请同学们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
六、想象训练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