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说课稿(精选14篇)

发布者:穿越激流的人 时间:2024-12-31 00:16

动量定理说课稿(精选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量定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量定理说课稿(精选14篇)

动量定理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

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

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

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动量定理说课稿 2

我说课的过程包括说教材和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的过程、方法及其原理,即教学的组织过程,最后再说板书设计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色。

一、首先说教材和学生。

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联系力与运动的重要桥梁,是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物理规律之一。

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动量定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往往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兴趣。我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动量定理的内容。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和应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学会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实践、善于交流合作的科学态度。

重点: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科学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在应用带有方向的物理量方面容易出错,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应用动量定理求解时能够正确地把握相关物理量的矢量性。

复习:

加速度:a=(v2-v1)/t

冲量:

动量:

牛顿第二定律:

表达式:

二、说教学的过程、方法及其原理。

这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的,在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实验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并且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第一步,我首先带领学生对加速度的定义、冲量、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的复习,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点。

(幻灯显示)

思考:

鸡蛋落在木板上为什么会碎呢?它受到的作用力比落在海绵上的在吗?

第二步,我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鸡蛋从一米高的地方自由下落,掉到木板上,鸡蛋会破吗?如果掉到海绵垫子上还会破吗?为什么呢?接着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鸡蛋来做这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然后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模拟。做实验用的是煮熟的鸡蛋,这样既能够保证实验的效果,又不会造成浪费。

(幻灯显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法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对实验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能让学生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物理学习中来,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然后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请同学们思考跳高时为什么要用到海绵垫子?第二张请同学们思考如果飞来的是一块石块,他敢去顶吗?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快被调动起来,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进一步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动量定理说课稿 3

高中一年级物理新教材按知识的逻辑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内容放到起始年段来讲述,当然在难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该回避的尽量不予提及、该简化的毫不保留、大胆下放一些内容作为选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关重要,下以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教学法为例,加以阐述,以食读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课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七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讲授“动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内力>外力这类题型中的应用。

2、地位:“动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适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统相互作用对时间的累积(Ft)总和为零的这么一个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来源于对称性;考虑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书上从牛顿运动定律中导出动量守恒,然而其适用范围却比牛顿运动定律广泛得多——不论是变力还是恒力、不论是哪个参照系、不论是高速或低速,宏观或微观系统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需虑及中间细节,只需注意始、末态,具有简捷方便的独特优势,为处理力学(含后续学习的电力、磁力)问题辟开了一新的思维方法。本课是“教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故应教好本课。

3、编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继学生学习了“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应用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等实际问题达到掌握该定律的一节习题课——旨在加深对动量及守恒条件的理解、进而熟练地应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关定量问题。

4、依据教纲对本节的“B”级要求、教材的编排,本节教学目标可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要会用动量守恒律处理一维碰撞、爆炸等两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会确定系统、分析相互作用过程(初、中、末态)物体的受力,从而判定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时性(“一边一时”),正确写出已知条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知道守恒律解题优点所在。

〈2〉能力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即读题、析题、图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题步骤、解题表述等科学思维习惯及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5、教学重点:正确列出动量守恒方程及应用守恒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深刻领悟一维矢量的运算方法——化为标量(代数)运算。

<2>初动量、末动量的理解及确定

二、教法说明:

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阅读指导、练习、实验及多媒体放映等教学方法。教法选择的依据:

<1>应用讨论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渗透合作、共赢的思想,调动积极性:作为知识应用课,正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求得共识,本课应让学生读题并讨论----分析系统动量是否守恒?加深对知识应用的领悟。有些老师处理问题时也是在讨论、自学中完成的。

<2>教学法指出:练习本身是一种知识应用,同时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练习法应是本节的重头戏,旨在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建构物理图景、掌握严谨的解题规范籍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悟出守恒律解题的方便所在,提高解题能力。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做好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扬振宁教授曾回忆起他的大学生涯时说“勤奋地去做练习”“习题做得很多”。

<3>通过观看实况录象(打台球、挂车等)、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等实验引起同学们对碰后物体速度求解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本课学习的意义;通过直观模拟碰撞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多维度化解教学难度,加深对规律应用(知识)的记忆。

<4>如果说学习要达到深透的境地,真正学有所得,学生必须在读书上狠下功夫,读书方法的渗透就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符号法、旁批法、类比法、纲领法等等;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应注意在物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一节课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碰撞、爆炸等过程叙述,进一步理解系统内力、外力、外力之和的概念,弄清初、末态的界定以及什么是相互作用前、后的总动量;通过读题指导,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隐含条件(如“一起”、“静止”、“相向”、“突然”等等),建构物理模型,逐步学会读物理书。

<5>人类对经历过的挫折总是记忆犹新,本节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演算,比较、讲解不同学生的答题错误,特别是对动量矢量性的疏忽和运算错误,进行有目的的强化,以期突破本节的难点。如对书上【例2】设具体数字而让学生解答,待出现答题错误时加以纠正;也可做这样的理想实验:站在悬崖边的人,给他一个动量,他将如何运动?引出对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种种让学生牢固烙上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6>教材教法处理注意点:

本节内容在高三教学中还须深化,考虑高一学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数学、语文能力等),教学所涉及的习题尽可能过程清晰、系统(对象)容易确定;

只要求到一维两物体的题型,系统只有某方向动量守恒的问题尽量回避;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对性及变质量问题高一年不予提及;知识的综合只牵涉到平抛或竖直上抛即可,且作为较高要求,应放在另一节练习课上。

三、学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科学的读书及解题方法,力求养成规范答题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定律导出的简单复习,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即从本质上明确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适用条件(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广);

通过解答实际题目的训练,培养审题能力、养成注重过程分析注意整体思维和严谨解题步骤的习惯,克服边审题边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时间并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导题后小结——“题后思”,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即守恒律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确定对象确定过程并分析确定正方向并写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学生喜好表现,可以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课堂作业的投影、讲评,可激发学者“愿学”的情感,让大家学有所获有所得,多层面提高学力。

注意由浅入深、按步解答、适当降低、抓好反馈落实的环节,注意归纳,给予机会提高自信心以激发差生学习情绪,解题时易出现的混乱问题有二:一是符号问题,强调设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确则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则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结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边一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严格列出已知,作图辅助思维。

把例题及课堂练习发到学生手上,适当选择1-2题综合型题目(两个以上知识点),鼓励好生上台讲述,多完成难一点作业,籍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在上述关于教材、教法、学法等分析的基础上,我实施了这一节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四、新教材教学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级某些重要的章节都下放到了高一年来(如动量、曲线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点知识,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力学知识在高中阶段的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考虑高一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教材把这些知识编排得深理浅出,通俗易懂,既照顾科学性又兼及可读性,因而有降低知识难度的意图,特别是不涉及繁难的隐含条件较多的物理问题,着重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及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时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应遵从直观简洁的理论实质及准确叙述有实际意义的应用练习巩固,把握好度(特别是梯度),重在激发学习兴致。

粗看起来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级中学的教材编排顺序,细细品味,却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台阶:屏弃了过于枯燥的理论论述;吸取了近几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学精华;溶入了颇具时代气息的生产生活实例及最新科技成果;体现了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是对以往教材的大洗礼。

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大众性,特别是“阅读材料”和“做一做”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动量定理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及定律的表达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理解动量守恒的物理内涵,动量及动量守恒方程的矢量性,动量的相对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物理状态的同时性。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1、实验及引导探索式。学习物理,重在理解。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守恒条件,本节课宜采用实验及引导探索式教学法,即通过实验,对一维两体模型中的每个物体及由两者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所受的合冲量,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的动量变化,在对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引出系统动量守恒的概念,进而探索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分析、推理的方法,通过演绎论证,环环相扣地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2、讲、练、评结合式。在讨论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通过让学生分析具体问题,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五)教具的准备:

气垫导轨、细线、弹簧、两质量相等的小车、砝码

(六)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到自然亲切,充满趣味性,可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及充满对未知科学领域的好奇,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2、讲授新课

①演示课本上的一维两体模型实验。实验改为用气垫导轨,可使实际情景更为理想化,使学生体会到理想化的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验初步建立动量守恒的概念;

②引导学生由观察实验过渡到理论推导,定量地导出在一维两体模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此过程又引导学生回味了前面学过的重要定律、定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③引导学生推导出动量守恒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述及其意义;

④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并归纳得出动量守恒定律;

⑤演绎、推广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⑥通过举实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用典型习题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的理解及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同时可及时反馈学生中知识接受及理解上出现的错误及遗漏。

①实际问题中,系统不受外力的情景很少见到,此时往往做近似处理(定律成立条件的拓展)如外力远小于内力时亦认为动量守恒;有时系统在某个方向所受外力为零,即该方向系统的动量守恒;让学生了解一般在作用时间很短,内力影响远大于外力时均可认为动量守恒成立,例如碰撞、打击、爆炸等问题的处理中可运用该定律;

②定律表达式中要注意动量的相对性、矢量性及作用前后两物体动量的同时性,注意定律的适用对象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性)。对于矢量性的理解要重点突出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表达式为矢量式,但在一维问题中可将之转换为代数式,故解题时正方向的假定是必要的。

4、板书设计。板书板图应做到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主要板书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要长,使之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

5、作业布置。为了让学生理解定律的内涵,掌握定律的应用,设置了三道作业题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可起到巩固新课、回味课堂的效果,题量不宜过多,以减轻学生负担,留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动量定理说课稿 5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物理《动量守恒定律》,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汇报。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利用动量的观点解决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各章中,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动量一章的核心内容。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对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有很大作用。

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动量的概念,所以对高一学生来说动量守恒定律还是一个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对定律内容及适用条件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动量解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归纳能力,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大纲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守恒定律的导出和守恒条件的确定及对其适用的普遍性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知道它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规律。

(2)知道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守恒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基础上的。在本节的教学中安排了气垫导轨实验和用动量定理、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基于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验探索法和理论推导论证法。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用动量建立起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较好的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解决物理问题,能够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确立了本节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重点难点的确定:

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一方面通过理论来推导,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这恰恰是我们认识物理规律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此,守恒定律的得出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动量守恒定律虽然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普遍规律,但它的应用也要具备一定条件,初学者往往对守恒条件判定不准而乱套公式出现错误,尤其是对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判定更感觉困难,因此,守恒条件的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讲的是新课,因此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法,另外,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还采用了实验探索法、理论推导论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气垫导轨实验,它即能直观反应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通过运动过程的模拟和实际物体碰撞录像的播放,更能增加对动量实恒定律的感性认识,多种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通过气垫导轨实验,教学生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应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并对观察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整理归纳形成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已学理论推导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通过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来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就是教给学生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在很多物理规律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对动量定理内容的提问,巩固上一节课知识并通过它反映的是一个物体所受的外力冲量和动量变化的规律,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它们的动量变化是怎样的呢?冰面上两个静止的小孩互推后,他们的动量都发生变化,他们的动量变化又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呢?由一个物体动量变化引入到相互作用物体动量变化,创设物理情境,引出本节知识。

2、新课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我没有完全按讲义的做法,由简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理论推导,而是做了以下调整:首先是把粗糙的小车实验改为较精确的气垫导轨上两滑块相互作用实验,其次是采用了先用理论推导后再用实验验证的方式。

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光滑水平面上两物块发生碰撞,它们总的动量是怎样变化的,由学生自己推导。由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出它们前后总动量是相等的,然后实际真是这样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气垫导轨的碰撞实验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能通过理论结果,激发他们实验的兴趣。

实验分三种情况:

(1)两等质量静止滑块由中央弹片弹开。

(2)滑块以一定速度撞击另一静止滑块并粘到一起。

(3)两质量速度均不同的滑块碰后以不同速度运动。

从多种情况的分析,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既渗透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内容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前面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守恒条件的教学上,教师应讲授好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在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上,应渗透理想化的观点以突破难点,在守恒定律普遍性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观看录像,其内容包括:台球的碰撞(正碰斜碰)、货车的结合、炸弹爆炸、火箭升空、微观粒子的碰撞,意图在于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加深对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其普遍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守恒定律条件的判定,其中(1)、(2)小题是有关外力是否为零的问题,(3)是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4)题则是论证多个物体组成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问题,逐层加深,强化对守恒条件的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人跳离船后对船的速度方向及大小的分析,初步练习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为下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做铺垫。

4、小结:由同学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五、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

一、理论推导:

二、实验验证

结论:水平气轨上,相互作用的两滑块

碰撞前后动量不变

动量定理三、动量守恒定律

F1t=m1V1-m1V1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

F2t=m2V2-m2V2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不变

牛顿第三定律

F1=-F22、守恒条件:

整理得:(1)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m1V1`-m1V1=-(m2V2`+m2V2)

(2)内力远远大于外力

m1V1+m2V2=m1V1`+m2V2`

3、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动量定理说课稿 6

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我按下列程序展开。首先是本章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属于新课标3-5模块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知识在旧版教材中是紧接机械能之后,而在新课程教材中则是大幅后移。但我认为动量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拓展。3-5模块之前,学生接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经典物理,而3-5模块中其余知识则属于微观粒子内容,“碰撞”是粒子性的一个典型特征;比如,原子核结构就是利用粒子碰撞的方法研究得到的,动量知识则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碰撞所必须的。因此,“动量”知识被放在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之前学习。

可见,新教材中“动量”知识除了巩固了传统意义上在物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之外,还强化了在从经典过渡到量子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动量定理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比牛顿运动定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的领域,例如微观粒子方面,动量定理仍然适用。此外,在研究碰撞和反冲问题时,利用动量定理要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方便得多,不必详细研究整个运动过程,只需要比较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即可,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生活生产中,动量定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程目标的三个领域,即(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我对本节制定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动量的角度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并能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牛顿第二定律到动量定理的推导及例题的求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

(2)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课本“科学漫步”阅读,对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交通规则介绍,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流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流程,二条线相融并进,共同实现学生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意味着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是否准确,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根据教材定重点,根据学生定难点。

本节的重难点确定如下:新课改精神强调突出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和动量定理的应用定为本节教学重点。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一般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另外动量定理是在恒力条件下推出的,推广至变力可能学生不能马上接受,所以我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和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情况。

四、说教法:

虽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定对于确定的教材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本节我准备多种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完成教学目标。

1.从教师主导看: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境、启发、导拨、调控”四个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导”环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渴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尝试与探索之中取得成功。

2.从学生主体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质疑、思考、探索、评价”四个学习过程之中。即要求学生以最优化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索与评价,挖掘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素质,提高创造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法和尝试教学法。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准备采取以下手段:学生分组实验、包括DISlab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电子白板、演示实验、实物展台。由于采取了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本节采取两节课连堂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只有两者均优,方能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下面来谈谈本节教学如何具体实施。

首先是教学引入。

本节我以电影视频引入(PPT播放《太极张三丰》和《新版守株待兔》两则视频并自配解说)解说词:此为电影《太极张三丰》片段:大反派飞起一脚,应该有千钧之力,只见大师三丰顺势缩肚子,将其化解于无形!太极功夫很神奇吧,其实是大师物理学得好!再看《新版守株待兔》,狮子是语文学的好,活学活用,守株待鹿!言归正传,两个例子都是两物相撞,为何结果大相径庭?

接着学生带着兴趣与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对于本节第一个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表达式,我准备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比较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种是由复习旧知识推出新结论的传统方式,第二种是利用打点计时器作定量研究,第三种是利用传感器作定量研究。这三种方式中我认为第二种是较好的探究方式。因为有直观的数据做支撑,比较具有说服力,并且学生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更为熟悉。当然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如:平衡法找合力。而传感器在验证恒力情况时则没能显示出特别优势。

在前面探究出F=△P/△t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很容易得到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再由教师使用讲授法强调新概念──冲量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在这里我采用了讲授法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我认为讲授法并不是落后方法的代名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探究法是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讲授法。一堂成功的课,它不可能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肯定要穿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利用一种方法的长处弥补另一方法的短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讲授法非但不能摒弃,而且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加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该让让讲授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富有新的内涵。高中物理课标组组长廖伯琴教授也这么说嘛:“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

书本上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只是一带而过,缺乏说服力。我采用数字化实验室增进学生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的理解。借助于传感器,实验的操作难度降低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究其深层次的意义,其实是要求学生转而关注数据之间的物理关系和数据背后更深入层次上的物理分析,就是说可以引导学生把精力从简单层面上转移到较深入的地方。

学以致用,动量定理学来是要用的,用来解决定量计算以及定性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先看定量计算:在定量计算的教学中我采取尝试教学法,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当然,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学生通过探究和教师讲解,对动量定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之上。

在定性解释生活现象的教学中,我先给出简单器材,由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且口头解释现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再由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应用动量定理的其它例子。

到这里,这节课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小结也很重要,同样可以培养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这样问:你在本节中学到了什么?答案可以多样,可以说学到的知识点,也同样可以说学到的思想方法等。没有标答!

该布置作业了。作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把作业分为基本作业,提高作业和超额作业,其中后两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最后是板书设计。虽然使用了电子白板,但是重点知识还是摆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整个脉络清晰可见。黑板板书应该是精华,展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线索。多媒体和黑板是相互补充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的理解及教学设计。本节是高中物理相对重点和较难的一节内容。本设计主要特点有:

(1)根据实际情况,我采取两节课连堂教学,使整个过程显得从容不迫且相对完整。

(2)F=△P/△t的得出和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我采取了实验定量研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突破了难点。

(3)例题教学我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口头解释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活化了对定理的理解。

我认为教材只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一种,从教材演变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必须赋予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师永远是教学的创造者,这是教师职业的光荣!

动量定理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以及应用的条件。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也是解决碰撞类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会动量相关知识的深入和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过渡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也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思考,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2.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现象,锻炼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去应用。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厚积而勃发,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我的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首先我会提出问题:平静河里靠的很近的`小船,你从一只船跳到另一只船,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进而引出新课。

【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提问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顺利引入课题。】

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首先是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我会给出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然后用牛顿定律自己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这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自主推导完之后,我会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帮助学生修改出现的问题,进而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己推导,既复习了所学的已有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加深了对之前知识的理解,还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例如应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2)系统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可以忽略不计;

(3)系统在某一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方向上动量守恒;(4)全过程的某一阶段系统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阶段系统动量守恒。在分析过程中我会举出符合条件和不符合条件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动量守恒。

【意图:通过举例和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最后是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举例,通过学生讨论或者自己完成相应的练习,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思路。

【意图: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练习和规范练习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难点。】

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选择难度递进的习题进行练习达标。学生展示答案与标准答案对比,我会解答有异议问题。让学生完全消化本节内容。

【意图:从易到难,梯次设置问题,便于学生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并可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时,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作业则是课后习题1、2题。

【意图: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回顾知识,作业的布置可以将课上的知识延申到课下。】

七、说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明了的原则,我才用了提纲式的板书。

动量定理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目标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为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

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提问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导、提问,由B类和C类学生完成,A类学生理解。

4、在达标测评和作业中,注意知识点和难度分层,如测评第4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使B、C类的学生加深对选择参照物的认识。同时注意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和师生的交流。

三、学法分析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实际,充分调动自身心、脑、手、口、眼的积极性,更容易主动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中,学生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A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贯彻两个为主。识记为主,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一般解题方法;训练为主,自己对识记的知识能够较简单的应用。推导、归纳为辅,知识熟练后自己在课后进行。

2、B、C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是贯彻两个为主。学生理解为主,不仅仅是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和一般解题方法,而且学生注重根据教师的引导、提问、设疑,通自己的思考、判断、归纳等达到理解的目的;训练为主,在训练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测评第4题,对三种解法加以比较),使自己对识记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四、教学程序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教学。

动量定理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对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第一章第6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过动量守恒定律之后,为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而编写的。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可以使用于变力;

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②通过一维形式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难点: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四、说方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分小组讨论,进行推理验证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法: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从而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学程序

通过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小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鸡蛋落地 让鸡蛋落入垫有海绵桶中(海绵不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推测鸡蛋的“命运”,最后展示结果。

演示实验2:缓冲装置的模拟 用细线悬和橡皮筋分别挂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释放后重物下落,结果细线断而橡皮筋没断。

【让学生在惊叹中开始新课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不希望这样,比如用铁锤钉钉子。这些现象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进行新课

1.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问题

v′

v

F

假设一个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时刻初速度为v,在t′时刻的末速度为v′,

试推导合外力的表达式。

让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F=ma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自己推导。(同时找一名学生演板)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点拨、提示)

推导过程:合力F=ma 由于, 所以,

结论:上式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式。

2.动量定理

教师:将上面的式子进行变形可写成

让学生分组讨论该式的物理意义,并进行总结:表达式左边是物体从t时刻到t′时刻动量的变化量,右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这段时间的乘积。说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不仅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就此引出冲量的定义。

物理学中把力F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称为力的冲量,记为I,即,单位:“牛顿秒”。

这样公式将 可写成

该公式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动量定理。

讨论:如果物体所受的力不是恒力,对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应该怎样理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动量定理的过程性。

让学生讨论总结:尽管动量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在恒定合外力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并举例分析:铁锤钉钉子,球拍击乒乓球等

利用动量定理不仅可以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曲线运动中的有关问题,将较难计算的问题转化为较易计算的问题。

3.动量定理的方向性,根据实例和课堂练习研究动量的方向性,总结动量定理的公式是矢量式,运用时注意正方向的选取,并提醒学生中学阶段我们仅研究一维情况。

4.应用举例

再次展示演示实验课件,让学生讨论并应用动量定理来解释有关问题。

(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六、板书版画设计

教学中将整块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图、以及公式的推倒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同时用彩色粉笔显示重点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动量定理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石家庄一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量定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认识物理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导和指导,重视对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更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基于这一理念,同时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具体地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主要教学环节这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和三维目标的确定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延续,也为学习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知识内容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动量和动量定理》为解决力学中的打击、碰撞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是牛顿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简单器材设计有趣的实验来亲身体会与其有关的现象,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重难点的确定以及依据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上课时对这部分知识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在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这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不深刻,在应用动量定理时常常只注意到矢量的大小,而忽视了矢量的方向。所以我把以下几点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1、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与存在的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知识,并且在上一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碰撞中的不变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同时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抽象思维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中,本着中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性原则,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习材料和实例,使学生主动地感知物理现象,进而通过分析、归纳、交流、探究等过程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进行概念的建构。

三、主要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紧接着呈现这样一段新闻材料:近期,美国得州一军用飞机,在飞行训练时撞上一只飞鸟,导致飞机坠毁,人员受伤。同时给出几张以往由于鸟和飞机相撞所造成的事故图片。之所以选用这样一个新闻材料来引入新课,主要是因为在学生看来,鸟类体积小重量轻,与钢筋铁骨的飞机相撞应该是以卵击石的效果,但是没有想到鸟撞飞机,威力竟然如同一枚炮弹。这无形中就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并引发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这又是一个与现代科技相关的热点问题,所以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对科技领域的贡献,从而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先带着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做的探究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动量这一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同时体会前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和方法。从而得出动量这个很抽象的概念。紧接着再给出这样一个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动量这一物理量的矢量性,并且了解在一维情况下计算动量的变化量时,正方向的规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为学生学习下面的重点内容——动量定理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入手,来自己推导出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之后教师顺势给出动量定理的内容、解题步骤、注意事项、适用范围以及冲量的概念。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但非常重要,受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这一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之后为了深刻理解并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我结合上课一开始呈现的新闻材料,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通过解答这道习题,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深化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生在上课一开始时产生的疑问,之所以鸟撞飞机会产生巨大的威力,主要是因为在碰撞过程中,鸟的动量的变化量较大并且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极短。从这道题的数据就可以看出,鸟对飞机的撞击力可以高达几百万牛。以上所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应留出足够的时间,预计在25分钟左右。

接下来,为了再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不仅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动量定理的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让学生从水杯或书下面,分别快速地和缓慢地抽动纸条,观察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并让学生用学习的动量定理的知识来尝试解释现象。学生独立思考以后,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为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水平,并且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与更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联系起来,所以我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你能想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动量定理的知识吗?其中哪些是通过减小作用时间而增大了作用力;哪些是通过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小了作用力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小组智慧的力量。并且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举出的实例既多又好。通过这一环节最终把一些与动量定理知识有关的典型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呈现出来,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至此,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就完成了,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做一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了。谢谢您的指导。

动量定理说课稿 11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

处理方法:虽然3—5要求低,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切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是矢量,

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培养守恒思想。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会用它解决问题。在讲解例题2时和学生探讨一下车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是动量守恒条件的确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学生提出疑问,在自主学习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再进行达标训练起到巩固的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碰撞动画)、实物展示台(供学生展示用)、学案(课前要求预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安排“知识键接(创设情景)——展示目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

2)环节设计(主要是知识键接引入和重难点突破)

情景键接导入,通过两小球的一维碰撞,V2>V1,发生碰撞,问碰撞后有几种可能情况?并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样的规律?(从不变量引入守恒并导出了动量的概念)

重点(1)讨论动量概念,我设计如下知识点填空,可以概括其要点。

1、定义;

2、表达式;

3、单位;

4、方向;

5、动量变化。

这些内容在引入动量概念后可以轻松自主解决。

重点、难点(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条件

自学问题:

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2、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4、表达式

5、适用条件

在例题2的分析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1、是否满足守恒条件;

2、选择正方向;

3、碰前动量;

4、碰后动量;

5、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计算。

1)学生活动:

讨论。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询问老师、老师汇总

展示交流(1)教学把巡视中遇到的问题和重点问题提出来,先让或者引导其他小组会的同学给与解答,不会的教师才再给与解答。然后教师给与延伸(例题分析)

2)当堂达标训练(10分钟)学生展示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解答有异议的问题。

3)课后设计专门的巩固训练

总结语:应及时说明:这是课前的设计,还有待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并且将在具体实施中结合课堂实际及时应变调整。

动量定理说课稿 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动量定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力学板块的关键内容,它承接了牛顿运动定律,又为后续学习如碰撞、反冲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物理学知识体系来看,动量定理揭示了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与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对物理过程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拓宽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x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之前牛顿力学等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但动量定理涉及到矢量运算、冲量与动量的抽象概念,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在理解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动量的矢量性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应用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实例和实验逐步帮助他们突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式、单位及矢量性。

深刻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即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能够熟练运用动量定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如已知力、时间求动量变化,或已知动量变化、时间求平均力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推导等方式,让学生经历动量定理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整体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索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严谨性与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挑战难题、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量、冲量的概念引入与理解,尤其是其矢量性的把握。

动量定理的推导、理解与应用,让学生明晰定理所表达的物理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冲量的概念理解,学生较难直观感受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如何通过实例、实验让学生深刻领会。

动量定理在多体问题、变力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处理此类复杂问题时容易出现思路不清、矢量运算错误等问题,需要教师重点引导。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讲解动量、冲量等基础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论推导,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与动量定理相关的实验,如用气垫导轨探究滑块在不同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讨论法贯穿教学过程,在概念引入、定理推导、应用举例等环节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动画、视频展示一些难以直观呈现的物理过程,如碰撞瞬间力的变化,辅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升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精彩的汽车碰撞测试视频,视频中汽车在高速行驶下与障碍物猛烈碰撞,车身瞬间变形。提问学生:在这个剧烈的碰撞过程中,汽车的速度发生了急剧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 —— 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深层次关系。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图片,如运动员跳远时在起跳瞬间腿部发力、棒球运动员击球时球的瞬间加速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动量概念的引入(5 分钟)

回顾牛顿第二定律 F = ma,结合运动学公式 v = v + at,进行推导:F = m (v - v)/t,变形可得 Ft = mv - mv。

引出动量的概念: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用符号 p 表示,即 p = mv,单位是千克米 / 秒(kgm/s)。向学生强调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通过举例,如一个质量为 2kg,速度为 3m/s 向右的物体,其动量大小为 6kgm/s,方向向右,让学生初步理解动量的矢量性。

冲量概念的引入(5 分钟)

回到前面推导的式子 Ft = mv - mv,指出 Ft 这一项有着特殊的物理意义,它表示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我们把它叫做冲量,用符号 I 表示,即 I = Ft,单位是牛秒(Ns)。同样强调冲量也是矢量,其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以一个水平向右的力 F = 5N,作用时间为 2s 为例,计算冲量 I = 10Ns,方向向右,帮助学生理解冲量的概念和矢量性。

动量定理的推导(8 分钟)

结合前面引入的动量和冲量概念,再次呈现推导过程:Ft = mv - mv,即 I = Δp,这就是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它表明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物理意义上深入理解: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冲量)会导致物体动量的改变,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用简单的例子说明,比如一个静止的小球,受到一个向右的恒定力作用 3s,小球的动量就会向右增加,其增加量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也就是冲量。

动量定理的应用(7 分钟)

给出一些简单的例题,如:一个质量为 5kg 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力 F = 10N,作用时间为 4s,求物体动量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 I = Δp 进行求解,即先求出冲量 I = Ft = 40Ns,所以物体动量的变化 Δp = 40Ns,方向向右。

再给出一道变力问题: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在 2s 内速度从 1m/s 变为 5m/s,求这段时间内物体所受的平均力。引导学生先求出动量变化 Δp = m (v - v) = 12kgm/s,再根据动量定理 I = Δp 可得平均力 F = Δp/t = 6N。通过这些例题,让学生熟悉动量定理的应用,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

布置几道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已知力、时间求动量变化,已知动量变化、时间求平均力,以及涉及多体问题的动量定理应用,如两个相互碰撞的物体,已知它们的质量、初速度,求碰撞后的动量变化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分析答案的正确性,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和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请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动量、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表达式、物理意义以及应用方法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动量定理在力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矢量运算、受力分析等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尝试用动量定理解决更多复杂的力学问题。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规范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计算,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动量定理在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并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报告,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激发,课堂参与度较高。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实验器材的精度和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有限,部分实验数据不够理想,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直观感受;在讲解动量定理在变力问题中的应用时,个别学生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和举例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精准度,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动量定理说课稿 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动量定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动量定理处于高中物理动力学板块的关键位置,它承接牛顿运动定律,又为后续学习碰撞、反冲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石,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材通过对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进行探究,引出动量定理,将复杂的力学过程用简洁的定理形式呈现,帮助学生从全新角度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中x学生,他们已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加速度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与运算能力,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索欲。然而,动量定理涉及矢量运算和对时间累积效应的理解,较为抽象,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可能会遇到思维障碍,需要教师结合实例、实验,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精准阐述动量定理的内容,即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公式表达为 I = Δp 。

熟练掌握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一维情况下的简单力学问题,如已知力、时间求动量变化,或已知动量变化、时间求力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动量定理,培养其科学探究、逻辑推理能力。

借助实例分析,提升学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实际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深度热爱,在探究动量定理的过程中,感受物理规律的严谨与美妙,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与问题讨论,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探究、推导与理解,让学生明晰冲量、动量变化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思路与步骤,如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明确时间间隔、计算冲量与动量变化等。

教学难点

理解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尤其是对冲量矢量性的把握,如何在具体问题中正确判断冲量方向。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从动量定理角度而非仅牛顿运动定律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迁移与思维拓展。

五、教学方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清晰讲解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气垫导轨实验、鸡蛋撞海绵实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时间累积对物体动量的影响,激发探究兴趣;讨论法贯穿教学全程,针对实验现象、例题解答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合作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动画演示力、动量、冲量的矢量变化过程,将抽象知识可视化,辅助学生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的视频,提问学生: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制动力的作用时间长短对刹车效果有何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力与时间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关联。

展示台球碰撞、拳击比赛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瞬间碰撞场景中,运动员是如何利用力的作用时间来控制球或对手的运动状态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出本节课探究主题 —— 动量定理。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动量与冲量概念引入(5 分钟)

结合生活实例,如奔跑的运动员具有向前的 “运动趋势”,质量越大、速度越快越难停下来,类比引出动量概念: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p = mv ,说明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再以用锤子钉钉子为例,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不仅取决于锤子的敲击力,还与敲击时间有关,引出冲量概念: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I = Ft ,强调冲量也是矢量,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实验探究动量定理(10 分钟)

介绍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计时器、砝码、细线、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设计:在气垫导轨上放置滑块,用细线连接滑块与悬挂的砝码,通过光电门计时器测量滑块在不同力作用下、不同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变化,进而计算动量变化,同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细线拉力,记录作用时间,算出冲量。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组数据虽有差异,但都呈现出冲量与动量变化近似相等的规律,初步探究得出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推导与深化理解(6 分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结合加速度定义式 a = (v - u)/t (其中 u 为初速度,v 为末速度),进行公式推导:

F = ma = m (v - u)/t ,两边同乘 t 得 Ft = m (v - u) ,即 I = Δp ,从理论上严密证明动量定理。

详细讲解定理中各物理量的含义、矢量性及单位,重点强调冲量方向决定动量变化方向,通过实例加深理解,如水平向右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物体动量变化方向向右。

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4 分钟)

给出一道简单例题:质量为 2kg 的物体,在水平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经过 3s 速度达到 6m/s,求水平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按照确定研究对象(物体)、分析受力(水平力)、明确时间间隔(3s)、计算动量变化(Δp = m (v - u) = 2×(6 - 0) = 12kgm/s)、根据动量定理求力(F = Δp/t = 12/3 = 4N)的步骤解题,规范解题格式,培养解题习惯。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

布置几道不同类型的动量定理应用练习题,涵盖已知力、时间求动量变化,已知动量变化、时间求力,以及结合受力分析求合力冲量等题型,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及时给予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全班同学共同点评,分析解题思路、错误原因,强化正确解法,加深学生对动量定理应用的掌握。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动量、冲量概念,动量定理的探究、推导、内容及应用,教师补充完善,强调重点知识。

总结学习过程中运用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法、理论推导法、实例分析法等,鼓励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继续运用,提升科学素养。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上相关章节习题,要求认真书写解题过程,注重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动量定理在航空航天、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组汇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双管齐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动量定理,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多种能力。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如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气垫导轨等器材操作不熟练,影响实验进度;在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复杂实际问题时,个别学生思维转换较慢。后续教学中,我将加强实验前器材使用培训,优化例题设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动量定理说课稿 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动量定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它承接了牛顿运动定律,又为后续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力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动量定理从力对时间的累积效应出发,给出了物体动量变化与合外力冲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能够解释生活中诸多与碰撞、冲击等相关的物理现象,实用性极强。

教材内容

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引入,如汽车刹车、运动员接球等,引发学生对力作用效果的思考,进而提出动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导动量定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实验验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定理。教材内容编排循序渐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x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基础,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动力学问题。在数学方面,也掌握了基本的代数运算和矢量运算方法。然而,动量定理涉及到矢量的冲量和动量变化,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此外,该年龄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仍需要借助大量直观的实例、实验来辅助理解,并且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时,可能会出现思路不清晰、方法运用不当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包括其定义、矢量性、单位等,明确动量与速度、冲量与力及时间的关系。

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能运用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如已知合外力、作用时间求动量变化,或已知动量变化、作用时间求合外力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经历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量、冲量的概念及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学生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些概念和定理,才能进一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动量定理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如碰撞、打击等过程中的力、时间、动量变化的分析与计算,这是知识的落脚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动量定理的关键。

教学难点

理解动量、冲量的`矢量性以及动量定理的矢量表达式。由于矢量运算涉及方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复杂,容易混淆,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和强化。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运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需要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问题转化能力,对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讲解动量、冲量的基本概念,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实例分析法: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鸡蛋落地时的缓冲保护、跳远运动员的起跳与落地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法:设计与动量定理相关的实验,如利用气垫导轨、光电门等器材测量滑块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直观地感受动量定理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讨论法:在讲解实例、分析实验结果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一些难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示的物理现象,如高速碰撞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场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精彩的 F1 赛车比赛视频,视频中赛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紧急刹车,轮胎冒烟,车身剧烈晃动。提问学生:赛车在刹车时,为什么需要一段较长的刹车距离?司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缩短刹车距离?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碰撞图片,如台球碰撞、汽车追尾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碰撞过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的深入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动量定理。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动量概念的引入(5 分钟)

回顾牛顿第二定律 F = ma,指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加速度,进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为例,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运动状态改变得快;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运动状态改变得慢。

提出问题:能否找到一个物理量来综合反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呢?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质量的乘积这个量,引出动量的概念:物体的动量用 p 表示,p = mv,其中 m 是物体的质量,v 是物体的速度,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 / 秒(kgm/s),并强调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冲量概念的引入(5 分钟)

继续以赛车刹车为例,提问学生:赛车刹车时,司机踩刹车的力越大,刹车时间越长,刹车效果越明显,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引出冲量的概念: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冲量,用 I 表示,I = Ft,冲量的单位是牛秒(Ns),同样强调冲量是矢量,其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动量定理的推导(8 分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将 a = (v - v0)/t 代入,可得 F = m (v - v0)/t,变形得到 Ft = m (v - v0),即 I = Δp,这就是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它表明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在推导过程中,详细讲解每一步的变形依据,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由来,同时强调动量定理是矢量式,等式两边的矢量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7 分钟)

结合实例分析动量定理:以鸡蛋落地为例,若鸡蛋直接落在坚硬的地面上,由于接触时间短,根据动量定理 Ft = m (v - v0),在鸡蛋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冲击力 F 很大,鸡蛋容易破碎;若鸡蛋落在柔软的海绵上,接触时间长,冲击力 F 就会减小,鸡蛋不易破碎。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中力、时间、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给出几道简单的动量定理应用计算题,如:已知一个质量为 5kg 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 10N 的恒力作用,作用时间为 3s,求物体的动量变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动量定理知识,教师巡视,及时给予指导。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

布置一些中等难度的动量定理练习题,涵盖物体的受力分析、时间分析、动量变化计算等多个方面,如:一个足球运动员用脚将质量为 0.4kg 的足球以 10m/s 的速度踢出,足球在空中飞行 2s 后落地,求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的平均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这些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解题思路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动量、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以及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动量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研究动量定理,拓展知识视野。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橡皮筋、小木块、直尺等),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动量定理,下节课进行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理解动量定理的基础上,能够初步运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动力学问题。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动量、冲量的矢量性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举例说明和矢量运算的练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别小组的合作效率不高,存在分工不合理、讨论不深入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的组织与引导。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物理课堂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