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发布者:杪夏十久 时间:2024-12-5 11:48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植树问题》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题1。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⑵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植树问题》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树(棵) 图示

A15

B20

C25

D30

E

发现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才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习,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测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习:

1.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一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习:

1. "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植树问题》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本节课不但是建构知识的基础,而且起着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两端都种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分类学习,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模拟“种树”————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四、说媒体使用

为更好地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运用多媒体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在突破难点时运用在黑板上泡沫条、小树苗模拟栽树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两端栽树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2、运用课件播放,逐步演示小路是20米、25米、30米时的栽树情况,便于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

3、在课堂检测时运用多媒体呈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在矫正达标时,运用实物展台直观呈现学生检测练习,节省书写时间,便于其他学生看清楚。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找手指上的数学。我们的双手不但会做事情,还隐藏许多数学问题。

2、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随机请一行同学站起来,不断增减学生,让学生边观察边说,几个同学几个隔,老师发问,哪个间隔长,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初步感知什么是间隔数,间隔长度。为下面的发现规律打下基础。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排队这样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一环节,用意在于先突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并且起到规范学生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例题1:通过创设在100米小路一边植树,每个5米栽一棵的现实情境,提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去画图验证时感知100米太长了,可以将100米转化成20米等小的数据研究。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线段图画一画、小棒摆一摆等学生自己喜欢的、比较形象的方式,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初步感知到在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这样设计,我并不强调(两端都栽),本意在于,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段路栽树时的不同方法,让思维如花般绽放。

(2)小组汇报:(抽取数学模型,猜测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边模拟栽树,边板书,边汇报。

点明:今天主要研究一下像这样的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从上面多种方案中,抽取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加以研究。)

(设计意图:生本教学改变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传统现象,变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小组汇报就是把课堂还给孩子,孩子们通过分工,小组共同把他们的发现汇报给全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分工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汇报的小组进行交流、补充、纠错,纠正和完善了知识点。)

2、课件播放:

在前面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又通过课件演示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的栽树过程,通过进一步的拓展:如果小路是25米呢?30米呢,逐步演示。

(这个过程是重点,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因此,利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加以演示,)学生的思维顿时茅塞顿开:啊!原来棵数与间隔数还存在这样的关系,但是学生,只是直观看到的,还处于比较朦胧的认知状态,不理解。再者,只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说服力,因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验证活动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3、验证规律,再次感悟解决植树问题的策略。

是不是在一段路种树,两端都要种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呢?接着我恰当的组织学生进行又一次的操作活动:请同学选择任意路长、和间隔,去自主验证。(通过全班学生的验证、使验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让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得到再次激发,迫切的需要知道自己猜测的正确与否,自主地寻求验证的方法,从而也向学生渗透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策略。

4、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形式,列数学算式。

学生把刚才的规律,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列出:20÷5+1=5(棵)这样的算式。

(这个环节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建立了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悟到解此类问题的策略。)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由复杂问题到简单问题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一方面为了巩固之前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不仅用来解决植树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本课练习安排了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找生活中的有关“植树问题”。

如:安装路灯、排队问题、楼梯问题、封闭中的花坛种花问题等等。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

这是我们且末县的车尔臣大桥,(课件出示图片)在河中间有6个石礅,每个石礅间的距离是3米,从第一个石礅到第6个石礅之间的距离有多长?

(设计题图:通过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同时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不少问题,你们看,老师把大家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隔数多1是棵数,棵数少1是间隔数,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隔长。

2、师:植树问题中的学问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09页第3题。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植树问题》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树 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

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

8+1=9 8-1=7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植树问题》说课稿 5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

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5、小结:

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 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五)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植树问题》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安装路灯、摆放花盆、锯木头等问题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运算以及对间隔概念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通过探究植树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数学广角中的其他问题以及相关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创设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包括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一一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对数学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除法运算和间隔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学习植树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然而,由于学生的思维仍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抽象关系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实际操作等方式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情况下的植树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渗透一一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理解一一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植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的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逐步揭示植树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4. 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植树造林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树问题。提问学生:在植树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在一条长 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教师不急于评价对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答案。

探究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分别探究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下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填写表格,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发现规律: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 = 间隔数 + 1;只栽一端时,植树棵数 = 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 = 间隔数 - 1。

应用规律: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如在一条长 3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6 米栽一棵,如果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如果只栽一端呢?如果两端都不栽呢?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基础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等,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基础练习:在一条长 40 米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 8 米安装一盏,如果两端都安装,一共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变式练习:一根木头长 10 米,要把它平均分成 5 段,每锯下一段需要 8 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拓展练习:一个圆形池塘周长是 120 米,每隔 6 米栽一棵柳树,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柳树?引导学生思考圆形池塘与直线上植树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以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总结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一一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总结能力。

5. 布置作业

布置一些与植树问题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下自家小区花园的周长,然后设计一个植树方案,并计算出需要种植多少棵树。通过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它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我将主要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以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棵数 = 间隔数 + 1

只栽一端:棵数 = 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 = 间隔数 - 1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植树问题》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它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如在小路一旁植树、在花坛周围摆花等,引导学生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间隔排列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环保意识。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各种变化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手段,直观展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讨论、探究中发现规律,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展示一些与植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城市街道旁的绿树、公园中的树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植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植树问题。

2.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在一条长 20 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可以怎么栽?栽多少棵?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小棒等)来表示植树的情况。

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利用多媒体或实物模型分别展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并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端都栽时,棵数 = 间隔数 + 1;只栽一端时,棵数 = 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时,棵数 = 间隔数 - 1。

3. 巩固练习

出示一些基础练习题,如在一条长 30 米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 3 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一些变化的练习题,如在圆形花坛周围摆花,每隔 2 米摆一盆,一共摆了 10 盆,这个花坛周长是多少米?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

4. 拓展延伸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如在一条路的两旁植树,两端都栽,已知路长和间隔距离,求一共栽多少棵树?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植树问题,如安装路灯、插彩旗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5.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及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布置作业

让学生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

《植树问题》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如在小路一旁植树、在路灯之间安装路灯等,让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但对于较为抽象的植树问题,可能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上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形象的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下植树问题的规律,能正确计算出相应的棵数或间隔数。

能够运用所学的植树问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线段上三种不同植树情况的规律,即两端都栽时棵数 = 间隔数 + 1;只栽一端时棵数 = 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时棵数 = 间隔数 - 1。

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能正确区分三种不同植树情况,并运用相应规律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规律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2.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展示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小棒、画一画线段图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植树问题的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公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树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植树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树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例题情境:学校要在一条长 20 米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探究新知

探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例题中的信息,将 20 米长的'小路用线段表示,每隔 5 米栽一棵树,用点来表示树。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数一数一共栽了多少棵树,有多少个间隔。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小组汇报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 1,即棵数 = 间隔数 +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两端都栽的情况,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发现,并总结出规律: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树时,棵数 = 间隔数 + 1。

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如在一条长 30 米的小路一旁两端都栽树,每隔 6 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探究只栽一端的情况

改变例题中的条件,将“两端都栽”改为“只栽一端”,让学生再次用线段图表示并思考此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生通过画图和讨论发现:只栽一端时,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即棵数 = 间隔数。

教师进行总结,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巩固只栽一端的规律。

探究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再次改变例题条件,将“只栽一端”改为“两端都不栽”,让学生自主探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得出:两端都不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少 1,即棵数 = 间隔数 - 1。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三种情况的区别与联系。

3. 巩固练习

出示一些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练习题,包括求棵数、间隔数、小路长度等,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集体订正。

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题目,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在教学楼走廊摆放花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及相应规律,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数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5. 布置作业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分享。

七、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棵数 = 间隔数 + 1

只栽一端:棵数 = 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 = 间隔数 - 1

《植树问题》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植树问题》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设计思路。这节数学课旨在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几何”领域的一个经典课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更是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抽象化表达。通过探讨在一定长度上如何合理安排树木的种植,学生不仅能学习到间隔、距离、数量之间的`关系,还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加减乘除运算、比例关系等。但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尤其是如何灵活转换思路,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推理,是他们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下的计算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习惯,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树木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同情境下的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应用模型。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植树场景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植树问题的概念。

2. 动手操作:分发小棒代表树木,绳子代表道路,让学生分组模拟植树,直观感受间隔与数量的关系。

3. 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总结出不同植树情况下的计算规律,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

4. 巩固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直接计算、判断题、应用题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植树问题的解题策略,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参与度、练习题完成情况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多维度进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重视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

《植树问题》的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素养的过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更加热爱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于小学数学中《植树问题》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思路。植树问题,作为数学广角中的一个经典题型,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载体。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在一定长度的线段上按照一定规律植树(或其他间隔排列的物体),通过计算确定植树的数量或线段被分割成的段数。这一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解决实际问题”,旨在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并应用“间隔数”与“物体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空间概念和数量关系,尤其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逐步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和“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下的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物体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植树场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与间隔的关系。

2. 动手操作法:组织学生用小棒代表树木,用线段代表道路,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规律。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植树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树节活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出植树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探索:分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逐步构建数学模型。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植树问题的解题策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更广泛的情境中。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及其数学模型,便于学生回顾与复习。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