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精选10篇)

发布者:江天一览 时间:2024-11-2 15:30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1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2

一、 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 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厘米”。

一、说教材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学法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理,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量数学书短边,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量得的数量不同,从而引出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1、认识尺子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对着尺子用手指一指,尺子上的哪里到哪里的长度是1厘米?

(3)找一找:让学生估测食指的宽度并测量,得出结论: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在教师给出的物品中(硬币、回形针、钮扣)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接近1厘米。

(4)比一比:让学生判断练习本、新华字典、橡皮的厚度比1厘米短还是比1厘米长。

(5)估一估:让学生用食指的宽度估测文具盒和像皮的长度是多少,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细致、到位的操作中感知、领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他几厘米。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用厘米量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1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2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3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8厘米不到或17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7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欣赏),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测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我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直观演示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体现出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本课目标,我以“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为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1、动手操作,合作研究;2、引导探究、训练技能;3、练习巩固、实践运用;4、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课堂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操作合作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

1、提出问题: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

2、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3、引导观察,发现数据,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4、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再次质疑如果测量桌子的长度,用一个个小方块去摆,方便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6、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象,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因此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落实了第一个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或实测。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训练技能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第一个活动:先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接着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概是1厘米。通过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从而突破难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尺,我通过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2、引导学生用尺测量小方块的边长是几厘米?来认识的。从而为掌握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技能作准备。

(4)认识更多的厘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认识2厘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0-2是2厘米,或是1-3是2厘米等等。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我紧接着设计了第四个活动认识更多的厘米,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厘米和小组成员交流。

有了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了更好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测量中出现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我先设置了第一个练习:判断量法的对错。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下一步正确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教学用书和《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的第二个练习是估一估,量一量彩带、铅笔和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提醒学生先不要量,估计好了,再用尺量一量)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估计结果怎样?你是怎样量的?最后得出正确测量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然后把物体贴紧尺子, 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上的数是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为了训练学生的测量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我设计的第三个练习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身边物体量一量,还可以和合作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还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

认识厘米

1厘米有多长?

如何测量?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几何”领域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旨在通过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厘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估测和表达。这一知识点不仅是后续学习更复杂测量单位和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刻度,理解厘米是长度的一种度量单位,学会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准确的厘米长度观念,能进行简单的估测。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如刻度尺、不同长度的`物品)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动手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通过亲手操作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促进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如测量书本、铅笔等日常物品的长度,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观察学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刻度,理解厘米的含义。

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动手测量,通过实践掌握测量技巧。

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分享测量结果,相互纠正错误,共同进步。

反思总结:测量后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方法,反思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书本),提问:“这些物品哪个更长?长多少?”引出长度测量的必要性,进而介绍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新知讲授(约15分钟)

认识刻度尺:展示刻度尺,讲解刻度尺的构造,特别是厘米刻度,强调0刻度线的重要性。

理解厘米:利用实物演示,如1厘米等于手指宽度(大约),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示范测量: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强调对齐0刻度、读数准确等要点。

实践操作(约15分钟)

分组测量: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刻度尺和待测物品(如文具盒、书本、铅笔等),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适时点评,纠正错误,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估测与验证:让学生尝试估测一些物品的长度,然后用刻度尺验证,培养估测能力。

游戏互动:设计“长度接龙”游戏,学生轮流说出自己测量的物品长度,下一位需说出比前一个更长或更短的物品并测量,增加课堂趣味性。

总结提升(约5分钟)

回顾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下来,并尝试用厘米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长度。

板书设计:

标题:《认识厘米》

主要内容:

刻度尺介绍

厘米的定义与表示

测量步骤:对齐0刻度→读数准确

实践操作要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不仅掌握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真正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属于“空间与几何”领域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旨在通过直观感知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比较。这不仅是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测量单位和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观察、比较、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厘米,理解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学会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测量的学习习惯,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准确的`厘米长度观念,进行精确测量。

二、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如刻度尺、不同长度的物品)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形成厘米长度的直观印象。

动手操作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测量书本、铅笔的长度,使学习更具趣味性。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促进交流与互助。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和同学的操作,理解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践操作:自己动手使用刻度尺测量,体验测量的过程,加深理解。

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分享测量结果,讨论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反思总结:完成测量后,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说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品(如铅笔、橡皮擦),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大约有多长吗?”引发学生思考,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的主题。

新知讲授(约15分钟)

直观展示:展示刻度尺,介绍厘米刻度,指出1厘米的长度。

动手操作: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强调“0刻度对齐、看末端刻度”的测量方法。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人轮流测量书本或文具盒的一边,教师巡回指导。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实践活动:设计几个不同长度的物体(如纸条、小棒),让学生测量并记录长度。

挑战环节:设置一些测量难题,如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最长边或周长,鼓励学生探索解决方法。

总结提升(约5分钟)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和困难。

教师总结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并第二天分享。

板书设计

中心标题:《认识厘米》

关键点:厘米的定义、刻度尺的使用、测量方法(0刻度对齐、看末端刻度)、测量实践示例。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小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厘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对长、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长度单位还没有清晰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以及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端,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通过学习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学生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直观地感受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例如,在教学中我会展示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厘米尺上的刻度、数字等,直观地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

(二)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小裁缝的烦恼”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操作体验法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等,亲身体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和测量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四)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时,我会提问:“你能在厘米尺上找到1厘米吗?1厘米有多长呢?”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1厘米的长度特征。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法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物教具以及课本上的插图等,通过观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尺时,让学生观察厘米尺上的刻度、数字、长度单位等,从而认识厘米尺的结构和用途。

(二)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如测量物体的长度、比划长度等,亲身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拓宽思维视野,提高学习效果。

(四)归纳总结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总结1厘米的长度特征、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播放动画视频“小裁缝的烦恼”:小裁缝在为顾客做衣服时,发现用自己的手去量布的长度,每次量得都不一样,导致做出来的衣服尺寸不合适,顾客很不满意。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怎样才能解决小裁缝的烦恼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小裁缝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啦。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20分钟)

1.认识厘米尺

教师出示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厘米尺的形状、结构。

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尺上的刻度、数字、长度单位“厘米”(cm)。

让学生找出厘米尺上从0到1的长度,告诉学生这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并用尺子验证。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大约长1厘米的物体,如田字格的边长、手指甲的宽度等。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一摆,感受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在厘米尺上找出2厘米、3厘米、5厘米等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厘米尺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几厘米的长度,加深对几厘米的认识。

4.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厘米尺测量纸条的长度,边测量边讲解测量方法: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子的几刻度,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厘米尺测量铅笔、橡皮等物体的长度,并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12分钟)

1.基础练习

在厘米尺上找出4厘米、7厘米、9厘米的长度,并画出来。

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2.拓展练习

一根绳子长10厘米,用它去测量一根长2米的木棍,需要测量几次?

小明用厘米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把尺子的2刻度对准了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的5刻度,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3.游戏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我说你猜”的游戏,教师说出一个长度,让学生用手指比划出来,然后同桌互相猜一猜对方比划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进行“测量比赛”,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比一比哪个小组测量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课堂总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认识厘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等。

强调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厘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拓展延伸

让学生回家后,用厘米尺测量自己房间里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思考:如果没有厘米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刻度

数字

长度单位:厘米(cm)

2.1厘米的长度

手指甲的宽度

田字格的边长

3.测量物体的长度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

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的几刻度,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能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几何”领域的基础知识部分。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厘米为单位表达测量结果。这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也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对于长度的直观感受较为丰富,但缺乏系统的度量意识和准确的度量技能。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厘米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准确估计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说教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如直尺、小棒等)和多媒体展示,直观展示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动手测量身边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等,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厘米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如“为小动物制作合适长度的项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厘米。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测量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促进知识的内化。

三、说学法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和同学的操作,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动手操作:通过亲自测量,体验长度测量的过程,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

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分享测量结果,讨论遇到的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猜谜语或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出长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这些物品哪个更长?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新知讲授(约15分钟)

展示直尺,介绍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指出直尺上的刻度,解释每小格代表1厘米。

利用实物(如1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

演示如何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对准起点、读数准确)。

实践操作(约15分钟)

分组活动,每组发放刻度尺和多种物品,要求学生测量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鼓励学生相互帮助。

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判断下列物品大约几厘米长”、“用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等,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游戏形式,如“快速测量比赛”,增加趣味性,提高参与度。

总结提升(约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强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课外)

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分享。

设计一个用厘米为单位的小制作,如手工卡片,体现对厘米的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旨在使学生不仅掌握认识厘米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长度单位是度量空间形式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认识几何形体、建立空间观念的基础。而“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后续学习“米”“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以及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还能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巩固用“米”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体会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展示实物、教具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清晰的表象。例如,使用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刻度、认识1厘米,利用小棒让学生比划1厘米的长度等。

2.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帮小蚂蚁找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3.操作实践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加深对厘米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启发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直尺的刻度、1厘米的长度,以及物体的测量过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心的学习习惯。

2.操作法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归纳总结法

在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蚂蚁在直的纸上爬的动画)师:同学们,小蚂蚁在纸上爬了一段距离,你们知道它爬了多远吗?小蚂蚁也想知道,可是它没有测量工具,怎么办呢?

(引出直尺)师:对呀,我们可以用直尺来测量。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尺上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蚂蚁测量长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自然地引出新课。

2.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尺

(教师拿出厘米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观察后汇报:直尺上有数字、刻度线、字母“cm”等。

教师介绍:刻度线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字母“cm”表示厘米,这是厘米的国际通用符号。

(2)认识1厘米

师:同学们,在直尺上你能找到1厘米吗?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边长等)

(3)认识几厘米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吗?刻度2到刻度5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数出间隔的个数,从而得出几厘米。

小结:几厘米就是几个1厘米,只要数出有几个间隔,就是几厘米。

(4)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①教师示范测量方法:将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强调测量时要注意直尺与物体放平,并且要看准刻度)

②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中铅笔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测量结果是否准确。

③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④交流汇报测量结果,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测量过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测量的。

(5)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你知道1米有多长吗?(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展示1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和厘米尺,想一想: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1米=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充分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基础练习

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教室的门高约2()。

铅笔长约18()。

小明的身高约130()。

操场的跑道长约200()。

②量一量下面物体的长度。(课本、练习本等)

(2)拓展练习

①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②如果一把尺子断了,只剩下从刻度3到刻度7,这把尺子还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吗?能测量哪些长度的物体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3)生活应用

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厘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②小组合作,先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然后用米尺实际测量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够正确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学会了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还了解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等。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加深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5.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回家后,用厘米尺测量自己房间里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5厘米、10厘米,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厘米》这节课的说课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空间与几何”领域的一节重要内容。本节课旨在通过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及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刻度,理解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准确的1厘米长度观念,并能正确估计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厘米尺、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工具,展示厘米刻度,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动手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书本、铅笔等日常物品的长度,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互相纠正错误,促进知识内化。

游戏互动法:设计“找长度”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观察学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厘米尺上的刻度,理解厘米的概念。

动手操作: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测量,通过实践掌握测量方法。

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分享测量结果,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

反思总结:测量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故事或情境引入,如“小猫想要为它的新床选择合适的.床单,但不知道床单的长和宽,怎么办呢?”引出测量长度的需求,进而介绍长度单位“厘米”。

新知讲授(约15分钟)

展示厘米尺,讲解厘米的概念,指出厘米尺上的刻度,特别是0刻度线和每1厘米的长度。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尝试估计长度,再揭示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实践操作(约15分钟)

分发厘米尺和测量对象(如书本、铅笔),指导学生正确握尺、对齐0刻度、读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合作交流(约10分钟)

小组内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果,全班共同评价,强化正确测量方法。

游戏巩固(约5分钟)

设计“找长度”游戏,如“快速找到教室里哪些物品的长度接近10厘米”,增加课堂趣味性,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提升(约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布置课后作业,如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测量结果,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板书设计:

标题:《认识厘米》

主要内容:

厘米的概念

厘米尺的使用

测量步骤:对齐0刻度→观察刻度→读数

注意事项:直尺放平、眼睛垂直读数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认识厘米”这一知识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