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通用10篇)

发布者:逃课生 时间:2024-11-1 13:24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通用10篇)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在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变化、传播后,对耳朵的研究。教材呈现了三个内容:一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二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掌握人体内鼓膜的作用,三通过实验观察,知道耳廓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奠定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耳朵的构造及其每个部分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并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4、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自制鼓膜模型探究声音是怎样对鼓膜产生影响的,并能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五、教法、学法:

教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课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并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归纳认识问题。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视频等展示耳的奥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求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获得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实验体验法掌握相关知识。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准备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的教学材料有:

关于耳朵构造、听觉的产生、耳的卫生等教学课件, 1个玻璃杯、气球皮、音叉、纸屑、小锤

七、教学设计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课一开始我播放大自然各种声音课件,让学生由听到的产生联想,然后汇报。我顺势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的呢?学生会说出 “用耳朵”。我紧接着追问:我们的耳朵又是怎样听见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同时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声音课件导入,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成功达到。

(二)、探究新知,认识鼓膜

首先我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你们知道哪些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仔细倾听,做好点拨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然后播放耳朵构造相关视频, 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耳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在传统教学中,运用耳的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耳朵构造,但对于全部同学来说,演示效果不好。利用视频展示,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模拟了具体形象,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明白。我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耳朵各部分作用,对于各种猜想,我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讨论,去争辩。这样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也能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

(三)、设计实验 鼓膜的作用

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鼓膜是怎样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不能拿真实的鼓膜进行实验,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器材(音叉,气球皮、细沙, 纸屑,1个玻璃杯)模拟鼓膜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进行探究活动。在做实验之前,我会提出要研究的两个问题:

1、鼓膜振动与音叉振动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2、鼓膜的振动与音叉的远近有关系 ?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在小组中说说设计方案, 尝试自己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并记录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学生充分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共同总结: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 鼓膜振动微弱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索空间,这样做既能使学生之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又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四) 、课中游戏,耳廓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鼓膜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注意听,这时你的耳朵的鼓膜震动了吗?怎样振动?教师播放声音文件,先让学生感受声音比较小,再让学生将手放到耳后,感受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提示学生把两手同时放到耳后效果会更佳。通过对比、思考,是耳朵的哪一部分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才使得我们感受到大小不同的声音的?(耳廓)通过播放声音,感受声音变化的游戏设计,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培养学生对耳朵有残疾的人的爱心。了解了鼓膜、耳廓的作用,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耳朵的工作原理吧!播放耳朵的工作原理视频,师生小结耳朵的工作原理。许多科学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像耳朵的工作,就不能用只用实验来展示。如果靠老师平铺直叙的讲述,知识难以掌握,此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媒体与学生实验两种方式相结合,使它们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就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加深了印象,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五)、课后延伸 开阔视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耳朵是我们人体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已经认识到耳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耳朵,注意用耳卫生。我们怎样做才能预防耳朵受到伤害呢?学生谈看法后播放耳的卫生视频播放耳的卫生视频,为的是更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保护耳朵的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3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耳朵结构的课件、哨子。

三、教学过程

导: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人是依靠身体的哪个器官感受声音的?

生:是耳朵

师:对,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有关耳朵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生: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耳朵的结构是怎样的?生:耳朵为什么会分泌耳屎?生:有人为什么会耳聋?

声:耳朵为什么是半圆形?里面凹凸不平?(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我们应该先研究哪一个?为什么?

生:研究耳朵的结构。只有研究了构造以后才能研究其它。生:然后研究耳朵为什么能通到声音。师:同意吗?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同学们,请用手指一下你的耳朵在哪儿?互相观察一下,你看到的耳朵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回答:耳朵是个半圆形,像个蘑菇。声:耳朵的形状像数字3,有一条深深的管子。

师:同学们看到的像蘑菇一样的部分叫做耳廓,看到的一条细长的管子叫外耳道,耳廓和外耳道是耳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部分,叫外耳。〈板书〉

师:那么,外耳往里的部分是什么样的呢?能看到吗?生:不能。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出示课件——耳的构造〉问:外耳道往内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生:我看到有一个像骨头一样的东西。

生:我看到有一个像蜗牛一样的东西。周围还连着一条一条的线。生:外耳道的里面有一个椭圆形的圆片。生:外耳道很深。

师:外耳道的尽头,有一个薄薄的半透明的膜叫做鼓膜,与鼓膜相连的部分,像骨头一样的东西叫听小骨,听小骨往深处有一个像蜗牛一样的物体,我们称它为耳蜗,与耳蜗连着的一条一条的是听神经。其中鼓膜与听小骨属于中耳,耳蜗属于内耳部分。(板书)现在请你说一说耳朵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巩固: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喜欢拼图吗?看那个小组能在最短2的时间内把耳朵拼好,并用铅笔把各部分的.名称标出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拼、写。上台展示。

2、指导学生认识耳的各部分功能

师:同学们都拼出来了,说明你们对耳朵已经非常熟悉了。现在请你猜猜耳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呢?小组讨论生:鼓膜很薄,也许有振动的作用。

生:耳廓像个蘑菇,可能有聚集声波的作用。生:听神经能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耳廓像个大蘑菇,当有人在很远的地方叫你时,你会怎么做?说明什么?生:(做动作)这样能听得清楚一些。师:是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教师吹哨)

学生实验、回答:我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听到的声音更清楚。声音好像变大了。

师: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是传送声波的通道。(板书)声波从外耳道进入耳的哪部分?根据鼓膜的特点猜想它的作用?生:振动

师:鼓膜有振动的作用,鼓膜带动听小骨的,最后声音的信号又3

传给了耳的哪部分?生:耳蜗

师:它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听到的是振动吗?生:不是,耳蜗能把振动变成声音。

生:耳蜗能把振动变成声音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师:同学们的推想很有道理,耳蜗是一条螺旋盘绕的管道,内有声波感受器,与听神经末梢相连,耳蜗的作用是将听小骨传来的振动转化为声音的信号传给大脑。

3、指导学生了解耳朵听声的过程

师:耳朵的构造和各个部分的作用我们已经了解了,你能使这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出示课件)生:回答

生:大家说他回答的正确吗?请大家跟着画面把耳朵听声的过程叙述一遍。生:复述

4、正确对待有听力障碍的人

师:耳朵对我们来说它太重要了,如果耳朵没保护好或受到伤害会有什么后果?生:会听不到声音。

师:有听力障碍的人在生活中会遇到那些不便呢?生:很不方便。

生:无法和别人交流,很孤独。

(游戏):学生捂住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看到老师说话听不到很着急。

师:生活中你见过有听力障碍的人吗?如果想和有听力障碍的人进行交流该怎么办?生:用手比划

生: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

师:想知道老师刚才说的话吗?是一句问候语(教学手语)结束语: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耳朵的构造

生:我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我还学会了手语。

作业:课后收集更多的手语资料。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4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样传导”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如: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现有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人体的器官等知识上。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们了解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为了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进行后面的教学找好起点。

(4)带领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2、假设耳的结构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结构。

(4)教师发耳的结构的贴纸。

(5)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设的'结构拼成耳的形状。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状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状一边拼摆一边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实践──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复印。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当各部分很好地衔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耳的结构。

3、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1)谈话:现在,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带着你们组组装的耳朵到前面来展示。

(2)教师找两三个小组说说他们小组在刚开始时认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成功组装了一个完整的耳,如果没有成功又是如何修改自己的假设再进行验证的。

(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4、研究声音的传导途径

(1)谈话: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学习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

【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鼓膜的振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同样的振动。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感知声音。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六课。本课是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变化、传播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个部分在帮助我们听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重点研究鼓膜的作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在这节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气球皮,包住一个玻璃杯口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耳朵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耳朵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从学生的推测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在这,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实际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推测一下。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觉耳廓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鼓膜的作用。

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个烧杯、气球皮、音叉、橡胶锤、细沙、橡皮筋。

学生准备:每组1个烧杯、1个气球皮、1个音叉、1个橡胶锤、少量的细沙、2根橡皮筋、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并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刚刚的游戏,提出问题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导入耳朵的结构,并通过观察耳的结构,让学生认识并熟记耳朵的各个结构。

三、学生活动:思考与讨论

通过观察声音进入耳朵时的动态图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最后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想法。

四、学生活动:鼓膜振动的实验

教师提醒实验的步骤,演示实验规范

小组进行实验,及时填写记录表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五、小结:

1、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

2、当外界各种不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鼓膜就会产生不同的振动,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

六、拓展:有趣的耳朵

兔子的耳朵为什么这么大?

乌龟有耳朵吗?

【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外耳中耳内耳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教材的编写意在使学生经过实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情趣。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可以为今后学习有关于“声”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人们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但对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声音是震动,并通过实验及其他实际生活,积累了声音传播方式的感性经验,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有关声音传播的知识及途径。对于抽象的传播概念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01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进行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从实验中总结出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过程与方法02

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声音的传播问题,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获得一定的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

通过对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认识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现象与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

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授法

直观演示法

激励评价法

实验教学法

学法

猜测法

探究

实验法

归纳法

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水槽、手机、防水袋、人耳结构模型等。

学生分组材料:纸杯、火柴梗、棉线、胶带等。

1、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2、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3、拓展思维,强化练习

4、回顾所学,总结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你听到什么声音知道上课了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科学探究的课题。

(二)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学生预测:声音能不能在空气中传播,没有空气(真空)会怎么样?

声音有什么变化

你们都听到声音了么?

(三)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充满着空气,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如果没有空气,就没有了传播振动的物质,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因此,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四)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五)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谁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例子?

(设计意图:经过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2、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学生预测: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小组进行实验并填实验单

汇报结果: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七)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2、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先猜测,再动手实验,分析结果,这样做既使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3、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学生预测:声音能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注意保持安静!

学生讨论,填实验单汇报

汇报结果: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各个方向

4、我们是怎么接收声音的

(九)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波

鼓膜:产生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

耳蜗:将振动转成信息信号

听神经:接收信号,报告给大脑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人是怎么接收声音的同时

明白耳朵对人的重要性。

(十)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游戏规则;拉直“电话线”,一名学生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然后彼此交换听和说。

小结:声音—————空气——————电话绳——————空气———————人耳

5、土电话

学生讨论、列举出生活中这样的实例

(十一)积极探究,学习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归纳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总结综合能力。

(十二)拓展思维,强化练习

1、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要借助无线电通话机通话

(十三)拓展思维,强化练习

2、伏罂而听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十四)拓展思维,强化练习

3、一位老爷爷在岸上钓鱼,鱼正要上钩时,从岸上跑来三个小朋友,这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设计意图: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十五)回顾所学,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声音的传播

气体、液体、固体

各个方向传播(四面八方)

板书的设计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起到理解、联想、记忆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

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7

教学目的:

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准备: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

学生准备:

线、纸杯、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装在抽去空气钟罩里的闹钟,让学生能观察到闹钟的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闹钟的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闹钟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

3、学生自由讨论。

4、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5、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活动:

1、“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2、“土电话”

(1) 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 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 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 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简易听诊器”

(1) 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 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 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 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4、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2) 交流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和思考同学的发言,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3) 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 小组交流,汇报。(特别对实验不成功的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5) 提问: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来的?

(6) 通过实验和交流,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三、应用:

1、提问:为什么可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去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开过来?狗为什么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休息?

2、让学生阅读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1、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2、声音的传播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回答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你们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时间)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聆听。

学生观看,并试着说出。

学生进行实验。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为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播。

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

三、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四年级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 1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学习器材

鼓、鼓槌、“土电话”、音叉、小锤、水槽、水。

四、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游戏。找同学敲击小鼓。让学生听到鼓声,提问,同学们听到鼓声了吗?离得比较远的同学是怎么听到鼓声的呢?

学生回答:敲击鼓面时,鼓面震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师:说的真好,那通过刚才的小游戏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生: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生: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刚才有同学说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证明一下。为了使实验更加简单易操作,我们采用虚拟实验的方法,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下老师的虚拟实验操作小视频。然后我再找几位同学来操作一下。

播放虚拟实验操作小视频。然后找同学上台操作。

师:通过这个小实验,大家发现了什么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有关系吗?生:当真空罩内的空气被抽走时,闹钟声音会逐渐变小,直到听不见声音。当再次打开真空罩空气阀时,空气回到真空罩中,我们又能听到声音了。

师: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生:太空中没有空气等物质,是真空的,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师:同学们,声音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通过什么传播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你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转到桌面的声音。注意要堵住另一边的耳朵不要用力的敲打桌面一秒。伤害耳朵。

提问: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有什么不同吗?生:声音更大、更清晰。

师:说的真好,作为奖励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玩具来探究声音的传播,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进行体验吧!出示温馨提示,做实验。

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棉线进行传播,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刚才有同学说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谁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说一说呢?

生:钓鱼的时候不能大声说话,鱼儿会被吓跑。

生:游泳的时候可以听到岸上的声音。

生:鱼儿可以听到轮船的声音。

师:为了使大家更直观的理解声音的传播,老师还准备了一个实验的小视频。看了这个小实验,大家知道了什么呢?

生: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三)分析总结,拓展延伸

师:那么水到底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声音的传播过程被看见呢?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个虚拟实验的小视频。出示实验步骤。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很有兴趣,下面就请大家亲自去操作一下。并填写实验报告单。一会儿分小组。

结论:音叉放入水中后,水面会产生向四周扩散的波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物体在振动时会引起它周围物体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