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精选6篇)

发布者:秀shower 时间:2024-10-31 16:56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精选6篇)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倍数和因数”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平比较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上课开始,就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七、合作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18的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2、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使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3、比较“乘法找”和“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按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

5、能找出15的因数或16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交流:15的因数有1、3、5、15.16的因数有1、2、4、8、16。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八、自主探索

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写不完)那怎么办?(用省略号表示)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出4的倍数: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九、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十、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 ——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4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习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培养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习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习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5

一、说目标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有关整数的知识,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首先是精简了整除的概念,其次是改进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呈现方式,采用除法的表现形式,更便于学生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重要基础。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认知现状来说,他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经验,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的特征。

2、通过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说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体会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法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算式的观察,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理解概念;抓住算式,构建模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概念。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铺垫关系

课前与学生谈话,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做铺垫。

(二)观察分类,引出概念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分成两类,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共同属性,从而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三)结合算式,理解概念

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基础上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交流中掌握概念。结合具体的除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练习36和7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

(四)自主探究,深化概念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概念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把学生的方法交流对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通过观察三个数的因数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一环节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太少,在找18的因数时,由于担心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总结评价,活用概念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展练习:哪些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36的因数?在疑问中结束本课,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谈收获、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 6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对乘法运算和对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的关系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让学生经历操作引入概念、探索寻求方法、观察概括规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建立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概括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为此,教材安排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用12块大小同样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得出乘法算式,进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直观描述概念的意义。第二,在学生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求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概括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第三,概念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浑然一体,“四基”“两能”的落实,为后继学习夯实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认识了一个数的几倍等,经历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学习活动,积累了部分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虽然此阶段的学生仍以直观思维为主,但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正逐步完善,加之小学生天生的模仿能力,使得探索学习本课知识成为可能。但小学生注意力分配能力不强,纷繁复杂的概念关系和倍数因数的多样求法易让其晕头转向,令人欣慰的是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总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新概念的学习必然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整合了视频交互系统的摄像、批注、抓捕、音视频链接等多种功能,外显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开放性和交互性。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学习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基于这些思考,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写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通过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维的水平,培养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结合教学流程图,说说多媒体视频交互系统如何与本课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作简要分析。

整合点一:视频创设情境,趣味导入揭课题

倍数和因数是表示关系的一类概念,有关系是建立概念的必要条件,为此,链接视频《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以创设情境,“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父子关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用生活概念类比数学概念,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揭示了课题。

整合点二:批注整理语序,形象支撑突重点

活动一,拼图写算式,引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因为倍数和因数之间关系复杂,描述概念的语句冗长,学生常常被绕晕了头,甚至混淆概念。课中,采用白板的批注功能描出“语序”,图示注明概念表述的语言顺序,辅之以形象支撑,降低了学习难度,突出了教学重点。

整合点三:抓捕学习信息,以学定教破难点

活动二和活动三,探索方法,概括特征。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特性,写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也多样化,形成了教学的难点。为此,设计“学”在“教”前,让学生先行尝试,采用摄像择点抓捕(课件呈现捕获图片),调研学情,对比全面的和漏缺的、有序的和杂乱的……捕获差异资源,把“学”的信息变为“教”的资源,让“学”为“教”所用(课件呈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互补,从而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出写倍数和因数的方法。随后再次采用电子白板的随机批注功能,聚焦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数一数数量,拖拉板书,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在视频捕获、聚焦对比、互动交流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合点四:链接互动游戏,巩固新知巧检测

借助白板的视频链接和PPT的批注功能,设计“心随我动,快乐大转盘”游戏,巩固概念,检测新知:说说两个数的关系,任意转动一次,用上倍数因数说出所指数和指定数的关系;设计转盘上的数字,写出指定数的倍数和因数,巧妙地巩固了新知,最后完成检测作业。

五、教学感悟

本课,有了多媒体视频交互系统的支撑,在“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之下,用动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片段创设趣味性情境,架设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发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心向;调研学情,视频择点抓捕,捕获“学”的差异资源为“教”所用,实现了知识的自主生成;巧用批注以聚焦观察,在互动互补的快捷反馈中,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课末,“心随我动,快乐大转盘”游戏更是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引领学生享受着幸福的学习之旅。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指导,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