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通用10篇)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1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2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3、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4、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5、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7、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3、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化学肥料》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酸碱盐部分的基础知识,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本课题相对与酸碱盐知识来说它并不是重点。但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它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肥为增产粮食和蔬菜的巨大贡献,也认识化肥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问题。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查阅资料,学会利用资料总结、归纳、提炼所获得的信息。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辩论,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结合教学内容及自身的特长和教学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三、说学情
我所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镇,极少数来自农村,对化肥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只知道提高农作物产量要施用化肥,对化肥名称、施用方法、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不了解。刚学完酸碱盐的知识,来不及消化,又要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化肥,学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若教师只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因为它与城市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有什么学习的欲望,况且一个人查阅的资料是有限的,不如利用此机会发动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而且,学生在经过前几章的学习之后,已经有了自己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可以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四、说学法
1.分组辩论法:通过分组辩论,从争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及合理使用化肥的认识。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就在去年党中央颁布了一项令全国农民欢欣鼓舞的惠民政策,改变了实行了几千年的赋税制度,你知道是什么吗?”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学争相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欣赏我国广大农村的美丽自然风光,由此引出确保农业丰收的重要物质---化学肥料。此方法的设计不仅导入了新课,还通过歌曲和图片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向学生宣传了党的富民政策。
2、发现规律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请学生观看大屏幕展示的各种化肥的包装袋,回答从中获取的信息。然后找同学说出每种化肥的组成,从中发现化肥的分类。
这为进一步了解化肥奠定了基础,再次巩固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详细了解各类化肥的作用和常见化肥的种类,并通过大屏幕进行归纳总结。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在学生了解各类化肥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植物缺少营养元素症状,教师请学生当一回农业专家为植物看一下病,以此来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几次简单的判断后提出讨论问题: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对化学肥料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4、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通过大屏幕介绍微量元素肥和化学肥料的过去和现在,让学生对于化肥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体系也更加完整。
5、激情辩论各展所能
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化肥的使用是利大还是弊大?此时可将课程推向了高潮,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收集的整理的资料、敏锐的思维和雄辩的口才。通过适当的点评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6、快乐练习巩固成果
通过“我是今日小状元”的方式进行课上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以新颖多变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友好的氛围里体验竞争、胜利等体验,使所学内容也得到再次巩固。
7、畅谈收获画龙点睛
由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感悟和收获,并由教师进行最后总结点拨以化学韵语口诀的形式进行高度概括,便于学生进行记忆和回顾。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知识脉络。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元素呢?运用投影展示两组物质:
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规律,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这样的设计,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氧气、铁、硫酸铜,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看教材图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
教师总结: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讲解(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的情景。引出“元素符号”。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师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5、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师讲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绍门捷列夫。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发现规律。
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横行,18纵列,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做一个主族,按核电子数递增顺序进行,对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标注。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中学化学学习中,贯穿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本节课内容承接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为之后学习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课程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虽是相反的,但又是相依存的,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好题材。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只是局限在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因此在这节课中应该组织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逐渐形成正确、恰当地看待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态度。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3、会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深入研究,深刻体会自然现象中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树立辩证思想。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但是仅仅能从得失氧的.角度来进行区分,因此我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本节新课:
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并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通过学生举出的实例,我会请学生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会从得失氧的角度得出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由此我会提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当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我会请学生举出几个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学生目前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仅仅是停留在得失氧的层次上,那么我会请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就会发现发生氧化反应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还原反应的元素化合价降低。接着我会提出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只有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这就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讲解。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我会承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来提问: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出现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先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并且渗透双线桥法的应用,学生会发现在这一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钠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氯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
接着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HCl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氯化氢分子里会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并且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被氧化,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被还原,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也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完了NaCl、HCl的形成过程,我会请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重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也就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电子偏移)。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NaCl、H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深入理解“电子转移”的意义,并向学生渗透从结构入手探究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
之后会让学生利用双线桥法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这是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思考教材“学与问”的问题,将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这两种不同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巩固、升华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用双线桥法来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我的板书具体呈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还通过图示的方式呈现了双线桥法,直观展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新课程体系中是分三阶段完成的: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处于第二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过程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过程和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跨度大,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深刻地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问题一]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你能否各举一例来说明?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忆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我接着提问:
[问题二] 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属于哪一种反应?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一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很自然地引起一种认知矛盾,很显然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问题也油然而生:那它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呢?我顺势提问:
[问题三]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哪些化学类型,其分类标准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能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如:C+O2=CO2,CuO+H2=Cu+H2O等。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四]以CuO+H2=Cu+H2O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从得氧、失氧到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其跨度较大,学生较难接受,须架好“桥梁”让学生顺利过渡,这是突破难点所必须的。这座“桥”就是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问题五]标出上述几个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把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六] , 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复习和加深学生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课件,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
[问题八]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
这时可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习题2,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还可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即:化合反应和分解分应有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设计不仅在课的结尾加强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
四、说学法指导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环环相扣的八个问题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五、说板书计划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原始特征)
凡有得氧失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表面现象)
凡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本质原因)
凡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从学科内容方面讲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高考的热点,同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十分重要。因此,本节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
2.2过程与方法
从狭义的定义入手上升到广义的定义,由简单到复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2.4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说学情
学生知识状况: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三、说教法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任务或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即“不憤不启,不悱不发”。本节课我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任务。通过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决的境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使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生长,是由同化和顺应构成的平衡过程”。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狭义的认识上升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广义角度。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投影:切开的苹果表面颜色的变化;铁钉生锈;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问题]知道它们的原理吗?
由情景问题引出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意识。
[复习旧知]
[问题]在c+2cuo=co2+2cu反应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物质发生的反应?
[设问]氧化还原反应中是否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呢?
[问题]下面呈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反例证,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
[投影]
例证1:H2+cuo=cu+H2o(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2:fe+cuso4==cu+feso4(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3:2Na+cl22Na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4:H2+cl22H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5:2Hcl+caco3==cacl2+co2+H2o(非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6:2NaoH+cuso4==cu(oH)2+Na2so4(非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能否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c+2cuo=co2+cu反应得到启发,归纳化合价的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何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1:将锌片插入cuso4溶液中
实验2:将锌片和碳棒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插入cuso4溶液中
[问题]
1.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2.实验2中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何有源源不断的电子?
2.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虽然没学原电池知识,但由现象能认识到本质是相同的,再在初中电流和电子得失知识上,体会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展示]动画展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直观教学,让微观世界形象化。
[过渡]接下来从原子结构微观
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电子转移两种形式——得失和偏移。
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
投影并讲解
教学到此,分三个层次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巩固练习]
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例证1、2、3、4中物质发生的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设计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的相关理论。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知识深入和拓宽,重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网络。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三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的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所提出的教学建议,应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高中化学课程目标、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包括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段、模块或主题、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因此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等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材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举措和手段,是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连接教师和教学的桥梁。因此,接下来首先先来说说一说我对教材的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已知的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做到“目中有人,教中知情”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我所面临的学生进行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本节课——说教材、说方法、说过程。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总结为三个字“看、翻、走”
本节课是学生:看见化学世界的第一眼,翻开化学知识的第一页,走进学习化学的第一步,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势必给学生带来许多的为什么,使学生对化学充满神秘和向往,这对学生学习化学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学三维目标进行有机融合,体现化学教学的价值观。
学完本节课,学生能初步了解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能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最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的目的。
说教学重点:化学科学的发展情况,以及化学研究的对象。
二、说方法
在课里、课外的知识上,我分析学生为“一具备”“一缺乏”“一需要”,具备对化学较强的好奇心,但也缺乏对化学知识理性与系统的认识,因此更需要通过本节课了解化学该学什么。基于此我采用自由发言、图片、视频、演示实验、介绍讲解、自主学习等方法加以突破。
化学教师就像一位导游,带领一批新的游客踏上遨游化学世界的旅程。
三、说过程
1.因此我的教学思路:总结为“三步三环节”。第一步:拉开序幕打开化学之门
第二步:进入化学世界,又分为三个环节:一谈化学从身边感知化学、二谈化学化学的“昨天、今天、明天”、三谈化学作为初学者,我们要学些什么?最后一步:小结点题,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我的教学过程是
一个魔棒点灯的实验,把我介绍给学生。我是一位化学魔术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请看视频)。
一.拉开序幕打开化学大门
一本书代表一个世界,一扇徐徐打开的大门,引领学生进入化学科学。
通过该环节使学生打开想象空间,初步认识化学。
二.进入化学世界
【一谈化学:从身边,感知化学】(重点停顿、突出、声音提高、速度放慢)我首先提出问题:化学是什么?化学有什么用?
让学生结合图片以及现有生活常识,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心中的化学,然后班级展示!其次我准备播放一段采访市民的录像(录像),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更多的想法。
(过渡停顿)有人说“化学就在自然世界的旁边又构造了一个崭新的物质世界。”
【二谈化学:化学的“昨天”“今天”“明天”】(重点停顿、突出、声音提高、速度放慢)从“古代化学起源”,“近、现代化学发展”到“未来化学更辉煌”三个篇章展现化学的历经过程。
化学的昨天——古代化学起源(视频)。
通过视频介绍: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开始;火也是化学的起源。再通过图、文、历史故事等方式展现化学在此以后便与人类的进步结下不解之缘,如图:新石器时代陶盆、“气势磅礴”的兵马俑、“美妙细腻”的景德镇瓷器、青铜器的代表“越王勾践剑”,还有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造纸术”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直到18世纪,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也使得人们真正从微观看世界;到了19世纪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这使化学成为一门具有系统性的科目。
对原子、分子的认识开辟了化学新天地。
化学的“今天”——近、现代的不断发展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中国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操纵硅原子后,再扩大十亿倍后所呈现的图像,让学生知道还有一个没有看见的世界。
当今的化学也在日益壮大,渗透到农业、工业、科研等各个方面。
农业上:农药、化肥的合理利用。是化学让人们不再饥饿,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强大力量!
工业上:化学让我们穿得更漂亮、出行更方便,使学生能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
科技上:鱼、鸟共处的事实会让学生感知化学充满神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学生感知化学的魅力,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化学的“明天”更辉煌
她承上启下、必不可少,“明天”的发展需要化学。涉及到:能源、材料、医药等方面。
“明天”的化学正在发展,“绿色化学”的提出会使一切都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人们向往着化学帮我们实现“明天”的理想
消除污染,低碳生活,美丽中国,保护地球
能让我们:健康生活,根治疾病
能:寻找水源,飞向太空,太空生活
让学生坚信一代代化学人努力后,可以实现这美好的一切!
相信学生通过对化学发展和身边化学的了解,学生会更有意识的去关注生活。
通过对上述环节的学习提出化学是什么,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同时引导学生勾画教材,体现自主学习的思想。
但这几个方面在学习中是如何体现的?进入【三谈化学】:作为初学者,我们要学些什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第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化学实验的天地,在那里可以感受化学的仪器美,实验美。
化学不是简单的瓶瓶罐罐,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手段。展示趣味实验:清水“变牛奶”“变果汁”“变汽水”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单元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揭开物质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了解看不见的世界。
第二单元、四单元、六单元涉及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用化学的视角,对身边熟悉的物质进行再认识。
通过以上“三步三环节”,走进化学,了解化学,认识化学,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使我们温暖漂亮衣装婀娜,让我们吃饱喝足营养多多
化学飞天探地为生命密码解锁,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辽阔。
化学必将使未来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谢谢大家!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10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学肥料》课题2《化学肥料》的教学设计,这是一节新授课,下面我想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关于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 》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的课题2。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盐,本节课的学习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我对于现在学生的了解,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常见化肥的鉴别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氮肥、磷肥、钾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通过“活动与探究”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分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2)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自身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根据常见化肥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通过探究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区分它们的方法,并由此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为了能讲清以上的重难点,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点,我们再从教法和学法上简单谈谈。
二、说教法
第一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化学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得以直观再现,同时提升化学教学的平台,开拓了教师启发式教学的途径。
第二种是实验探究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是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三种讨论教学法,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又可以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对本节课的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
1.实验探究法:初三的.学生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根据本节特点设置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认真分析结果,得到新知识。而且在演示实验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及时推广。
2.自主学习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直露的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据此我拟出了如下几个环节教学程序。
(一)QQ 农场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由QQ 农场游戏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告诉学生传统化肥中含有N 、P 、K 等元素,从而指出农作物最需要补充的是N 、P 、K ,因此,人们把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肥料施入土壤。这种肥料就是化学肥料。
(二)思考问题、知识探究
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想知道化肥到底如何促进作物的成长吗?同时我把常见的化肥用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归纳填写。然后师生交流归纳重点,让学生把刚才列举在黑板上的化肥按氮肥、磷肥、钾肥分类,同时教师设问“硝酸钾属于哪类化肥?”引出复合肥的概念。
投影展示分别缺乏氮、磷、钾元素的植株,让学生根据症状说明缺乏哪一种营养元素。让学生思考讨论后作出回答,接着投影出示缺乏氮、磷、钾元素的典型症状,让答错的学生阅读。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思考: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合理使用化肥?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与弊;
(2)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怎样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
(三)化肥的简易鉴别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座的同学中在将来可能会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那么我们怎样鉴别常见的化学肥料呢? 通过实验一能不能把氮肥与钾肥区别开?
让通过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同时请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总结出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五)收集归纳 交流总结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然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记忆。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课后相关作业。
2、让学生养植几盆植物,仔细观察植物生长,适时判断植物所缺元素和肥料。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我这样设计,其中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