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说课稿(通用26篇)
综合实践说课稿(通用2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综合实践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综合实践说课稿 1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效果、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背景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致使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感恩。为了擦亮学生蒙尘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并结合学校正在开展践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拍摄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一)主题确定阶段
确定活动内容,安排时间一课时。
(二)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由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命名。
制定活动计划,探讨活动方法。安排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实施阶段
各小组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分小组制作家庭手册、父母寄语录像、歌曲小品,以及相关PPT。
共安排时间2个星期。
在孩子们活动过程中,我始终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信心,快乐地去实践,去活动,鼓励小组同学团结合作。
(四)总结交流阶段
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时间一课时。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果汇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引发话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情怀,活动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众人心灵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实践汇报活动创设动人情境。在这情境之中,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小诗《家》,带他们进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感恩交流 真情互动
在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忙碌着、体验着、探索者、收获着。终于可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心里肯定特别激动。
说一说
知恩组同学准备了有趣的《家庭手册》,手册里有家里的每个成员,他们的爱好、工作、生日等等资料跃然纸上,那是一本本制作精良的图画名片,蕴涵着孩子们对每个成员满满的爱。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的父母,讲述着每个感人的点滴,大家顿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时便是如此。
问一问
颂恩组同学在活动期间进行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父母对我知多少》为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而父母却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却得不到孩子的一丝体谅。这其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当他们把调查分析图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唏嘘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养育他们长大的父母。
演一演
忆恩组同学顺势表演了小品《唠叨的妈妈》,讲述平凡生活中妈妈处处唠叨,却又处处关爱的小事。他们深入生活,观察妈妈的每个唠叨瞬间;记录生活,写下自己的小品台本;展现生活,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准备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父母的感恩。小品结束时,全体演员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全班引起共鸣,大家不禁大声合唱,那歌声动听而感动。
看一看
感恩组同学把一张张儿时和现在的父母与自己的对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发俊俏挺拔,而父母脸上却悄悄爬来了皱纹和几丝白发,起先大家还会为同学儿时的稚嫩捧腹大笑,“瞧,这也太逗了!”紧接着便停了下来,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就老了。”
当事先录好的“父母寄语”爆笑登场时,大家已再也笑不出来,“你健康长大,是妈妈最大的愿望”,“要多吃饭,正长身体呢”,“爸爸陪你慢慢长大”,一句一字都震慑的大家的心,什么是爱,便是如此简单平凡,却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 唱响感恩
活动汇报课上回荡着动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舒缓而感人,同学们在这感恩的氛围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满盛着对父母的爱。当他们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时,早已热泪盈眶。
四、活动效果。
最后,同学们彼此交流着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并填写了活动收获卡,孩子们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要多关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说“我的胆子变大了!”,有人说“我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有人说“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说的最多那句还是“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家长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声,更明白了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填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估表》,通过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给予孩子实践能力的肯定。
五、活动反思:
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记录着孩子们那一颗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他们真的懂事了,真的长大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收集有关的资料,撰写心得和调查报告等,这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上网查资料,这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的学生统计调查各种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吟咏、歌唱,又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制作贺卡、心语卡,又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当然,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太受小组同学的欢迎;有的小组的展示形式太过单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要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感恩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感恩,生活中的智慧,它是爱的别名。在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收获了能力,收获了责任、收获了真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存感恩,与爱同行!让我们一同携手走进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天空!谢谢大家。
综合实践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内容。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而本课围绕“情”字大做文章,让同学们感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心、思乡情,感受到世界华人血脉相连的亲情。
二、说教育目标
针对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感受全球华人是一家血脉之情,尊重和关心华人华侨。
2、简单了解我国著名的侨乡和杰出的海外华人华侨代表。
3、初步了解海外华人华侨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尊重华人华侨,感激他们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活动体验、情绪调节、活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在学法指导上,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我在课堂活动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初读感知。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后,指导学生用“金钥匙”中的学习方法猜测课文内容,既是对学法的有效指导,也体现了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为完成“笔下生花”的选材问题提供了蓝本,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当学生的猜测与课文内容相符时,他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从教学的一开始就力求体现学生阅读的立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这也为读通读顺课文,为理解词语及内容,深入体会思想内涵奠定良好的基础。
2、紧扣中心,大胆质疑
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在教学中学生敢质疑,能质疑,是发挥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地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几年,有一个特别受宠的饰物——中国结,以及和之相呼应的文章结尾:中国结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这两处地方,留足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及时评价表扬,引导学生梳理出重点问题:中国结怎样受宠?为什么受宠?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再通过有目的地读自己解决问题。
3、以练代讲,感受“受宠”
这两个问题,以第二个问题为主。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抓第二自然段中的排比句,通过反复读,感受排比句式对表达文意的作用,进一步体会中国结的受宠与流行;再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想想还在哪里见过中国结,模仿句式说一说,达到以读代讲,以说代讲,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这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同时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此处的读写结合,将文本对中国结的介绍与学生生活中对中国结的认识紧密结合,以宏观的、文化的视野对文本进行俯视、鸟瞰,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延伸,真正实现大语文观。
4、品读课文,感悟深究寓意
第二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理解两个原因:
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和它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情。学生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边读边圈画3—5自然段,这既是对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指导渗透,又是还学生阅读权利,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一双巧手编结中国结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中国结有关画面,中国结渊源久远的文字资料,对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情感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加之教师现场示范,学生对蕴含中国结深刻寓意的排比句的拓展延伸,学生观察把玩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中国结等学习活动形式,学生的各种学习感官被充分而全面地调动起来。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确,文字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生命的。此时,对于文本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与质感的字词,再引导学生细心体味,通过词句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进去,从语言的表层走向语言的深层,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润物细无声” “水到渠成”的领悟感受。
5、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好的板书是文化艺术的熏陶在学习到文章的中心段落时,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将文章重难点内容“心连心”用简笔画展现,并课件播放表达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感情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之中升华本文所讲述的主题,进一步理解中国结的“头”的含义。
六、说教学评价:
1、评价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在引导学生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中愈来愈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课堂中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对学生的赞赏不仅限于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2、课堂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伴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
3、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如在读书中评价,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
① 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
② 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进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 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
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又如在同学的思考中,要善于发现同学答案中的独特想法,在同学发言中,要评价同学的表达是否清楚。
综合实践说课稿 3
一、说主题的确立
火山喷发后留下了珍贵的火山石资源被勤劳智慧的人们加工后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我县独特的地域资源,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火山石,特设计了《走近火山石》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渠道收集、整理资料使学生了解火山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感受火山石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说活动重点
1、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火山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四、说活动难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说活动对象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我选择五年级学生作为本次活动对象。
六、说活动准备
(一)制作课件
(二)设计探究计划表、实践指南、外出活动申请表、采访表、探究日记、学生活动评价表。
七、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观察法
八、说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制定方案(一课时)
第二阶段:依据方案,展开探究(一周)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应用深化(一周)
第四阶段:成果交流,展示评价(一课时)
九、说活动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制定方案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时,我播放课件,主要向学生介绍火山石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此时,学生被神奇的火山石深深打动。
(1)你想知道关于火山石的哪些问题?
(2)学生提出想探究或感兴趣的问题,小组内进行筛选。
(3)小组汇报,师生共同筛选学生感兴趣的、值得探究的、学生有能力探究的问题。
2、确定探究小组,设计探究方案。
(1)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教师指导分组,确定小组名称,制定活动口号。
(2)指导小组制定探究计划。
(二)第二阶段:依据方案,展开探究(一周)
1、教师针对学生想探究的问题,联系相关部门专业人士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
2、与家长沟通、交流,取得家长支持、配合。
3、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
各小组根据探究计划分步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小组需要收集大量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对探究问题进行了解、筛选用于介绍、交流、汇报、展示本组的收获。有的小组是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所需资料;有的小组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活动,通过走访、参观、调查本组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日记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了保证本次活动的安全,我争取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配合,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每个组在进行实践调查时,都有老师、或家长引领、陪伴。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应用深化(一周)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后,各组都有一些收获。学生们那一份份调查的资料,现场拍摄的照片、访问记录,宣传小报,呈现在我面前,有了这些依据,我引导学生怎样进一步的应用,深入活动,真正才能关注火山石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的关系。
1、 整理资料,完成阶段性小结。
2、跨组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分享他人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次活动主题的完整认识。
3、把四个探究问题整合成四张展板。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汇报(一课时)
1、师总结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
2、各组进行成果展示。每组在一名主持人的带领下进行展示(图片、资料、视频展示)。
3、活动评价
出示实践活动评价表,先让学生自评、互评,最后,通过交流与汇报,评选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合作最默契的评为——最佳合作奖在探究活动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评为——最佳探究奖,在成果展示中,准备最充分,展示最精彩的评为——最佳成果奖。在访问过程中,表现优秀的评为——最佳访问奖。
4、活动延伸
引导学生:你准备怎样把这次活动的收获传播给身边的人?他们通过讨论得出:可以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主题队会、宣传小册子进行活动的传播,使更多同学和身边的人关注、了解火山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起携手保护我们身边的珍贵资源——火山石。
十、说活动总结
经过三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活动顺利完成,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了筛选主题、自主选择探究问题、确定有效的探究途径和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火山石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体验。
综合实践说课稿 4
一、说教学背景
丝网花最初是采用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废旧尼龙丝网丝袜为原材料,经过巧妙构思,化腐朽为神奇。由于丝网花色彩鲜艳,造型丰富,花型逼真,因而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丝网花制作简单,易于掌握,而且根据学生不同的感受可以任意变形,往往一种制作多种效果。通过丝网花卉制作学习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对花艺的升华。同时又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变废为宝的神奇智慧。
二、说教材
本课程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课程,主要面向五六年级的同学而设计。本课内容是由制作--固定--整形三个步骤组合而成,教学时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发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经验,围绕认识花、探究花、创作花这一主题,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必需通过实践创作。因此我把探索花瓣的制作和组合成花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要创作出形式多样的丝网花作品,不能一样一样地教,必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举一反三。因此我把创作出贴近于生活与自然的花卉艺术造型,表现自我个性的张扬力,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此,结合本课内容与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花卉的造型和丝网花的制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情感目标:感知、体验各类花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弘扬变废为宝的优良传统。
三、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里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情境创设法:借助多媒体音形色动的强大优势,及事先准备好的丝网花作品,进行直观对比,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创作欲望。
启发引导法:引导拆分丝网花成品,了解花的形状、颜色、花瓣、叶片等,启发学生探究如何用丝网花来表现各种花型。
创作表现法:通过小组探究,自主合作创作贴近生活和自然的花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如引舟渡河,教法如舟,学如划桨,唯有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具体学法如下: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有关图片和实物,分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达到欲行先知的效果。
模仿法:丝网花的制作步骤用语言描述非常抽象,最直观最有效学习方法就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达到快速正确的操作要求。
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以便于学生在操作中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以快带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培养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观赏花——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采用情境创设法导入,在课前等待上课的过程中播放课件——伴随幽雅的古乐,展示色彩鲜艳,造型丰富丝网花的成品,使学生一进教室就受到丝网花作品的视觉冲击,浮想联翩,蠢蠢欲动。上课时直接利用这种氛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真花与丝网花进行比较,强化创作欲望,引出课题(丝网花——百合花的制作)
(二)、探究花——探究制作工具和制作步骤:
花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给予我们希望和向往,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鲜花如此美丽,可是它是有花期的,为了留住这永恒的美,我们这节课就用丝网花来创造这花的世界,请同学们拆分丝网花,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1、做丝网花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2、分析百合花的花瓣有多少,花瓣的大小,花的形状、颜色和花叶的形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了百合花是由六片花瓣,分两层交错固定在花梗上组合而成的教学重点,为接下来创作花奠定了基础。
3、制作丝网花的步骤:教师以百合花为例演示丝网花的制作步骤:绕圈——网丝——组装——造型,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三)、制作花——学生动手实践:
将学生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以便于学生在操作中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以快带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营造出温馨的艺术创作氛围,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轻音乐,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1、规范制作,注意安全。
2、节约材料,合理裁剪。
3、大胆创作,勇于创新。
4、清理垃圾,恢复现场。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完成百合花的创作之后,鼓励他们采用重组、迁移、创新等方法创作贴近于生活与自然的花卉艺术造型,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拓展,层层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评价总结,作品赏析
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从以下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自评与互评:
主题鲜明,操作规范,独有创意,造型美观,花型逼真,富有特色
作品赏析也是一次经验的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大家回去以后可以访问“百变丝网花”网站,学习更多的花型设计,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丝网花来装扮自己的卧室、美化我们的教室,赠送亲友,增进友谊,机会成熟时,我们将举办一次“巧手丝网花”作品展览。
五、教学反思:
劳技课是小学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只有应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创造为宗旨,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感觉多方面唤起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感悟创作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并在观赏花,探究花,创作花的递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重点难点,使得丝网花在课堂,在校园,在学生心中悄然绽放。
综合实践说课稿 5
一、说活动背景
首先,我介绍一下这个主题的活动背景:校园广播站是广大师生选择学习、娱乐,以及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电波在校园生活学习中做出积极的影响,同时让学生的能力特长有所展示。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个节目,广播站的内容丰富多彩,每天的十分钟广播节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如何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比较出色地完成广播任务呢?以更好地为学校的广播站出谋献策呢?于是《校园广播站》的活动主题就产生了。
二、说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采访了解校园里各种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有关的事件和趣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组织、合作能力和语言组织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校园,关心集体的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通过观察、采访、体验,学会策划一次广播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也感受到了广播给大家带来的乐趣,自己从中也得到了乐趣。从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自主性
综合实践的.实施要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的学习,教师以校园广播这个学生每日所熟悉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体验广播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优美的音乐,来拨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3、合作性
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说课前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课程不同,如果学生不对本课内容作好充分准备的话,就没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会使你的课堂事半功倍。
1、学生准备:
采访校园广播站负责人,了解广播站的基本操作方法,收集校园各种的信息并进行整理、运用,写出初步的设计思路。
2、教师准备:
(1)搜集精彩广播片段;
(2)拍摄学生收集信息的不同途径的照片;
(3)制作课件。
五、说活动流程
1、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共同参与《校园广播站》。(师板书)
2、回顾上阶段的活动,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并加以说明,然后让学生说说对于广播有什么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对前阶段的活动再一次进行梳理,真正进入到广播员这个角色中。)
3、小组讨论,确定广播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各小组确定的主题及搜集的材料,进一步修改广播内容。(小组合作)
(2)、在模拟广播之前,请同学把好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来和大家共享。
(3)、通过听录音,提醒学生在播音时的注意事项。
4、小组合作,完成广播任务。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由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回报,其他成员配合。
并集体讨论,畅谈收获。
(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尝试、体验活动,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又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重点。学生真正体验到作为一名广播员的辛苦和重要性,也感受到广播带给我们的乐趣。)
5、畅谈活动感受,填写收获卡,交流收获卡。
6、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少,收获也不小。校园广播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的道德品质有很好的转机,让我们的学习渠道多了起来。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门校园广播将会给我们的校园增添更多光彩!
7、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以《我爱校园广播站》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得与失。并积极向学校广播站投稿。
总体来说,本方案的设计,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通过媒体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综合实践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内容之一,学习本课时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还要学会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问题,体会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综合实践价值,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本课时是安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了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第1-3页内容。本课时是作为一个拓展性的知识点出现的。教材先从学生熟悉的情景“找一找身边的白色污染”和“调查自己家里一天大约用几个塑料袋?”引入, “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用掉多少个塑料袋?”继而导出“白色污染”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减少“白色污染”?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等方式获得有关“白色污染”资料信息,再经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白色污染”对自然及人类的危害,形成环保意识。
本课时的重点: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收集整理有关“白色污染”的资料信息。
本课时的难点: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白色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体会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本课时关键:通过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目的:
1、经历对“白色污染”有关资料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
2、通过对“白色污染”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发现“白色污染”对人类及自然社会的危害,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身边生活的“白色污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4、组织开展以“白色污染”为题的课外活动,引导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培养积极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课时教材内容安排特点,本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要运用谈话法和讨论交流法,兼并信息收集,观察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通过分析、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1、信息收集法:通过询问,查找,查阅书刊等方式获得有关“白色污染”资料信息。
2、谈话法:教师以交谈的方式参与课堂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白色污染”对自然及人类的危害,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情景。
3、观察思考法: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本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环境,发现“白色污染”,分析“白色污染”对自然及人类造成的危害,讨论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教师:“白色污染”图片和所收集的资料。学生:分成5个小组,调查计算“平均每一个家庭一天用几个塑料袋?”查找“什么是白色污染?”,并收集相关资料。
(二)教学流程
1、展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一组“白色污染”图片。(路边树上挂满各种塑料袋,河水被塑料袋垃圾污染,田地里随处乱扔的塑料制品等。
(2) 问:“观察这组图片,你们发现什么?”(指名小组回答,引出“白色污染”一词)
2、汇报成果,展示能力。
(1)反馈:“什么是‘白色污染’”?(指名小组回答)
(2)反馈: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白色污染”的知识?(各小组反馈所收集到“白色污染”资料信息)
(3)教师反馈所收集到有关“白色污染”事例。
3、合作探讨,深刻体验
(1)思考交流
a、观察思考: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白色污染”?
b、交流:(各小组反馈思考结果)(主要有家庭使用塑料袋,学生在校的零食塑料袋,田地里的农用废弃塑料制品等)
(2)小组合作计算:
a、平均每个家庭一天用掉几个塑料袋?
b、全校学生家庭每天共用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个月呢?一年呢?
(3)分析交流
a、思考讨论:根据以上数据和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发现“白色污染”对自然及人类的危害)
b、交流:(各小组反馈讨论结果)
(4)师生小结“白色污染”给自然及人类带来的危害。
4、深刻认识,激发行动
(1)讨论交流
a、讨论:我们已认识到“白色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交流反馈:(各小组反馈讨论结果)
(2)你将怎么做呢?(指名学生回答)
5、课外作业请把你的决心写出来,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五、板书设计:
可怕的“白色污染”
1、 什么是“白色污染:?
2、 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白色污染”?
3、据以上数据和收集资料,你发现了什么?
4、我们应该怎么做?
5、请把你的决心写出来,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综合实践说课稿 7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早餐与健康》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教材中的内容。编排这一内容是让学生明白吃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试图通过这堂课对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学会初步的早餐搭配,树立吃放心早餐,营养早餐的意识,从而使明白早餐与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科学用好早餐的习惯。
学情分析
早餐对人一天的工作学习都很重要。我通过了解我班学生吃早餐的情况,发现学生对吃早餐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不能坚持吃早餐的,更有早餐吃的不合理的。所以,提出研究早餐的学问,来探讨早餐营养的搭配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把这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 认识各种各样的早餐食物,知道它的营养成分与作用。
2、 了解早餐与健康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查能力,分析调查中所获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比较、实践,使学生在探讨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过程中,明白早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设计、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吃早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对本课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就没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会使你的课堂事半功倍。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带来自己喜欢的各种早餐食品。
2、调查早餐中常吃的食物的营养成分。
3、填写教材中的调查表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
四、说教法学法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结合自己的早餐、当营养师亲自搭配早餐、设计一周的早餐食谱”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合理搭配早餐。在这些实践的活动中使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亲自搭配早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合理搭配早餐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思维活动,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说一说今天的早餐吃了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容易点燃他们的研究热情。)
(二)了解学生早餐现状
请小组同学交流调查到的同学们吃早餐的情况:通过调查表中的三个内容,
早餐的地点
每天经常吃的食物
不吃早餐的原因
总结出:
1)有些同学就餐的环境不卫生,虽然食品种类很多但是营养不均衡。
2)通过调查了解到吃早餐的意识不够,由于各种原因不吃早餐
(三)探究危害
1、根据学生存在的早餐营养不均衡、不吃早餐的现状,学生汇报危害。
2、请不吃早餐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总结:
不吃早餐、或者营养不均衡的早餐的`危害分为:短期危害长期危害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资料和同学们的现身说法中,把不吃早餐所带来的危害进行梳理,让同学们在头脑中比较深刻的认识到不吃早餐的危害多,激发学生合理搭配早餐的欲望。
(四)合理搭配早餐
这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分两个步骤来完成:
1、了解早餐常吃食品的营养价值
(1)请大家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讨论食品的营养价值。
(2)例如:豆类、肉类、水果、奶制品、蛋类等食物的营养价值
2、课件出示五谷类图片:蔬菜、水果类鱼、肉、蛋类脂肪
老师做简单介绍营养价值,让学生明白早餐占全天营养摄入量的三分之一。每天的早餐应该把这些食品合理搭配,营养均衡,才能保证身体正常的发育,保证身体健康。
此环节,学生交流各自学习收获,在交流中,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碰撞,不断产生出创新的火花。
(五)实践运用,争当小小营养师。
(1)利用桌上大家带来的早餐,四人小组合作把早餐进行重新搭配,看哪些小组的早餐搭配的最营养?
(2)请小组代表介绍个小组搭配的早餐,说出这样搭配的原因。
其他小组的同学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指导科学饮食、合理用餐的方法
早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真正食物的营养成分,科学合理地用好早餐还是有一点难度,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管是经历成功还是失败,都将进一步激发起他们更深入研究早餐和健康的热情。
(3)练习运用,巩固所学:请你开一周早餐菜单
利用掌握的关于营养方面的知识。建议爸爸妈妈怎么安排你的早餐,填写表格。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汇报之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早餐以自我为中心,愿意吃什么,家长买什么,所以安排一个开放度比较大的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梳理。养成良好的吃早餐的习惯。
综合实践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据诗做菜》这节课来自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中华饮食文化的研究》这一主题,本次活动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以“探究饮食奥秘,合理健康饮食”为宗旨,采取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富有生活化的活动中了解饮食的相关知识、信息,学会科学饮食,并在亲自动手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的滋味和幸福!
今天,我所设计的《据诗做菜》一课,是子课题“饮食与文化”中的动手操作课。整节课是在学生熟背自己喜欢古诗的基础上,通过据诗做菜,用切割、拼摆等方法,表现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体验创造美的快乐,深切感受到饮食与文化的深厚渊源。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主题背景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学生熟背自己喜欢古诗的基础上,通过据诗做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尝试做到做菜与品读古诗的有机整合。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切割拼摆各种食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在设计制作中增强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实践体验,进行深度的探索,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基本的刀法,掌握几种景物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是:将做菜与品读古诗有机结合,设计拼摆出符合诗意的菜品。
二、说教法学法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法、学法:
1、实践操作法:本次活动的操作部分为动手加工食材,这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在民主、平等而热烈的氛围中,每组学生都自己动手制作,不仅尝到菜品的香甜,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观察指导法:此教学方法是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认真设计教学环节等。
学生收集了各类蔬菜、水果等食材并已洗好(小西红柿、黄瓜、草莓、香蕉、萝卜、蒜苔、黑豆等)
每组一套工具:菜板、水果刀、剪刀、盘子等。这些都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了铺垫。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综合实践课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通过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还珠格格》精彩片段,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据诗做菜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想象,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主要有几下内容:
(1)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并说出想象的画面,并通过观看古诗《江南》视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句的理解,在讨论中再现了江南的美景,为下一步根据江南的意境亲自动手做菜作了铺垫。
(2)交流食材,探讨做法
本环节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食材,主动发现可以根据景物的特点来选择食材,要注重食材与景物的“形、色”统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范作引领,探究小鱼的做法
通过教师展示范做的小鱼解决了教学难点,既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又能树立榜样形象。
这一环节可以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分工协作,完成作品
本环节包括:
(1)发挥特长,合理分工
本环节让学生在小组间讨论如何分工,充分发挥了每人的特长,便于在分组制作时能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协作,完成作品
本环节是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工具,根据所选的食材进行切、剪、剥等技法并注意安全,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作品展评,分享成果
本环节引领全班欣赏作品,小组长介绍自己制作的菜肴。学生参与介绍、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重在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激发他们再次创作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大胆创造增加动力。
5.交流收获,拓展延伸
在交流收获时,教师巧妙引导:“这节课,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再现了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让老师再一次体会到:做菜也可以如此充满诗意。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本环节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懂得要大胆实践,团结协作,珍惜生活。
五、说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为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大家看这盘菜中有莲花、有鱼,它还有个非常吉祥的寓意——连年有余。课后,大家可以为家人做上一盘,来寄托我们的美好祝福。这样的设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欲望,据诗做菜的学习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华,是有关知识要点的“结晶”。本节课我设计了简洁的板书,旨在提醒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关注食材形、色与诗中景物的关系。这样的板书设计非常简洁,使学生一目了然。
七、说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引领学生在富有生命的、勇于实践的课堂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综合实践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这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超市”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超市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尝试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尝试教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售货员帽,经理牌,钱盒,文明顾客星,会员卡。布置3个柜台,设置“玩具区”、“食品区”、“学习用品区”。
学生:每人准备2-3件商品,了解物品价格,制作价格牌。准备若干模拟人民币,自带一个钱包。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本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教学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创办超市 ,招聘员工,模拟购物,经历实践,发表感想,总结延伸”的程序组织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激趣引入、创办超市、模拟购物、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下面我就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课一开始,我先给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情境:出示学生喜欢的虹元超市的图片,一下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们喜欢逛超市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时出示课题。我这样设计,借助“小小超市”这一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之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创办超市,招聘员工。(约15分钟)
通过抢答考题,确定3名学生为售货员3名学生为部门经理,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老师扮演超市总经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拟表演推销商品。
我这样设计,除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计算买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这些情形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模拟购物,经历实践(约12分钟)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鉴于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验自主的快乐,通过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同时,很自然地进入到第四个教学环节:
4、发表感想,总结延伸。(约8分钟)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了哪些物品,自己是怎样付钱的。
2)分享买东西的感受。
3)工作人员谈一谈自己的经验。
4)表扬获得文明顾客星和会员卡的孩子。
5)给小小超市提建议。
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我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到此,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六、教后反思
1.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我想,孩子们的快乐可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成人世界的向往,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我则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着,看着他们在“小小超市”里游刃有余的“经营”,争先恐后,不甘示弱。直到把“超市”的商品买完。我被他们的执着感动了。听着他们率真的回答,我被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征服了。我发现在这节课中,数学已成为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2.由于孩子第一次上这样的活动课,他们的目光被外界的变化所吸引,好多孩子课堂纪律不好,只是跟着别人玩,跟着别人快乐着,没有进行自己的数学思考。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3.由于教师的疏忽,超市开业时播放的喜庆音乐和学生购物时播放的轻音乐没有达到设想的效果
4.上完这节课后,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班容量小点,学生的自控能力好点,课堂效果是不是要比这节课好。于是我在一二班做了试验。把学生分成了两个小班,分别安排了同样的活动内容。虽然平时一二班的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及一一班,但当时课堂上孩子畅所欲言的场景真的感动了我。
综合实践说课稿 10
《送垃圾回家》是一篇综合实践课程,在设计本课时通过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垃圾问题入手展开调查、收集、分类等体验活动,以此为突破口来引发学生对整个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垃圾回收后的价值,使他们具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认识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及回收标志。最终达到通过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一、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垃圾以及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很多
导入时,利用交流学生亲历倒垃圾时的感受让学生产生送垃圾回家的迫切愿望,随后通过欣赏一个三口之家一年产生的垃圾柱来让学生客观的`了解到人类产生的垃圾如此之多,由此生会想到要减少垃圾的产生,通过小组的交流大家集思广益,想的的点子会越来越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随即揭示课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通过给垃圾找家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这一环节设计了“给垃圾找到合适的家”的游戏,引导讨论,自主选择学习,处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乐趣。在活动体验中领悟到垃圾的分类,通过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废电池的危害,以此提高学生要将废电池单独存放的意识,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废塑料、厨余垃圾、废纸是如何经过加工处理的,在交流中认识到将垃圾回收的积极意义,总结到垃圾的回收就是节约能源。
三、通过送垃圾回家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倒垃圾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升华,通过找错误行为的闯关游戏,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贵在坚持,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才能有所成效,激发学生保护身边环境,为美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只会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表扬和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
总之,本节课是本着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垃圾回收后的价值,使他们具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综合实践说课稿 11
我今天带来的说课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白色污染”——塑料袋》。
20世纪初的1902年,当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轻便、结实和方便的塑料袋时,一定不会想到,这项发明如今却成为了“史上最糟糕的发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的称塑料袋为“方便袋”,目前多是由商家免费提供盛装商品,消费者使用时也自然很仗义,甚至买一包盐也要套上去两三个,如果不套就不高兴,在这一点上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环保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塑料袋给我们提供许多便利,但由于人们的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当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 主要来源。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缺乏环保意识,对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之大认识不够。因此我想和孩子们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
根据这一想法,我制定的活动目标是:
1、通过活动,了解塑料袋相关的知识和危害情况。
2、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参与活动,养成探究意识。
3、学生初步了解调查采访,收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
4、在亲历活动中,增强小组合作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课前准备:适应目标的需要,为激发孩子们的活动欲望,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研究制定活动方案。选定考察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哪些地方存在着“白色污染”的现象;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调查“白色污染”的原因……。
(2)怎样设计调查表成了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首先是反复地研究分析一些从网上和书上搜集到的调查表,接着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调查表的基本格式,最后经过不断讨论、修改,终于设计出了令大家满意的调查表。
(3)教师搜集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拟用四课时完成
活动过程:
对于整个活动的开展我们一共分四个阶段。即阶段一:以小组为核心,确定小组研究的主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分配任务,实施计划,了解塑料袋的分类及危害。阶段二:小组内交流汇报,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归类、记录。阶段三:集体交流,各小组就自己设计的主题和已制定的计划以及时间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报。阶段四:召开成果展示会,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今天我所开展的是第一阶段的活动。
第一阶段——活动导航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课件,展示“白色污染”的图片,让孩子感受塑料袋的危害。随着社会的进步,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飘满了白色饭盒;幽静美丽的小树林里,树枝上挂满了白色塑料袋…..我们的眼前到处是白色的垃圾,他们不仅大煞风景,而且对环境的危害还不小呢!那么,对于白色污染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2、展开讨论,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具有启示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塑料袋提出问题。给他们思考的时间,鼓励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和主题有关,都给予赞许和肯定。然后,把性质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归纳分类,进行筛选,留下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整理语言,最后确定子课题。
3、分组讨论,制定方案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组成研究小组。教师此时注意协调小组人数,并维持课堂秩序。小组人员确定后,自行推举组长,同时确定联络员、安全员等角色。小组共同制定活动方案,各小组长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活动方案。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
由于本人经验有限,还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真正上好综合实践课,期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事的点评和指导。谢谢大家!
综合实践说课稿 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近山腰海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背景主题的确立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对孩子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我们在选择综合实践课内容时应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来确立。也就是说要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依托自然资源,融科技、艺术、学科知识为一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我们的家乡-----山腰,“肩胛当路行,脊背作盐埕”的山腰古谚语诠释了山腰先民“煮海为盐”的艰辛与创业的坚韧。而作为泉港的经济强镇----山腰,自古以来便是产盐盛地,是福建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基地。我们学校—山腰第二中心小学就处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走近山腰海盐》的探索将引导孩子们探究家乡的海盐,亲历海盐的晒制流程,了解古代制盐和现代制盐的技术革新以及多彩的盐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为此,我着眼学生的发展需求,将学生带到了“走近山腰海盐”的探索活动中。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一)认知目标:接触海盐,丰富对海盐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海盐的生产、作用、文化。
(二)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探究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体验探究活动中的乐趣和成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三、活动理念的设计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与合作能力。
本次活动的设计理念是以《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为依据,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调查、采访、实地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去亲身体验和感受海盐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我们学校很多孩子来自盐工家庭,从小生活在山腰盐场的周边,对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确立的主题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小范围的调查、采访,具备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懂得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加工整理,并乐意把它呈现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当然,他们在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方面还需教师的引导。
五、活动方法的指导
学生始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用调查、实地体验、采访、上网查询等方法进行探究。教师“退居幕后”,把调查的方法教给孩子,把实践的机会还给孩子,把快乐的体验留给孩子;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学习、交流。
六、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活动导航”、“实践体验”、“成果展示”、“活动延伸”。用时4周。
第一阶段(活动导航)用时1周:了解活动背景,明确活动目标,小组分工、制定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用时1-2周:组织各小组成员搜集记录海盐的晒制过程、制盐技术的革新、进行实地调查及美丽的海盐文化等实践活动资料。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用时1周:各组制作、展示成果并对活动进行交流。
第四阶段(活动延伸)用时1周: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海盐的精加工,继续关注山腰盐场博览园的开发和建设。
七、活动过程的设计
第一阶段——活动导航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山腰盐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的视频,(教师上课的照片)孩子们一下子被“阳光与海水的骄子”所吸引了,紧接着出示一组数据,(ppt: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地处海西绿色石化港口新城泉港区中心区,是一个产盐历史久远的南方海盐生产企业,也是我省第二大国有盐场,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基地,全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被福建省盐务局誉为“全省盐业系统的排头兵”。追溯山腰盐场的产盐史,最早是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至今已有217年历史。企业现辖有埭港、菜堂、钟厝、东海、五四、南海、西海、下江8个工区、57个生产班组,在职盐工1600多人,在岗盐工862人,退休职工2130多人,生产面积近9万公亩,年生产能力9万吨,年实现产值4500万元,上缴税收近千万元。企业积极开展转型发展,开发盐文化生态观光项目.)孩子们发现福建泉州泉港区是一颗镶嵌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版面上的耀眼明珠。这里不仅有国家大型石化基地,还有一座两百多年历史的盐场——山腰盐场,也是福建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基地。孩子们很快就被震撼住了,一种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了。
2.共同探讨,确立主题
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引导孩子进行筛选和归类,最后我们共同确立了3个即将探究的主题:(1)海盐的晒制(2)制盐技术的革新(3)多彩的盐文化。
3.分组讨论,制定方案
指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组合成三大组,自行推荐组长,并共同制定活动方案。接着,我指导各组同学交流活动方案,同学们不仅能对别的小组活动方案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意见,还能根据别组同学提出的'意见完善本小组的活动方案。整个过程孩子们各尽所能、各负其责。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活动方案图片)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
在实践体验阶段,我组织、引导各小组成员经历海盐的晒制过程、实地调查访问制盐技艺的改革及体验海盐制作,进一步加深对海盐的认识。
(孩子们在这一阶段要去收集、处理、应用大量信息,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实地体验等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去亲历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过程,充分的实践空间,并参与到学生活动,督促并指导学生落实好活动方案,做到对学生活动的“勤问”、“勤点拨”。)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在“成果展示”这个环节,我根据每个组的活动内容、收集的资料、获得的成果等方面,指导学生采用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表达形式来展示活动收获。尽可能地使展示方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
第一组同学展示“海盐的晒制”。(ppt)(实地)
你们看,这是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采访盐工,向他们了解海盐的晒制过程的情况,并做好了采访记录。他们还通过现场实践用相机记录下他们在盐埕与工人一起劳作的体验瞬间。(制盐工艺流程分为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收、归坨等6个主要工序。 6图片展示)
第二组同学展示“制盐技术的革新”。
这一组的孩子们通过观察盐埕、采访盐场负责人的方式了解到了古代制盐和现代制盐的技术改革,将调查的结果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向大家做了生动的展示。
第三组同学展示“多彩的盐文化”。(1、讲故事2、山腰盐场之歌3、手抄报展示4、山腰盐场博览园)
这组的孩子们以讲故事、学唱“山腰盐场之歌”、手抄报的形式为大家展现了盐文化的丰富多彩,其中手抄报有“海盐的功效”“盐与健康”;“减盐预防疾病”;“池盐神话传说”;“盐的名言”;“盐工情怀”等盐文化让大家知道盐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宝贝。此外,这组的孩子还通过参观、采访了解到山腰盐场也是泉港区文化旅游项目之一,将着力打造南方海盐博物馆、盐雕盐艺实践馆、盐卤游泳池、海水养生SPA中心等,将成为全国少有、福建唯一的盐主题文化旅游项目。
第四阶段—-活动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学科,它的每个活动过程都应该和我们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针对目前孩子对海盐的了解,孩子们把海盐的深加工和继续关注山腰盐场博览园的建设作为下一阶段探究的主题。
八、教学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对海盐的生产、作用、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发展了探究问题、调查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这不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彰显了教育的最大魅力吗?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从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海盐晒制的艰辛,感悟到热爱劳动者、热爱劳动成果从我做起的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说课稿 13
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发的主题是“聚焦全民健身热”,这个资源包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以及教学课件等。
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一下“聚焦全民健身热”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课型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展示活动阶段的一节成果展示课,以子课题组汇报展示为主,通过多种手段展示活动成果,展示自我,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本节课也是我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点探索和体验。
2、学情分析:
从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而言。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他们已会提出自己感兴题的问题,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查找资料,获取信息。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及策略,与人交往能力、对事物的简单规划能力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需要在有效的活动中逐步提高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3、学习目标:
1、与小组同学合作,为实践成果选择恰当的展示形式,会用报告、录像、统计图、调查表等方式组织成果展示。
2、在成果展示时,具有收集他人反馈意见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成果展示时,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能适时进行评价、提问或补充。
4、在交流展示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增强健身意识。
4、评价任务设计
5、主要教学流程:
回顾导入约5分钟,分组展示约25分钟,发展提升约10分钟。下面我来具体介绍。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
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有了“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的体验,所以这里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后面分组展示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课前我与各组小组长进行了沟通,对他们的展示形式做到心中有数,并给予了一些建议和帮助
我们具体来看:健身年龄调查小组的同学随机采访了200人,采用分年龄段的方法,用形象的统计图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调查结果。并从网络上查找到2006年的健身年龄结构,也制作成统计图。最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我们直观地看出参与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进行对比分析,是我给他们的一点建议。我感觉这样处理,可以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出比之原来,健身队伍的壮大和队伍的年轻化状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秘这种现象形成原因的热情和兴趣。
这是我协助他们制作的统计图。
健身原因探访小组的同学为我们呈现了他们精心录制的三段视频: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畅谈了自己参加健身的原因,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汇总。
【设计意图】其实退休老人参加健身,从很早以前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现在流行的健身热最大看点是参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的健身意识增强了。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通过对年轻人及中年人的采访,我们将触摸到答案的本质。
健身方式调查小组的展示形式可谓灵活多样,他们首先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人们喜爱的健身方式,然后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访问,并把结果汇总成统计表。最后通过小组同学生动有趣的体验作文来说明健身操等健身方式的兴起,才是全民健身热兴起的源头。
【设计意图】通过对健身方式的调查,让我们对全民参与健身的原因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小组学生亲自参加健身操锻炼的有感之言,更是让我们对参与健身有了急不可耐的迫切。
健身与健康调查小组的同学通过制作精美的手抄报,调动大家参与健身的热情;通过录制的医生的建议,来了解正确的健身方法;通过集体拟定的倡议书,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
【设计意图】健身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大多数人了解得并不全面。小组同学通过制作手抄报并共享,让大家了解了健身的诸多益处。同时为了防止进入健身误区,他们还通过采访医生,精心录制了视频。可谓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健身方面的指导。
第三个环节:畅谈体会,共享收获
在分组展示环节,主要参与展示的'是小组共同智慧的生成。大家探讨的也是与本小组调查内容有关的,那么个人在这个活动中的收获有哪些?我们在这个环节给予每个人交流展示的机会。
【设计意图】交流收获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学习方法,交流收获是为了互相借鉴与学习,交流收获是为日后的再学习指明提升自我的方向。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课题升华
对活动进行总结的同时,肯定学生的付出与收获,会激励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轮的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有一种课的境界是“课已毕,意未尽。”这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当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还想继续参与其中,那么我们不妨为学生的再探索搭建桥梁——让本节课的探讨继续下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综合实践说课稿 1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雨商帮路——走进“宁波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我将从主题说明、活动描述、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主题说明:“宁波帮”是我国传统的 “十大商帮”之一,其典型代表有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影视巨子邵逸夫,“五金大王”叶澄衷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宁波帮经过百年风雨的洗礼,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诚信为本,开拓创新,爱国爱乡”的商帮精神。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宁波帮”研讨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宁波帮”优势,传承“宁波帮”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让“宁波帮”精神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基于此,我决定在学生中开展走进“宁波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所依托的教材有《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洛阳诗韵》。《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作者是冯骥才,作者以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考察对象,通过描写巴黎老街老屋的独特风貌及斑驳外表下的浓重的历史感,引出城市文化保护这一命题的思考。《洛阳诗韵》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散文,作者描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充分展示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综合这两篇课文,不难发现其学习目标和重点都是城市文化的保护及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本次实践活动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体验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我校09旅游班的学生,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导游、饭店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活动的设计理念主要有:
1. 本土性
我校坐落在素有“商帮故里、院士之乡”美誉的宁波庄市。商帮资源相当的丰富,现已建成并集中在庄市的就有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文化公园、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邵逸夫旧居、叶澄衷墓园等。宁波帮的创业历程、创新精神、爱国情怀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是耳濡目染,如数家珍。以此为契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操,这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语文新教学大纲的标准。
2. 实践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3.职业性
教育部2009年颁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凸显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教育理念。
综合以上因素,我设计的实践活动的目标是:
1. 传承“宁波帮” 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
2. 创设职业情境,锻炼专业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本次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我和商帮有约、商帮故事会、现场导游讲解、摄影图片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五种形式。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任务引领、小组分工、小组交流、作品展示、社会宣传,帮助学生对商帮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调控:
1、活动准备
以8到10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要注意人员特长的合理搭配。讨论小组工作计划及评价办法,完成项目学习表。
2、任务引领:前几天,学校校长接到浙江省荣誉市民包景表先生的电话,(包先生曾捐资100万美元助建我们学校)10月份包先生及后代将来庄市参观,由我们09旅游班具体负责接待。主要任务有:组织一次宁波帮故事会、走进宁波帮摄影图片展、现场导游讲解等。
(设计意图:“任务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和旅游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分工
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我把班级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
第一组:宁波帮故事小组。收集整理宁波帮创业、励志、诚信方面的故事 ,并且汇编成册,在宁波帮博物馆举行“商帮故事会”
第二组:图片布展设计小组。学生去现场参观后,拍摄照片,然后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成幻灯片,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第三组:现场导游讲解小组。学生根据各个景点的分布特点设计最佳参观路线,撰写导游词,进行现场导游讲解。
第四组:商帮宣讲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和社区,宣讲商帮精神和商帮文化。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4、任务提升
结合宁波帮人士的成功经验及自身的特点,为自己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5、交流展示
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向组长汇报,小组再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展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学生的部分作品:
宁波帮故事集锦:讲述的是宁波帮开路先锋严信厚的创业历程,早期宁波帮的巨商叶澄衷的成功经验、世界船王包玉刚的中国情结以及影视巨擘慈善大家邵逸夫的赤子情怀等等。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商帮故事,不仅可以感受到商帮的风雨历程,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商帮励志、创业、诚信等方面的精神。
摄影图片展:略
船王礼赞:学生集体创作的一首长诗,它讲述了一代船王艰辛的.创业历程,伟大的胆识和气魄,报效桑梓的情怀、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共向祖国大陆捐资72亿元人民币,其中包玉刚一次性为宁波大学的兴建就捐资2000万美元。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生结合自身的条件、所处的时代、环境特点,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
6、活动调控: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是图片布展设计。它要求主题鲜明、设计美观、说明准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优秀幻灯片作为借鉴,并在制作过程中给与及时、具体的指导。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二是活动组织的有效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容易停留于表面,起不到实际效果。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之所以要选择走进宁波帮作为学生活动的主题,首先是一份亲切。宁波帮的故事对许多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镇海的商帮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次是一份感动。我们来看看这位老人,他就是为我们学校捐资100万美元的包景表先生。当然,他的捐资不仅仅是我们学校,还有镇海中医院、精英小学等等,累计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但是谁又会想到,他身上穿的这件衬衫,竟然只有几十元钱,而且一穿就是好几年。每次到学校来,都是吃食堂,从不到饭店去,吃的是芋艿等家常菜。正是这份熟悉和感动,学生在活动中特别投入,成果也很丰富。
7、接下来,我想谈谈本次实践活动的评价,为了让本次实践活动的评价具体可操作,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份项目学习评价表,内容包括:
8、老师们,通过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宁波帮精神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为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做了一定的准备。
当然,任何一门教学活动都是遗憾的艺术,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存在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教学展示过程缺乏一定的深度,对宁波帮的精神、文化底蕴的探索略显单薄。传承宁波帮精神,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每一个宁波人的职责和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意继续带着我的学生去走进宁波帮,探索宁波帮。
谢谢大家!
综合实践说课稿 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变废为宝》。下面我将从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方法、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活动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也日益增加。如何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合理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废弃物的种类和危害,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会用废弃物制作实用或美观的物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经历设计、制作、展示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难点
1. 活动重点
掌握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学会用废弃物进行创意制作。
2. 活动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作品,并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说活动方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废弃物的'相关知识和变废为宝的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废弃物处理的看法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将废弃物变成有用的物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展示法: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学习,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导入主题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垃圾污染环境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活动主题“变废为宝”。
2.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废弃物的种类、危害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让学生观看一些变废为宝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3. 第三阶段: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身边常见的废弃物以及可以将其变废为宝的方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废弃物,并制定出相应的变废为宝方案。
4. 第四阶段:实践操作
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方案,收集所需的废弃物,并进行创意制作。
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5. 第五阶段:展示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总结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6. 第六阶段: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践行变废为宝的理念,减少垃圾的产生。
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向家人和朋友宣传环保知识。
六、说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废弃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增强了环保意识。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小组协作不够默契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小组建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变废为宝》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综合实践说课稿 1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变废为宝》。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变废为宝》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废弃物的种类和可利用价值,掌握一些简单的变废为宝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废弃物的可利用价值,学会一些简单的变废为宝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出有创意、有实用价值的作品。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废弃物的分类和可利用价值,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
2.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变废为宝的方法和步骤。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学习:
1.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废弃物的可利用之处。
2. 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践,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实践操作: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由废弃物制作而成的精美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变废为宝。
2. 知识讲解(7 分钟)
介绍废弃物的种类和可利用价值,让学生了解哪些废弃物可以通过改造再利用。
3. 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身边有哪些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并初步构思作品。
4. 示范操作(5 分钟)
教师示范一个简单的变废为宝作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5. 实践创作(20 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废弃物,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6. 展示评价(10 分钟)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作品的创意和用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7. 课堂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废弃物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作品不够精致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谢谢大家!
综合实践说课稿 1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变废为宝》进行说课。
一、教材解读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废弃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但在创新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废弃物可以通过创意和努力变成有价值的物品。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废弃物的潜在价值。
掌握变废为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出独特而实用的作品。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学法
观察法:观察废弃物的特点和可改造之处。
实践法:亲自动手操作,将想法转化为实际作品。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启发思考(10 分钟)
介绍一些常见废弃物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变废为宝的成功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
3. 小组讨论,确定方案(10 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废弃物,共同构思变废为宝的方案。
4. 动手实践,制作作品(15 分钟)
各小组根据方案,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作品。
5. 展示交流,评价反馈(10 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作品,介绍创意和制作过程,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6. 总结拓展,课后延伸(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变废为宝的创意。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时间把控和小组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今后将更加注重细节,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
综合实践说课稿 18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废为宝》。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变废为宝》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和环保意识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创意和实践解决问题。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知道一些常见废弃物的再利用途径。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变废为宝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变废为宝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废弃物的价值。
2. 任务驱动法: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学习:
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变废为宝的方法。
2. 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相互学习和借鉴。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一些废弃物堆积如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引出变废为宝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2 分钟)
讲解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介绍常见废弃物的再利用案例。
3. 小组活动(20 分钟)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废弃物,设计并制作一个变废为宝的作品。
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进行指导和答疑。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各小组展示作品,并介绍创意和制作过程。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5. 课堂总结(3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变废为宝的意义和环保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2 分钟)
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废弃物,尝试制作更多的变废为宝作品。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创新和动手能力,但在评价环节还可以更加多元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谢谢大家!
综合实践说课稿 1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变废为宝》。
一、说教材
1. 主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变废为宝》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废弃物,通过创新和实践,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物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废弃物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变废为宝的创作。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变废为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作品。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作品。
二、说教法
1. 案例分析法
通过展示优秀的变废为宝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
2. 启发式教学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实践教学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掌握变废为宝的方法。
三、说学法
1. 自主探究法
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废弃物,探索其可利用之处。
2. 合作学习法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废弃物改造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 分钟)
介绍废弃物的`分类和常见处理方式。
讲解变废为宝的意义和方法。
3. 小组讨论(10 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废弃物,构思变废为宝的方案。
4. 实践操作(15 分钟)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案,动手制作作品。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5. 展示评价(10 分钟)
各小组展示作品,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6. 总结拓展(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变废为宝的创作。
五、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作品也有一定的创意。但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小组作品未能完全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
综合实践说课稿 20
一、说课背景与教学目标
在当今社会,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中职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中职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职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说课内容与方法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以“校园文化节”为主题,围绕中职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展开。活动内容包括:
1. 校园文化节活动策划:引导学生分组策划校园文化节活动,包括活动主题、形式、流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策划能力。
2. 宣传海报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设计校园文化节宣传海报,提高文字表达与视觉设计能力。
3. 活动主持与演讲:选拔学生担任活动主持人,进行活动现场主持与演讲,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应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
2.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活动策划、海报设计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的活动策划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提高策划水平。
三、说课过程与安排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教师介绍活动背景与要求,引导学生分组并确定活动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初步策划与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2. 实施阶段:学生根据活动方案,进行海报设计、主持稿撰写等具体工作;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总结阶段:学生进行活动成果展示,包括海报展示、主持演讲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分享活动经验与收获。
时间安排上,准备阶段约一周,实施阶段两周,总结阶段一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将密切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
四、说课效果与评价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职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 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学生能够激发对中职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职业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
在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成果。
五、说课总结与展望
本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中职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策划校园文化节活动、设计宣传海报以及主持演讲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策划能力、文字表达与口语表达等综合素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说课稿 21
一、说课内容概述
本次说课内容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活动主题为“传承中华文化,展现青春风采”,通过学生们自主策划、组织并实施一系列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达到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学会团队协作与沟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1. 教学内容:
中华文化知识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味。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主题征文:鼓励学生撰写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方法:
讲座法:通过专家讲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实践法:通过诗词朗诵、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策划和实施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邀请专家进行中华文化知识讲座,为学生后续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策划并实施诗词朗诵、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包括诗词朗诵表演、传统文化作品展示以及征文作品朗读等。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1. 反思: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实践活动中是否存在组织不当或指导不足的问题?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2. 改进: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参与其中。
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创意,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机会。
通过以上说课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相信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践说课稿 22
一、说教材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以“探寻家乡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材内容涵盖了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故事等多个方面,既具有丰富性,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分析家乡文化资料的基本方法,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挖掘其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深刻认识。
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家乡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与分享,拓展学习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家乡文化的宣传片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2. 布置任务:分组布置收集家乡文化资料的任务,包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故事等方面,指导学生制定收集计划和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网络搜索等,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包括PPT汇报、短视频、手工制作等,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和认识,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热情。
六、说教学反思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入了解家乡文化,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不够高,收集资料不够全面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效果。
总之,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文化的丰富内涵,还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综合实践说课稿 23
一、说课主题
本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的主题为“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诗词赏析与创作”。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诗词赏析与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内容与方法
1. 诗词赏析
(1)选取经典诗词:从《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选》等经典诗词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如《静夜思》、《春江花月夜》等。
(2)分组赏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赏析。赏析内容包括诗词的主题、意象、意境、表达技巧等。
(3)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赏析成果进行分享交流,其他组可以提问或发表意见。
2. 诗词创作
(1)启发思维:通过赏析经典诗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妙之处,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创作指导:教师介绍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意象的选取等。
(3)实践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受,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词作品。
(4)展示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四、活动安排与时间规划
1. 第一阶段(2周):诗词赏析。学生分组进行诗词赏析,并准备分享交流。
2. 第二阶段(1周):诗词创作。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并准备展示。
3. 第三阶段(1周):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活动评价与反思
1. 活动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诗词赏析报告和诗词作品的质量,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
2. 活动反思:
(1)教师反思:总结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活动效果。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六、活动意义与展望
本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诗词赏析与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体验。
综合实践说课稿 24
一、说课主题
本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的主题为“走进经典,品味人生——名著阅读与角色演绎”。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经典名著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著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世界,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通过名著阅读与角色演绎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经典的力量,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经典名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体验名著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和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热爱和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
三、活动内容与方法
1. 名著阅读
(1)精选名著:从国内外经典名著中挑选适合中职生阅读的书籍,如《红楼梦》、《西游记》、《简爱》等。
(2)自主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一本名著进行阅读,并准备分享交流。
(3)分享交流: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进行分享交流,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发表意见。
2. 角色演绎
(1)选择角色:学生从所阅读的名著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演绎。
(2)准备阶段:学生深入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经历以及故事情节,准备相应的表演素材和道具。
(3)角色演绎:学生根据所选角色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评价。
(4)总结反思:学生表演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活动安排与时间规划
1. 第一阶段(2周):名著阅读。学生选择书籍进行自主阅读,并准备分享交流。
2. 第二阶段(1周):角色准备。学生深入了解所选角色,准备表演素材和道具。
3. 第三阶段(1周):角色演绎与总结。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五、活动评价与反思
1. 活动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名著阅读报告、角色演绎表现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
2. 活动反思:
(1)教师反思:总结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活动效果。例如,是否需要在名著选择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或者在角色演绎环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演技巧。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名著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人生理解的.重要性。
六、活动意义与展望
本次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名著阅读与角色演绎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经典名著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名著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世界,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体验,助力他们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综合实践说课稿 25
一、说教材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本次说课的主题为“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传承方式。
二、说学情
本次活动面向的是中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文化素养。然而,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背景的差异,他们在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关系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本次活动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掌握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传承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思考等方式,自主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传承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生活场景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3. 分组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进行探究。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等工作,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七、说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2. 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综合实践说课稿 26
一、说课内容概述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创新设计等方式,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直观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学习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2)调查研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调查报告,并进行小组内部分享。
(3)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新设计,如设计一款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编写一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故事等。
3. 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设计进行展示,包括PPT汇报、实物展示、现场表演等形式。
(2)互评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交流,分享彼此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4. 总结反思
(1)教师总结: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成果性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报告、创新设计、展示表现等进行评价,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与展望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培养,使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