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精选11篇)

发布者:章豆豆 时间:2024-8-24 11:58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精选11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置换反应,为本堂课学生探究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奠定了基础。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上有很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再加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动手实验、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和意义。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出示三个置换反应的反应物,让学生来判断产物。学生根据上节课做的实验能够判断出铁能与硫酸铜反应,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引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泼性,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进入新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一边实验一边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在学生得到铁更活泼这个结论之后,我会继续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思考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以及刚才的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在学生了解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后,我会继续让学生根据现有的镁、铜、锌三种金属,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活泼性顺序。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的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均能得到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接下来我会进一步引导,根据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这一现象,判断氢应该排在活动性顺序的哪个位置。学生根据刚学习过的判断方法可以得出Mg>Zn>(H)>Cu,之后我会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让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揭示、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得到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应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设计实验鉴别金与“愚人金”。这样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x号考生,今天我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1课时。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以下内容:了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能够书写Na、Al与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从本章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将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中去探索金属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常见金属(如铝、铁、铜)。对金属的性质的了解,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接触过铁与氧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探究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烧碱溶液的反应,深化学生的原有认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其产物的物理性质;

明确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理念。因此,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分析,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饼状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请学生畅所欲言,最终得出结论: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认同化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因此在这里会首先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并且从中归纳出某些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并通过这些反应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接着会提出以下的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其他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金属钠与O2的反应

在这里,我会通过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通过展示钠的存放,引导学生正确取用和安全切割,从中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这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观察钠的燃烧反应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会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并能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铝与O2的反应

在这里会请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此过程中有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设置了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题目,由此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这与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何关系?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后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让学生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加深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

我的教法是:

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以新课标为基准,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我将从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巩固、小结作业四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我首先来说一说教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题 2 的第 1 课时,本节主要介绍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初步利用置换反应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又是为以后学习金属的冶炼作准备,因此,这一课内容承上启下,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了学生更好的达到运用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这一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初步认识金属与盐酸的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步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标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以上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为了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初步探究、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难点:对金属活动性的初步探究。

二、说学情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而在教学之始,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初三的学生抽象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成长,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成长。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活泼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她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讲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时机,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新课标指出,化学的学习是由实验贯穿始终,而实验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同时辅助以启示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和谈话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新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取新知。

四、说学法

现代教学要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来更好的掌握本课的内容。这种学法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领会学习,因此我的教学过程将从导入、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5 个环节来展开。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索新知,掌握知识。

(一)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我将以做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随之提出问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展开新课。

(二)新授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金属的物理性质,我会带领学生先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然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将金属放在空气中加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由于之前在学氧气的性质时,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有所了解,所以学生可以自主写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我再带领学生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通式进行总结,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的难易与剧烈程度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认识:Mg>Al>Fe;Cu>Au。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是为什么铝制品却耐腐蚀?随之讲解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薄膜,可以防止内部金属的进一步氧化。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认识到生活与化学的联系。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采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播放镁。锌、铁、铜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由此推断出产物为氢气。将四个金属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做对比,进一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镁>锌>铁>铜。然后我会展示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据此写出剩下两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接着由我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通式: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强调知识易错点,巩固本节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然后我将展示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将其做对比,并总结其共同点,学生通过对比得到结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我对此点拨讲解,此类反应为置换反应,并且给出通式:A+BC=B+AC。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巩固练习

在学生初步掌握置换反应相关知识之后,我将在多媒体展示化学方程式。然后我将学生进行发言,然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一个点拨,然后再把方法进行一个展示,加强记忆学习。

(四)小结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通过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这样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知识进行一个总结,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理性知识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理感悟。

(五)布置作业

我将提出“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且推断其实验现象是否发生改变?”

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也鼓励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5

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

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

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

1、钠保存在哪里;

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

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

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近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1)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2)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

(一)复习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Fe>Cu。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

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置换反应

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BC→B+AC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7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共同探讨化学世界中一个既基础又充满魅力的领域——《金属的化学性质》。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带领大家深入理解并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是连接元素周期表与具体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桥梁。金属作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类别,其化学性质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普遍性,也是后续学习电化学、材料科学等知识的基础。本节课通过探究几种典型金属(如钠、镁、铝、铁等)与氧气、水、酸及盐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金属的化学通性及活泼性顺序,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金属与氧气、水、酸及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金属活泼性顺序的意义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过程,学会运用实验证据推理金属的化学性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金属与氧气、水、酸及盐溶液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金属活泼性顺序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现象准确判断金属的活泼性,以及金属活泼性顺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入—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分析,最后由教师总结提升,并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实验过程和微观反应机制,加深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及其变化(如铁生锈、铝制品表面氧化等),提出问题:“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引导学生进入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

2.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钠、镁、铝与氧气、水、稀硫酸的反应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金属反应剧烈程度的差异,初步感受金属活泼性的不同。

进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实验,如铁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验证金属活泼性顺序。

3. 讨论交流:各组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讨论金属活泼性判断的依据,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构建金属活泼性顺序的概念。

4. 归纳总结:教师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强调金属活泼性顺序的重要性,并介绍其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5.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设计题,检验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及活泼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要点,强调金属化学性质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堂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化学课。本节课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理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基本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金属与酸、碱、盐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位于初中化学教材的XX章节,是连接金属物理性质与金属应用之间的桥梁。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认识。这些知识点不仅是对金属基本性质的深入探索,也是理解金属在自然界中存在形态、金属冶炼及金属腐蚀防护等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概念,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他们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还较为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因此,本节课将注重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步构建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并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理论讲解+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生动的实验展示金属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理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金属反应的内在规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及其变化(如铁生锈、铜绿等),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而引出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主题。

2. 新课讲授: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演示镁、铝、铁、铜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或氧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总结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金属与酸的反应:选取几种不同活泼性的金属(如锌、铁、铜)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及反应速率与金属活泼性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顺序:基于上述实验,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讲解其意义及在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能否发生等方面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与金属化学性质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设计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或分享学习心得。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关于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围绕金属的化学性质展开,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将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堂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化学课。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和理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金属的基本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金属的应用、金属的冶炼与保护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它承接了之前学习的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又为后续学习酸碱盐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高级化学概念做了铺垫。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以及通过这些反应引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并描述几种常见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现象,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并能初步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现象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以及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铁锅生锈、铜币变绿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2. 新知讲授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演示实验:镁带、铝片、铁钉、铜片在空气中的氧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讲解: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体现了金属的活动性差异。

(2)金属与酸的`反应

设计实验:选取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分析:为什么有些金属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而有些则不能?引导学生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认识。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铁钉表面的变化。

讲解:金属之间可以通过置换反应改变其存在形式,进一步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要性。

(4)金属活动性顺序

总结归纳:通过前面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讲解其应用。

3. 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金属化学性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5.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其他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 2 的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水等非金属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为后面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打下基础。同时,本课题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并且学习了氧气、水等非金属的性质,对化学实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2. 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来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3. 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规律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等。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如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

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如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

2. 教学难点

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设计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现象,从而得出金属的化学性质。

2.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铁锅、铝锅、铜导线等,引出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提问学生:你知道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吗?

2. 实验探究(20 分钟)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一:分别将镁条、铝片、铁丝、铜丝在空气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

金属与酸的反应

实验二:将镁条、锌粒、铁丝、铜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

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三: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金属与盐的反应规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 归纳总结(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

教师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4. 巩固练习(7 分钟)

布置一些与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 以实验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1. 实验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张。

2.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

3.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只注重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 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 2 的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水等非金属的性质以及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为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金属制品,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水等非金属的性质,掌握了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探究方法。

2. 认知特点

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

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酸、盐的反应。

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酸、盐的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

2. 教学难点

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属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问题引导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现象、微观动画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铁锅、铝锅、铜导线等,让学生说出这些金属制品的用途。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金属制品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呢?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呢?从而引出课题。

2. 实验探究,学习新知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让学生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哪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组实验:分别将镁条、铝片、铁丝、铜丝在空气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引出金属活动性的概念。

金属与酸的反应

提出问题:哪些金属能与酸反应呢?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呢?

分组实验:将镁条、锌粒、铁丝、铜丝分别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从而进一步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提出问题:金属能与盐溶液反应吗?如果能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分组实验: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条件,从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 归纳总结,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酸、盐的反应。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应用以及记忆方法。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巩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突破教学难点。

4.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展示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如何鉴别真假黄金?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资源的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长,课堂节奏有点紧张;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