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7篇

发布者:白色荆棘谷 时间:2024-7-31 20:06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7篇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及平行公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说课综述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学习: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它是在相交线、对顶角、垂线之后编排的,是以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画法及中学学过的相交线、直线的有关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定义、画法、公理及推论。特点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今后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八年级研究的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使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视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初步的几何基础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意义及平行公理,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以及视图能力。

(3)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集合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和依据,而且这些知识的得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行公理及推论。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到几何学习时间不长、内容不多,思维具有单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平行公理的推论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自我表现欲望高,根据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和双主教学原则,结合本段教材特点,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并以电化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巩固,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媒体我采用电化媒体,电脑媒体以其形象、颜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使教学目标更完美的实现,另外,电脑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交互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践、类比、探索、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结合实际,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强调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后教师用展示笔直的两条铁轨、立在路边的两根电线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每个图形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启发学生:请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想象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指导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平行线(板书课题)。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观点。

2、理性归纳,形成概念

什么叫平行线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概括,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师生共同完善表述内容,形成概念,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使学生增强信心,并给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及读法,指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及时反馈,巩固概念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我用出示了两道判断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段。

(2)长方体的两个棱。通过判断可知:长方体的两个棱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显然不是平行线,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我用这两个定义来强调定义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不但及时巩固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视图能力。

4、动手实践,理性归纳

对于平行线的公理及推论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小学平行线的画法的基础上,由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AB外一点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突出“两靠紧,推动”等重要步骤和方法,然后出示练习:按要求作图。用来强化作图技能,用投影展示学生画图,共同评判,然后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基本图形上过P再画直线AB的平行线,从而得出此平行线存在的唯一性,进而归纳出平行公理,若过直线AB再画AB的平行线,发现三条直线彼此是平行的,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创造之乐,通过推论的得出,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5、反馈练习,巩固所学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题是填空题,平行公理的推论的符号表示,旨在培养学生图形与符号的转换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第三题是读语句、画图形,书本P页,旨在检查学生画图技能的形成情况,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习题力求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体现了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的要求。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强调。分两层: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2)平行线是怎么定义的?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概括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本节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第二层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方面的总结

布置作业分两层:

(1)必做:教科书

(2)观察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找出存在两直线平行关系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是这种现象?

这样设计不但及时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7、版面设计:

本课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体现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等知识框架。这样使本节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实现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五、说课综述: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整堂课以问题思维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巧妙地把数学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观察——猜想——探讨——归纳”,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在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的基础上,主要解决平行的概念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平行这样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他们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会用语言描述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平行现象充满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以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平行的概念,最后以课堂与生活联系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平行的理解。

2、学习方法

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总结、运用等手段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所用教具学具:课件、木棍。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目标展示

1.我们学过哪些线?它们有什么特点?

2.拿出准备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二)、目标感知

课件出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2.小组汇报。(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3.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4.教师讲解: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5.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6.教师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根小棒,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7.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三)、目标达成

课件出示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四)、目标累积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目标检测

课件出示检测题,师生共同完成。

六、目标预览

1.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线。你还能找出什么地方有平行线吗?

2.你会画平行线吗?需要什么工具吗?预习79、80页借助工具自己尝试画一组平行线。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垂线与平行线》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的,为以后学习角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够画出他们,并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并询问同学们这条线可以看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的线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示范呈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有哪些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和射线、直线的联系性。)

(二)探究新知

1.射线、直线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 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 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探究平面内 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 目标分析:

1、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 体会平行线的概念 ( 知识与技能)

2、 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 作、 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 探索性和创造性。 ( 过程与方法 )

3、 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三、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 探索平行公理 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

难点: 就是学生自己独立 的 对平行公理推论 进行 清晰说理 这一问题。

4、 教法学法分析

我将其归纳为一个4字要诀:动、探、乐、渗

1、动: 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 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

2、探: 激发学生强烈的 探索 欲望;

3、乐: 促使学生 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 不断渗透 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5、 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分别出示笔直的竹子,塔,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例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共同点,引出平行线的课题及概念, 锻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表达的能力!

(2)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

设计意图 :再次通过动态思维来强调两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认识及记忆!

接着 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学生一个长方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棱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设计意图: 强调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基础条件上锁建立的,加强学生认识的印象!

2、 平行线的概念及结论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 平行线的画法: (1)放 (2)靠 (3)推 (4)画

动手实践:

3、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平行线的初步了解及认识,立马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且 强调画图的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a, c∥a, 那么b∥c 。

(3) 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1、 巩固练习

下面是几道判断题

(1)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错)

(2)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对)

(3)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

(4) 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那么a∥c。(对)

设计意图: 通过判断题所设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外一点”来直观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情况,同时 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思考!

2、 综合运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E。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将知识化为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 更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拓广探索

通过 小红为妈妈设计一个规定为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的广场舞队列,以此来引出平行、相交的相关知识点。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应用学生学习的平行线,相交线里面两两相交以及交于一点的数学知识,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四、布置作业 形成技能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P19、第8题(必做) 2、P41、第12题 (选做)

五、教学设计说明

1、 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 例题:

2、平行线的画法: 学生绘图区: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推论: 课堂总结: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判定是在学生对平行线有了初步认识及学习了三线八角之后引入的。它不但加深了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而且为继续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是几何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认识,一般停留在直观、表象的层面。本章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通过操作,思考,归纳和推导得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逻辑思维和说理表达的初步训练。

二、学生分析

我校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偏弱,因此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对薄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成了体会感知几何说理表达,了解划分逻辑段、补充完善几何说理过程、独立完成几何说理过程三个阶段实施。同时,两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道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体验并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2.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会用这一基本事实进行初步的说理,从中感知推理的规则和过程。

第二课时:

1.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导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初步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并进一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3.让学生体会“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所体现的化归思想;

4.让学生参与推导过程,树立学习几何知识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教学难点、重点

第一课时:

1、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并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一。

2、初步会用判定方法一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第二课时:

1.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导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2.初步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来判定两直线平行,进一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五、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指出他们分别是由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

(通过复习相关知识,为后面学生想到同位角相等推出直线平行做铺垫)

二、学习新课

(一)概念学习

1.问题的引入:

在周围世界中到处可见平行线的形象,你能举出在周围所看到的形象为平行线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可适当补充举例)

(直观感受平行)

2.通过直观图形得出平行线概念: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提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如图:直线a和b是平行线,也称它们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3.如何画平行线呢?

操作1: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通过此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常用方法,同时为引出平行线判定方法一做准备。)

4.思考1:过直线a外一点P画直线a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

操作2: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出经过点P且平行于a的直线b。

通过操作的结果得出以下的性质:

(1).平行线基本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通过此问掌握平行公理,同时巩固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

5.思考2:在画平行线中,三角尺起什么作用?

(教师可提示引导,在三角尺平移的过程中那些量不变)

(构成三线八角图,能否借助于相关角的大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

画直线a的平行线b时,直尺所在的直线截a、b所得的同位角∠1和∠2的大小相等

(2).导出平行线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简单地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表示:

如图:因为∠1=∠2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熟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二)应用新知

1、填空,如图:

(1)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

(2)如果___________,那么AD//BC。

(本题是定理的直接运用,(1)为填结论,2)为填条件,通过此题熟悉定理的'简单运用)

2、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1)答:____________(写平行或不平行)

(2)根据图示,说明直线a与直线b平行的理由。

解:因为a⊥c,b⊥c()

所以∠1=______,∠2=______(垂直的意义)

得∠1=∠2(等量代换)

所以a_______b()

结论: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可以作为今后说理的依据)

3、如图,如果∠1=110°,∠2=70°,那么AB//CD吗?为什么?

解:将∠1的邻补角记作∠3,则∠1+∠3=180°(邻补角的意义)

因为∠1=110°()

所以∠3=180°-∠1=70°(等式性质)

又因为∠2=70°()

得∠2_____∠3()

所以AB//CD()

(此两题为定理的简单运用,第一题需要由垂直得出同位角相等的结论,第二题由邻补角的关系得出同位角相等,进而满足定理条件,推出直线平行。此两题讲解时,老师要做简要分析,如:第一题问要推直线平行,需要什么条件,第二题可问由∠1=110°,可推出那些角等。同时,教师要进行逻辑段的划分,让学生有获得体验感悟。为了降低难度,此两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4、如图,已知D、B、C在一直线,CE平分∠ACD,∠2=∠B,那么AB//CE吗?为什么?

(此题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推出同位角相等,进而证明平行,整体逻辑段较少,因此尝试让学生自己说理表达,书写逻辑段,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适当指导讲解)

三、课堂小结

1.平行线的概念;

2.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第一种方法;

3.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四、作业

1、如图,已知点P是三角形ABC的边BC上的一点。

(1)过点P画PD平行于AB,交AC于点D。

(2)过点P画PE平行于AC,交AB于点E。

2、下列图中不能判断直线a与b平行的是()

3、如图,已知∠1=∠2=∠3,请填写理由,说明AB//CD,EF//MN。

解:因为∠1=∠2()

∠1=∠4()

所以∠2=∠4()

得AB//CD()

因为∠1=∠3()

又_____________(对顶角相等)

得__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所以______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图,已知∠D=80°,∠BED=80°,能判定AB//CD吗?并说明理由。

5、如图,直线l与直线a,b,c分别相交,且∠1=∠2=∠3

(1)从∠1=∠2可以得出那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2)从∠1=∠3可以得出那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3)b∥c吗?为什么?

练习说明:

五道练习题中,第一题主要用于巩固练习画平行线的方法。后面四道练习题主要是对判定定理一的应用,难度逐步提高。第二题是定理的简单运用,需要学生通过邻补角、对顶角等关系转化成同位角相等的条件,但不需要进行说理表达,主要考察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情况。第三题是在熟悉定理的前提下,考察学生说理表达、逻辑推理的能力,但以填空形式呈现,使难度降低。第四、五题是在第二、三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独立书写说理过程。同时,第五题本是书本上的例题,我放在习题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研究,为第二课时引出判定定理二、三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三线八角”的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形成的八个角中根据位置关系的不同,出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三种角。

2.上节课中,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基本方法,简单的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新课

今天,继续来研究平行线的判定问题,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猜想:除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有其它的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吗?

(学生有了第一课时的经验,同时,作业的最后一题中就隐含了内错角相等,可推出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学生就有可能从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类角的特殊关系考虑,老师可做适当提示。)

可能结论: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逐一说理:如图①已知直线a、b被直线l所截,∠1=∠2,试说明a∥b。

如图②已知直线a、b被直线l所截,∠1∠2=180°,试说明a∥b。

结合图形③(反例),说明第三种猜测错误:

归纳、总结部分:

到现在为止,学过了三种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表示:

如图:因为∠1=∠2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为∠2=∠3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为∠2+∠4=180°

所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此环节中学生体验猜想——说理——归纳的过程,初步体会说明一个命题正确需要说理,说明一个命题错误,只要举一个反例。同时,学生进一步体会说理表达的基本形式。进一步熟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应用新知

1.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①∠1=∠2,②∠2=∠3,③∠1∠4=180°,试说明a∥b。

解:∵∠1=∠2(已知)

∴a∥b()

∵∠2=∠3(已知)

∴a∥b()

∵∠1∠4=180°(已知)

∴a∥b()

2.如图,已知∠1=40°,∠B=40°,试说明DE∥BC。

解:∵∠1=40°(已知)

∠B=40°(已知)

∴∠=∠()

∴DE∥BC()

3.如图,已知∠B=50°,∠1=130°,试说明:AB∥CD。

解:∵∠B=50°()

∠1=130°()

∴∠1∠B=°

∴AB∥CD()

4.如图,已知∠1=115°,∠2=65°,那么AB∥CD吗?为什么?

(第一题是定理的直接运用,起到巩固三个定理,进一步明确定理的条件及结论的作用。二、三两题是定理的简单应用,需要学生结合图形,分析条件,判断运用三个定理中的哪一个定理解决问题。比如第三题可以用判定2,也可用判定3,就可以做一个比较优劣。同时以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学生在这两题中进一步体会说理表达的基本规范,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逻辑段的划分。第四题三个判定定理都能运用,灵活性较大,因此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先让学生进一步尝试独立书写说理过程,其次,将学生的不同解法展现,拓宽学生思路,相互学习。)

四、课堂小结

1.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

2.会运用它们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五、作业

1、填空:如图,(1)如果∠1=∠2,那么_____//_____。

(2)如果∠3=∠4,那么_____//____。

(3)如果∠5=∠6,那么____//_____。

(4)如果∠7=∠8,那么____//_____。

2、填空:如图,(1)因为∠A=∠3(已知)

所以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个能得到BC//DE的条件_________。

(3)若∠1=70°,当∠5=______时,BC//DE。

3、如图,直线l分别与直线a、b相交,已知∠1=110°,∠2=70°。

(1)填写a//b的理由。(解法一)

解:把∠1的邻补角记为∠3,则∠1+∠3=180°(邻补角的意义)。

因为∠1=110°,()

所以∠3=180°-∠1=70°,又因为∠2=70°,得∠2=∠3()

所以a//b()

(2)填写a//b的理由。(解法二)

解:把∠1的对顶角记为∠4,则∠1=∠4()。

因为____________,(已知)

所以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又因为∠2=70°,得_________________(等式性质)

所以a//b()

(3)请尝试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a//b。

4、如图,已知∠1=∠3,BE平分∠ABC,要说明DE//BC,请按照正确的说理顺序把下面几句话重新排列,并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1)因为∠1=∠3

(2)所以∠2=∠3

(3)因为BE平分∠ABC

(4)所以DE//BC

(5)所以∠1=∠2

5、如图,已知∠C=∠D,∠D=∠1试说明:AC∥DF,DB∥EC

(选作)6、如图,在△ABC中,DE垂直BC,∠FEG=90°,∠1=∠2,那么AB//EG吗?并说明理由。

练习说明:

第一题是对定理的直接运用,但要考察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符合条件的基本图形。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提高要求,需要学生结合图形自己找出证题的条件。第三题是把练习册上的一道练习改编所得,其中第(1)题没变,主要填写各步的理由,而第(2)题则和第(1)题相反,给出理由,补全步骤。第(3)问则是全部自己书写,但明确方法,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同时,第三题有和课堂练习4基本相同,只有数字不同,这也是对课堂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第四题综合运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但是给出了说理的所有步骤,要求排出正确步骤,有了一定的指导性,既引导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形成正确思路,又一定程度降低了难度。第五题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说理过程的规范表达有要求。第六综合性较强,涉及垂直的定义,同角的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对学生的逻辑推理及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留作选做题。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6

1、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判定(1)这节课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平行线第2节的第1课时内容,它是继“同位角、内错角、同象同角”即三线八角内容之后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知识,它是继续学习平行线的其它判定的奠基知识,更是今后学习与平行线有关的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七~九年级这一学段的数学知识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结合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思考、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1.2教材的重点、难点

因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其它判定的重要依据,所以它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例1判定两直线平行时需将已知条件作适当的转化,说理过程要求有条理地表示,这在学生学习“证明”之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我把例1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学会运用这一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

2.2能力目标:通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方法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归纳分析能力。通过这一判定方法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3情感目标:体会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几何性质(规律)的重要性与合理性。进一步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期依据是:

第一,判定方法的得到必须有一个实验操作,归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体系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二,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基本相同,需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著名西方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所以组织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可以突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有利于教师的角色转化,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说教法、学法

3.1教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所以我采用了①探索性教学,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②综合性教学,把探索到的本质特征用概括地语言形成判定方法,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实践性教学,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等。

3.2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通过新知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新知在新的情境下如何应用,从而逐步完善其认知结构。

(3)会学: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更进一步体会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其它知识的重要方式。

4、说教学过程

4.1实验操作,探索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

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问题情境:已知直线和直线外一点P,过点P画直线的平行线:

有哪些步骤,学生根据以下平行线的画法,边画边回答:

①落②靠③推④画

提问:⑴怎样用语言叙述上面抽象出来的图形(直线;被AB所截)

⑵画图过程中,什么角始终保持相等?(∠1=∠2)

⑶它们是一对什么角?(同位角)

⑷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⑸可以叙述为:∵∠1=∠2∴∥

4.2交流归纳,揭示新知

⑴让学生讨论交流,上面叙述的条件与结论,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寻求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发生过程的探索活动中去,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把自己观察归纳出的结论与同学交流,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时间与空间。

⑵请一个同学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修改与补充,学生在归纳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有不完整之处,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创新结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再作适当好的进行修正,得出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目的: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情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4.3讨论质疑,突出重点

提问:⑴现在要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关键要找什么条件成立?(同位角相等)

⑵那么,同位角在怎样的几何图形中才会出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三线八角”)

目的:强化判定方法的大前提及提设条件,以突出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图例,要求学生说出条件与结论,更进一步突出教学的重点。

课堂练习:

4.4范例研究,突破难点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例1:已知直线、被所截。(如图)∠1=45度,∠2=135度,判断与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例题的图形与已知条件,作这样的分析:

⑴猜测与平行吗?(平行)

⑵要说明与平行关键要得出什么?(∠1=∠3)

⑶现∠1=45度,那么能得出∠3=4度吗?(能,∠2与∠3互补)

目的:启发学生把例题已知条件作适当地转化,从而符合平行线的判定方法⑴的题设条件,作这样的启发与分析,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执果索因”的分析方法,来突破难点。教师先请一个同学代表叙述说理过程,再请其也同学补充完整,这样逐步培养学生说理的条理性与层次性。

以上教学,层层深入,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学生的探索问题的能力,渗透辅导学生会学,巧妙突破难点。

4.5反馈评价,体验成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线的判定,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对所学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为了捡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把课后练习、作业作为反馈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接着安排了课后P6的练习及课本作业题的2、3、4,特别是2、4两题完成后学生提问是否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否还能探索出其它的结论成立,为后续学习平行线的判定2和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伏笔和铺垫。

以课本练习、作业为载体,体现了教学层次性、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

4.6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目的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归纳过程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②平行线的判定⑴必须要找什么条件使结论成立?

③要找同位角相等,有时需对问题的已知条件作适当的转化。

④你认为还有什么不懂的

⑤你有什么经验与收获让同学们共享呢?

作业的布置体现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注重分层训练,分两部分。一是必做题,作业本、同步练习,让所有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及时巩固。二是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可以满足他们学习的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也符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原则。

5、说评价

在本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教学活动中重视让学生暴露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过程,拓展性和开放性的练习安排,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大量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安排教学细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7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初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日坛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章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本节课在理解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平行线的性质展开研究。并在探索性质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另外,我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并让图形动起来,借助测量功能度量角的度数,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8年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承办多项比赛项目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和安苑路之间,这两条路互相平行,现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两条路的新干线,设计新修道路与安苑路夹角为65,那么它与北四环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奥运道路建设问题作为引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探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本环节设置了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

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活动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通过交流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事实基础,为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提供了帮助教师深入合作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注意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演示:

平行线的性质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分别量出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让学生直观验证探究的结论。然后改变截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进一步明确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a∥b,性质2.∵a∥b,性质3.∵a∥b,

∴∠1=∠2.∴∠2=∠3.∴∠5+∠6=180o.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a∥b,

∴∠1=∠2.()

又∵∠3=,(对顶角相等)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留白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现在你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已知:如图1,MN∥EF,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1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填空:

①∵ED∥AC(已知)

∴∠1=∠C(

;)

②∵AB∥DF(已知)

∴∠3=∠()

③∵AC∥ED(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

首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入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4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平行线的性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白性质和判定的联系和区别,课下完成对比表格,下节课进行展示,从而突破难点;最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及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

分层作业: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如图1:已知AB∥DE,那么∠1+∠2+∠3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当已知条件不变,而图形变为如图2时,结论改变了吗?图3中的∠1+∠2+∠3+∠4是多少度呢?如果如图4所示,∠1+∠2+∠3+…+∠n的和为多少度?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看书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必作题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应用;选作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