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说课稿(精选10篇)

发布者:云淡风轻 时间:2024-6-29 10:39

《机械效率》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机械效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效率》说课稿(精选10篇)

《机械效率》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和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机械效率是在前面简单机械,功,功率的基础上进行得更深一层的学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效率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理解。

机械效率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教材通过再次探究动滑轮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通过比较有用功和总功的大小,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现实意义,计算公式,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并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针对普通班的学生,应由浅入深。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问题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观察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并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理解实际使用机械时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η< 100%。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再探动滑轮理解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2、通过再探动滑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建立于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其次还有讨论法,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也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有目的复习功(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公式、单位),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再探动滑轮,更深入探究使用动滑轮过程中做功的情况。(这里可以先展示用手提升钩码,问学生有没有力对做功,学生可以自然分析出手克服钩码重力G做功了,所做功的大小就等于Gh,达到了将重物G提升h的目的,接下去可以提问学生除了直接用力提升重物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提升重物?学生会分析用杠杆、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然后请学生选择一种简便而省力的提升办法,学生一般会选择动滑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动滑轮提重物的简易图,为等会形象标出F、S、G、h,及相关力做功打好基础。接下去请学生分析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有没有力做功,拉力做功、动滑轮克服重力做功,来比一比利用动滑轮提升时能否省功,请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测量做功的多少,并怎样设计记录表格,因为前面有探究斜面做功时设计过的表格为基础,所以学生应该有这个经验,老师在这里只要适当引导,并注意表格设计的规范,(如测量物理量在前面列,需计算的量放在后面,相关物理量的单位,实验次数至少三次,并板书设计出的表格::

实验次数

注意点

1、布置实验前先分析三次

实验的安排,根据学生要求第二次增加距离,第三次增加物重,便于等会分析实验数据的规律,并为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打下伏笔。

2、距离利用S和h的关系,只需测量h,S=2h。

3、采集两组学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FS>Gh,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动力F做的.功FS大于重物被提升所需做的功Gh,为完成提升重物这个任务,如果直接用手提升重物,需要做功Gh,为完成此目的而做的功称为有用功,记作W有用=Gh,使用机械后同样要完成提升重物G到h的高度,同样地为完成此目的做的功称为有用功记作W有用=Gh,分析:利用机械可以省力,但有没有省功呢?力F总共需要做的功为FS,记作W总=FS,W总>W有用,结论:利用机械没有省功,也就是说总功中有一部分是有用功,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机械后造成的额外多做的功,并得出W额外=W总-W有用,总结得出:使用机械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并没有省功,不但没有省而且还多做了一部分额外功,并请学生通过回忆实验过程分析额外功存在的原因,(摩擦、动滑轮的重)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额外功是没有用的,应尽量减小,而有用功的部分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由此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花这么多时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分有用功和总功,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这两个功的区分是个难点,后面的定义计算等反而一般不会错。

4、定义机械效率:

我们就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来表示机械效率,=W有用/W总×100%,对于实际机械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η< 100%,机械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使用机械时有用功的比例,机械效率越高可以反映出机械性能越优。

5、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请学生体会实验过程,通过对实验中做功情况的分析,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减小摩擦、减轻动滑轮的重),特别注意对增加物重提高机械效率的引导。(在使用同一个机械,在机械本身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否提高机械的效率,并利用计算表格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得出增加物重可以增大机械效率。并加以板书明确3个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六、学习评价

1、对用吊桶提水的分析,体会有用功、总功、额外功。

2、在课外练习和下一节的复习里,有意识地将机械效率和功率相区分,功率反映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功率大并不一定效率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七、板书设计:

二、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W有用=G·h

2.总功:W总=F·S

3.额外功:克服摩擦和机械自重所做的功。

4.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100%

3.说明:机械效率无单位,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三、作业布置

1.阅读教材,加深概念认识。

2.尝试解决课后练习。

《机械效率》说课稿 2

第一是说教材:

《机械效率》是人教版第十五章第二节,之前讲述了功,之后有功率,机械能,介于力和能量板块之间,是中考考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它既是前面的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热机的效率、炉子的效率、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等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等起积极作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机械效率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说学生:

近几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界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前提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所了解,在讲述这节课之前我对学生有以下几点了解:

1、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方法;

2、学生对杠杆、滑轮、斜面等机械有一定的认识;

3、学生可能把机械效率高低、做功的多少、省力等问题混淆;

4、学生同时对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总功,没办法确定,特别是对有用功的容易误解。

第三是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此,我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④知道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为了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方向,而不是为了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索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

②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③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②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节约能源意识。

第四是说教学重点难点

只有很好地把握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鉴于此,这节课的讲述重点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其难点是: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第五是说教法与学法:

好的教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学生的学法是学以致用,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因此教法与学法应该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用实例图片感染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看、想、算,让学生感知、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和记忆概念公式;分组合作与竞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论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巩固提高,学以致用,认识提高机械效率在当今社会发展和节能减排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本节课我是按以下六个步骤逐一进行:

(一)知识回顾图片导入(预设时间2—3分钟)

观看PPT(8)(设计意图:回忆巩固了前一节所学的知识,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图片的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引出概念(预设时间6—9分钟)

图中小孩的目的是什么?——引出对沙子做的功是有用功。

图中小孩还对什么做了功?——引出额外功的概念。

三次将沙子运送到三楼分别要对什么做功?——引出总功的概念。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提出紧扣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并知道有用功,额外功的,总功的概念。此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分清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键)

(三)演示计算强化记忆(预设时间5—7分钟)

将小孩对沙子,自身,桶,口袋,动滑轮做的功分别计算出来

结合概念,对此图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进行计算,强化概念的记忆

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算出图中的机械效率,对比后加强记忆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进一步突出重点和难点,也促进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记忆,并且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对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有正确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分组实验(预设时间7—9分钟)

1、提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探讨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自主探究

2、将学生分组,选用实验器材,画出表格,并记录所需的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此次探究实验体现出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能团结合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五)分析表格归纳结论(预设时间3—4分钟)

让学生将实验数据归纳,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越不省力,其机械效率越高。

(设计意图: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2、让学生知道尊重实验数据,虽然各组的数据都不相同,但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

(六)作业设置巩固提高(预设时间1—2分钟)

课外练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进而拓展课上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水平。对此节课我预设了二方面的内容

1、思考并完成课本第2,3,4题。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

第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课堂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我设计这样的板书,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

《机械效率》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功和机械能》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四)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策略

一) 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物理研究方法,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二) 教学方法选择: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以板书和实验探究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依目标为向导,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三) 学习方法指导: 本堂课我坚持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机械效率》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 / W总 进行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 说学情

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

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

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新课教学(约30分钟)

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课本图片,让学生在已经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基础上,说出三种方法的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对哪些物体做功,并计算这些功及总功的大小。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并指出η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4、巩固知识,规范计算格式,讲解课本109页例题。

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这个例题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5、引导学生讨论例题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为了突出、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为了规范解题的计算格式,接下来对课本109页例题进行讲解。

6、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利用哪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机械效率是否最高?

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归纳—交流”的探究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

(三) 课堂交流与练习(4分钟)

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2、计算:用一动滑轮将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过讨论和计算,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1、 1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 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

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2.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机械效率》说课稿 5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的内容,课题是机械效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功和机械能》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四)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策略

(一)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物理研究方法,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方法选择: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以板书和实验探究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依目标为向导,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三)学习方法指导:

本堂课我坚持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三、教学程序

四、课后反思

(一)亮点:

1、采用目标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路相当清晰,课堂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

2、重视高效课堂构建和课标研究,课堂内容饱满,教学重点落实效果好,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3、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学习是为生产生活服务教育,如影响斜面机械效率因素中关于物重是否有影响的,鼓励学生课后探究;对于提高常见机械的效率鼓励学生将来的发明创新;

4、重视物理文化的营造,体现物理课堂特点,如用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

(二)遗憾:

1、由于异地教学,对学情估计不足,在有些问题的提问方式和启发设计上还需推敲;

2、对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探究时,还可以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特殊些,减小计算难度;也可以根据按斜面较缓、较陡、最陡调整分小组探究,多留点时间来评估交流。

《机械效率》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它涵盖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在工作过程中能量转换的效率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前面功及功的原理知识的延伸,也是后续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理解机械效率小于1的原因,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学习如何判断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物理知识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节约能源意识,理解提高机械效率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2.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搬运重物时使用的各种机械),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换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机械效率。

2. 新课讲授

讲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介绍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解释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

讲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 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和体会。

教师总结实验探究过程,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5. 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练习题进行点评,指出易错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机械效率》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它承接了之前学习的功及功的原理,为后续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等更复杂的机械问题打下基础。本节课主要围绕建立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以及理解机械效率两大核心内容展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并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功及功的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机械效率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来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将采取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2.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生活实例和实验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效率的计算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生活实例(如搬运重物上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搬运方法的优劣,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2. 新课讲解:

讲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讲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方法。

3. 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计算不同机械装置的机械效率。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效率》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属于力学部分的重要章节。本节课程主要围绕机械效率的概念进行展开,包括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生活中应用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章节已经学习了功和功率的概念,对力学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机械效率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会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理解机械效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搬运重物、使用简单机械等)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

定义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强调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举例说明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机械(如滑轮组、斜面等)的机械效率,并比较不同机械的效率差异。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并探讨如何提高机械效率。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可以加入一些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机械效率》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它承接了前面关于功及功的原理的知识,并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机械和能源问题打下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功和功率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机械效率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加深印象。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想法,相互学习。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实例和实验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实验器材:滑轮、弹簧测力计、细绳、刻度尺等实验器材,用于学生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

引入一个生活实例(如搬沙子上楼),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2. 讲授新课

讲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推导机械效率的公式,并解释其含义。

举例说明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并讨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机械(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 课堂练习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解答学生疑问,进行课堂小结。

5.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机械效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等关键概念。可以通过绘制流程图或表格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在板书上留下一些空白区域,以便在授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或修改。

《机械效率》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物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建立在功和功率等基础知识之上,是对机械做功效率的深入探讨。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以及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与实际应用。本节的教材特点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机械效率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功和功率等基础知识,对机械做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机械效率这一新概念,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机械效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能够分析简单机械的效率问题,并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掌握物理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机械效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够分析简单机械的效率问题,并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

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例子,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机械效率的实际应用。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和学生操作实验,让学生感受机械效率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机械吗?这些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优缺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约15分钟):

介绍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举例说明机械效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滑轮组等。

3. 实验探究(约1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操作和测量。

实验内容包括: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测量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并计算机械效率。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有序。

4. 讨论交流(约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感受,分享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5. 课堂小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任务。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等核心概念,同时用图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在板书中可以适当添加实际例子的图片或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