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

发布者:中华七剑 时间:2023-12-21 18:4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氧气和水两种自然界常见的物质之后,我们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安排。通过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后面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属的冶炼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碳的化学性质,能准确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

1、学情调查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易于接受。

2、教法和学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课堂,在体验和感受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流程

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碳的化学性质”为中心,结合我校的四步教学法将整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反思提升

环节一: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通过学生表演自编小品引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环节二:探求新知

碳的稳定性:首先利用图片设置问题引发思考,引入常温下碳具有稳定性,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我们把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明确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当然通过这几幅古代字画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碳的可燃性:紧接着追问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是否会改变呢?顺利过渡到第二个化学性质碳的可燃性。并结合生活中吃烧烤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例和学生一起探究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并结合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探究为什么碳和氧气反应有时生成二氧化碳、有时却生成一氧化碳。得出相同的反应物由于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的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而服务的深刻道理。

碳的还原性:碳的还原性是本课的难点,不但还原性难理解而且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不好做。这个实验本身是演示实验,它不属于初中化学学生必做的八个实验中任何一个,所以我们没有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实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也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我们用酒精喷灯代替酒精灯用时短现象明显,有利于实验结束后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实验从而引出还原性这一概念。还原性这一新的概念学生刚开始接触理解不透彻,只抓住要点点到为止,我们不再进行扩展。因为以后还会学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所以仅以炼铁为例简单说明即可。

环节三:拓展应用

有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所以根据本课题知识点我们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习题对碳的化学性质加以巩固和理解,并适当延伸为下一课题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四:反思提升

在这一阶段利用本课最后几分钟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化学,结合本课内容倡导低碳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四、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框架式呈现给大家,这样设计既清晰又简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同时,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材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之一,它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中的第二节,本占干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等四章之后,铁、溶液、以及酸碱盐等三章之前,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几种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介绍了CO、CO2等几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第三部分介绍了甲烷、酒精、醋酸、煤和石油等物质,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个粗略的了解。其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本章的重点,他实在学此了几种碳但值得物理性质、用途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是本节重点,而在高温条件下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则为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与氢气化学性质对比的方式讲解,并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节的特点,本课时抓住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

2、掌握高温条件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单质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虽然差异很大,却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4、常识性介绍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智能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化学实验导思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对比、自学分析、推理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联系、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记忆运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法和学法是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而选用的,所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碳的可燃性时,由于碳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在第二章教师已演示过,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也亲自做过,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我采用提问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记忆运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碳的还原性教学中,学生比较陌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这里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在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同时,指出了两个应该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

1、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就此提出六个问题:

3、石灰水为什么不变浑?

4、红色物质是什么?氧化铜为什么会变成铜?氧化铜中的氧到哪儿去了?

5、反应中单质碳到哪儿去了?

6、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依据前两个问题的回答,请学生自己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再依据化学方方程式提问后四个问题。这样“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由学生顺理成章地导出碳的还原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通过现象分析事物变化实质的能力,并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及碳与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的反应,我则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并通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解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4分钟)针对学生已学过的H2的化学性质与碳相似这一特点,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1、氢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2、书写方程式:2H2+O2====2H2OH2+CuO====2H2O+Cu(完成表格)

目的:能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识迁移,将H2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迁移到C的化学性质上来。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目的]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目的]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目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试验5—4],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引言]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讲解]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2.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

[复习提问]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 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 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说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

[学生活动] 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解] 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活动]

①演示[实验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提问]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讲解] 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教师提问] 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讲解]

①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②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学生活动] 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目的意图]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

(四)总结、扩展

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习题1、2、5。

八、板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认识金刚石、石墨及无定形碳由于组成元素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之一。

2.从碳原子的结构认识并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热化学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用品

木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铁架台、试管、导管(带胶塞)、酒精灯

[引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板书] 一、碳的可燃性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正是碳在氧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热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讨论] 煤的燃烧过程是怎样的?火焰旺时是什么颜色?添加新煤后,又变成什么颜色?炉温有什么变化?

[投影] 煤炉中的化学反应

[讲解] 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中间层里,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产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一》。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应后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应有两种情况。

[讲解] 煤气中毒实际上是因为碳和氧气反应时碳的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致,故在烧煤时一定要注意通风。

碳在高温时可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元素,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即碳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的还原性

[演示] 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步骤及装置中的注意事项)

[现象] 加热片刻,看到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右边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白色浑浊物质是碳酸钙(CaCO3),红色粉末是单质铜。

[小结] 碳能从氧化铜中将氧夺过来,说明碳具有还原性,其中碳是还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同样,碳还可和别的.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和二氧化碳。练习:

在本节课一开始,曾提到过炉中中间层的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这也表现了碳的还原性,它将二氧化碳中的部分氧夺取了。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使得炉温降低。

[板书]

[讲解] 这个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再继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

[板书]

[讲解] 由上述各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板书] 放热反应用“+Q”表示

吸热反应用“-Q”表示

[小结] 碳的原子结构决定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重点掌握碳的还原性及有关实验装置。

[作业] 略。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5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一节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分子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分子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分子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分子的照片,讨论分子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分子性质。

板书:

二、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思考:从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 板书设计]

第一节分子

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分子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分子构成)

探究活动

氨分子扩散实验

实验准备:浓氨水、酚酞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如图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的大米和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示:可各取1体积的大米和小米,观察实验结果。通过等体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体会1+1是否一定等于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分析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不可燃性等。难点: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物理性质的介绍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密度、硬度等。通过这些物理性质的介绍,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单质碳的特点。化学性质的介绍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不可燃性等。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氧化性的介绍首先,我们来介绍单质碳的氧化性。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单质碳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就是单质碳的氧化性。

(2)还原性的介绍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单质碳的还原性。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单质碳能够还原氢气,生成水。这就是单质碳的还原性。

(3)不可燃性的介绍最后,我们来介绍单质碳的不可燃性。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单质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不可燃的。这就是单质碳的不可燃性。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实验操作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例如,氢气、氧气、甲烷、乙炔等。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最后,我们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实验数据的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例如,在氧化性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单质碳的反应方程式来确定其氧化性。例如,在还原性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单质碳的反应方程式来确定其还原性。例如,在不可燃性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确定其不可燃性。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同时,我们也进行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这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进行说课。本节课将探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它是学生掌握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理解有机化合物和化学反应机制的关键。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如碳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稳定性。学生将了解这些性质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和解释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通过实验演示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总结碳的化学性质。

2、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碳单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机理。

3、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单质碳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设计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讨论和问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过程与步骤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碳单质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与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碳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稳定性等化学性质。

3、学生探究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碳单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并讨论这些性质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工业生产和生活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课堂互动与问答: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和问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

1、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稳定性等化学性质。

2、这些性质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理解碳单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和机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为了解决这些难点,我将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以及小组讨论和问答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了解学生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2、通过课堂互动环节中的问答,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设计一些测试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的理解程度。

4、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提高:

1、观察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

2、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看法和感受。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材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之一,它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中的第二节,本占干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等四章之后,铁、溶液、以及酸碱盐等三章之前,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几种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介绍了CO、CO2等几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第三部分介绍了甲烷、酒精、醋酸、煤和石油等物质,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个粗略的了解。其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本章的重点,他实在学此了几种碳但值得物理性质、用途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是本节重点,而在高温条件下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则为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与氢气化学性质对比的方式讲解,并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节的特点,本课时抓住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

2、掌握高温条件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单质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虽然差异很大,却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4、常识性介绍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智能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化学实验导思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对比、自学分析、推理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联系、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记忆运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法和学法是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而选用的,所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碳的可燃性时,由于碳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在第二章教师已演示过,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也亲自做过,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我采用提问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记忆运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碳的还原性教学中,学生比较陌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这里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在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同时,指出了两个应该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

1、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就此提出六个问题:

3、石灰水为什么不变浑?

4、红色物质是什么?氧化铜为什么会变成铜?氧化铜中的氧到哪儿去了?

5、反应中单质碳到哪儿去了?

6、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依据前两个问题的回答,请学生自己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再依据化学方方程式提问后四个问题。这样“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由学生顺理成章地导出碳的还原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变化实质的能力,并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及碳与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的反应,我则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并通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解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4分钟)针对学生已学过的H2的化学性质与碳相似这一特点,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1、氢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2、书写方程式:2H2+O2====2H2OH2+CuO====2H2O+Cu(完成表格)

目的:能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识迁移,将H2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迁移到C的化学性质上来。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