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包括与氧气的化学性质及与酸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几种金属与不同物质反应的总结置换反应的概念。那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怎样写?下面给大家分享《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收回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重点:
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等因素。认识合金。
教学难点:
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先展示一些物品,然后设问: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金属的一些用途,推断金属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明白:物质的性质、资源、价格、美观等决定其用途。引导学生查询资料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新的`知识。通过实物引入合金的概念。举例说明合金与纯金属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些合金与纯金属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金属及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播放动画:金属材料
在日常生活中,铝、钛、锌、铜等金属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铝合金的门窗、铜线、铜火锅、铜电器,以及锌在常见干电池的应用等。
(二)合金
合金: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钢铁都是铁碳合金。根据含碳量的不同,铁碳合金又分为生铁和钢。
一些合金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性质比较:继续播放动画:金属材料
三、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多种金属材料,知道了他们的性质。把一种金属跟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就是合金。合金在生活中的应用比纯金属更加广泛。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金属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
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4
一、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了解钠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三、实验准备
实验用品:小烧杯、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水、钠。
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五、实验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通过理论课上我们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学习,已经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将会让大家与金属钠有深度的`熟悉。
【实验探究】 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
【实验探究】 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结论: 钠质软,银白色。
【实验探究】向一只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现象,教师归纳)
浮钠浮在水面上, 小于水的密度;
熔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 ,熔点低;
游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水面上有嘶嘶的声音;有气体产生;
红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NaOH。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讨论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等,总结如下:
1.物理性质:
色状: 银白色固体;熔点低;硬度小,质软;密度 小于水而大于煤油。
2.化学性质: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2Na + 2H2O==2NaOH+ H2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合金的定义;
2.比较合金与纯金属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得出合金的用途更为广泛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合金和其组成纯金属性质的比较。
2.合金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合金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4-6页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性的合金。故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2.钢和生铁就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铁。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3.判断对错:
(1)合金是纯净物,金属与金属熔合在一起才能制得合金。(×)
(2)合金是混合物,金属与金属熔合在一起能制得合金,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也能制得合金。(√)
【跟踪练习】
1.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③④⑤⑥。
①合金中至少含两种金属②合金中的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③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④合金一定是混合物⑤生铁是含杂质较多的铁合金⑥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更好
2.下列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D)
A.焊锡 B.黄铜 C.生铁 D.石墨
3.试根据下表所列金属的熔点和沸点的数据,判断不能制得合金的是(B)
A.K-Na合金 B.K-Fe合金
C.Na-Al合金 D.Fe-Cu合金
学习指导二: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具有的优良性能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5-7页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8-1中,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实验现象:黄铜片和硬铝片的颜色比较鲜艳,铜片和铝片的表面有划痕。实验结论:合金的颜色比较鲜艳和合金的硬度比其组分金属的`硬度大。
2.观察下表提供的数据,写出结论。(焊锡和武德合金都是由铅、镉、铋、锡组成的合金)
3.观察书本第6页上方的表格,得出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更好。
4.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其熔点高、密度小,可以用来制造航天飞机外壳;其抗腐蚀性能好,可以用来制造船舶。
【小组讨论】
合金为什么能被广泛的应用?
【跟踪练习】
1.已知24K黄金的含金量为99.99%,则18K黄金中含金量约为75%。
2.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铝的下列应用必须加以控制的是(C)
A.用铝合金制门窗
B.用铝合金制飞机材料
C.用金属铝制碳酸饮料的易拉罐
D.用金属铝做导线
3.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C)
A.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B.铁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C.使食物中增加微量铁元素
D.铁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单元,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本节课将要复习本单元中除了计算之外的部分。具体复习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复习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能灵活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金属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增强节约金属资源的意识。
复习重点、难点 :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九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复习方法:
通过目标明确复习方向;通过知识再现回忆旧知,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知识网络;再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把“双基”落实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以通过复习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生本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活动,分别为:考点梳理;典例分析;反思与交流;巩固与提升。
第一个学生活动是考点梳理。通过学生背书回顾考点、查阅资料完善考点、小组交流质疑、全班集中释疑、及时巩固识记等几个环节使学生对本内容的考点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典例分析。在这个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典型例题: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除杂,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过滤后的固体成分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活动中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展示方案、介绍分析过程、展示学生思维)、质疑评估、教师点拨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量做到在教学中“一切依靠学生”,体现生本理念。而第二、三两个例题仍然采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较好的培养了学生诸方面的能力。
第三个活动是反思与交流。通过学生的独立反思,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本节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稳步提升。
第四个活动是巩固与提升。通过精选的习题练习,重点习题的展示、交流、点拨,基本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保康县化学组通行的生本课堂“学—探—展—练”四步教学模式,基本课堂中“一切依靠学生”的理念,切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中诸多细节需要改进,如:学生展示过程中有重复展示导致浪费时间的现象,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够,小组评价中激励效果不够明显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8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也将是中学阶段唯一系统学习的一族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的第二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介绍了铁等金属,以及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碱金属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其它主族元素相比,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相对更简单、更容易,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和运用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知识。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主族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将有利于其它主族元素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和钠的存在及主要用途,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而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则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考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B、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C、让学生掌握钠的化学性质D、让学生了解钠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用途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B、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归纳出钠的有关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C、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其对应的钠的性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方法。
D、学生在实验后,让他们展开讨论,以培养其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E、通过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二、说程序、教法
1、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先复习初中已学习过的铁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举出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铁的用途很广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再提问: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还有没有其它的金属元素?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除铁外,还有很多金属元素,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碱金属元素也是金属元素,而且它们也有很广的用途。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2、新课讲授
1)钠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钠的样品,并阅读课本关内容,归纳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
2)钠的`化学性质。先给出钠的原子结构,让学生根据其原子结构推测钠可能的化学性质,并通过课本上实验去验证,最后得出钠的化学性质。
3)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钠的存在形式和主要用途。
3、新课小结
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后,要小结本节课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明白这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也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加深印象,使他们清楚本节课的知识主线。
4、巩固练习
1)为什么大多数碱金属单质保存在煤油中而锂单质却保存在液体石蜡中?
2)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为什么跟盐酸或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时,考虑情况不一样?
5、布置作业
课本第31页:一、二、四做在书上;三、五两题做在作业本上。
三、说教法
讲授新课采取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1)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真正体会和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但教师一定要强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
2)尽可能让学生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3)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每个学生在做完实验时,让学生调动所有感观,认真观察,并且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补充。
4)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引用高压钠灯和节日焰火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总结。
四、说学生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知识,同时还学习过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知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五、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如何教,还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使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1、学生要先预习本节内容。学生在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后,在听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特别强调预习实验的内容,知道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课堂上才能达到边讲边实验的目的。
2、学生要认真做好有关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操作要求和安全要求,完成每一个实验内容,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学生要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
4、学生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己得出钠的性质,以加深印象,真正理解性的记忆新知识。
5、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达到巩固、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I.左板书:
一、钠的物理性质:色、态、硬度、密度、熔沸点、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
II.中板书:
二、钠的原子结构及化学性质:
1、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式:
2、钠与氧气的反应:2Na + O2 === Na2O(现象、解释)
3、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解释)
III.右板书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化合态、游离态)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9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置换反应,为本堂课学生探究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奠定了基础。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上有很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再加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动手实验、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和意义。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出示三个置换反应的反应物,让学生来判断产物。学生根据上节课做的实验能够判断出铁能与硫酸铜反应,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引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泼性,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进入新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一边实验一边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在学生得到铁更活泼这个结论之后,我会继续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思考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以及刚才的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在学生了解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后,我会继续让学生根据现有的镁、铜、锌三种金属,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活泼性顺序。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的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均能得到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接下来我会进一步引导,根据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这一现象,判断氢应该排在活动性顺序的哪个位置。学生根据刚学习过的判断方法可以得出Mg>Zn>(H)>Cu,之后我会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让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揭示、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得到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应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设计实验鉴别金与“愚人金”。这样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本课取材于广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6.1奇妙的金属性质第二课时,该版教材设计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且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化学课题为主线,构筑教材的学习单元。本章是继空气、氧气、水、燃料之后,对金属资源的学习,本课时通过对金属单质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的讨论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深入的理解不但有利于学生对金属本身的认识,也是为后期学习金属的冶炼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通过广教版化学上册的学习,对于物质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学习思路,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同时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将表面短暂的兴趣上升到对化学学科探究思维及方法的内在稳定的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及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熟记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并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物质的学习,性质是重点,性质中化学性质是重中之重,因此本课将重点设置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得出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并得到金属活动性的概念。学生从实验中比较出金属性质的差异性并不困难,将差异性上升到理论层次,并学会应用于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讲知识上、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本课的难点设置于: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内涵及意义,应用金属活动性的意义解释实验现象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策略:
本课主要以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提出问题、归纳总结等方法为主。本课的设计从生活中金属呈现的物理性质无法解释的差异性引入到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研究。
本课总体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比较总结金属的三条化学性质并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及现象的分析,总结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并预留问题一: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然后以活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反应原理,得出金属与某些稀酸的反应,以及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并且预留问题二、三: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酸或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反应;
第二部分通过对金属的化学通性中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及三条预留问题的综合思考,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得出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初步形成金属活动性的概念,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解释对应的三个预留问题,并且通过有难易梯度的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的理解;
第三部分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和特征,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最后,课后作业查一查金属活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设置,使学生通过课外的拓展进一步加深对金属活动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