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发布者:青衫磊落 时间:2023-11-4 03: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

(2)交流

(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5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64~65页的内容。

2.本课时学习的是等式的性质。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插图描绘了天平平衡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探究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

3.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方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时的学习为今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等式的意义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例如:22+7=29。

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例如:2x+4=8。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使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天平秤物抽象出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备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

难点:抽象归纳出等式的性质。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1

问题导入: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64页)

过程讲解:

1.实验演示一: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同样的物品

(1)天平的左边放1把茶壶,天平的右边放2个茶杯,天平平衡。

如果1把茶壶重ag,1个茶杯重bg,那么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表示为a=2b。

(2)在(1)中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1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1把茶壶和1个茶杯与3个茶杯同样重。

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表示为a+b=2b+b。

(3)探究:如果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呢?

实验结果表明: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仍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天平仍保持平衡。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分别表示为a+2b=2b+2b,a+a=2b+a。

(4)观察分析。

(5)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

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

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

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

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

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

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人民币及准确进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人民币的模型(课本附页1)、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买文具,需要人民币。

(1)观察人民币,交流辨认方法。

纸币:根据小写数字和“圆”、“角”字可以分别辨认“5元”、“2元”、“1元”、“5角”、“2角”、“1角”。注意大写数字“伍”“贰”“壹”的写法。

硬币:找出数字,看清元、角还是分,就能确定面值。

(2)师生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三个单位。

(3)兑换人民币,掌握单位关系。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兑换人民币、数一数的操作活动,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

1角=10分

(4)引出问题:

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一: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1.独立思考,寻找方法。

2.组织交流,多种付法。

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1)付10张1角。

(2)付2张5角。

(3)付1张5角、1张2角、3张1角。

(4)付1张5角、2张2角、1张1角。

(5)付5张2角。

问题二: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

1把尺子8角,要求从1元中减去8角,还剩下多少钱。

2.应用换算,简洁表达。

1元=10角

10-8=2(角)

答:应找回2角。

问题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

“正好”的意思是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刚好是1元,不多也不少。

2.巩固换算,交流买法。

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买法。

(1)买2支铅笔:5+5=10(角)

(2)买1把尺子和1本练习本:8+2=10(角)

(3)买1把尺子和2个橡皮擦:8+1+1=10(角)

(4)买5本练习本:2+2+2+2+2=10(角)

3.教师小结:人民币上有国徽和祖国的秀丽山水,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换一换。

2.填一填。

注意:可以先把元和角分开算,再合起来。比如第3小题,3个1元是3元,5角+5角=1元,5角+1角=6角,所以3元+1元+6角=4元6角。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人民币去购物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8

一、概述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校买回12棵风景树,现在要栽种起来,栽种时行数不限,但每行栽种的数目相等,可以怎么栽种?16棵呢?

2、分别写出16和12的所有因数。

二、教学实施

1、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

指出 :1,2,4是16 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拿卡片的同学快速站一站,那几个数站在左边,那几个数站在右边,那几个数站在中间,最后集体订正。

3、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3)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演示方法

方法一 :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 :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从中找最大。

18的因数有:① ,2 ,③ ,6 ,⑨ ,18

方法三 :先找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从中找最大。

27的因数有:①,③,⑨,27

方法四 :先写出18的因数1 ,2 ,3 ,6 ,9 ,18。然后从大到小依次看是不是27的因数 ,第一个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4、完成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小结: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⑴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⑵ 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三、课堂练习设计(多媒体课件出示)

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1、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 1 B. 3 C . 4 D. 9

2、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

A . 4 B. 6 C . 8 D. 16

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1 B. 甲数C . 乙数D. 甲、乙两数的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那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五、留下疑问

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0㎝,16㎝,48㎝。要把他们都结成同样长的小棒,步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

六、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82页第2题、第5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有:1 ,2 ,3 ,6 ,9 ,18

27的因数有:1 ,3 , 9 ,27

18和27的公因数有:1 ,3 , 9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04—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理解算理,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5×0.520×0.41.1×4

0.39×1001.8×10×10237÷100

[评析:口算练习应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加强口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这里的基本练习,还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出了理论依据和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新知

1、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房间、阳台平面图)

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阳台的面积有多大?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2、估算。

师:同学们不妨先估计一下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的.估计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3×3=9。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

②4×3=12。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最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所以面积比12平方米小;

③3.6×3=10.8。面积和10.8平方米接近。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房间的面积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试算。

师:3.6×2.8的积究竟是多少?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并给试算有困难的同学以引导、提示: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计算。

教师选取不同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师:根据估计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思考。看来问题的关键是积的小数位数。

4、明理。

师:谁愿意说一说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释:

①把3.6米和2.8米分别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两个因数分别乘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积是10、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4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 (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5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7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

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8

学习目标: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120×80%=96(元)

乙商店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价是多少元?

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板书设计:

折扣应用题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底价抢购,八折起中秋特价,一律九折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120×80%=96(元)110×90%=99(元)

反思: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

4、学生列式解决。

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

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6、体现价值。

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

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

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

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

3、结合图说出算式。

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

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为主?感觉难以合理安排。

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