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关于《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
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
背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步骤:
一、 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 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 重点字、词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果真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 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本来 应当
为缘 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顶着 踏着
2、 正音: 恶 wū 澌 sī 硎xíng
三、 提出突破口
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四、 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1)老年人 常思既往 留恋心 保守 永旧
少年人 常思将来 希望心 进取 日新
老年人 思既往 照例
少年人 思将来 破格
(2)老年人 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少年人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3)老年人 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 夕照 瘠牛
少年人如 朝阳 乳虎
2、 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 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 朗读导入
(2)、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
1、 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 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 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 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作鲜明 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顺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或者从历史人物陈天华、魏源等说起,引出梁启超。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怯懦瘠牛翘足可待鹰隼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如果将“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改为“一曰老大帝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肯定不同。因为“一则”、“再则”连用,很清楚地表现出日本对中国的蔑视程度,这就容易引发读者更激愤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
学生记忆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迅速默读第2自然段,并酝酿感情。在朗读时,声音要洪亮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常思既往日新盛气怯懦苟且不同之大略国亦宜然
3、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检查学生对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这段文字内容不难理解,所以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从内容、表达、修辞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论述文章观点,具有不可阻遏的气势。
(2)在论证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说服力。
(3)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进行对比,鲜明生动,说理透彻。
6、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总结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有关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为中国觉醒而奔走的故事,并复述给父母或者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简要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或者听朗读带)。
2、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疏通词句,重点字词列举如下:
老朽之冤业使举国之少年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横有八荒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朗读的节奏、情感和语气。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评论,讨论朗读的优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朗读之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这段文字朗读的节奏不难把握,主要是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属于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前面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概括内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关于第二题,比喻主要有“红日初升……有作其芒”。这些比喻的喻体运用得当,如初生的红日,啸谷的乳虎,与少年相应和,表现少年中国的热情奔放;而其他的喻体,则表现出少年的豪迈气势。这些比喻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
5、学生自由朗读整个文段。
三、综合评价
1、学生回想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当吗?
明确: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老朽之人”,从而刻画出当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作用,可以激发青年人奋发图强,变革现实。但是仅仅归结于复述老年与少年在性格上的差别,把少年一律看成先进,老年一律看成保守,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充分暴露了作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的局限性。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请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抒发当今少年的豪情壮志的文章,题目自拟。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潜试胎皇履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教学这节课,有以下两点做的不错:
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过多,目的性不强,有的读后的评析不到位,显得为读而读,整堂课只是走马灯似的一味地读,应该让学生明白,读一次把诗歌内容和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说出来,同时再听一听别人的评价,这样理解和实践读,自己和别人理解的相互碰撞,才是学、思结合的好办法。因此,只是书声琅琅的课,亦未必是好课,必须辨证地看待读这一小学语文主要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高年级的读,更要体现它的思辨性,不能为读而读。
2、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做到了,但是在有感情等技巧方面没有达到。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二、个性化吟诵
请大家自由地吟诵《少年中国说》,然后相互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译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4.教师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和学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己喝”,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个性化感悟
刚才大家诵读了《少年中国说》。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盼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第二课时
一、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1个大组。展开了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要能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或联系时代背景解读。有疑点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讨。
三、个性化论坛
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作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个性化论坛是自由表达、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