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发布者:兰影残月 时间:2023-6-10 08:45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肖邦故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字词

马厩jiù夙sù愿瘠jí薄缱绻qinqun天籁lài簌sù簌

命运多舛chun通衢qú大道玲珑剔tī透茕qióng茕孑jié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肖邦故园》,这依然是一篇表明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与前面两篇文章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不仅仅在于描写祖国、故乡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还探索了祖国、故乡与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找出重点词语。

明确:“简朴”“清寒”“简陋”

(2)“肖邦故园”是“简朴,清寒,简陋”的,难道肖邦故园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

明确:故园不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更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分析:作者通过联想和比喻,写出了肖邦故园的一花一草,在点燃音乐家创作灵感和火花过程中的作用,说明肖邦享誉世界作品,是与故园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故园美丽的自然景物,是他创作中不竭的清流和源泉之一。

……

总结:这篇文章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说明了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波澜,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

(4)这篇文章最华美的内容是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请从文章中找出来,说说不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春天:娇嫩温柔,轻盈明丽使人联想起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和轻盈的速奏。

夏天:成熟清丽,馥郁悠扬使人回忆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那宛如船歌的琶音,f小调叙事曲和悠扬的旋律、清丽的歌声。

秋天:欢快喜悦,忧伤郁闷使人理解了忧伤的鸣奏曲

冬天:纯白空旷,静寂孤独使人联想起当年肖邦银铃般的音乐……

总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自然景物,并把它们与肖邦音乐自然融合在一起,写得如诗如歌,令人陶醉。

四、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马厩jiù夙愿sù通衢大道qú茕茕孑立qióngjié瘠薄jíbó

缱绻qiǎnquǎn命运多舛chuǎn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lài簌簌sù

2.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的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影响

简朴小小圣地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清寒殿堂精神享受

简陋古迹斗争武器

摇篮最坚韧的纽带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

马厩夙愿瘠薄缱绻天籁簌簌命运多舛通衢大道玲珑剔透茕茕孑立

2.近义词

年轻年青留恋眷恋迷恋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四、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影响

简朴圣地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小小殿堂精神享受

清寒古迹斗争武器

简陋摇篮最坚韧的纽带

教后记: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肖邦故园》,教材的编写者将它归属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研习”。其最大特点是”以研习文”。文本研习不同于”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也不完全是”文学鉴赏”。文本研习需要探讨和鉴赏,要更多地着眼于”文本”中跟”语言”相关联的内容。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一般有三种基本定位:理解、审美和探究。本文主题明显,因而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应当更多地从”审美”层面去揣摩、感悟、思考和赏析,进行有效”研习”,从而真正把握”肖邦”、”故园”、”音乐”、”祖国”等诸多要素。

【学习流程】

一、走近肖邦

1.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或者推荐几位同学发言,但不要求讨论)。

2.教师简介音乐家肖邦(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简介内容,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感受美文

1.梳理思路:以肖邦的故园为切入点,以肖邦的音乐为主线,将人、物、事、景、情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2.整体感知:作者以对肖邦满怀敬意的笔调,介绍了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及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三、品味意蕴

1.叩问”故园”。问题(1):课文的题目是”肖邦故园”。那么”故园”究竟是指什么?(问题的题目用多媒体”有形呈现”。下同。)

a.答案猜想:①肖邦出生的小屋②热那佐瓦沃拉③华沙④波兰⑤精神栖息地⑥音乐

b.设计思考:此环节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并作一定的思考,要求学生回答时找出课文依据。估计学生回答较多会是①②两种(这两种合在一起当然也行),有部分学生会回答第④种。①②两种是”故园”的具体所指,就从此处入手赏析作品。

2.漫步”故园”。问题(2):肖邦故园(热那佐瓦沃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片断。

a.答案猜想:多数学生会找出教材第13页的一些片断,让学生读读,概括特点。也可能会有学生找出文章开头的一些片断。如果提到,也让学生说一说描写这里过去的热闹、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的作用。

b.设计思考: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具体而独特的”肖邦故园”的环境特点,尤其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优美景色,为进一步理解”故园”与音乐、祖国等更多的意义作认知铺垫。

3.留恋”故园”。问题(3):肖邦对热那佐瓦沃拉有什么样的情感?

a.答案猜想:可利用文中信息,譬如肖邦经常探望故里,譬如他去巴黎,要从首都到这里告别等。筛选并提取这些信息,再作必要的信息整合和语言加工进行回答。

b.设计思考: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细读”作品,揣摩语言和筛选重要信息。如能着重仔细阅读肖邦写给友人的信,从中感受他对故里(“故园的景色”)的热爱,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下一环节:情系”故园”(祖国)。

4.情系”故园”(祖国)(先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和讨论,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a.引导学生读教材第14页的一句话: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温馨提示:热那佐瓦沃拉的景色正是波兰乡村的景色,肖邦对故里的情感正是对波兰的情感。

b.让学生齐读教材第13页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一段。教师板书”蔚蓝”两字。温馨提示:蔚蓝的音乐,即肖邦音乐的重要特质。如条件许可,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配以肖邦的《夜曲》,以渲染情景,加深体悟。

c.肖邦对故园的情感。结合文段,结合肖邦的生平(再次呈现介绍肖邦的幻灯片)来体会这位伟大艺术家坎坷的人生和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d.”深度理解”:学生再次分别朗读反映肖邦故园(包括小屋、热那佐瓦沃拉、祖国)与他的音乐关系的语段,加深理解。问题(4):从全文看,肖邦音乐与”故园”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系?

a.答案猜想:肖邦的故园四季美景的朴素、淡雅、持久、深沉,激发了肖邦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赋予了肖邦创作的乐曲具有山水田园诗般风格。同时也表达了肖邦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

b.设计思考:这篇散文虽然大多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对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构成了这种双向交互的特殊意义。

这个过程中,还可用多媒体呈现肖邦的名言: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还可欣赏肖邦的《玛祖卡曲》,在音乐声中感受肖邦琴声中对祖国的爱。

四、探究精妙

1.升格”故园”(精神栖息地)。温馨提示:把”故园”提升到”精神栖息地”的高度来认识,估计学生会难以回答,因而不强求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或者不去强求学生赞同教师的理解。教师可以将这一环节作为一个能力提升,以小结的方式简单带过,可以结合肖邦要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的故事来增强感染力。

2.圣化”故园”(圣地)。问题(5):舒曼把肖邦的音乐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根据是什么?

a.答案猜想:历史上的’波兰民族一直是弱小的。但如此弱小的民族,却孕育了肖邦这样足以塑造波兰文化信心的民族精神支柱般的伟大艺术,”美好的音乐”也是极具战斗力的”斗争的武器”。

b.设计思考:此步骤以舒曼的比喻句入手,品析”肖邦之家”的作用。这个过程中,需要细读景色描写,概括景物特点,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肖邦情感的魅力、肖邦音乐的魅力。总之,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肖邦”的多种魅力。

3.在肖邦的音乐声中布置学生缓慢地齐读文章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问题(6):肖邦的生命早已终结,为什么第25段还说”只有他还住在这里”?

a.答案猜想:因为肖邦的灵魂永在,肖邦的音乐永在。肖邦的故园,是他成长的故园,是孕育了他的音乐的故园,是他灵魂最后归宿的故园,也是所有热爱音乐的人的故园,更是波兰人民的精神家园。

b.设计思考:这一环节在于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深层次地揭示肖邦、故园、肖邦音乐、祖国、精神等之间的密切关系。问题(7):在倒数第3、4段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a.答案猜想:主要运用形象的描写、丰富的联想、鲜明的比照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抒发了对肖邦及肖邦音乐的深深敬意、深切怀念和由衷赞美之情。

b.设计思考: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注重散文的”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这是阅读许多文学性较强的散文的关键之一,也是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的重要途径。

五、珍藏肖邦(小结)

同学们,历史永远不会黯淡那些对祖国怀有深沉之爱的不凡灵魂。肖邦因为音乐而伟大,也因为音乐而闪烁。今天学习了这篇《肖邦故园》,我们不但近距离地多角度地认识了肖邦,而且还漫游了那个风景迷人名闻遐迩的”肖邦故园”。当然,学习作品只是一个简短的过程,而感受肖邦却是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珍藏肖邦吧,为了灵魂的鲜活和精神的富有!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近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

2.欣赏文章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3.理解“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进而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那么,肖邦为什么如此地伟大呢?他的音乐为什么如此地受欢迎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好奇一起走进《肖邦故园》,或许能略见一斑吧。

二、景物——音乐欣赏

漫步故园。故园风光无限,这里我们主要欣赏作者匠心独运的故园的四季景色。

(一)请学生快速找出课文中描写的故园四季景色的段落。

明确:课文第7段和课文第21——27段。

(二)朗读,欣赏四季景色,并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四季景色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明确:

春天——柔嫩

夏天——悠扬、清丽

秋天——热烈而感伤(学生容易忽略“热烈”,教师提示“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

冬天——深沉、悠远

教师点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第20段的内容结合起来品读。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花园——音乐

春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宛如歌中的叠句;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无边的静寂。

把课文第21——27段和第7段结合起来,学生不难领会“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四季景色呢?第7段交代了四季景色的特点,课文第21——27段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细细描写四季之景,不是有重复啰嗦之嫌吗?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课文第21——27段尤其强调四季之景与音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为了告诉我们肖邦的音乐与这片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正如作者课文第8段第1句所说“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这片土地是肖邦音乐的创作源泉,她滋养了肖邦,滋养了肖邦音乐的民族精神。当然,这两处的四季之景写法上也正契合了音乐的重章叠唱之法。

(三)课文第24段开头“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是为什么呢?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这里的冬天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点拨:仔细看课文,冬天的景色,作者只具体写了两句话

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

难道白雪覆盖的房舍最美?难道花园的树木最美?好像都不是很能让人信服。那么请看作者连用了6个“没有”,既然是“没有”,那又有何美呢?关注三个“只有”。

只有无边的静寂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

只有音乐长存

第一,只有无边的`静寂——环境是静寂的;心境也是静寂的。

①“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引导学生注意前文第10段写给友人的信“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孤独、思念故园之苦。

②“只有无边的静寂”“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孤独、思念故园之苦。

第二,只有他还住在这里——已经逝世了一百多年的肖邦真的还住在这里吗?

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肖邦,人已经死了,但是他的精神还活着,因为他的音乐。

第三,只有音乐长存——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提到了肖邦音乐的影响呢?课文第14——19段写到:

①莫大的精神享受

②斗争的武器,“花丛中的大炮”

③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

小结:人因为音乐而长存;音乐源于故园,又因故园情怀而不朽;故园因人而永存。人、音乐和故园三者交融。作家在这里已不再是简单地写景了,而是将叙述的角度转向人的内心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和理解肖邦。在这里冬天的“最美”之景物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四季之景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情感之美、精神之美。当一切已成往事,只有音乐家的崇高人格永存,只有音乐家的精神长存,这才是作者所说的“最美”呀!

用心灵去感受。正如作者课文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同学们,你感受到了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吗?

三、感悟、升华

师生齐读课文第24——27段

艾青有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肖邦也有一句话“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我们欣赏四季之景,我们用心去领悟“这里最美的是冬天”,伴着肖邦的夜曲,我们带着对肖邦的了解,我们发现:故园,在这里,已不再是前文提到的简朴、清寒的小屋了,她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她是肖邦的心灵的栖息地,她是肖邦的精神家园。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