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发布者:骁果军III 时间:2023-5-28 16:32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

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l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 )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师总结,引读:这65年里,他南征北战,多少次死里逃生,读——

这65年里,他杀敌无数,九死一生,半夜里常常被恶梦惊醒,读——

这65年里,他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忍受着伤痛的折磨,读——

师: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这漫长的65年里,他孤身一人在外,你知道他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吗?(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师:让我们一起和老兵去经历他的心路历程,从十五岁离家开始,十五年过去了,他三十岁,应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三十盼归去。

又过了十年,他四十岁了,皱纹开始爬上了额头,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四十盼归去

又过了二十年,他已是六十岁了,头发开始花白,换今天,应该是退休的年纪了,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六十不得归

又过了十年,他已经七十岁了,背开始佝偻,腿脚已经不灵便,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七十不得归

哦,又过了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步履蹒跚,拄着拐杖,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板书:血雨腥风九死一生——战场上

2学习3——6行诗,体会老人希望落空后的心情

师: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收拾起行装,踏上归途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拿出笔写下来。他会想到谁?叫着亲人的名字写下来。汇报。

读: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板书:满怀希望急切回家——归途中

师:可是“乡里人”告诉他“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比一盆冷水当头扑下,在战场九死一生,跋涉千山万水回到家,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消息,此时老人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读:5、6行诗

板书:闻噩耗希望落空——遇乡人

3学习7——14句诗,体到老兵回家后彻底失望的心情

师:乡里人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家里人都死光了,此时他的心里还存着最后一线希望,当回到家时,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笔勾出来。

读7——10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生通过联想,想象老兵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和如今的满目荒凉相对比,体会老兵的痛苦)

师:曾经热闹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坟地、荒野,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早已物是人非,再读7——10句诗。

师:走了多少了路,这个筋疲力尽的老人,他多希望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啊。他只能——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做好了饭,却没有人一起分享——读“

读8——14句诗

板书:家破人亡绝望——回到家

师:作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可是呀,残酷的现实,让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读最后两句诗,他绝望地走出家门,站在门口老泪纵横。

再读全诗,体会老师的情感变化。总结全诗,请生总结

四联系大主题,

思考:在那样一个社会,只是老兵才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吗?

是谁造成了这样一幕幕人人间悲剧?

五改写本诗(改写提示:)

六拓展,课后阅读《三吏》《三别》

七练习题

教后记:这堂课,我被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束缚了。忘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条基本理念,总想让学生顺着自己既定的思路走。比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读之后已经能比较清楚地讲出来,对于诗句的含义不必再反反复复地说,而是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诗文的诵读上面。学生在读完第一、二句诗里,有学生谈到“这老头多么幸运,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却没有死,还活着回来”此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啊,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呀,可是请看诗的最后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回到家里他反而悲伤流泪,是为什么呢?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路引身了本文的重点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园沦为荒野,家中的亲人一一凋零的惨状。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乐府常识

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

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2、朗读诗歌正读音

3、理解字词

始:才

阿:语气词,无意义

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雉:野鸡

旅:野生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羹: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4、读诗歌解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二、品诗句,悟诗情

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什么会这样呢?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样的呢?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亲人亡)

(2)兔从狗窦入、旅谷旅葵。(家凄凉)

(3)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无依靠)

3、“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4、怎样理解:面对这一切,让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啊!——出门东向看”这一细节?

描写老兵们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揭主题、谈感想。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感受: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变已经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

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该诗。

2、积累古诗中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你们希望和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热情地呼吁吧:消除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题:反对战争,揭露黑暗。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乡,绝望地望着东方……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八旬老人凄凉、无助的形象。16行的诗句虽然容量大,但却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65年的苦苦思乡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难;多少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都尽在其中了……

二、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心灵的体验上,情感的体验上。本课在设计时,将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真正的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的的意蕴,去触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想像诗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内里世界。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4、背诵全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诗歌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提醒学生“阿”、“冢”、“窦”、“雉”、“葵”、“羹”、“贻”)

3、全班齐读

4、交流: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意:一个从军65年的老人回到家后,看到家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很悲哀!)

(三)细读文本,举象对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学生自读这四句诗,一边读一边“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学生可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乱窜,鸡在梁上乱飞,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上长满了野葵……)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凄凉、荒凉、冷清、形同废墟……)请你带上这种感觉,把你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读这四句诗)

(3)这就是我的家,我那无限凄凉的家,那形同废墟一般的家(音乐响起)全班再次齐读“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书:无限凄凉)

2、出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全班齐读,

(2)引导想像,再现往事

①教师:在那松柏林的深处,在那一个连个一个的坟墓中,静静躺着的人是谁啊?(我的亲人)他们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②我曾经和亲人、家人渡过一个怎么的时光呢?

3、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苦!!!(指名读出“苦”的感觉)

(2)这仅仅是饭菜的苦吗?(还是生活的苦,是失去亲人的苦,是无尽悲哀的苦……带着新的体会再读。板书:无尽悲哀)

在这65年中,难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难道我就不思念我的亲人吗?难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吗?

4、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指名读

(2)教师简介汉朝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师:在这65年间讲不完老人对家乡的思念,道不尽老人对亲人思念,他也想家啊,他想亲人啊,可是他能回得了家吗?(不行)他能去一眼自己挚爱的亲人吗?(不行)他甚至连写一封信回家都不行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板书:残酷的兵役(再指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在那个残酷的世道里,老人这样遭遇仅仅只是他一人吗?还有多少人连家都不能回了啊!还有多少人战死沙场,暴尸荒野啊……(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出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重点研读“东向看”

(2)老人流下的是怎么样的泪水?反复诵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结合板书小结:老人的泪水流不尽这无限的凄凉,流不尽这无尽的悲哀,流不尽这残酷的兵役。

(四)回归全文,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4

设计思想:

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三、探究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3、“松柏冢垒垒”说明了什么?“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几句诗,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明析深化: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小资料)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课堂练笔: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七、归纳总结: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八、作业: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教学评析:

1、对新课程理念,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的理解和把握都很到位。

2、教态亲切,教学民主,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情趣,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民主、快乐的气氛。

3、启发学生合作学习,仔细品味,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4、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尤其情感目标达成突出。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5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知道我们同学都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今天在这儿能展示一下吗?谁愿意背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最拿手的古诗?

你们背诵的大多是唐诗,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乐府诗?咱们以前学过乐府诗吗?(长歌行)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和乐而唱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师:十五岁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回家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汇报。正音。指名读诗。齐读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师: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师: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板书:八十始得归)他当了多少年的兵?(生:65年)。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他白天打仗,夜里肯定思念亲人。

师:哪些亲人?

师:在这长长的65年里,他是孤独的生活在血雨腥风中。多年来他从不知道家人的消息,却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亲人。今天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汇报)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

但是你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是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

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师: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

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声音里。

师: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师:他家中亲人可能有——他家的院子里可能有——

师:他家的屋子里可能有——他们在一起怎样的生活——

师: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男生读诗句)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女生读)

4、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会想做什么?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他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出示: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交流汇报】

师: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这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为数不少。想一想,在你们积累的古诗中,有哪些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6)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3.这是一首乐府诗,从内容来看,也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哪句话介绍了他悲苦的一生?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师:65年啊,是多长的时间呢?是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他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这样漫长的岁月,想一想,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2.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人民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许多人在忍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1.将《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