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策略】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三、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四、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五、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六、背诵
七、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____,
一岁一__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__,
春风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八、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战背;
齐背。
六、拓展
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
【教后反思】
孩子们比较喜欢第一首诗,第一首为五言诗,字面上就通俗易懂。而第二首字多,又难,内容羞涩难懂,只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种有趣的心里变化才能吸引住孩子,低段所学的古诗应该通俗易懂或带有趣味性才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xx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①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
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
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古诗两首》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 一 课 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 二 课 时
(学习《绝句》)
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秋天的焕然生机,再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3、培养孩子乐于背诵古诗,积淀经典文化底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自主认读生字条里的所有生字,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解决。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相听读。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6、扩词练习。
7、写字:
⑴分析字形,掌握规律。
⑵师范写“枝”“刘”,提醒此二字的第四笔均是“丶”。
⑶描红、临写,评出优秀。
二、朗读感悟
1、《赠刘景文》。
2、整体感知:
⑴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
⑵同桌之间听读。
⑶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之处?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配乐范读两首古诗,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生说说自己“听诗”的感受。
3、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韵律美。
4、配乐赛读、评读。
5、指导背诵。
四、实践活动
1、从两首诗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诗配画”活动。
2、开古诗朗诵会,每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一、导入
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相互解决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2、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⑴ 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⑴ 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⑵ 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4、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5、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他们的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生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如:
“庐”:我游过庐山,认识这个字。
“炉”:火炉,冬天我们家要生火炉。通过和“庐”比较,记住字音、字形及字义。
“吴”:我妈妈姓吴,口天吴。
3、个人情感体验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如:
“岭”:我喜欢“岭”字,因为山岭是我们的绿色屏障。
“疑”:我喜欢“疑”字,因为我喜欢质疑,老师经常夸奖我,说我是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
4、写字指导:
⑴ “我的发现”: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⑵示范讲解: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二、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初读:
⑴介绍诗人,激发读大诗人诗作的热情:
李白、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他们俩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你们读过他们的诗吗?还想读他们的作品吗?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⑵欣赏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感悟诗意: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本课两幅插图,感受大自然的美。
2、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李白看了庐山的瀑布,写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绝句》描写的是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周围美丽的景色。你们看了插图,读了古诗有什么感受,快说出来给同学听听。如:
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悟到庐山瀑布的壮观。通过看插图体会到云雾缭绕,瀑布像从天上流下来的一条河。读杜甫的《绝句》,感悟到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组成的春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注意不要要求太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3、合作学习,熟读古诗:
在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和交流。小组集体读古诗,为背诵做准备。
4、指名、全班齐读两首古诗。
5、进行朗读、背诵比赛:
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朗读古诗的比赛,评出优胜者,大家议一议,他们为什么获胜。
⑵自荐参加背诵比赛,并评出几名优秀者。
三、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四、实践活动
课外选一首古诗,自己读读背背。在班里开一次“古诗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外学到的古诗。
五、资料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在政治上也未能施展抱负。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前人编注的李白诗文集中,以清王琦所注《李太白诗集》较为详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前,居住长安近十年,抱负不能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反映了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及矛盾,多方面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古体、格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意境广阔,情感深沉。有《杜工部集》。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二、对话平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复习: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细读:
⑴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⑵指名读,读后评价。
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⑷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4、诵读:
⑴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⑵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⑶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5、写字:
⑴出示生字:
枫、于,学生认读,
⑵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⑶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
“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⑷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6、练习与拓展:
⑴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⑵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