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词义。
2、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3、培养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重点】
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难点】
培养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中国人是喜欢月亮的,特别是十五的圆月,因为圆月常常和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但并非事事可以圆满,穿越千年时空,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生发了别样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三、初读诗词,理解词义
1.请听名家朗读,并圈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注意划分朗读节奏。(听完后解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词作的情味。
3.小组合作,了解词作的大意,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精读诗词,体悟情感
1.齐读小序:从小序看这是个怎样的夜晚?词前写这个小序有什么作用?从小序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导入背景)
背景链接:
这首词作于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一求兄弟多多聚会。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其弟弟在数百里外的山东济南)。公元1076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兄弟分别已有七年。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中秋之夜词人有何表现呢?请再读全词(包含小序),圈画出体现词人行为的词语,并用四到六字词语加以概括。
提示:语言简洁,力求诗意。
中秋欢饮醉→把酒问青天→欲归又恐寒→人间弄清影→辗转却无眠→祈愿共婵娟。
3.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词人每个行为阶段的不同心境。
具体要求:每组任选一个阶段,参考示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词人心境。利用折线图,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合作讨论,老师引导作结。
高亢激昂—徘徊矛盾—通达热烈—抑郁惆怅—豁达通透—乐观超越。
4.词人出发点始于中秋夜怀念兄弟,终结点却达到了一个非常人能及的人生境界(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五、拓展延伸
和词人一样,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许多的不如意,学了这首词,你有哪些启发?
老师小结:如此优秀的作品,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诉尽它的美好,让我们用音乐再次演绎这首千古名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