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学设计

发布者:倚窗望月 时间:2023-3-17 00:19

《水》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教学设计

《水》教学设计1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水》,作家马朝虎在《水》一文中,以回忆的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特殊的图画,一群特殊的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出示: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指名两位读)

2、是啊,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水就是马朝虎的童年梦,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引说“缺水的地方”,水成了——。请我喝水,不如——,所以童年的我有个最大的期盼,谁知道?(雨天洗澡、)在炎炎的夏天希望——(勺水纳凉)

二、体悟水的珍贵

1、为什么下雨天和纳凉让我们如此期盼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去品读这段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中的画面。(生自由读书)

2、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请你有文中的词语来说,你会选择什么词?(欣喜、欢乐、痛快)

3、一场雨,让哪些人如此的痛快呢?雨中的人们是如何的兴奋和痛快?如果你再次走进这段文字,仔子细细地朗读,你会对雨中的这种兴奋和痛快感受得更深刻。(学生再次大声的读)(出示)

交流:

(1)“脱得光溜溜的”:

师:全身光溜溜的,这时,孩子们眼中只有……(生:水)心里面也只有……(水)

(2)“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读(示范)生读

师:会读书的孩子,不仅从文字中看到画面,还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雨中的孩子在叫什么?喊什么?(真痛快,下雨天终于来了,我终于洗到澡啦……)

提示:把你高兴的劲儿说出来。大声喊。

(3)我们一起把高兴的劲儿读出来(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4)你还从她朗读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痛快和兴奋?(生谈)

师:作者说“我们在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什么叫“尽情的享受”?(想怎样就怎样)

师:全身“脱的光溜溜的”叫……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就叫做……“仰起头大口地吃着来自空中的水”也叫做……

(5)引读:一场雨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引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6)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位老人他用枯瘦的手接着天空中的水,喃喃地说"终于下雨了") 我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姑娘,他正在洗去脸上积了多日的污垢,正在拢一拢秀发;我看到了一位小伙子,他光着上身,举着双臂,大声呼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你还看到了什么?(我还看到了树,正在咕咕地喝着水.我还看到牛羊们都跑出来,仰着头喝水)

(7)同学们,这不就是雨中的一场狂欢吗?干裂的土地,黝黑的身体,想啊,盼啊,什么时候能下场雨啊,你听,哗啦啦,下雨啦,让我们一起投入这欢快的雨中吧。(配乐朗读)

4、如果没有这样一天天的期盼,没有这样一日日的渴望,也就没有下雨天如此的痛快,这样的日子就象我们过节一样,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那么在炎炎的烈日中我们又期盼什么呢?(用一勺水冲凉)

(1)母亲的一勺水,到底给我们四兄弟带来什么不一样特殊的感受呢?读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听好要求,读出自己,想象文中人物的体会,第二争取读出问题就更好了,第三,做好批注。写在旁边。

(出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做好批注)

(2)这勺水到底给我们带来怎么样奇妙的感受呢?谁先来。(交流)

哪些同学对他这句话也有感受的?(每一寸皮肤都在渴望着水……)

这是何等的满足?还有,吗?

师:凉凉的风加上凉凉的`水,感觉好极了。

生:……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的水,母亲很节约水资源。

师:你感受到水的气息了吗?(感受到干渴)全身的毛孔都充满了对水的渴望。

生:母亲……“饿坏了。我感觉到我们对水的渴望不仅是渴,而且是饿。

师:(引读)

师:“饿“了,真的”饿“了,真的”饿“坏了。同学们,你们看,因为饿坏了,。才有了着期盼的眼神,因为饿坏了,才有了排队取水的耐心,才因为饿坏了,有了这一路挑水的艰辛,更有了雨天洗澡,勺水纳凉的舒心。水就象可爱的小精灵在逗弄着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再让我们轻轻读读这种饿坏的感觉!(配乐朗读)

师:其实这段话也打动了老师,瞧,老师把它改成了一首诗,想听听吗?(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觉?(水太珍贵了)

(3)一勺水令我们有了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虽然缺水,但他们却充满快乐、幸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幸福。再来读读冰心的小诗。你一定更有感悟。(配乐齐读)

(4)水是珍贵的,这与水有关的童年也是(引说)——珍贵的。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珍惜水,从我做起)

《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爱斯美拉达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理解在多角度对比中表现人性冲突的作用。

3、学会用迁移法辅助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感受爱斯美拉达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教学设想

《巴黎圣母院》是体现雨果浪漫主义特色的代表作品。《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教学时间,课前准备好相关预习材料。如何在文本研习中使学生体悟美的人性光辉,进而敬畏真、善、美,应当成为教学重点,鉴于理解上的难度,可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比较感性的材料进行情感上的迁移来把握。而理顺作者怎样展开情节,又是如何揭示真、善、美的,应是设置问题的目标取向。因此,我把知识迁移作为本课的教学策略,在问题的环扣设置上引领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去理解复杂的人性,进而感受人性美。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印发预习材料

1、雨果相关文学常识

2、《巴黎圣母院》简介

3、重点字词梳理

探究导入

针对下面情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午,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明确:一个人的冷漠行为可以促使一群人滑向自私的深潭;一个人的行动也可以唤醒一群人的善良和热情。冷漠和热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问题设置:

1、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也可以唤醒一群人的善良和热情,那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看本文是否有这样一个人也唤醒了周围人群的良知?又是通过什么行动来唤醒的?

明确:爱斯美拉达,通过送水给处在绝望中的伽西莫多。

2、爱斯美拉达是在什么情况下送水给伽西莫多喝?请你结合前文及课后注释简要说说。

明确:在受养父、副主教克罗德的指使,劫持爱斯美拉达的.伽西莫被人发现而受笞刑的情况下;在围观人群对伽西莫哄笑、咒骂、侮辱的情况下;在伽西莫多反抗无效及多次痛苦呼唤的情况下,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给伽西莫多送来了水。

3、围观的群众为什么嘲笑并侮辱伽西莫多?

明确:因为他丑陋、愚笨,地位低下,又聋又哑。也显示出围观群众的冷漠无情。

劫持爱斯美拉达。

4、文章多次出现“笑”字,内涵一样吗?请同学们在在默读中品味一下。

(1)群众的“笑”麻木而嘲讽的笑;

(2)伽西莫多的“笑”虔诚而崇敬的“笑”,在饱受笞刑之苦后,依然没有丧失人性,他依然用“微笑”迎接他所崇敬的神甫克洛德孚罗洛。

(3)爱斯梅拉达的“笑”善意而真诚的“笑”。在众人嘲笑、讽刺、打骂伽西莫多的刑台前,面对曾经劫持自己的坏蛋,爱斯梅拉达也没有丧失人性之美,她用真诚的“微笑”给伽西莫多喂水。她的微笑似乎是雨果对人性美的赞歌。

5、在虔诚和真诚的笑面前,我们更能感受“嘲讽”中丑的一面。“看客”身上体现出的人性丑陋,让我们想到鲁迅笔下也曾对“看客”进行过描绘,请你举个例子。(学生畅谈感受)

明确:

鲁迅在《示众》中对“看客”的描写:“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填满了。……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个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中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5、可怜的伽西莫多在痛苦地呻吟,麻木的围观群众在疯狂地叫骂,善良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牵者雪白的小山羊送来了救命的水。这是什么写法?(对比)请赏析文章中的多重对比,并分析作用。

⑴人物自身的对比(外表和内心):伽西莫多与克洛德,一个是丑的外表却有美的人性,一个道貌岸然却阴险狠毒。

⑵人物之间的对比: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两个人都有着美的内心,却一个外表奇丑无比,一个外表美若天仙;伽西莫多和克洛德,一个丑的外表蕴含着美的内心,一个道貌岸然却虚伪残忍;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两个人都有美的外衣,却一个有美的内心,一个有丑的内心。

作用:作者设置了这样多重的对比,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表现了人性中美与丑对立冲突的激烈,也表现了人性中美与丑的统一。

6、正因为如此,当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给伽西莫多送来了水,几近绝望的伽西莫多“滚出了一大颗眼泪”,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结合你的理解,想一想,伽西莫多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请前后四个同学小组讨论,并把你们的想法综合。

明确:

A、感激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水他喝,充满了无限感激。

B、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C、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

D、开心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被他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觉得异常的开心。

E、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不对,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

总结:残酷的笞刑没有使他流泪,群众的咒骂、侮辱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忘恩负义没有使他流泪……而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却让他流泪。与其说是“水”的珍贵,倒不如说是“一滴水”折射出的人性美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善良,不但拉回了围观人群的同情,也唤醒了伽西莫多已经几乎接近僵化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通过观众前后态度的转变展现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看到,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围观的人群起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又为这一动人的情景而欢呼。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起哄。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

课外延伸:

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特别的环境下所体现出的人性美,说出和大家分享。

举例:天津八马路附近,两名男青年不慎掉到河中,其中一名男青年离岸边比较近,另一名男青年离岸边稍远一些。这时,岸边一名男青年跑了过来,跳到河里救人。附近围观群众也纷纷找来绳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名落水男青年被救上岸。

教学反思: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爱斯美拉达”的人性光辉净化了学生的灵魂,也提高了学生的人生境界。从学生的探讨兴趣中,我看到了他们经过真、善、美洗涤的心灵。让我对成功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无须太多的花哨,能自然地引领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并且获得精神的畅游和情感的提升便成功了。

《水》教学设计3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近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

并记录。

检验方法

现象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师:生13的说法也不对。因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说法中,“氢和氧”是指氢元素和氧元素还是氢气和氧气,是不具体的,所以是不具体的说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才是正确的说法。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氢气和氧气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师:说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47页讨论题2: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生17:没有变化。

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2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师:说的都很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在化学的海洋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知识,请大家完成教材49页2、3、4题。

(说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学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学评价设计:

探究发现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过程,它可以是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可以是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可以是技工学习某种技巧的过程,可以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探究发现应分不同层次,主要是根据研究的主体(人)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科学实践能力高低,以及相关经验阅历的深浅而定。只要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水平上自己经过钻研学会了过去不曾会操作的方法、过程或技巧,都应属于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在同伴互助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都属于发现式学习。本案例在发现式学习上作了较好的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化学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好奇心紧紧抓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兴趣并设法论出个究竟,它会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或逼着学生去学作用大许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兴趣的起源。有了兴趣有时会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师用水受热有三态变化,水的化学式有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组成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然后设下悬念:“如果水中插入电极,情形是否与受热有所不同呢?”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语言虽然简单,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

知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即便产生了探究欲望,但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几步,并会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好的台阶逐渐蹦级。本案例中,老师巧妙的把实验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水的电离,第二步生成气体的检验。还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水中插入电极将如何?”“生成的气体不是水蒸气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见气体呢?”这种逐级递升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沿着老师设定的途径去操作。克服了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又引导他们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捷径,可谓提高了探究过程的高效性。

3、顺水推舟,促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常需要实验作依托,但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具体表面现象,正确结论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质内容,实验结果距绪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者有质的区别,如果仅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知识就没有被发现,也可谓是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分析实验结果。本案例中引导学生注意气体V正极:V负极=1:2,帮助学生猜想气体会不会是CO2、H2、O2等,最后让学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学生从宏观的体积的不同推论出微观上原子个数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称得上乘借东风、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点拨,诱导学生由结果上升理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很成熟,对概念等抽象问题认识较片面,这时就需教师适时搭设铺垫,诱发其抽象思维。本案例中教师能从能量角度、从元素组成角度、从微粒组成角度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飞跃式思维得出结论:2H2O2H2↑+O2↑同时还诱导学生认识到H2O通电生成H2和O2的过程中有分子结构的破坏及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学生经过教师的铺垫点拨,自己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最后才产生思维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一般方法。如果师生们长期坚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教学设计4

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知道了水是纯净物,而自然界中水都是混合物。因此想知道水有哪些净化方法。学生在前面以学习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沉淀、过滤、吸附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难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仪器药品

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1、陈述: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看一些关于水的图片;面对一瓶污浊的河水,这些浑浊的水可否饮用?为什么?

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入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陈述:浑浊的水要能饮用,我们就要经过处理让之变得清澈;所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净化方法。

3、提问:生活中浑浊的水我们在什么地方将之净化得到饮用的自来水?

学生回答:自来水厂

二、水的净化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

学生认真听讲,师生交流互动并回答问题。

学生做分组实验。

学生交流互动展示实验成果。

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过滤后的水会浑浊?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记录。

学生听讲、思考、记录。

1、引导观察学习: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图。

2、陈述: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净水方法“静置沉淀法”。

陈述:过滤的定义;实验室过滤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讲解: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习过滤的操作方法。

学生分组做过滤实验。

操作完毕后,学生评价交流。

请做的较好的一个实验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

讨论:若过滤后的水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

讲解: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哪些物品代替实验室的过滤器。

讲解: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颜色、异味等)

讲解: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用活性炭净水的过程。

3、思考:自然界的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之后变澄清了,这样的水是否是纯净物呢?

认识我们生活中饮用的自来水在自来水厂净化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引导,过渡到过滤操作的学习。

训练过滤操作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团队意识。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互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交流习惯,促进团队意识的发展。

分享成果。

辅导学习方法,理清思路,掌握好过滤的操作技能。

设疑,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反馈

课堂小结

课件呈现出生活中如何健康饮用水。

学生知识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

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学以致用,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水》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作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到知识的联结点?教师首先从生活中的饮用水导入,继而把学生置于厂对水的净化过程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勾当,强化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产生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及其简单的检验方法。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利用家用物品自行设计简易净水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造就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水,相识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爱护保重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化学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节课要重点练习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的分析】

[知识与技能]1.相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用肥皂水辨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过滤等实验操作的训练,提高学活泼手、观察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太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相识水净化的几种方法;创造条件,增加学活泼手练习的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化学对改善私生活的踊跃作用,造就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逐步树立爱护保重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事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过滤操作的原理及相干实验;

2.硬水和软水的判断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硬水的蒸馏

【教学筹办】

[仪器]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药匙、石棉网、导气嗓、试管、圆底烧瓶、胶塞、火酒灯、简易水过滤器

[药品]明矾、活性炭

[其它用品]浑浊的水、矿泉水、雨水、硬水、软水、滤纸、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勾当学生勾当设计意图

展示一杯,设问:盐城取水净化来历。学生回答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问: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哪些呢?

播放投影: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学生思考从生活走向化学

板书:一、自来水生产的首要流程:

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

加絮凝剂用活性炭

介绍盐城自来水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所用试药。学生观看投影,思考净化流程中每一步的意图复习水的几种净化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净化效果

现在有一杯浑浊的水,请你模仿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将其净化。学生思考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化学的神奇

板书:二、浑浊水的净化

学生实验:

实验1:将一杯浑浊的水分成三份,向其中的两份中加入3药匙明矾,搅拌后静置,并和未加明矾的浊水对比,观察现象,讨论加明矾的作用。根据实验陈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完成水的净化过程造就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播放过滤操作的装置图。

指导学生制作过滤器。

实验2:各组成员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进行过滤操作。

制作过滤器,过滤其中一份加明矾后的浊水(也可用自制的'简易净水器过滤)

造就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实验中,如果滤液出现浑浊,分析可能是啥子缘故原由造成的?怎么处理?

板书:2、过滤(一贴二低三靠)根据实验成败,讨论总结过滤实验需要注意的事变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造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啥子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思考、讨论,展示自制净水器,并相互评价使化学和生活精密联系,造就发散思维能力

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浑浊水和经过不同水平处理的水,有啥子不同?

小结:沉淀、过滤这两种方法首要祛除啥子样的杂质?并比较它们的净化水平。讨论、概括、小结造就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经过滤后的水能直接饮用吗?展示国家饮用水的规范。学生回答过渡到活性炭对水的净化

实验3:在一杯略呈红色的水中加入活性炭,搅拌,静置用活性炭给有色的水脱色体验活性炭对水的净化能力

多媒体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介绍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设疑:用活性炭进行过滤有啥子优点?

板书:三、吸附(除杂质、除异味、除色)

思考、讨论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组装简易水过滤器,把生活的体验用到化学学习上

比较课本上活性炭净水器装置与自制净水器的不同。哪个净化效果更好?

思考、回答造就学生设计实验中要考虑如何才气实现实验的最优化

设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净水器呢?学生思考回答让化学走向生活,体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化学"的特点

设问:家中的水壶长时间烧水后,内壁有啥子现象?

板书:三、硬水和软水学生回答并在老师的提示下解释其形成缘故原由,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问:如何检验硬水和软水?

实验4:把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和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贴相片比本人好看应的标签。学生检验硬水和软水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

设问:我们盐城的雨水、自来水,另有你们经常喝的矿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实验5:判断雨水、自来水、矿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学生通过实验回答体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设问: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贫苦?

设问:怎样使硬水软化?

补充:1.加入化学试药祛除硬水中的钙、镁离子;2、离子交换法。学生思考回答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设问:生活中用硬水好还是软水好呢?造就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四、蒸馏水的制取

设问:水壶盖上的蒸馏水是经历了哪些过程得到的?学生思考回答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造就学生的实验能力

演示: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原理及注意事变。

归纳蒸馏装置的注意点掌握蒸馏操作的要点

设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发生了啥子变化?为啥子简易装置中的导管要尽量长一点?

设疑:是否饮用越纯的水就越好?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学生思考回答。小组对比讨论各自的掉败和成功之处,做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思考:已知明矾溶液中含有K、Al3和SO42-,现欲探究明矾的净水原理,请问需要哪些试药?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造就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体式格局--归纳法和排除法

小结:水的几种净化方法可以使水得到不同水平净化;通过相识自来水制取过程,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思想。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尚存疑问,相互解答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教诲

思考:

一、通过今天的实验,你发现哪种方法对水的净化水平高?

二、在今天的实验过程中你另有啥子疑问吗?

三、我能行:熬的中药在倒出来的时候,总混有一些药渣,不便饮用,你有啥子好的办法?

四、通过本次实验,你有啥子启发?通过亲自实验,使学生爱护保重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增强她们的节水意识

《水》教学设计6

一.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是主要的,也应该是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出问题,读出感悟,读出自己的见解。

2.激发学生探讨本文的形象化说理特点,探讨本文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读出问题

通过阅读,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相互讨论、作答。

老师启发、引导、点拨。

预设问题:

①.“潮流不可阻挡”中的“潮流”指什么意义?(引出本文的时代背景)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这股潮流(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样是不可阻挡的)

b.下海潮:文人下海,官员下海

c.(还包括作者对这股潮流的感受)

从那些地方可以分析出这些信息?

结尾的日期、后面的故事情节、文中人物身份

(中国经济改革的时间表:

1979年以前:以计划经济为主,同年11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年:邓小平提出,应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1987年:十三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19xx年:邓小平,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一锤定音。同年的十四大,市场经济列入党纲。)

②.“存项”、“议价”、“提货单”等名词术语的含义。

存项:储存或余存的款项。

议价:买卖双方或同行业共同议定货品价格。

提货单:向货栈或仓库提取货物的依据。

③.“这里他虽然曾来旅游”这个句子是否有毛病?

这个句子应该再加一个“过”字

2.引导学生分析用典及其意义

本文涉及的典故有:

①.庄周梦蝶(曾经梦为蝴蝶,视金钱为粪土,视权贵如腐鼠的逍遥自在、洒脱不羁的庄周如今却迫于潮流,去挖塘养鱼,这是怎样一种讽刺呀!)

②.仓颉造字(这是为了渲染一种神话色彩和古老意味。)

③.濠梁观鱼(庄周养鱼是为了享受鱼的乐趣,暗示其失败)

④.涸辙之鲋(比喻那些生活艰难,充满忧郁和抱着期望的老百姓)

3.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探讨如下问题,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最后四段作如下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这样改动是可以的,“又走了十天十夜”与前文“走了十天十夜”相呼应,使文章显得前后连贯,浑然一体。“手续费每吨一元,共计一百元”也说明腐败之风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反腐败已成当务之急。引出:

①.本文的主旨。

显然,本文的主旨是讽刺当时商品流通领域那些: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是个体户和官倒暴富的时代;90年代早期是股市炒家暴富的时代;90年代后半期是房地产炒家暴富的时代。)

但是,保留原文有两个好处:A、体现杂文的文学性。本文是故事新编,与古事若即若离,才能妙趣横生,令人倾倒。如果删去,不免使人感到兴味大减。B、深化主题。典故中的“鲋鱼”似乎是比喻那些生活艰难,充满忧郁和满怀希望的广大老百姓。如果把这个典故删去,文章的主题就止于一般化的讽刺不正之风这样较浅的层次。

同时,本文也暗含有对庄周式的文人下海经商的嘲讽。(探讨庄周下海的原因及结果:a赶时代潮流。B专著《南华经》订数只有三本,一气之下弃文经商。C在濠梁领悟到鱼的乐趣,请注意是鱼的乐趣,难道你养鱼仅仅是为了享受鱼的乐趣吗?。D弃文经商,丢掉老本行,投身未知领域,且没有做热身运动。E他根本没有经商的才能嘛,天大旱,水十分紧俏,他庄周还要去养鱼,还买水,也不怕别人宰死自己。)

反面说明庄周“下海弃文经商、养鱼致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A、庄子家贫。《山木》篇说,“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又说他“衣弊履穿,贫也。”B、庄子乐水。他的《秋水》篇这样描绘:秋水适至,百川灌河。C、庄子知鱼。《秋水》篇也曾说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庄子持竿不顾”,再就是他曾濠梁观鱼,知道鱼的乐趣。他如果日进斗金,腰缠万贯,又何须挖塘买水呢?(可以补充牛津跳槽当铸币局局长一例)

②.寓言式杂文的特点。

杂文的特点:讽刺、幽默。没有辛辣的讽刺,就如同一杯温开水,不同不痒,那就不能称之为匕首、投枪。杂文篇幅短小,很难或者根本无法精雕细刻人物典型,只有借助幽默来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杂文是用文字构建的漫画。

寓言实际上是一种用做比喻的带有劝喻、讽刺和哲理的简短故事,它是通过浅显生动的情节来阐述哲理,寄予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思想内涵更为丰富。

借此喻彼,借古讽今,以浅喻深是寓言散文的特点。寓言和杂文这两者结合起来,既形象又尖锐,真是令人难忘。

这种寓言杂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不乏其例的。如《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等。到唐宋时代这种寓言杂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大家都熟悉的柳宗元的《三戒》,苏轼的《日喻》等等。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社会性,艺术上善于用传奇笔法作生动细致的描写,有浓厚的讽刺格调,形式活泼多样。

刘征先生有着深厚的古文修养,他继承这些寓言散文的优良传统,联系20世纪80年代末的社会实际写成了这篇富有时代色彩的寓言式杂文。此外,他写过的寓言式杂文还有《庄周和骷髅》等。鲁迅先生曾写出小说《故事新编》,其中有写庄子的《起死》一篇,庄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刘征先生的寓言杂文《庄周买水》中庄子形象也活龙活现。二者都寄寓了作者的讥讽和无奈。鲁迅先生的《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刘征先生的寓言杂文《庄周买水》也有一定的依据。如文中的“小伫濠梁之上领悟了鱼的乐趣”和结尾的“秋水时至”都本于《庄子·秋水》,而“躺在车辙里的一条小鱼”的求救本于《庄子·外物》。作者依据这些材料,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虚构成这篇寓言杂文《庄周买水》。

③.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

表现官倒的主题,有很多种类,可以是政论文,可以是新闻报道,也可以是文学作品。本文选择了寓言式杂文。它给我们读者带来了新鲜感,令人记忆犹新,印象非常深刻。我们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很多,比如上次我们的周记话题是“套子”,很多同学是以议论文的形式来阐述规矩的重要性,或论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套子太多,应该摒除这些。但是,也有同学以故事的形式,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把这一主题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读王斌同学的周记)。

同时介绍《红楼梦》的不同表现方式。

又比如说上周星期五中午放的课本剧《雷雨》,它最早的形式是话剧,后又改编成电影。

四.延伸训练: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

孔丘的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惟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掉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一)文章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象?

(二)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进行说理?请尝试说明。

《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设想】

1、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课文的教学内容,前面三篇课文写祖国山水的美丽,后一篇是写世界现代化的城市之美,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2、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三次游周庄”的语段,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特点;体味作者的感情及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

图一:对比的“威尼斯”与“周庄”——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图二:对比的“丽江”与“周庄”——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解说:)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街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2)、归纳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三)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采用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的层次和逻辑顺序,学生同桌(前后)两人一组相互从“试背”到“熟背”。

背诵层次示例:(以句号为单位)

A.第一层:第一二三句,交代第二次游历的时间、情景及描述阳光照耀下,斑斑积雪之时周庄古镇的“水”(雪)之“色”(雪之白与古镇之古“黑”)

B.第二层:第四五句,描述“阳光下,积雪融化之时周庄古镇的“水”之“声”(滴水之声与流水之声的重叠)

(四)、作业布置:

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后一齐背诵。

(二)、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提问: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要求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平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

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三)、品读散文语言。

1、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2、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四)、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仿照课文“第三次游周庄、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及所用“移步换景”或“定点写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作一篇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景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结构内容: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写作特色: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语言清新优美

比喻生动贴切

《水》教学设计8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找宝藏,不过寻找宝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咱们得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获取到有用的信息,才能最终获得宝藏哦!有没有信心克服所有的难关?

下面进入第一关:请你从这幅图中找到我们生活的地球。

请一个学生指出地球,并向大家介绍是怎么判断那个是我们的地球的。

地球上71%的面积是由海洋覆盖,从太空中看起来,地球就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所以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说我们的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

第二关:请你们观察图片,谁能说说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人的身体中,约有70%的成分是水。水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人类生活离不开水。

二、观察比较,认识水的特征

1、从前面两关中,大家应该已经猜到,我们今天要找的宝藏与我们的水有关。我们每天都要喝水、用水,相信大家对水都不陌生,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水有哪些了解?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看来大家对水的了解还是挺多的,我这里有3瓶不同的液体,其中只有一瓶是水,先说说我们可以用到哪些观察方法去将它找出来?学生说,教师补充:

a.用眼睛看;观察他们的颜色、透明度。

b.用手摸:用筷子蘸一滴液体,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c.用鼻子闻:不能直接闻,要用手扇一扇,使气味散发出来。

d.尝?提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尝”的方式

2、方法都掌握了,你们都迫不及待的想动手操作了吧?可是我想知道你们打算怎样小组合作呢?

请一个学生简单回答,教师补充注意事项:

从1号瓶开始观察,观察时,组内每个学生都要看、闻、摸之后,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再观察2号瓶、3号瓶。

3、那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将我们的水找出来吧。观察过程中,要将你的发现和你的队友好好交流哦!

学生合作观察,找出水。

3、总结交流

a、表扬几个做得好的小组:动作快、记录好、实验过程小组配合默契…

b、小组汇报:你们判断找出哪一瓶是水?为什么另外两瓶不是水?

1号瓶: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粘稠

2号瓶:有酸味

C、总结并板书水的特点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清爽不粘稠

三、观察比较液体和固体的区别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物体的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请大家思考:水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思考讨论水的形状

出示一瓶水,请你们说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这个形状的容器的图片,请你将它的形状画进去。贴上预备好的形状贴。

将它倒入另外一种形状的容器中。说说,现在水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这个形状的容器的图片,请另外一个同学将它的形状画进去。贴上形状贴。

为什么放入3个不同的容器中,形状不一样呢?

第四关:请将工具箱中的水、洗发液和小木块分别放入3个不同形状的空的容器里观察。(注意不要撒出来了!)仔细观察他们进入容器的方式和进入容器后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单中。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和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液体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总结板书水的特点:所以水是能够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

请欣赏各种形状和流动的水。

四、拓展与延伸:水是我们人类最珍贵的宝藏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的棒,恭喜大家成功的获得了我们今天要找的宝藏,那就是关于水的特点。对我们人类来说,水是最珍贵的宝藏。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认真观看下面的图片。(介绍地球水资源紧缺的图片。)

总结:地球上水资源较多,但是真正能被我们所用的水是非常少的。希望大家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保护水资源。

《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定的装置,用流水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小组分工、合作,用画图、文字、口述等形式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并利用剪刀、塑料瓶等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钟,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提出改进建议。

3、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

用画图、文字、口述等形式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并利用剪刀、塑料瓶等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钟。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自制水中的不足,并做出改进方案。教学准备:

美工刀、两个塑料瓶、秒表、笔、纸胶和、纸条尺、输液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古代水钟图片)这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设计出来的水钟,它分为哪两种类型呢?(受水型和泄水型)大家仔细比较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有什么区别呢?(泄水型刻度在容器上,受水型水钟刻度在盛液杯上。)师总结:哦,意思就是泄水型水钟是水流出多少来计量时间,刻度就在容器上面;而受水型水钟是根据盛液杯中接多少水来计量时间,刻度是在盛液杯上。(课件出示)

我们简单了解了古代的水钟,孩子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够计时的水钟?(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设计制作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简易水钟。(板书我的水钟)

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两大小、粗细相同的透明饮料瓶,我们用它们来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老师今天还准备的材料有水,可粘贴的纸条,工具有剪刀、大头针、秒表、笔、帕子、废液缸。(边说边展示板书材料与工具)他们是用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6页,给大家2分钟读书。看书的时候可别忽略书上的一句话一个图片,在读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以图文的形式拿出你们组的设计方案。

1、你们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是受水型还是泄水型的。

2、我们怎样来控制水流的速度;

3、我们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标在哪个位置,需要哪些工具。(课件出示。)

师:(老师观察到孩子们已经设计好了)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方案。在说方案的时候请按照老师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说,说清楚。最好用书中的原话,别的小组的同学竖起小耳朵看看他们小组的设计方案有不准确的`地方吗?当他发表完意见的时候补充。(板书设计方案)

生:我们小组是制作一个受水型水钟。首先用剪刀把两个塑料瓶剪开,一个留下下部,而另一个留下上部,并把瓶盖钻一个小孔。师:孔的大小要合适,太大水流太快,太小水流太慢,都不利于计时。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帮大家选出了合适的钻孔工具(出示工具并示范),然后呢?生:把两个瓶子组装起来,用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10分钟的时间刻度。师:回答的非常好,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生:在标出时间刻度时我们用可以粘贴的纸条贴在瓶子上,在瓶子形状一致的地方标上0min,当水位到达0min时计时。

师:回答的相当好,老师这里来说说如何使用秒表,左边清零,右边计时开始,再按一下暂停(边说边示范)那请问我们的纸条尺用来干什么呢?(手中拿出纸条尺)

生:用来量出1min水位高度,5min水位高度,根据水位高度推算1—10min的水位高度。(师复述,并演示)

师:哦,这是第一小组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方案吗?说出与第一小组的不同。

生:我们小组制作的是泄水型的水钟,与第一小组不同的是在标出时间刻度的是在装置的上半部标出水流出时的水位。

师:大家的方案都非常棒!还有不同的方案吗?(没有)那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着ppt巩固一下制作水钟的步骤。生:

1、将两个塑料瓶如图一样分割开。

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

3、如图一样将塑料瓶组装起来。

4、标出时间刻度。

师:好了,同学们在按照设计方案制作水钟前,组长请分工1号同学剪饮料瓶

2号同学钻小孔,3号同学粘纸条,4号同学稳定水钟,5号同学画刻度,6号同学计时,7号8号同学推算时间刻度。当然,请大家齐读ppt上温馨提示。

生:

1、在剪塑料瓶的同时钻小孔,针尖锋利,注意安全。

2、计时前粘好画刻度线纸条,并标上0刻度。

3、擦干塑料瓶上的水。

4、计时同学与画刻度线同学互相配合。

5、扶住水钟,不要让水钟倒掉。

6、废料放入废液缸中。

7、水不小心洒了用帕子擦干。

现在请领料员前来领取材料与工具。开始制作水钟。 (师分组指导实验)

各小组都把自己的水钟做好了,那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计时更准确呢?首先我们来计时3分钟,开始,时间到,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生1:3分钟过后水以经超过3分钟的刻度一点点。那我们来看看4分钟呢?生2:差不多。我们再看看7分钟?

生:差一点没到7分钟的刻度。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设计的水钟不能准确计时。

师: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水钟准确计时呢?

生:水在慢慢减少,水流速度变慢,容器的形状也有影响……(ppt出示)师小结:通过同学们实际操作,发现了我们设计的水钟存在了很多问题,如果水的流速不变的话,我们的水钟是不是更准确啊!那如何解决呢?(板书改进方案)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们观察过医院的输液装置吗,(ppt出示图片)它就能使我们输的液滴匀速的流入人体内老师这里带来了与之类似的装置。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速度是不是均匀的呢(出示装置),我们一起来观察30秒,1分钟的水位。大家看是不是水位差不变。(是的)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加上这个装置改进自己的水钟,看看老师是如何安装的滴漏装置的(示范),现在组长就领取装置,改进自己的水钟)有时间的话总结:通过我们的改进,我们的水钟变得更精确了,但我们每个小组制作的水钟都有不足,每个小组进一步改进,制作出更美观准确计时的有创意的水钟。下节课汇报。板书设计

4我的水钟材料与工具

设计方案

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改进方案

《水》教学设计10

教材理解:根据科学课教师用书的《概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比较、估计、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前面学生已经知道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性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应用这一性质自己想办法来比较水的多少,丰富关于这一性质的体验。比较水的多少是手段,认识水的这一性质才是目的。

材料准备: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如球、正立方体)2个;大小相近而形状迥异的物体(如形状差别很大的石块)2个;塑料瓶若干套(每套3个,大小、形状均有明显差别,);塑料杯、塑料瓶若干(各有若干套大小、形状均相同。塑料瓶可割去小瓶口,成直柱形容器);直尺、量杯、量筒。

教学过程:

一、 引入研究课题,进行比较固态物体大小的体验:

1.出示两个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

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发现它们的不同的地方时,你是怎样想的?

2. 出示两个大小相近而形状迥异的物体:

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它们哪个大些、哪个小些?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 出示3个装水的塑料瓶(水量相近,但水面高低不同):

请你们研究一下,哪个瓶里的水多,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比较水的多少,需要对长、宽、高三个维度同时考虑,显然仅仅靠目测是不可能的,这就引起了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使其中两个维度转化成相同的状况,这样,只要考虑一个维度就可以比较了。这就需要用上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性质了。)

(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研究整理汇报内容)

三、 讨论:要确切知道各瓶水的多少,你们想用什么办法,需要哪些材料。

四、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五、 汇报实验结果,着重说明:

1。操作过程和方法;

2.为什么要这样做。

六、 把原来装水的三个瓶子和实验中用的瓶子比较,讨论:

1。两组瓶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为什么后一组材料能确切地比较出水的多少;

3. 如果是两块大石头,能用这个办法比较吗?为什么?

(这个比较是重点。第一个问题是从瓶子的形状来看装在瓶子里的水的形

状;第二个问题是了解改变水的形状,转化其中两个维度,使它变成底面积相等的形状而便于比较;第三个问题是和没有这个性质的固态物体对比,加深对这个性质应用的认识。学生叙述的时候,表达不能要求太严格,意思说清楚就行了。)

七、 介绍量筒,测量出各瓶里水多少的准确数据,考虑:为什么它能起这样的作用。

八、 想办法用量筒比较两个不同形状的固态物体的大小。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不可能直接把固体放在量筒里比较,而要借助于

水,把固态物体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来比较,这也是水的这个性质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经过尝试去找办法。)

九、小结:从具体的依据中,你有什么收获?

《水》教学设计11

本课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设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心意,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上它的人们的心中,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绚纤等生字和课文中琴弦、裹着、草如茵、掬一捧、应和、袅袅炊烟等词语。并能理解课文中绚丽、催促、草如茵、纤细、应和、竖琴、沉醉、柳如眉等词语。

2、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

3、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赤子之情。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段,并能体会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结合平时学生作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的毛病,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既能使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语流、语感能力。

教具准备:

乡村生活、生产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老师带你们看了一次春潮,现在耳边好象还响着轰隆隆的春潮声。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到那里,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学习生字:(辨析字音、字形)

绚 绚 弦 纤 和(多音字) 袅 茵 掬 裹(衷) 淌(躺) 犁(梨) 瓣(辩)

4、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6、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四、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选择自己理解了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1、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自己认为能读得最好的段落。

2、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比较好读?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如果没有明显的错误,就不要否定学生或幼稚或离谱的回答,因为这是孩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即使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要重在适当引导,而不是强调唯一答案。也可以就此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完整、准确地表达。)

二、学习课文:

1、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2、课件展示。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樱花酒窝(比喻)

4、分男、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5、小组自学: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哪些不同的音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照出了什么美景?

6、教师提问:

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把波纹比喻成琴弦,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方法,把柳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花瓣)

7、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联系上文,思考:为什么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因为桃花水与农村生产息息相关,所以比

金子还贵,因为它纯净透明,所以比银子还亮。)

(三月桃花水让所有见过它的人深深地陶醉,掬一捧,品一口,就好像美妙无比的桃花水流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永远铭记。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深情赞美和无比热爱。)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思考:读《三月桃花水》和读《春潮》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

1、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写一写四季之一的自然景观,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也可安排在课后进行)。

2、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形近字组词:

梨 鞠 纤 瓣 鸟 裹 琴

犁 掬 迁 辩 袅 衷 铃

辫 衰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什么声音?

竖琴

沉醉

什么光芒?

明镜

教学反思: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

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读。另外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在预习中,在朗读中,在小组活动中,在各个思考问题的设置和回答的过程中,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串讲课文,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更能真切的与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水》教学设计12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的'小诗,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如:《梓童山的传说》等。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五音戏,并介绍五音戏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水》教学设计13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还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美文佳作都具有极强的意境美,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来体验的。都知道,想象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语感,而且还要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于是,在《三月桃花水》第二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此环节中挖掘现教材中隐藏着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内容与学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春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阐明(三维)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纤细”“催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真切的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春水的可贵,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

2、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读起来琅琅上口,。

所以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贯穿课堂始终,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的指导丰富多彩。如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读。另外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让学生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

教学媒体:制作多媒体课件、音乐、各种水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美

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印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

二、自读课文,选择美

1、请大家先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然后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段,仔细地读,认真地去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

三、精读悟情、感受美

(一)水声如音乐

1、(师出示课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表苗谈心”

a、引导:“纤细”这个词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换进去读读这句话。

b、情景对话:三月桃花水这么轻言细语的`,是在跟谁谈心呢?谁愿意来当麦苗?邀请你最要好的朋友扮演三月桃花水,在这美丽的春季里,你们会谈些什么呢?

c、指导朗读: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谁还想把这种感受带给同学们。

(3)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往上犁播种啊!

a、理解“催促”:“催促”这个词咱们平时经常用到,谁能用它说句话?

b、学生回答后,师小结:那“催促”的意思一定是很急很急吧。如果你们是三月的桃花水,你们会用怎样的神情,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去催促农家人呢?

c、师引导:听得出,你特别的着急,谁能让我们从你的表情和动作中看见你的着急。

d、指导朗读:有了这样的体会,咱们班的男同学,同三月桃花水一起去催催农家人。

2、有了刚才的理解,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体会,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自由读一两钟后,点一名学生读。

3、师课件配乐范读。(播放课件)

4、学生齐读。

5、师小结:你们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水流的声音竟如此美妙,在作者刘湛秋爷爷听来,它像浪花敲打着鼓点、像什么、像什么、像……、像……

6、学生边听边看联想。

在我们的耳中,它还像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去聆听,去想象,去感受,看谁的联想最丰富?(播放课件)

7、师评价:

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我听懂了,这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原来是大自然一种最质朴的语言,你们跟作者刘湛爷爷一样,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8、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与这段话相关的句子,并理解所找出的句子与这段话在结构上的关系后,师生合作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

(二)水清如明镜

过渡:三月桃花水听着悦耳,读着悦心,那么看着会更觉得悦目。这一个部分,老师相信同学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学完成,请同学们按照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自由地把这一个部分学一学,开始你们的学习之旅吧!

1、学生自学,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汇报自己的自学成果?

3、引读。三月桃花水是一面明镜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看见……看见……看见……看见……

4、(播放音乐)除了文中的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5、一齐美美地读读这段话。

(三)赞美三月桃花水

1、我们读了这样美的课文,欣赏着这样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些什么呢?(板书:陶醉)

2、你们跟刘湛秋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这样悦耳的声音,这样多姿的身影,怎能不叫人沉醉。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学生齐读。(出示课文7、8、9自然段)

3、读着读着,有些地方会让我们有了新的发现,也可能会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来解决。

4、分享与解决。

重点指导理解“比金了还贵啊,三月桃花水”和“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1、同学们,作者刘湛秋爷爷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看到的美、听到的美、想到的美,此时此刻,在我们心中,三月桃花水已不再是水,它还是……还是……还是……还是……让我们也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你心中的三月桃花水,比如朗诵、创纺诗歌、表演、唱歌、绘画等等。

2、学生小组全作自由准备后展示。

3、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师生配乐读诗。

五、课堂小结,总结美

1、这就是叫人迷人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

2、段暂的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可美丽的三月的桃花水将永远地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水声如音乐

陶醉

水清如明镜

《水》教学设计14

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成。 [板书]:

二、水的组成

[实验]:演示实验3—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总结板书]: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实验3—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总结板书]:

(二)验证实验

现象:

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复燃。

1、正极产生氧气;

结论:2、负极产生氢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通电

方程式:水——→氢气+氧气

[讲述]:通过刚才我们电解水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水的化学式。在科学研究中确定某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需要通过精密的实验和准确的计算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计算来确定水的化学式。

[板书]: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氢气的密度为O。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l;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2×0.089):(1×1.429)=1:8

则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1 8:= 1:2 1 16

总结:水分子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1,水的化学式为H2O。

[讲解]:水在通电条件下.一个水分子首先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于再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同样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气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气分子聚集成氧气。

[副板书]: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讲述]:所以水电解的反应用化学式表示为:

[板书]:通电

H2O ——→ H2↑ + O2↑

[讲解]:这个反应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练习]:第49页第l题。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的确定。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水》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2、领悟这篇寓言式杂文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涵的道理。

德育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理解杂文的寓意。

[教学难点]

1、理解结尾甘霖欲降、庄周击桶而歌的深意。

[教学方法]

1、复述法。感知寓言的故事情节。

2、讨论点拨法。通过合作研讨理解本文的寓意。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杂文善于用形象化的方法来说理。设喻、类比、讲故事、成语典故等都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以便于读者接受。这正是杂文说理的一大特点。

二、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三、预习检查,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完成板书。

四、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买水者:庄周(学者、商人)

卖水者:海神若、河伯女秘书、濠梁吴主任(官商)

五、讨论分析本文主旨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些变化源于利益驱动往往不成熟,甚至有些盲目、扭曲,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危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庄周被迫弃文从商、庄周买水几经辗转受尽劳苦、东海波臣受渴濒死等等情节,都暗示着这一切。

六、联系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乱涨价、乱收费的例子吗?请举例说明,并谈谈其危害性。

七、课堂小结

杂文是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家族中,各家各户往往各有特点。本文就属于荒诞古怪有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作者熔荒诞、正经于一炉,化历史、现实为一体,揭示了社会转型初期在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之下,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生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以权谋私,唯利是图的思想倾向,呼唤理性的到来。文章说理形象而深刻,想象巧妙而合理,语言幽默含蓄不乏讽刺色彩,是杂文园地的一朵奇葩。

八、布置作业

1、大胆想象,改写结尾,加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2、阅读读本中《二诸葛状告赵树理》一文,想想这篇文章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完成拓展阅读题。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

孔丘的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惟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掉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3、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

1、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

2、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3、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