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
一、 “花”字导入
板题:花。看到这个字大家都想到了什么,或是想说些什么?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事物有许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花”也是我们今天课题中的关键字,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些更关键的字组成了今天的课题。课件出示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词,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是较常见的?哪些是赏心悦目很特别地?还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
三、了解背景抓出文眼
1、简单介绍写作的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印度学研究大家。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经清华大学的推荐,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哥廷根,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这十年,用季老的话来说:是自己人生地转折点。所以季羡林先生也称德国的哥廷根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2、抓出文眼
季老重返哥廷根以后当人们问哥廷根有什么变化时,李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看看书,不变的“美丽”是指什么呢?板书:不变的美丽
四、深入理解两种美丽
抓住花的'美丽和人内心的美丽来深入探究
(一)花的。美丽、街景的美丽
1.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哥廷根花的美丽?找出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2.电脑出示两个句子
⑴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读这两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了美丽?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自己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想象花的美。再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这种美丽。练读、个别读、示范读。最后两个词语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4.老师导语:读得很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哥廷根的街景吧!边看边找找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词语。
老师解说词:这里的花太多了,像花的海洋。五颜六色娇艳的鲜花彼此连着、挤着、压着,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们每天都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街道两旁竞相怒放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否让我们觉得赏心悦目呢?能否带着这种美好地感觉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二)德国人内心的分享、互惠思想
1.回到板书上,“不变的美丽”其中包含着花,还包含了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引导:这种街道上的美丽表面上看是因花而美,其中折射出来的是——人内心的美丽。板书:心
2.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人美丽的内心。
(1)街道的美丽是因为德国人怎么做的?(抓住“都、家家户户、莞尔一笑”来分析理解。)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想想他们是怎么摆放花盆的。花的脊背是什么样的?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德国人有这样的想法吗?
(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引起深思。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一种思想境界,联系上文那么是什么思想呢?(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先生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么值得好好体味,那么我就来细细思考一下。
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老师点评:这就是中国人讲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有了我为人人的实际行动,才能出现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是一朵“我为人人”绽放美丽的花时,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六、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
老师小结:(板书)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再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老先生思绪万千,所以他做了一个梦,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美梦啊,课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再返哥廷根》一文,你就会找到答案。
七、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不变的美丽
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5课。
【单元教学目标】
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求学于歌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
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觉有亵渎之嫌。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语言比较质朴易懂,其中又蕴含博大而精深之理。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道理
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了作者在德国看到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许许多多别人家种的花,因而到处都是绮丽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本文文字简练,语言比较朴实。其中也有一些学生需要理解或者深究的词语。
词义较难理解的是“莞尔一笑”我想可以在课堂上当场找出不理解的字“莞”查字典理解是形容微笑。再连字成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我认为女房东这样的微笑很有深意。一是作者发现花是给别人看的,女房东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女房东为自己的民族人人都有的分享的意识而自豪的笑、快乐的笑。
需要深究的词语“应接不暇”以前学过,所以在这里主要回顾“暇”的意思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指空闲,强调这个字是日字旁。继而深究什么事物使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相机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成一团,和“团”字同义。这个词语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姹──美丽;嫣──娇艳。这个词语专门形容花儿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娇艳绚丽。理解完这两个词语就请学生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观,再出示德国的实景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的形容,其中用上“应接不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几个词语。
“耐人寻味”:耐──经得起;寻味──探索体味、体会、品味其中的含义。这个词语说明德国人这种行为经得起人们去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反复体味。那么可以问问学生:你体味到了什么呢?
本课有一些需要深刻理解的句子:
1、“……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略讲)
这两句话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栽在屋外,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深挖)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句义。“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 “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助人为乐,我为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做好事其实就是报恩。一个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总会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关爱。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会受到来自医生、护士、父母、兄弟、姐妹、左邻右舍、老师、同学、同事、互不相识的人的关爱。传统美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为人人。助人是无私的,他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你的精神升华,更使你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其结果不是人人为我吗,这个因果关系连小孩子都能推导出来,所以我说我为人人是因,人人为我是果。如果你想获得,必先付出,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在课后拓展中可以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举出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深挖)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略讲)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生活的经历、时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师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资料的讲述以及图片的对比。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给我们两个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读写结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
(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
(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有疑才有此环节。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课后反思】
1、学生在录像课中比较紧张,所以在朗读时放不开,影响了课堂气氛。
调整策略:
功夫还是在平时,所以应该加强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增加课堂朗读学生。
2、学生举手的方式是一大特色。需要继续发扬。
3、学生在发言时缺乏温情的衔接,流于常态。
调整策略:
最近我班在训练学生发言时的温情衔接。但是因为训练还不够,所以今后需要加强训练。
4、学生思维较活跃,对课题的质疑多元化。这也是因为教师没有事先给学生做铺垫的真实反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设计理念: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让学生在旅程中产生问题,选择季老学生最后发出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了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从中达到点化本文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试图做到用一个中心问题的解决,使得其他疑难都迎刃而解。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短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质疑,理解“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什么。
3、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季羡林爷爷的插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位老爷爷是谁吗?在上学期学习过的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里,我们认识了知识渊博的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这位国学大师早年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十载,他把德国哥廷根视为他的第二个故乡。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板书:板书,读课题。
这节课呢,就让我们跟着季羡林爷爷去德国哥廷根城市去游览一番吧,那么在出发前,同学们想了解德国的哪方面内容,
(预设:想了解哥廷根这个城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当地的人们有什么风土人情。)
2、那好吧,看看我们这次去到德国,能不能了解得到同学们想知道的内容呢?
(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到新学的知识,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先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所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3)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5)
1.同学们把生字词读准了,让我们小组内再读一次课文,看看你能从中了解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里的确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可是在读课文的时候,能抓住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提出你的疑问吗?
4、学生质疑:
预设:
1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刚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前,不是最想了解德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吗?就让我们先解决这“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这个问题吧。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下文打下了铺垫。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应具备质疑问难的能力,故为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就文本内容提问,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通过梳理,达成以上四个问题的共识。找到本课的中心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研读课文,突破重点(20)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奇丽的景色(15)
1、学生汇报交流。(6)
预设:(1)学生回答景色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在回答时,师引导抓住“任何”、“家家户户” 来体会花的多,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花的颜色鲜艳,一簇簇的情景。在朗读方面引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2)学生回答: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在学生谈理由时,引导学生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中体会花的多与美,从“如入山阴道上”用生活体验感受到舒服的意境。在朗读方面仍要读出赞美之情舒适的感觉。)
2、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配乐)请一生来读这两个句子,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5)
3、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生齐读)(1)
(二)独特的民族(8)
预设1:生回答:“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强调了他们养花给别人看,并不是不喜欢看。通过中国人养花的目的与之对比,突出德国的奇特。另外,要感受得到作者当时看到这情景时感到吃惊,不理解的心情。让学生突出吃惊的感情。)
预设2:生:我从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通过抓住“脊梁”一词,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并领会该词的意思。)
预设3:生:从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受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此处抓住“多次”一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预设4:生:从“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抓住“莞尔一笑”可以看出女房东很自然地说这句话,说明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从中可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
2、季老先生在德国所看到的这些情景真令他不理解啊,让我们把心中的疑问与不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出示第二自然段,请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带问题找答案,找出相关句子,通过抓住词、句来品味,通过角色的.体验,情境的想象,和活跃的思考来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在学文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用感情读的形式来表现对文本的参透。)
六、联系思考,点明中心(4)
1、他们这样一种养花的风俗可真耐人寻味啊,从中,德国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2、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句子。(理解“耐人寻味”,联系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赞美德国人,引读该句段。
(设计意图:因前面对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体会,本文的中心已昭然若揭,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攻破。)
七、引读课文,感悟中心(2)
1、师引读:我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正是有了“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人人为我”这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但为了更深化感悟,使学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认为读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使最后的一次读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更深入文本。)
八、自然过渡,存疑结题(1)
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提的疑问,解决掉的我们把他画去。
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去回到旧地,德国人的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美丽景色有没有改变呢?季老先生仿佛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已然质疑,中间已然释疑,但因为时间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过渡。)
九、作业设计:
1、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连起来写一段话。
2、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理解“应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3)指导朗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 奇
花团锦簇 丽 特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的 的 我为人人
景 民
色 族
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以小见大
暇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6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花吗?花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它瑰丽无比,花香四溢!所以很多民族都爱花,德国就是爱花的民族,这个民族爱花与众不同!今天让我们跟随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一同走进20世纪的德国,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季羡林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爱花、爱美)齐读课文第一段。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十年,对这个爱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
三、精读感悟
1、精读“初到德国”
(1)德国养花与众不同,作者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请看大屏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国人养花的地点和目的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
(2)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①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屋里 花的脊梁)他们这样养花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②真是这样吗?季羡林爷爷对德国人这样养花感到吃惊!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自由读一读,读出吃惊的语气,指名读)
③由于吃惊,季羡林爷爷就打听女房东。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引读,做“莞尔一笑“的动作,再师生合读)
(3)“正是这样”女房东说的是怎样的呢?作者在德国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什么?(板书:街道)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走过
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指名读,评价。
①你觉得德国街道窗户前的花怎样?(花多,花美)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理解词语。展示画面。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③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读,评价。
(4)季羡林爷爷看到德国人把花栽种在窗户外面,在街上又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花,感受颇深。他有什么感受?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自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颇”是什么意思? “耐人寻味”什么意思?是什么境界耐人寻味?(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联系上文同桌相互说说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齐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过渡: 季老第一次到德国感受到了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感悟了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第二次到德国又有什么见闻和感受?
2、研读“再到德国”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第二次到德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鲜花是美丽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城市面貌)唯独什么没变? (“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没有改变。)
3) 指导朗读: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街道窗户外花还是那样美、那样多,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依旧没有改变,你对德国充满怎样的情感?(崇敬、赞美、敬佩)怀着这样的情感齐读。注意读的时候,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拉长读重。
4)季羡林爷爷把这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发出由衷的感叹——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多么与众不同的`民族,多么了不起的民族呀!让我们大声齐读,读出对德国的敬佩,注意把奇丽、奇特拉长读重。
5)季羡林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触景生情,感叹之余,内心涌起了另一种情思。出示: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作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在梦中,作者又回到四五十年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德国街道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②作者人虽在德国,却心系祖国,看到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震撼了,他对祖国寄予由衷的希望,作者的希望是什么?
三、回顾总结
一会功夫,我们就把季老的文章读完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者两次到德国抓住了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优美的文章,但两次写法不一样,第一次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所见的奇丽景色和所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的所感———“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这样写就是我们常说的抓住重点、详略得当的写法。
所以季老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你们想像季老那样写出好文章吗?先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好吗?我们在回过头来,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内心的感受,尝试背下来。抽生读背。
四、拓展升华
大家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语言,也像季老一样到过不少的景色优美的地方,那些地方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像季老一样把它写出来吗?请看大屏。读要求后,学生伴乐写作。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屋里:花的脊梁
初到德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爱花
街道: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再到德国:美丽并没有改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教学本课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句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具体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如下:
一、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许多家庭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跟大家说一说?同时也想一想,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3、师小结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这里的人把花养在哪里?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知道这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师谈话引入: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啊!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的。
6、揭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让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而后老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读图中直观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最后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话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好“脊、嫣”等生字。
(2)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把握情况。
4、默读课文,想想说说: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4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的景色,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师谈话过渡:课文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读读课文,找一找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画下来。
(2)学生读课文,找相关语段,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随机出示下面句子,教师作相应指导。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都这样做,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二要注意朗读时声调的上扬要有层次。)
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二在读这个语段时,要注意对“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提示学生朗读的语速可稍快,有“应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会感到吃惊的原因;二要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时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1)师谈话过渡:在前面的读书中,我们知道德国人的确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①理解“我为人人”,要与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联系起来。
②理解“人人为我”,要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在看别人的花”这句话联系起来。
③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与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联系起来。
④要让学生把上面三点连起来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⑤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要放慢些,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感觉。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1、师谈话过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读句子,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没有改变”来指导:
(1)“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
(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
(3)“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4)这句话的朗读要注意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要读出重音。
4、抓住“花的梦、思乡的梦”,悟得“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内涵
1、师谈话过渡: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了“我”做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梦的呢?反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看法。
3、课件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要细腻些:
(1)在德国“思乡”,这个“乡”指的是哪里?答案简单:不是德国,是“我”的祖国,是在中国的“乡”;
(2)“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在德国梦的“花”指什么?要联系上文“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明白“我”看到德国临街窗户的花,就想到家乡的山,家乡的花;
(3)整句话的理解,要注意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爱花的民族也很多”,从而让学生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境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抓住文中的四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3、练习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感情朗读、背诵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集体交流。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时,教师要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
二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教师谈话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在看到别人的花中看到自己的花,明白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鼓励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再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后教师总结谈话,把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作业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抄写句子是积累语言的需要;小练笔,是本堂课教学的延伸,是联系和沟通课内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凭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二、 学习重点 :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三、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回忆旧知
(出示五上《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的插图)
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图中的两个人物吗?(引出季羡林先生)
(出示季老先生的简介:季羡林出身于农民家庭,1930他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当时他才25岁,在哥根廷大学学习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0年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进行文化交流。)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季老先生,读一读这段话,然后说说你心里的想法。
(二)自然导入,引出课题
1980年,当季羡林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发现德国有一道奇丽的风景依然没有改变,他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课题,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德国土地的时候,当接待的主人问他:“你离开这么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提问:这并没有改变的美丽究竟指什么?(存疑)
打开语文书,翻到150页,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并没有改变的美丽究竟指什么?
(学生自己读、思考)
A、交流读书情况,按自然段读课文。
重点处理:
1、 脊梁
读:出示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脊梁”的“梁”读轻声。指名学生读词语读句子。
写:这个脊的笔顺有点特别,先写两边“点提撇点”,再写中间的人,最后写月。
在脊的旁边写两遍,注意它的`笔顺。
2、莞尔一笑
“莞”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其它两个读音吗?guān水葱一类的植物,guǎn广东省的一个地名,东莞。
你理解“莞尔一笑”吗?(形容微笑的样子,轻轻一笑)
3、第三自然段。这里有好几个四字词语,把它们圈出来读一读。
姹紫嫣红 仔细观察“嫣”的笔画,指名一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写在你的课桌上)
B、交流 你发现哪些美丽并没有改变?(边交流边研读)
(四)、研读课文,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重点分析:
句子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读着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花多 (从哪些词儿中可以感受到) 读出花的多
花美 (从哪些词儿中可以感受到) 读出花的美
让我们走近德国,再次感受这美丽的景色(播放音乐图片)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小结:走进德国的街头,美丽的花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些美丽的花吗?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句子2: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读着这几个句子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
随机理解“脊梁”的意思。大家知道人的“脊梁”在什么位置吗?“花的脊梁”指什么?花茎、花枝
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只看花茎花枝,把最美的朝向别人,这正是我们的课题所要表达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这一种美丽的情怀并没有改变。
句子3:“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是呀,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书上用一个更精辟的句子来表达这个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读一读这段话,哪句话是说“我为人人”,哪句话体现的是“人人为我”
小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并没有改变。面对德国人的这种境界,你最想说点什么?
这一句话,就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想法,难怪书上说:这一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总结:孩子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美丽的花没有改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种美丽的情怀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没有改变。怪不得季老先生说:变化是有的,但没有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齐读。
(五)、生活中你也一定感受过类似的境界,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2分钟)
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8分钟)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三个生字。
wǎn
莞 莞尔一笑(抽读。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
ch yān
姹 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我们一齐读两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爱、养<点明让别人看>、赏<点明看别人的花>、梦)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段意连接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年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来归纳。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29分钟)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两层意思,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句话就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汇报,[指导过程:
1、这几句在具体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齐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这两句重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听老师读第一句(读两遍,后一遍从“家家户户”处开始),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丽)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课件: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读(手势):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手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慢慢飞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生说)耐人寻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
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没有改变的。这令作者无比惊叹:(齐读最后三句。)
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句不好懂。我们一起再读读。(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当时就想: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写作背景来帮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写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时候?1935年到45年这十年间,作者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次再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了学生时代所做的梦。
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乡”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
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
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
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
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一起再读读。但愿全
人类都有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指导书写“脊”“暇”“嫣”这三个生字。
2.通过引导学生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德国独特的风情。
3.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而领略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前交流】
同学们,这世间美的东西很多,范老师就特别喜欢花。你们喜欢养花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去看一看。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2.齐读课题
3.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里含着一对反义词,想想看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
(老师教大家一个朗读的小技巧,当我们要强调某个词语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词语读得重一些。)
4.简介作者(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写的,大家对季羡林还有印象吗?出示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相信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检查一下文中的生词。
课件出示生词: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1)指名生读,教师相机强调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读准 “脊梁”的“梁”为轻声;“莞”多音字,读地名里读guǎn ;多音字“应”)。
(2)全班齐读
(3)描红的是课文的生字,这么多的生字里头,你觉得哪些生字比较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指导书写生字“脊”,提醒学生注意“脊”的笔顺,“暇”字应注意是日字旁。
(5)学生在纸上书写生字“脊”,写好后同桌之间互相看看。
2.指名生逐段轮读
(同学们,我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想请四个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来读一读,向老师推荐一下这四位同学。
(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作者几次来到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了怎样印象?)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时隔四五十年重返德国时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这两个相同的句式都用上了感叹号,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三、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用笔画一画,做上记号。(可以在边上标注“奇丽”“奇特”)
预设(一)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丽”
出示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读着这么美的文字,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生汇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想想看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花的?(写出了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
师:描写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的词语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么多的词语。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说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吗?可以试着从花的颜色和花的形态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的描述,范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鲜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季羡林不愧是我国的语言学大师,他仅用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就把同学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意思包含在里头,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
2.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
生汇报:“花的海洋”“山**上”“应接不暇”
师简介“山**”(出示相关资料)
(这“山**上,应接不暇”是一个八字成语,这个成语是有来历的`。山**,是个地名,在浙江绍兴城的西南郊外。这条道,是用石板铺成,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绿树成阴、草木葱茏,身在其中,就像在画中游览一样。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王献之来到这里,看到这儿的美景,情不自禁写道“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可见在作者的眼里,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上的感觉跟走在国内的山**上的感觉是一样,它会让人感到——
3.出示:走在这开满鲜花的大街上,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闻到了 。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句子——
师引读:(音乐)
在德国,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我们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女生读)—
我们穿过这条街,进了一条小巷,抬头向上看,(男生读)— 。
这样的美景岂能匆匆错过,不禁让人放慢脚步,细细欣赏。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全班读) —
2.播放德国风光图片,感受景色奇丽。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不想去德国的大街小巷上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美景呢?)
3.试背这个片段。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德国的大街小巷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师:是呀,怎样让这些美丽的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呢?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文字记在心上。当我们熟记这些文字时,这些美丽的画面自然就会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多年以后,当你想起这些文字时,它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挥之不去。因为,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
出示片段,让生试背。(出示片段——出示填空的片段——出示提示语的PPT)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感受德国独特的风情。
预设(二)抓关键词,品民族之“奇特”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呢?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花的脊梁。
师:试着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来学习这个片段,用笔圈一圈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试着想象画面。
1.理解 “脊梁”
知道什么是“花的脊梁”吗?我们平时是怎样养花的?透过“花的脊梁”这个词语你都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理解“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这个词语说的是每家每户,它让你想到了可能想到了什么?文中出现“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的句子可不止一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走在街上,抬头向上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2.师小结: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时,看到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隔四五十看后看到的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出示)
四、回顾小结。
2.师:同学们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十年,看到德国人种的花是——(读课题),时隔四五十年后,他重返德国,看到德国人种花仍是——(读课题),这里头其实还包含着德国人独特的处事原则,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着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并熟记于心。
2.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六、板书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主线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画面。如教学“奇丽的景色”中,让生围绕“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这句先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先跳入自己的眼帘,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通过说表示花多、花美的词语后,让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而后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之后,再让学生说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让学生在练说片段中把想象中画面表达出来。透过文中的关键词语,把这些画面呈现出来。在体悟读、自由读、师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中,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最后都是总结学法(即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让学生学着用这种方法,自学“奇特的民族”这个部分。由扶到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整节课,我努力遵循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教师对学生牵引的过多,学生的朗读指导的还不够到位。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现在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知道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我想知道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一定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在细读词句中感受景美文,从而感悟到德国的风土人情。
3、品读词句,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句的细读,理解德国街上的风景美。
2、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境界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寻找美丽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请同学一起读课题。
2、课文写的是花,季先生用了哪些词语形容花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海洋、美丽等)你还会用些什么词语呢?
3、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过学的季先生,重新回到德国时,走在大街上,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心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请同学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用笔划划。(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的确,季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他感受着奇丽的景色,那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找到这样的句子。
二、细读词句,走进美丽
过渡: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美、奇丽)请在美美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哪些词语中读懂了花很美?透过这些词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2)花的海洋,季先生为什么把比作海洋呢,他们有哪些想通的地方
(3)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争奇斗艳的花儿、你你争我挤的,……)
(4)引读:走在这条街上,看到的是……走到那条街上,看到的也是……
(5)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写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五颜六色……)课文为什么只用这两个词语呢?(不重复、啰嗦。)
(6)指导学生带着吃惊读这句话。
(7)德国人栽种这这么,美丽的花朵,把大街都装扮着这么奇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三、细读词句,感悟养花方式的奇异
过渡:季先生和游人,为什么走在大街上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呀?(因为德国人的养花方式不同,他们是把花再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理解养花方式的不同
A季先生对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感到怎么样?(吃惊)他吃惊于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花朵都朝外开、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B家家户户都在养花,“都”看出了养花方式德国人的民族习惯;花朵为什么都朝外开了呀?(是主人有意的安排,让别人看自己的花。)从这三个都字,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对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是越来越吃惊,越来越惊奇。
C 学生用惊奇的语气练读这句话。
2、理解“花的脊梁”
(1)过渡:德国人养花方式的不同,让我们都看到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请同学们关注“脊梁”这个词。
(2)请同学把这个词来读一读,这个词应该是轻声的,一起读一读。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花的茎叶,枝干,花托等)
(3)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而站在街上的人们能看到什么?
(A万紫千红的花、五颜六色的花,这是从色彩上来说的。B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竞相开放,有人鲜花怒放,这是从姿态上来说的)
(4)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的花海里,花朵随着微风涌动着,站在街上的游人们甚至还能怎么样?(甚至能闻到馥郁的芳香)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先个别读,再齐读。
(6)德国人奇异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吃惊,同时也让我们触摸到了美丽,之所以他们的鲜花如此美丽,是因为他们始终都有一个心愿:自己的花事人别人看的。
四。细读词句,感悟民族之奇特
1、理解德国民族之奇特
(1)过渡:前面我们感受到了花的奇丽,德国人养花方式的奇异,我们也可以看出德国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2)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着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走在街上,每一家都是这样,都只咋样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德国人为什么能把这花栽种的如此美丽呢?(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老师还找了一些描写花美的句子,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去发现比较,在花的生长地方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到了什么?
3、季先生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感受到了奇异的养花方式,感悟到德国这奇特的民族,他们结合在一起就有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个时候,你觉得德国人民怎么样?(奇特、伟大)带着这样的语句读读这句话。
2、细读词句,在感悟养花时间之久中感受美。
过渡:阔别几十年,季先生再次回到当时的小镇,他还是那么吃惊。
(1)请同学一起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什么让季先生吃惊?(养花时间之久、美丽并没有改变。)
(2)美丽并没有改变,依然有哪些美丽呢?请同学快速读全文,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填写这首小诗。
阔别几十年
又到德国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_________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
这境界
依然_______
那就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德国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不光崇扬本地、本国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到欧洲的德国去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解读文本。
(一)检查字词。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了解课文内容。
1.接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出现三次,找到并划出它所在的三个句子。
2.汇报。
3.交流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4.质疑。
[设计意图:从家家户户切入,发现文中相同与不同,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渡:时间在变迁,景色却依然,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有何感受?
1.学生汇报。
2.作者首先吃惊什么?还吃惊什么?
3.强调三个“都”字,体会作者情感。
4.这花为什么都朝外开?(探究)
5.分句读这句话,感受情感的强烈。
[设计意图:读中悟,读中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四、理解课文
过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头又看到怎样的景象?读相关语句。
1.当我们眼前出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色时,你想用哪个词概括?文中用哪个词?
2.作者为什么用奇丽?再读并思考:这里的景色哪奇丽?
理解词语: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普通的街道变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再读第三自然段,提炼板书借景抒情
五、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吃惊赞叹
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5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诗意、有哲理地读题目)
(一)、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过预习,你都掌握了这些词语了吗?(找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检查字词:(渐渐小下去的声音说明同学们已经读完,能把自己没读完的地方坚持读完,这是一个几号的品质)下面我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整组词语:谁来帯读一下?(读的又对又响,真不错!)
A正音:脊梁,念轻声,是什么意思?人的脊梁在哪里?
课文中指什么“脊梁”?
花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花朵的反面。
结合图片理解。生:花的枝干、花的叶子、花瓣的背面。
B、莞尔一笑:念wan,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念guan,东莞是广东的一个地名。
C、在书写上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应接不暇”是“日”旁,你教教大家怎么记住它?(中国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记住了它的义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记住它的形)
他还有两个形近字呢!谁会组词,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请同学们拿起笔把比较难写的生字在生字表旁边写2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温馨提示:(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用“﹏﹏”划出来。(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德国一个爱花的国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体会景色的绮丽
预设1:花美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出示幻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生:我从“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抓词语。
(3)多美的景象!(出示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就可以称之为___,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_____
(4)A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
B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娇艳欲滴),
(5)读的真美,让我们这种感觉再美美地读读课文?
(6)引读:多美的景色啊!
出示幻灯片:
早上,孩子们背上书包,穿过街头,他们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____
傍晚,人们下班回家,走过街上,他们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
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抬头向上看,只见_________
(7)、师:正因为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以齐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预设2:花多
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看着这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除了写花的美之外,还写了花的--(多)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花多)
(1)“花的海洋”花像海洋,能不多吗?
(2)“家家户户”(不是一家一户而是家家户户,真是多呀!)
(3)“任何一条街”(是啊,不是一条街而是任何一条街每一条街都有这样美的'花,真多呀!)
(4)谁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5)大家都读得很好。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配乐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把整个窗户,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竞相开放,蜜蜂围绕着花朵嗡嗡的歌唱着。
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学走在大街上,听着鸟儿的歌唱,闻着花香,在散步。
生:我看到两个人站在开满鲜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说:你看这景色多美呀。
生:我看到两只蜜蜂嗡嗡的凑在一起聊天:多么美丽的花儿……
师:是呀,欣赏着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文字。
生:想
生:齐读句子
(二)、体会风情的奇特
1、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那又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浏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自由读课文。
师:文章当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民族的奇特?
生:他们把花都养在窗台上。
师:你家花养在哪里?
生:我家养在阳台上;我家养在客厅里
师:可是他们却把花养在窗台上,大家说奇特吧?
生:奇特
师: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从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花的脊梁。
师:你家养花是做什么的?
生:美化环境;绿化空气;释放氧气……
师:可是他们却不这样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2、他们这样做季老先生很不理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
你好,你家里养的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不觉得委屈吗?--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不是白费了吗?--生答
房东太太,你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心里怎么想的?--生答;你“莞尔一笑”,这“莞尔”中的深意在哪里呢?--生答。
3、正是这样。房东太太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季羡林爷爷又有怎样的感慨?就是--(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他们一心为了别人,有一种奉献精神。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就是值得细细品味。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敬佩,感动……朗读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吧?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小结:是的,正像你们所说的德国民族是奇特的,他们的奇特表现在他们家家户户都______,并且是把花都栽种在__________,在屋里只能看到_______,而把最美的花给_街上的行人_看。同学们,这就是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我为人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我为人人,德国才堪称一个奇特的民族,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四、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出示:德国四五十年前后街头的图片,对比观察。
2、师:来,读读季爷爷说的这句话--“变化是有的,而美丽却没有改变。”这里面藏着他第二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1)师:四五十年后,作者已由青年变成老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指名答。
(2)师:这美丽指是什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丽仅仅指花吗?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
(3)此刻,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产生了一份怎样的情感?敬佩(板书)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也感受到季老先生情感的变化,(指板书)由吃惊到赞叹,再到敬佩。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学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把作者游览过的各种新奇的景物罗列出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单单写出这多年不变的景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六、抒情总结
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随着季先生一起来读。
(配乐情境朗读,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温馨惬意
遨游于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流连忘返
沐浴着芬芳的花海之香遐想联篇
编织了四五十年的童话倾刻间梦想成真
七、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我为人人
目不暇接
师:课下自己阅读《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对德国的独特情怀。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