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组成》教学设计
《10的组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的组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0的组成》教学设计1
一、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将数量10分成两份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感知分合式中两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乐于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1、对9以内数的分解组成有过多次的体验。
2、幼儿人手10块花片一张记录单和水彩笔,大记录单一张,设置水果店情境,水果分别标1~9元的价钱;幼儿用书《10的组成》。
三、活动过程:
1、复习9的组成。
(1)碰球游戏。(要求两数组成9)
(2)复习9的组成。把9分成两份,一共有几种分法?
2、自主探索10的组成。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将10块花片分成两份,每次分出来的结果不一样,试一试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2)幼儿自主操作,并在记录单上记录操作结果。
3、交流分享
(1)幼儿分享操作结果
(2)师幼共同比较、选择最为有序的记录单。教师在大记录单上填写幼儿的记录结果。
(3)发现分合式中的互换、互补规律。
小结:我们根据分合式中的'互换规律能记住10的组成。我们还发现有序记录10的组成时,左边的数逐渐递增(递减),右边的数就逐渐递减(递增),这也帮助我们的记忆10的组成的好办法。
4、游戏:买水果
游戏规则:
(1)水果店里每个水果标有不同的价钱(1~9元)
(2)每一个幼儿一次可去水果店购买两种水果(两个水果装在一个保鲜袋里,两个水果的价钱合起来是10元。
(3)购买水果后,幼儿互相检查两个水果的价钱合起来是否是10元。
(4)反复进行游戏。
《10的组成》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6、7的组成
一、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我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游戏巩固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10的组成》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6和7的组成》安排在一个课时,教学6和7的组成,是为了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准备的。教材先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地说出6的组成。7的组成教材是通过分正方体去体现的,但教材只给出了三种分法,其余的通过学生的联想得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5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基础,而且6和7的.组成是在学生认识了6和7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应该结合给小圆圈涂色的画面,让学生边涂色边填写6的组成,但是重点应该讲解5和1、4和2、3和3组成6,其余三组让学生通过类推、联想直接推出。学习7的组成,方法是一样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涂色、摆学具的过程中,去感受6和7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能想到另一组组成;
3、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理念:
1、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3、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导入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随意选择两个你喜欢的数比比他们的大小。
2、猜数:一个数比5大,这个数可能是几?一个数比5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10的组成》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6和7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6和7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怎样有序地把6的5种组成方法摆出来
四、教具准备
小棒小圆片小三角形
五、设计思路
6和7的组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6和7后进行的,本节课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的基础,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数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小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不仅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6和7的组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3、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巩固反馈阶段设计听一听、猜一猜、涂一涂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数是可以分的
1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6和7,下面老师请大家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
2学生自由发言
(我有6个圆片,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小小组有6个人,教室里有6扇窗户……)
3师: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比如这个小小组有6个小朋友。那你们能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他们分一分吗?
方法1 .男生3个,女生3个
方法2.扎辫子的一个,没有扎的4个
方法3.戴红领巾的四个,没有戴的一个
方法4.穿校服的有两个,没穿的有3个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6给予数以真实的实际的意义,让数回归于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再让学生把6个小朋友分分组这个比较现实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悟到数是可以分的]
(二)第一次实践操作,初步了解6的.组成
1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能够按不同的标准把小朋友分成两组。现在桌子上有小棒.、圆片、小三角形,挑选你喜欢的一种,拿出6个你会把它们分成两堆吗?但老师有要求必须先摆,再把你的摆法写下来
2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从小棒、圆片、三角形中挑选6个先摆一摆,再把摆法写下来。
3反馈、补充
方法:6 6 6 6 6
1 5 3 3 4 2 2 4 5 1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根据低段学生直观――抽象的认知特点通过把学具分成两堆这一具体操作的活动来初步了解6的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如何进行有序地摆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摆了一种,有的摆了两种,也有的摆了三种,那怎样把这五种摆法一个不漏的把它摆出来呢?有没有好的办法,我们一桌上的小朋友可以先商量商量。
2、同桌学生讨论方法。
3、学生具体操纵。
4、反馈
方法(1)6 6 6 6 6
1 5 2 4 3 3 4 2 5 1
方法(2)6 6 6 6 6
1 5 5 1 2 4 4 2 3 3
5、师:你觉得用这两种方法去摆好吗?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是学生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操作。要求更进了一步,要把这五种摆法一个不漏地全摆出来,让学生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到有序地摆,也就是怎样摆法的优化过程,这个环节是整堂课的难点,学生这个过程掌握得好,7的组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方法迁移,掌握7的组成
1、师:小朋友真厉害,居然把6的五种分法全部摆了出,来那你们能和刚才一样把7的几种分法也全部摆出来吗?
2、学生动手操作。
3、反馈(指名学生说,其余学生根据他的摆法说出7的组成,教师板书)
[学生已经掌握了怎样把6个物体有序地分成两堆的方法,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完全可以自己去发现7的几种组成方法]
(五)游戏活动,巩固强化
1、游戏:比一比,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清楚,听得仔细。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清楚,听得仔细。
(教师分两次在水盆里扔小石块,如第一次扔两块,第二次扔四块,学生听,操作4次)
师:哪个小朋友把第一次听到的和第二次用几可以分成几和几来说一句话吗?
2、游戏:猜数
师:小朋友听得真仔细,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感兴趣吗?现在我手里有7粒弹珠,老师把眼睛闭起来,但是我能马上猜出你拿了几颗。
(师生互相猜学生互相猜)
3、涂色
师:你能给苹果娃娃涂上两种漂亮的颜色吗?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亲身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巩固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使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对数学产生强烈地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了6、7组成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得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