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发布者:寒阴复晴 时间:2023-1-26 00:2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做点评。

4、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重点词语:

①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预设:①外界景物的触动(月色);②作者当时的境遇(被贬)。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景物邮寄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邀友夜游对月抒怀

庭中赏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较为短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能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学有所用,让学生及时的练习以强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朗读和小组讨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习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初读

1、生介绍苏东坡。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

4、 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5、 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译。

(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了解“乌台诗案”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

(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师: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生:各抒己见。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各抒己见。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师:常人有何杂念?

追名逐利

五、总结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的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吗?

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

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

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

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3、生质疑。

4、师检测。

(1)重点文言词,抢答。

(2)重点语句理解。

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

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的意思。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的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

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角度,表达的情感角度等去赏析。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4、朗读指导: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五、品读课文,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试想在这样清幽宁静的环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这时学生应该能品出欣喜和悠闲)

此时再顺势引导:但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实际上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要更复杂。文中就有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找出来并体会一下。

1、出示抒情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简介作者苏轼

过渡: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在政治上有怎样的遭遇呢?

3、联系背景,观看视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理解“闲人”的含义?谈谈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5、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了突破本文“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

六、推荐阅读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过渡:苏轼抒怀的作品还有一篇许多,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老师挺喜欢的词。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抒发对胞弟的思念,并表达对天下间所有离别的人的美好祝愿。(请欣赏动画视频朗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 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 朗读课文

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 梳理重点字词

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 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 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 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武警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