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15篇
地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六、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地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材内容及分析】
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学,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 “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第四步:读 “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师: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
[展示]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二、读图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讨
[活动]观察比较,对照 “世界海陆分布图”和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讨论]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得地球更像水球。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在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生: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师:你能根据开始时老师所讲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出来吗?
[活动]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下面请同学们阅读 “东、西半球图”和 “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
(清晰地展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好的区域概念,更好地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个生活能力的提高机会)
师:在读图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师: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生:(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师:(教师指导读图)我们是如何来划分大洲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将几条洲际分界线找出来。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活动]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师:请同学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顺口溜在教学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要点)
师: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活动]读图讲解 “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再次重复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主动思考,归纳体系,知识提炼
师: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教材后的活动内容以及练习册上的练习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
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
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
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
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地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能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台湾省的范围、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学生能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学生通过了解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经济的特点,认识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台湾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让学生感受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台湾省的范围、地理位置等基本情况。
2.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难点: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学会分析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大约5分钟)
给学生提供情景:xxxx年我国大陆赠送给台湾两只国宝大熊猫“团团”和“圆圆”,他们在台湾动物园有了自己的新家。(通过这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一事情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学生可以感受祖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读四个材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新课学习(大约25分钟)
认识掌握台湾省的基本概况。(自主学习)
台湾省的范围、面积、人口。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台湾省的居民。
引入:台湾岛是我国的宝岛,它非常的美丽,并且是许多大陆人民的旅游胜地。(结合课件上的图片如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等,让学生感受台湾岛的美丽。)
台湾岛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富饶。通过视频展示两个情景。
情景一:樟树是台湾岛最著名的树种,台湾岛上还有进4000种树木,台湾被称为“植物王国”,台湾岛树种多的原因是什么?(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完成之后,小组代表交流答案后,老师总结答案,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结合回答。
情景二:台湾岛不仅树种多,而且农产品丰富。(课件展示图片:稻米、茶叶、甘蔗、热带亚热带水果等。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台湾因农产品丰富而享有盛誉。表中列出了台湾的一些美称,解释它们的含义并说说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美称含义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东方甜岛海上米仓水果之乡兰花之乡植物王国小组代表交流答案,老师概括。让学生学会分析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台湾岛的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概括台湾岛的自然环境。
(1)地形:
山地面积约占xxx。xxx纵贯南北,主峰xxx海拔xxx,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平原主要分布在xxx,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区域。
(2)气候:台湾岛属于xxx气候和xxx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气候xxx。
(3)河流:水能丰富。最著名是xxx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联系密切。自主学习完成。
外向型经济(自主学习,读课本69页完成)
1.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时间经济特点产业类型20世纪50年代以xxxxxx为主原料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90年代形成xx型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xx
2.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完成后,老师总结答案。
地理教学设计7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8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 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地理教学设计9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知道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2.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澳大利亚的羊及其他生物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地理现象、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简单说明因果关系。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学习探究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澳大利亚古老生物与独特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用具:《澳大利亚》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展示课件1:(澳大利亚大标题,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等)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国家──澳大利亚。谈到澳大利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下面,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们想到什么了。(找2~3位学生来讲述)
教师:我们平常用的商品有澳大利亚产的吗?
学生:澳大利亚的羊毛衫等。
教师:澳大利亚的羊毛衫世界闻名;同学们谈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澳大利亚很感兴趣。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今天我们就从澳大利亚的羊入手,来进一步的了解澳大利亚,大家请看有关羊的资料片。
展示课件2:羊的视频
教师:看完资料,我们大家知道,澳大利亚的羊主要是什么羊呀?美利奴羊,它是绵羊的一种,这种羊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课件3:美利奴羊的生活习性图片和资料(教师边讲述边演示)
教师:大家仔细看了,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羊具有耐渴、喜饮流水,厌恶湿热的特点,同时适宜于在干燥气候条件和开阔的地区生活。
教师:好了,我们对澳大利亚的羊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活动:给羊找家。
展示课件4:探究活动,“给羊找家”的具体的活动安排
教师:首先,我们将全班分为地形组和气候组两大组,每大组再细分为3个小组。然后,每大组同学探究同一个内容;地形组以羊的生活习性和地形图为基础,在图中标出羊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说明原因;气候组的同学在气候分布图中标出羊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说明原因。
最后,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电脑上将羊拖放到相应的位置,同时给大家解释你这样摆放的原因。(具体的布置和研究的安排略)
教师:现在开始给每小组发放你们研究的内容(每小组1张图)下面开始研究。(5~7分钟)
展示课件5: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和气候图
学生:开始积极的探究活动,时间为5~7分钟。
教师:先请地形组的第1小组来说明并演示你们给羊找的家在什么地方。
展示课件6:地形演示图FLASH(在图上给羊找家)
学生:将6只羊摆放到了不同的地区并说明原因。
教师:好,非常棒,其他两小组的同学有补充的或需要修改的吗?
学生:(有或者没有,两种情况)
教师:(如果有)请××同学修正。(××同学修正)你为什么会把羊放在这个地区呢?请你给大家说明一下。(××同学解释)大家同意他的这观点吗?(教师适时的点评)
(如果没有)看来大家都同意第1小组的观点,那么我请第2组的××同学给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羊分布在××地区。(××同学解释原因)再请第2组的同学说明为什么在东南部和西南较多呢?(学生解释)
教师:刚才我们从地形的角度给羊找了家,那么好,我们请第3组的同学说明一下澳大利亚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强调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东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西部是高原(或也可以说明地势的特点)。
教师:通过第一组同学的探究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形对羊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澳大利亚的中部大平原、东南部的墨累河和达令河平原地区、西南部的低矮高原地区等相对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于羊的生存)总的.来讲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有利于养羊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请气候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
教师:首先,请第1小组的同学说明一下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强调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表述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
教师:气候类型说的非常准,如果按我们地理学的空间思维特点的话,应该依据一定的空间顺序,应该怎么排列?
学生:按空间顺序表述。
教师: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描述,大家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说明。(学习方法的指导)
展示课件7:2幅气候图,分别让两组演示
学生:两小组学生分别说明并演示。
(两种可能,两幅图相同或有较大的区别:如果相同,请第1、2、3组的一位同学说明一个原因;如果不同,第3组的同学说明不同的原因;第2组同学说明其中的一个地区的原因。)
教师:我们根据羊的生活习性及澳大利亚气候的特点,给羊找到了家(澳大利亚的亚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气候条件适宜羊的生存)。
教师:刚才我们仅仅是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给羊找了家,现在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澳大利亚的羊的实际分布情况图。
展示课件8:澳大利亚的羊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大家看,澳大利亚的羊的分布和我们的研究是基本吻合的,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但是也有些区别,这说明澳大利亚的羊的分布除受地形、气候两个因素影响外,还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自然因素:河流、植被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的分布、交通等。从大家的研究中我们看到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确实是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
教师:澳大利亚的羊的数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可见羊在澳大利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是,对于澳大利亚,大家更熟悉的动物也许不是澳大利亚的羊,是什么呢?
学生:袋鼠、考拉等。
教师:好,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动物。
展示课件9:澳大利亚古老动物的视频;(2分钟)
教师:澳大利亚由于有许多古老的动物,而这些古老的动物在其它大陆上基本上都已经不存在了或者都已经进化成了其它高级的动物,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大家想一下,这些古老原始的动物,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能够生存到今天呢?(同桌相互议论)
学生:因为澳大利亚有适宜它们生存的环境。
教师:澳大利亚大陆是块孤立的大陆,自然环境较单一。那么,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周围是海洋。(东:太平洋、西:印度洋)
展示课件10:大陆漂移学说(边讲述边演示)
教师:根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2亿年前,澳大利亚和其它大陆是连在一起的,6500万年前澳洲大陆和其它大陆分离,孤立于大洋之上,由于长时间的孤立,使得澳大利亚的动物进化缓慢,再加上缺乏天敌,使得这些古老的动物悠闲的生活至今。然而,今天它们却遇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先听一个小故事:1895年澳大利亚从欧洲引进24只家兔,放在墨尔本公园内,一场火灾,兔子全部跑走,由于环境适宜,几十年后,兔子遍布全大陆,到处啃食牧草和麦苗,这一祸害至今未除。不仅如此,来自其它大陆的高等动物都虎视眈眈的瞄准了澳大利亚的古老动物,因此我们全人类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使我们这些可爱的动物永远的生存下去。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从澳大利亚的羊研究到了澳大利亚古老的动物;澳大利亚之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由于澳大利亚具有羊生活的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比如地形(东、中、西不同的地形)和气候(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主的气候);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是由于6500万年前就和其它大陆分离,是一块孤立的大陆,形成了相对比较单一的独特的自然环境。
展示课件11:总结图,边总结边演示
教师:课后探究: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生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展示课件12:课后探究问题
注: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体现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设计10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讨论归纳以实例导入新课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具体的流域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实例学会认识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地理教学设计11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观摩了本校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课并看生本课堂教育视频、上网查生本教育的资料,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
我所上的班级学生家长基本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孩子的小研究无法在家完成,这样无形中就给我们的课带来了困难。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家长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配合,确保实验取得好成效。学生知识面不广,地理知识的.交流只停在表面化。
由于是七年级的学生,还不是很能放得开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地理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加强“生本教育”理论学习,深刻认识“生本教育”的内涵。认真钻研“生本教育”实验教法,确保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 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思考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上台在展示。4、全班讨论。5、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 ;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生本教育改革以来,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了可喜的好转,今后我会不断摸索,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设计12
1.6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承第四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课并列的内容。地球自转为主要原因产生的地理效应在第五课已有了了较为详细的讲述,而地球两种运动相结合、并以公转为主产生的地理效应难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准备知识,所以,本节课安排在第五课之后。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这部分内容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本节课的重要地位。
课文中有关四季和五带的内容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识,通过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课有两条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
本课是按照以下两条线索组织内容的。
第四课已经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种回归运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两种变化。一是时间变化,二是纬度变化。这两种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又影响到一个地点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
从时间变化这一线索来看,教材内容把地点(或纬度)作为定量,而把太阳辐射随时间(或季节)的变化看作是变量。这样,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或季节),就会有不同的太阳辐射量,据此,地球上的同纬度地带就可以分出四季。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部分内容。
本课的第二部分内容是五带的形成和划分。这部分内容从地点(或纬度)变化这一线索着眼,把时间(或季节),不同的地点就会有不同的太阳辐射量,据此,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就可以分成五个温度带。
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体现了“变化”两个字,教学中也要始终贯穿“变化”这两个字。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科学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不立刻下判断,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尝试,去探索和操作;教师专心倾听学生的叙述,接纳学生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学习效果的强化。
2.本课的教学目标
(1)智育目标
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的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理解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理解五带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侧视图),并能举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极视图。
(3)德育目标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4)重点、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难点: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的变化。
3.教学方法
(1)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点拨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体现学生的发展,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精心设计《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强知识的内化。
(3)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练习。练习中注意体现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发现规律,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4)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同时尽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教师主动参丐学生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要鼓励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智育目标与能力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渗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学手段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自制多媒体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同学们,在第四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有关内容,请大家看图(投影《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如何运动?
2.地表何处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
(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在教师的悉心启发下,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导学]由图可知,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地因时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定性地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特别是在地球公转的前提下,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样的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地理效应呢?我们本节课来学习有关内容。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板书: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讲述正文]
[课件播放]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21页图1.26为基础,以课本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文字为画外音,引导学生视听结合学习课本知识)
[自学解疑]请同学们阅读21页图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回答课本上提出的四个问题。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不要责备批评,要做到正确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共同进步)
(问题的答案: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小结)
[讲解导学]刚才三幅图中的P处,B图的昼最长,A图的昼最短,C图的昼夜等长;
三图的P处,B图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图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C图的正午太阳高度介于A图和B图之间。
由图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四季。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四季)
[引导自学]关于四季,我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有同也有异,请同学们阅读22页有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
1.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2.我国丐欧美国家四季的起点各是哪个节气?哪种划分的季节早?早多长时间?
3.我国传统四季和欧美国家传统四季相比较,哪种划分与各地实际气候完全对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这三个问题难度不大,可以作为自学提示,但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指导,要有评价)
划分中国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四季欧美)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谚语导学]山西省南部农村有这样一句谚语:“立夏小满,麦收晋南”,这说明季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对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
请大家自学有关内容。
划分中国
(板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四季欧美)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重要意义
[问题导学]同学们,请大家完成21页“活动”第一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投影练习答案)
[分析讲解]由刚才的练习可以得出,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了纬度分异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带。
(板书: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五带)
[读图自学]在初中地理课本上,已经学过了五带的有关内容,请同学们自学23页“五带的划分”,完成下表。
(填表过程中点拨学生,体现学法指导)
[归纳总结]通过填表练习和自学,我们对五带的划分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五带的划分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础,意义重大。
(板书: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五带意义)
[发展思维]从表中可以看出,五带的划分取决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呢?
(利用图1.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变小,寒带变小,温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布置作业]
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箭头表示太阳回归运动的轨迹)。
(1)写出太阳直射下列各点时的时间。
A B C D
(2)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是:
(3)全球昼夜等长的时间是:
(4)南极点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是,此刻,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5)党的生日这一天,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点附近。共3页,当前第2页123
2.请同学们阅读23页的“二十四节气”,去生活中调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指示和预告作用。
3.当黄赤交角减小为时,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当黄赤交角增大为呢?
一、昼夜长短
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指导教师点评(山西省长治市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王富家)
本节课教学注意从原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和分布,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能科学地设计课程内容,使之达到结构合理优化,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活动,克服传统课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说教。整节课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与想像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注重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变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法为现代的归纳式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如能更紧密地和当地实际结合,效果将会更好。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地理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地理教学设计14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3、知道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讨论课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图片、幻灯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是大家上学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刚接触地理,大家心中一定有好多疑问。那么,地理课学习些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理的`世界,领略地理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阅读课本2至6页与同学们谈地理部分,回答上述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板书)
地理是研究哪里有煤,哪里有铁矿,哪里有水稻的吗是研究城市、工业、农业的。是研究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里有草原呀,是研究地球的道理呀。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一门科学。总结起来,我们把地理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地,大地,地球;理,道理、原理、规律,即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原理的科学。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板书)
那我们地理研究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地理研究这个讲桌的结构吗那我们研究教室里的这个灯管吗我们地理学研究的东西一般都有“地域性”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
我们再来看看学习地理到底有什么用处:(板书)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如:北极熊淹死、瑙鲁举国迁徙(全球变暖),汽车的生产(体现了经济的全球化)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一个地区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水气土地生)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读图。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因此地理是一门科学,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
(三)怎样学好地理(板书)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走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好地理,得做个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多问为什么。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我们学习地理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地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阅读当中,养成读图的好习惯。
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从刚才的学习当中,我们发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原理来解释,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我们在大学学习地理,就经常跑出去,去桂林啊、江西啊、庐山啊、鄱阳湖啊。大学那么多专业,学地理是最好玩的,可以经常跑出去旅行,其实也是考察。
4、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学习地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多是是自己迈开双腿走出去,看看家乡,看看祖国是怎么样的;要我们睁开双眼,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搜索有关地理的内容。在这里推荐几个关于地理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边疆行、动物世界、正大综艺、走遍中国、还有最近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国外的有英国广播公司出的“地球”,还有一些电影:如后天、上帝也疯狂、2012、地心游记、日本沉没、纽约大地震、10.5级大地震、地心毁灭等、可可西里、马达加斯等。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总结起来,地理就是研究:自然、人文、区域的学科。地理讲究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我们还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我们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咱们作为新一代,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就来放眼世界,探索地球。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学生听讲联想思考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时学习内容。
2、预习下节内容。
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3、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三、怎样学好地理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2、会读图表,熟练运用。
3、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4、放开手脚,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地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1.展示: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我们知道了东南亚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自然地理特点,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示: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东南亚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资源?请举例说明。
分小组进行展示:
自然景观:越南的下龙湾,原始的热带雨林。
名胜古迹: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
风土人情: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图片,学生做小导游,展示自己搜集的东南亚资料,解说各景点。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东南亚,感受到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在东南亚降水丰富着呢,大家觉得这里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呢?
(提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教师)对!由于这里水热充足,人们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同时,也能培育生长于热带的经济作物。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东南亚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学生阅读图9.12“东南亚的物产分布”,找出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承接过渡: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5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学生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
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