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事迹中受到教育。
2、弄懂发明靠天才还是靠勤奋,为其中的一种说法找到理由。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内容。
1、读第1~2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热爱科学实验呢?
四、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读第3~5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
2、在火车上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爱迪生受到什么打击?
3、面对这样的挫折,爱迪生怎样对待的?
4、从哪些地方表现他顽强做实验呢?
5、爱迪生怎样发明电灯呢?找出重点词语。
五、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读第六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
2、什么是“发明”?爱迪生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
六、总结课文。
1、有人说爱迪生发明是因为他的天才,而爱迪生自己却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究竟那种说法对。
2、爱迪生是怎样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
3、看课文插图的意思,说说在什么地方?桌子上摆着什么?爱迪生在干什么?根据插图的意思,说说自己的体会。
七、巩固练习。
教后记:
通过重点段的分析讨论,学生了解到了爱迪生是怎样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也从中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语文S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0课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年仅16岁的四川乐山少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少年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参透着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之间那难以割舍的亲情。、
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命对话。潜心涵泳,通过对语言文字等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朗读、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识字,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2、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引导学生从字词品味中,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少年的重要性,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渲染性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酝酿血脉亲情
1、孩子们,看着你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听着你们银铃般的声音,不禁让老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她和大家一样有着如花的年龄,对未来也有着无限美好的僮憬,然而她却有一段不幸的遭遇。(出示课件《我想回家》)
2、简介课件相关内容,营造分围。
3、孩子们,每年我国会新曾约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有近3万多人是因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离开我们的,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看来骨髓对白血病患者来说意味着的是生的希望!
4、板书课题(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读课题)
5、学生质疑课题,说出心中的疑问。
【评析】:课始,教师启发学生回忆05年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三.六班学生李静怡因患白血病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离开了我们,接着出示课件“我想回家”这一催人心肺的真实的情境画面,导出课题“救命骨髓”,叙述我国每年新增约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近3万人因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失去生命这一惊人的数字,说明相配骨髓对白血病患者来说就是生命的希望,营造了学习氛围,然后激发学生质疑课题,说出心中的疑问,使学生带着质疑走入课文。
二、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作出相关的标注。
2、(课件出示:病床图)他是谁?又有怎样的遭遇?
3、对,他就是四川省乐山县年仅16岁的白血病少年,此时他已是生命垂危。
4、孩子们,当父母得知孩子的病情时,他们怎样?(生回答)
出示:“白血病”!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他俩几乎晕倒。大夫,求你一定要救救他,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啊!他们俩苦苦哀求着。
(1)那些词语让你觉得揪心?
(2)什么是“晴天霹雳”?是什么事让父母觉得犹如晴天霹雳?
(3)是啊!父母知道白血病的严重,他们年仅16岁的唯一的儿子危在旦夕,此时父母的心情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读父母的话)
(4)此时父母已是痛切心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回答),于是他们苦苦哀求着大夫,读“大夫,求你….….啊!”
(5)假如我们都是少年的朋友,亲人,你将如何哀求大夫?(指名读)
(6)孩子们,从你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看到了一对已濒临崩溃的父母,也让我看到了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评析】: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做出相关的标注,出示四川省乐山县年仅16岁的白血病少年病床图课件,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有感悟的读、指导性读,品味“声泪俱下”、“晴天霹雷”、“苦苦哀求”的涵义,体会父母得知孩子病情时那惊呆的表情、揪心的语言,感悟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1、孩子们,父母此时想挽救少年的生命,还有谁在努力挽救他的生命?请大家默读课文5—8自然段,找出答案画出来,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标注出来。
2、集体交流汇报。
3、品味语言,感悟“海峡两岸情”。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的先后随机引导品味)
出示:
为了对俩岸骨肉同胞的生命,当天上午8时30分,这个年轻人把自己滚烫的骨髓捐献了出来。
(1)边读边想,浮现画面。
孩子们,你们试想一下:一位台湾青年静静的躺在床上,针头刺进肌肤,他忍受着刺骨的疼痛,他心里会怎样想?
(2)感受台湾青年无私的爱。
他们真的是骨肉同胞吗?(不是)是啊!他们甚至连彼此的姓名都不清楚,但台湾青年却能够为了一个不知名的普通少年忍受巨痛,这位青年捐献出的仅仅是骨髓吗?(生回答)
(3)引导体会,指导朗读
这是浓浓的爱,这是深深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让我们带着这情,这爱再来读——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生命,台湾青年忍受着针头刺进骨头时阵阵疼痛,这又怎能叫人不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来读——
也许台湾青年和少年永远不会在见面,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骨肉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血脉亲情,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再来读——
出示:时间就是生命。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立刻派专家提着那只装有救命骨髓的小箱子,火速从花莲飞到台北,又马不停蹄地从台北转机到香港,又从香港飞往成都。
(1)情景预设,感受紧张氛围。
孩子们,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也会破坏身体的抵抗能力。此时年仅16岁的少年处于生命的边缘,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骨髓顺利移植,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骨髓的保存期也仅仅只有24小时,因此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与时间争夺生命。(指名读)
(2)谈话引导,体悟真情
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如何奔波的?
(课件出示:补充的资料配音解说)
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
慈经医院的专家们如此奔波,如此争分多秒,这十几个小时里纵然有重重的困难,也无法阻拦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啊!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子“感动”,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终于,这饱含着俩岸同胞爱心的救命骨髓准时送到了手术台前。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了内地白血病少年的身体。少年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情境交隔,理解感悟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板书:台湾大陆)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少年得救了,你高兴吗?请高兴地读——(指明读)
你激动吗,你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学情预设:少年的父母、台湾青年、花莲慈济医院的专家及医护人员,所有关心少年的人。)
(2)指导朗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告诉所有关心少年的人吧!读——
【评析】:老师引领学生品味台湾一个年轻人把自己滚烫的骨髓捐献出来,这一感人的壮举是何等的高尚、是何等的感人。老师再引领学生从“立即”、“火速”、“马不停蹄”这些词语中感受紧张的氛围,骨髓的保存期仅仅只有24小时,在24小时内飞机从台湾花莲飞到台北,从台北转机到香港,在从香港飞往成都乐山,运送骨髓路途的遥远与辛苦,把救命骨髓准时送到手术台,成功的植入内地白血病患者的身体。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台湾慈济医院的专家们奔波、忙碌、争分夺秒,他们和时间赛跑,他们与时间争夺生命,纵有困难千重,但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之桥。这真情实感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通过读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题地位,让学生明白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拓展延伸,传承血脉亲情
过度:孩子们,文章学到这儿,让我们在一次回头来细细品味文章的最后几个字——跨越海峡生命桥。
1、在你心中,这还是一个普通的桥吗?(学情预设:用爱架设的桥,延读少年生命的桥……)
2、是啊!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3、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再来回味一下这条艰难的生命历程(课件出示:音乐及动画)
4、虽然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我们之间有几十年的文化隔阂,但是却能为了一个普通的生命而竭尽所能、密切合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两岸同胞如此心心相连?(板书:血脉亲情)(学情预设:因为我们是骨肉同胞,我们有着血脉亲情)
5、再次回味课题:
(1)为什么要用“救命骨髓”做题?
(2)齐读课题,把这血脉亲情留在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课题,把这血脉心情铭记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把这血脉亲情世代传承下去,生读——
6、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学情预设,拓展延伸,再次激发学生感悟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海峡相隔,但同一国土,同一国人,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同根同源这一血脉亲情是永远隔不断的,老师用深情、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加深学生对文本涵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跨越海峡的桥是生命的桥、是爱心的桥、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骨肉相连的情感的结晶。
板书设计20救命骨髓
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花莲——台北——香港——四川乐山
台湾血脉亲情大陆
【评析】:老师通过巧妙又精心设计的板书,寓意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突出了中心,深化了心。
【总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要关注语文学习的特点,萌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走上自读、自悟、群读、群悟、练有所得、读有自知的学习道路,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学生读书的机会,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收一份主导权,学生就多一份主体权。相信学生能行,“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哪些词语写得最好,再带着感情读一读?”“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为何而激动?”此类体现课堂主题回归的语言践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理念。教为学服务,不是学配合教,顺学生而教,是我们语文课坚持的方向,相信,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确立之日,就是教学改学取得突破之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
课时安排:3课时
流程展示:
展示翠鸟标本、导言入课
投影学习目标投影学习方法
学生质疑
据疑板书导学
学生再读,找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翠鸟可爱
学生读文,找出翠鸟外形特点的段落学生读文,找出写翠鸟活动特点的段落
投影翠鸟外形图VCD翠鸟鸣叫、飞行、等鱼时画面
学生看图、说图文字投影描写翠鸟飞行、等鱼的语句
投影文字描写翠鸟外形特点读文、勾重点词,并联系图画及上下文理解
读课文,勾句子,理解重点词VCD翠鸟捉鱼时动作
动画按作者描写顺序出现翠鸟身体各部分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
对比体会作者描写顺序与自我说图的顺序完成形成性习题2
完成形成性练习题1→查标,对照学习目标,总结课文
结束
《翠鸟》教学设计简介
《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为:
开课即展示翠鸟标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该课的教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
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投影展现静态的翠鸟,VCD及电脑动画体现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图画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读勾划的良好自学习惯,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
4、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红色的小爪子
外形颜色鲜艳头上(头巾)背上(外衣)腹部(衬衫)
小巧玲珑眼(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第二课时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2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活动1、迅速敏捷:疾飞
2、专心机警:注视
捕鱼1、眼睛锐利:悄悄
2、行动迅速:蹬、叼、飞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1——3自然段
二、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6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6、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读懂各部分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拓展阅读更多的相关内容。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1、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冷静地思考问题,积极地付诸行动。
重点 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冷静地思考问题,积极地付诸行动。
难点 培养查阅资料,并整理,归纳,提炼重点的能力。
教学环节与预设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乐观面对生活的小故事
一 、回顾导入。
同学们,走进“生活哲理”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课文,其中哪一篇给你印象最深?
(围绕五篇课文,师生展开交流。)
是啊,对待生活我们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本次“阅读连接”围绕“学会乐观”设计了几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自渎课文。
二、初读课文,谈感受。
1、小组阅读,同学互相纠错。
2、交流感受。
三、再读故事,思考交流。
教师根据每一部分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乐观的心态。可设计一些小话题,如:“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读过之后交流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认识。然后再回到语言文字去读。
预设
1、学会乐观:对于悲观消极和乐观积极你怎么看?
2、学会说“太好了”。一个乐观的人,会对周围的世界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一个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要乐观地面对生活。
3、学会想“虽然……但是……”。思考问题不仅要冷静,而且要面向未来,要有合理的建议,提醒和准备。
4、学会“行动起来”。有了乐观的态度,看到了希望,还要积极行动起来,否则光乐观是没有意义的。
小结:乐观能给人带来快乐、智慧、勇气和希望,乐观会让人看到不幸中的万幸,可以使不利变为有利。
四、拓展
1、学生从查阅的故事中选择相关的内容在全班进行交流。
2、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想怎样乐观地面对生活,并有哪些实际行动,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学会说“太好了”
学会乐观 学会想“虽然……但是……”
学会“行动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花钟》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首篇,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本课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好,进入三年级,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处在农村,对收集资料的条件有限,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语言实践中,学习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能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表达。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情境为手段,利用直观的画面,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花的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画出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注重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训练语感。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习和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与课文有关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识花名激趣导入
1、同学们,往前看,你们看见什么了?
2、是啊,多美的花钟啊!你们还认识这些花吗?请用不同的方式和这些花打声招呼好吗?(课件出示九种花)
3、这么多花真可谓是——用书中的话进行概括(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4、过渡语:同学们闻到花朵的香味了吗?你们喜欢这些花吗?让我们带着花朵娇艳,花的芬芳,再次走进这美丽神奇的花钟吧。(板书课题)
二、研读发现,品花时,赏花开
1、同学们,花钟上花儿朵朵,课文中花仙子们更是争齐斗艳,热闹非凡。同学们想不想赶快去看一看呢?
2、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文,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认真体会体会,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呢?
3、学生自学汇报。
(1)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那你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2)汇报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喇叭花:对比句子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喇叭想干什么呢?
谁想吹吹小喇叭,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同学们还见过其他颜色的牵牛花吗?练习说句子。
牵牛花真是一个能干的小号手啊!
蔷薇花:谁能绽开笑脸给大家看看?
同学们在什么时候才能绽开美丽的笑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引导练读
睡莲:和同学们一起起床的花还有蒲公英花。
万寿菊:男生练读,气势盛大的。
烟草花:会醒来,会看夜景,真有意思。
月光花:做动作,她在跳什么舞呢?
……
(3)花钟上仅仅有这几种花吗?从哪可以看出来?(省略号)
(4)通过课后查找资料,谁还知道什么花在几点钟开放?
4、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5、课件出示填一填,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6、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呢?
7、填表格
序号开花时间开花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自学探究,寻原因
1、过渡语:同学们能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来自学第二自然段吗?比一比看谁收获最多。如果有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为什么会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呢?
4、大自然真奇妙,其实不同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和老师一起去探究。
5、自学第二自然段。找出花开时间与什么有关。
四、读中感悟,赞花钟
1、过渡语:同学们已经探寻了花的奥妙,想不想看看植物学家修建的花钟?
2、欣赏世界各国的花钟
花钟上的这些花会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多么有趣啊!
3、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来夸夸科学家这种伟大的创举吧!
4、(课件出示)——齐读最后一句话。
5、这可真有趣!(板书:有趣)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花钟”。
五、拓展延伸,练手笔
1、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真是奇妙无穷,刚才大家通过读、想、说、记,你们一定学会了很多知识吧!谁想说一说。
2、同学们真会学习,都让老师羡慕了。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把花开写得那么细腻,用词那么形象准确吗?
3、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种老师喜欢的花。(课件出示)教师读下水文。同学们能不能向老师这样,也写一写你喜欢的花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相信你一定会写得更精彩的!
4、练笔,交流
5、课外延伸:继续观察自己喜欢的花或事物,写一写观察日记。
6、(出示课件)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13花钟
不同时间开放
温度、湿度、光照
花钟原因有趣
动物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花朵的美丽,花钟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根据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采用了“扶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一步步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迁移,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外延伸和知识拓展,教师写下水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突出了语文课堂读、说、写想结合的学科特点,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还有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语言上,可能是重点词语不突出,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造成学生把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成了句子,应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时间,让学生画一画,然后再读一读。
2、在板书设计环节,虽然能够突出教学重点,但设计却不够完美,和原设计有一定的出入。
【课例点评】
选入这篇课文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执教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感知花的美丽与可爱,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从而引入课文内容。
执教者紧扣训练的重点,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对各类花的喜爱之情,教师再用亲和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的点拨,引发学生讨论、朗读,重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读出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执教者采用了“教”与“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自学下面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具有层次性,这也比较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教师注重发现学生好奇心,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体现了语文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执教者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有个性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写结合,是本课例的亮点。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训练语言,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所以,执教者设计了小练笔。通过练笔不仅迁移了作者的表达方法,还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了美好的情感。体现了语文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读中对课文有个整体感受,关心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2、学会15个生字,8个要求会认的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培养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能力。
5、能通过表演的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深刻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能力。
3、深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及价值取向。
四、教学准备:
课件、树叶形的字卡(两套一样)及树叶形的空白卡片。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音乐,大家来猜猜这首歌的歌名。
2、播放音乐《你的微笑》,学生听完后,让学生猜猜歌名,有的学生可能会猜到是《你的微笑》。
3、对,同学们,我们刚才所欣赏的那首歌的歌名是《你的微笑》。是的,生活中多一份微笑,便会多一份快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关于微笑的文章。(在黑板上板出课文题目)
4、同学们,你们看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这篇文章是《十二次微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什么样的疑问呢?
5、让学生说出他们看到这个题目时的疑问,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十二次微笑,有的会问是谁的微笑……(那好,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并圈出你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字词。)
二)、欣赏课文录音:
1、学生默读后,播放课文录音,并要求学生注意听听他们在默读中所遇到的那些不懂字词的读音。(这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中,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学生听课文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画一棵树的轮廓,并把树叶形的生字卡贴在树上。亦把空白树叶形的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其上面写下他们所不懂或不理解的字,再把字卡收回贴在树上。
三)、学习生字:
以摘树叶的形式来进行生字教学,即让学生把他们会的生字卡片摘下来,并让他们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生字的拼音及其结构。对于所有学生都没有去摘的生字卡片,师生一起学习其上面的生字。(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给生字找朋友:
老师把同样的另一套生字卡贴在黑板的正中,叫学生给其生字组词。
五)、说一说:
让学生任选一词说说其意思并以这个词语说一句话。(这有利于学生平时习作语言的积累。)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十二次微笑》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亦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欣赏这篇课文。
二)、带着问题品读课文: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详写了空姐的几次微笑?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读这篇课文吧。(此时播放符合课文的背景音乐)
三)、赏析课文:
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空姐的三次微笑,并要求学生注意空姐与乘客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对空姐和乘客这两位人物形象作出分析。并在讲解每一次微笑的过程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所讲解的课文。
四)、设问赏文:
师:同学们,在第七段中,空姐为什么会觉得委屈呢?而她觉得委屈却又为什么仍要对那位乘客微笑?而那位乘客脸色一变,同学们,你们说说那位乘客的脸色是如何变化的呢?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课文的兴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只详写了空姐的三次微笑,从哪里可以知道空姐有十二次对那位乘客微笑?
五)、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老师读旁白,女同学读空姐所说的话,男同学读乘客所说的话,好吗?(播放与课文相符合的背景音乐)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体味文中的情感)
六)、小组表演,理解课文: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空姐为什么会对那位乘客微笑十二次?而那位乘客又为什么把投诉改为表扬呢?
八)、小结:
师:是的,是空姐的真诚令她微笑面对那位乘客十二次,是她的真诚打动了那位乘客,是她的真诚赢得了那位乘客的理解与信任。平时,我们要真诚对待别人,要多点包容别人。(与此同时播放《你的微笑》,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3、揣摩、学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学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交流趣事,畅童年
1、在我们的童年中,总有最美的回忆藏在其中,你小时候曾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学生交流)
2、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都会引起我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然而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有关童年的记忆也不同。(出示作者林海音的照片)台湾作家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成年后她将老北京城南的人和事写进一本书,那就是――《城南旧事》(出示《城南旧事》图片)。翻开书,我们继续学习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悟童年
(一)解题
1、(生齐读课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用“间隔号”将三个意象分隔开,给人一种意境美、画面感,你能想象画面读出美感吗?
(生齐读课题)
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一个孩子在痴痴地看着……)
2、这正是林海音的童年记忆,正如课文的最后说的“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究竟有怎样的童年往事重临于作者的心头呢?
(生默读课文)
师生总结: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
(二)研读
读着作者的童年趣事,我们总会不禁笑出来,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写生动的呢?
1、初始骆驼学咀嚼
(生读)
品词析句,边读边画
骆驼咀嚼什么样子?你是通过什么找到这个语句的?
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设:冒号)冒号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
品词: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骆驼咀嚼的样子?
(预设:丑、长、安静、咀嚼、磨来磨去、冒、沾)
析句:哪些句子是对骆驼的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
(预设:动态――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静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学生体会:动静结合,作者之所以把骆驼咀嚼写得这么细致,是因为他观察的细致;之所以细致的观察,是因为她对骆驼咀嚼感到好奇。
读好奇
①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②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小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好奇地看骆驼咀嚼的样子。
学生体会:童趣、看呆了、看入神。
读入神
①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
②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小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看骆驼咀嚼的样子,你看呆了……
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看来,善于观察和细致的描写是写好文章的法宝,我们应该在习作中多加运用。这么好的语言,我们试着积累下来:
背诵语段。
2、了解骆驼谈驼铃
文章里的孩子又听到了什么呢?他和爸爸关于驼铃的看法,好像还不一样呢!找出来对比读读。
(教师、男女生配合读)
出示:爸爸的看法、我的看法相关语段。
(1)骆驼的品性
文中说“长途寂寞的旅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读。预设:他们软软的脚掌……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读出寂寞,感受寂寞。体会耐不住寂寞的是拉骆驼的人,耐得住寂寞的是骆驼。引出老师教给我的话:“要学骆驼,沉得住气。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习骆驼沉得住气、脚踏实地的品质。慢慢地学,总会学会的。
(2)谈驼铃
文中多处写到驼铃,浏览文章,找出来,我们也一起谈谈驼铃。
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读出节奏感,体会情趣。
②读出清脆,体会轻松的步伐。
③读出缓缓悦耳,体会记忆里的梦驼铃。
3、关心骆驼剪驼毛
“我”为什么会冒出“剪驼毛”的想法呢?
出示:“冬天快过完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体会:小海音从人想到骆驼;从人脱掉棉袄想到骆驼也该脱掉旧驼绒袍子了。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一样对它关心。
读剪驼毛、体会关心。
4、思念骆驼问驼踪
夏天来了,“我”遍看不到骆驼的踪迹,不禁问妈妈
(师生共同读)
出示语段
(1)体会思念之情
妈妈问“谁?”,实为英子问地突然,无时无刻想着骆驼、思念骆驼。
(2)体会“总是问”
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她的小脑袋里还可能有哪些问号?
(生从文中标注或展开想象提问)
在《城南旧事》这本书里,也不只一处写了英子“总是问、总是问”。教师摘录书中段落朗读: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
“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还没坐下来呢,李伯伯也进来了,于是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一个样,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三、入情入境,恋童年
配乐诵读,读中感悟
然而林海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早已不是这个4、5岁的小姑娘,而是一个历尽世事的中年人。
(教师引读)
那么,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还会做吗?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擦掉板书“学咀嚼”)
童年时“我”幼稚的想法也不会再有了……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剪驼毛、谈驼铃”)
“我”那满脑子的问号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问驼踪”)
童年多美好啊!我真希望她可以像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她能像骆驼队一样可以去了再来!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板书:童年一去不还)
我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还有……
(齐读15自然段。)
再回想起过去的人物、事物、景物,心中难免会掠过一抹淡淡的感伤,如一缕薄雾、一缕轻烟流动在这字里行间,感受这字里行间的感伤、愁绪吧。
(齐读16自然段)
(预设:生交流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板书:眷恋永留心间)
四、读写结合,话童年
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用存下来!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更多的同学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片段,让我们也学习林海音记录童年,沉得住气,脚踏实地,把握时光,让每一天都色彩斑斓,让她成为明天更美好的回忆!
五、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童眷
年初识学咀嚼恋
一了解谈驼铃永
去关爱剪驼毛留
不思念问驼踪心
还间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解读
《田忌赛马》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原来的人教版课本上也有这样一篇同名课文。如今,统编教材又将这个故事选入,但是虽然讲述的是同样的故事,可是讲述的方式和内容设置上有着不小的变化:人物身份(门客与好朋友)、着重点(关注田忌还是齐威王)、结局的延伸(一个是只说结果,一个是人物地位的变化)等等。发生了变化,对于教师而言,或许有一点像在读另一个故事一般,似乎有些陌生。但统编版的《田忌赛马》在出处来源上比人教版时的课文更加可靠,虽然有改变,虽然有不同指向,但我们不能否认,故事主体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原教材中的课文也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这样的变化,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可能这样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是另一个难得的教学契机:面对同样的故事主题,叙述方式上可以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叙述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阅读文言文版本以及教材版本,掌握故事内容的脉络;
2。展开新旧版本的对比阅读,清楚了解两种叙述的各自侧重点;
3。三种版本的比较阅读,了解“同主题不同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
同一种主题,不同的叙述的特点把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的把握,了解不同版本对于人物角色的定位。
教学步骤
一、借助文言文版本,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文言文版本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2。导语:可以读懂吗?你读懂了什么?
3。追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二、文白对照阅读,读懂课文内容
1。导语:我们打开课文,对照阅读一下,看看借助课文,我们又可以读懂什么?
2。默读课文,引导孩子对照阅读
提示:读的课程中,对照一下,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自己读懂文言文?能够帮助自己的语句,将它圈划出来。
3。引导孩子考量: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的语句,还有哪些语句?
预设:引导孩子注意人物的对话部分
4。师生共同交流,想想:这些语句有什么作用?
5。考量:为什么有这些添加的内容?
三、新旧版本对照阅读,读懂叙述的细节
1。导语:其实,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我们不妨多读一点,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田忌赛马(人教版)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次比赛。
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
田忌的好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这时,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看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孙膑摇摇头,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没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走过来,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一声锣响,赛马又开始了。
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场输了。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让田忌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齐威王有点慌了。第三场,田忌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2。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注意引导孩子从这些角度考虑:人物身份(门客与好朋友)、着重点(关注田忌还是齐威王)、结局的延伸(一个是只说结果,一个是人物地位的变化)以及对话的内容等等
3。考量:你觉得哪个更合理一些?为什么?
4。进一步引导思考:两个故事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引导:赛马时的策略
5。小结:对于来源同样的故事,我们可以如何扩展?
四、总结全文的学习
1。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2。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今后自己讲故事有什么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这三部分环环紧扣,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本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蜻蜓极其他动物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放飞蜻蜓(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B、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陶行知慈爱抚摸孑孓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
抢——枪蝇——绳纹——蚊
钩——构饿——我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小节多读几遍,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它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尾巴可以掌握方向,保持平衡,饿极时自己吃自己的尾巴,而且眼睛大,看得清四面八方……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斫狻按劝保寤崽招兄壬劝⒆印?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C、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以后,回自觉自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面大家讨论的做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9、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和时间赛跑》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这一启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二、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三、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一句化总结:这节课,你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2、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回忆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师生补充)
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
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爱自己的外祖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让人心怜,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更是让人折服,进而得出要与时间赛跑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三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如此经历,要理解起这些内容就有些远了。课上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课文,通过讨论解决了很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今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两度春”……课文知识目标突破的很好,可我总觉得对“珍惜时间”这一情感目标突破的不很彻底。从学生不以为然的表情里我总觉得“时间”在他们的眼里还没意识到有多重要。在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10小时,上课约用去5小时,各种作业差不多也要用去1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那大概还剩6小时,去哪里了?同学们也纷纷惊异:是啊,那6小时干什么了?比上课还要多的6小时上哪去了?
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左右。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6小时呢?近10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显出惊讶的神情。!
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为以往浪费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并决心珍惜时间;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出发,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