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蜜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蜜蜂》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
(预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的喊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
1、通过课前的搜集,你知道了哪些过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
2、初读,处理生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4、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
沿途
超常
尽管(jǐn)
尽力(jìn)
陌生
准确无误
闷热(mēn)
纳闷(mèn)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检查句子,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2、那么你有没有兴趣和作者一起去做这个实验呢?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第二~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请学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3、“几乎要触到地面”转换角色,你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样想?
4、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⑴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他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⑵看到经历过那么多困难之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5、学到这儿,大家一定很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蜜蜂*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怎么认为的。
四、书写指导
归类识字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
过程
结论
听说
准备
不是……而是……
无论……总……
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组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训练项目是用词准确。
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想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着手。想以多读多说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第一课时的读有了一定成效后,再写字上的时间就太仓促了,练习写字的环节只能放到课下来进行。在第二课时里,学生发散思维后说得多了,但是读得不够,本来设计读是想在了解内容的读上有所提高,但是发现自己还是顾此失彼,第二课时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一定的深度。在设计课时可能还有点明白,一到了课堂上就又犯糊涂了。品味词语时,从课文里走出来,回不去了,我说自己就像一只迷路的蜜蜂。最后好不容易回去了,(最后的自读全文)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形式,因为通过再读,学生的发现很少。在品评词语的时候,老师有“牵”的痕迹,在走教案的路子,没有真切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情。虽然在设计课的时候努力去做到关注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感受,但在实际操作“找句子”这一环节时,应该总结出写作方法,结果又有绕进课文内容的嫌疑。自己的语言很匮乏,一问一答的课堂呈现形式单调无激情。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自己预想得还不够多,操作层面上仍需不断努力,使自己有进步。
《蜜蜂》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二十个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学导议,让学生理解、感悟关键词句。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通过“听说、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
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法布尔图片、简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2.这节课我们将跟随法布尔走入昆虫的世界,一起去探究那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课件出示词语,自读、领读,检查预习。
无论、实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陌生、逆风。
论、验、证、减、阻、括、误、确、陌;实、袋;途、超;概、测。
3.学习生字。
概: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个点;论:右边不要写成“仓”;试:右边不要多一撇;减:左边是两点水。
(三)深入课文,具体学习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就把自家的蜜蜂做上标记,放在纸袋中,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放飞它们。最后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蜂窝。法布尔得出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他无法解释的本能。
(2)梳理质疑。
① 为什么是试验,不是实验?
试验: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或性能,先在实验室或较小的范围内试用或试做。
实验:为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
② 蜜蜂是怎样飞回来的?
③ 为什么有三只蜜蜂没有飞回来?
2.精读课文,探究深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我想做一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①预设:试验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因为他“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②追问:“听说”是听别人说的,不是自己亲手验证的。所以他决定要自己做试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听说、认真)读完第一自然段,我们既知道了他做试验的原因,又可以看出法布尔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第一自然段里还有一组关联词你能找到吗?(圈出)“无论……总……”你能说说这组关联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2)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法布尔又是怎么做的?做试验。
①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语句。思考:能不能去掉其中一个环节?为什么?
②预设:共四个步骤,不能去掉任何一个环节。
课件出示:
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便于观察;
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蜜蜂区分;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掌握蜜蜂飞回的时间;
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
师:多么细致的安排啊!我们再来读一读做试验的这句话。法布尔的准备多么全面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严谨)
③师:蜜蜂被放出后,法布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快速找出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用曲线画出来。
④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作者想到了什么?作者对蜜蜂是否能回到家提出了疑问,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感受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过渡:那么,蜜蜂到底能否回到家呢?
(3)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语句。
②交流汇报。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推测呢?(预设:根据刚才看到的而想到的)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里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师:“也就是说”体会是在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结合“两点四十分”体会观察时间长)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继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确确实实”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③指名分段朗读:把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读出来。
(4)作者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思考,终于得出了结论。一起读读第六自然段。
为什么作者能肯定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一直在袋子里,看不到路,无法识记)作者知道了蜜蜂无论飞到哪里,都能回到家中,并且他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由于当时科学设备的种种限制,法布尔无法再进一步深究蜜蜂究竟是靠什么来辨认方向的。所以,他在结论里也谈到了他的质疑。那么,读完作者得出的结论,你想对作者说什么?(也可以对蜜蜂说,对自己说,对同学说……)
(5)总结:法布尔的结论中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也有存在质疑的地方。在面对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时,重要是不是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要学习渗透在试验中的探究精神。
(6)交流书后关于蜜蜂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一种动物的活动,抓住其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准备。
《蜜蜂》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2学情分析
因为作者所做的实验尽管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是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能通过学习,受到启发,并能激发学生科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 《蜜蜂》
第一课时
活动一:激情导入
激情导入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
(预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喊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二:初识文本
1、通过课前的搜集,你知道了哪些关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
2、初读,处理生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3、检查生字:
试(shì) 验(yàn) 证(zhèng) 阻(zǔ)
测(cè) 括(kuò) 误(wù) 途(tú)
陌(mò) 超(chāo)
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
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
沿途陌生超常本能记忆力
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检查句子。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几乎(jī)几个(jǐ)
尽管(jǐn)尽力(jìn)
闷热(mēn)纳闷(mèn)
活动三:深入探究(课文第2自然段)
(一)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法布尔是怎么做的?想不想去看看?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2、法布尔做的第一句是?第二句?第三句?(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3句话))
(投影出示)这几句话比较难读,大家先自己好好练练,呆会老师请你读。
3、第一句谁来?真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句话写了什么事?(指名读句子,概括(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好一个捉蜜蜂,你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下一句,也用三个字。)
4、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做试验的过程中,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体会法布尔做事严谨)(不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
(二)我的推测
刚才我们从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法布尔是个做事严谨的人,那么法布尔还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看看这段话。(投影出示:那些被)
1、大家自由读,你觉得能读好了,就把手举起来
2、我们来交流一下。
(1)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善于观察)
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是“好象”?(因为是作者猜测的),好象(师范读)读好这个词语,你再来读。
(2)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你把几乎读得很突出,几乎是怎么样?(师示范做动作)是这样吗?大概又是怎么样?(推测)由看到而想到的,你们也善于思考。
(3)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善于思考)
(你能说得更具体些吗?还有谁也从这句话里看出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再读)
三、小练笔(投影出示)
在风中,面对四面飞散的蜜蜂,法布尔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4:小结:你们读懂了法布尔的所作所为,也读懂了法布尔的心,看到了一个不仅态度严谨,而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法布尔,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这一群小蜜蜂究竟能不能回到家呢在途中还会碰到什么困难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这篇课文是法布尔《昆虫记》里面的一篇,大家在课后可以读读这本书。(投影出示封面)
14蜜蜂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4蜜蜂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 《蜜蜂》
第一课时
活动一:激情导入
激情导入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
(预计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喊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二:初识文本
1、通过课前的搜集,你知道了哪些关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
2、初读,处理生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3、检查生字:
试(shì) 验(yàn) 证(zhèng) 阻(zǔ)
测(cè) 括(kuò) 误(wù) 途(tú)
陌(mò) 超(chāo)
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
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
沿途陌生超常本能记忆力
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检查句子。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几乎(jī)几个(jǐ)
尽管(jǐn)尽力(jìn)
闷热(mēn)纳闷(mèn)
活动三:深入探究(课文第2自然段)
(一)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法布尔是怎么做的?想不想去看看?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2、法布尔做的第一句是?第二句?第三句?(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3句话))
(投影出示)这几句话比较难读,大家先自己好好练练,呆会老师请你读。
3、第一句谁来?真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句话写了什么事?(指名读句子,概括(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好一个捉蜜蜂,你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下一句,也用三个字。)
4、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做试验的过程中,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体会法布尔做事严谨)(不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
(二)我的推测
刚才我们从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法布尔是个做事严谨的人,那么法布尔还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看看这段话。(投影出示:那些被)
1、大家自由读,你觉得能读好了,就把手举起来
2、我们来交流一下。
(1)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善于观察)
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是“好象”?(因为是作者猜测的),好象(师范读)读好这个词语,你再来读。
(2)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你把几乎读得很突出,几乎是怎么样?(师示范做动作)是这样吗?大概又是怎么样?(推测)由看到而想到的,你们也善于思考。
(3)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善于思考)
(你能说得更具体些吗?还有谁也从这句话里看出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再读)
《蜜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过程结论
听说准备不是……而是……
无论……总……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蜜蜂》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蜜蜂的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写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学习2—6自然段,体会法布尔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复习生字词语。
2、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法布尔想对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要做一个试验,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2)交流试验的具体步骤
(3)试验的步骤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理解“大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引入:试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请同学们阅读三、四自然段。
(1)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
(2)第一批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3)此时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这时,小女儿看见“我”回来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意外)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4)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引入: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第二批又飞回来几只蜜蜂,你是从第几自然段读出来的?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3)换位思考:现在你就是十七只蜜蜂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4)可爱的小蜜蜂们,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平安的归来,我是多么高兴啊!你们看作者是怎么夸赞这些小蜜蜂的?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5)学生再一次体会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2)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再用不是…而是…说话
(3)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发布而通过实验证实了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里,而是、、、、、、这种本能作者就是是生物学家,在当时他也无法解释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发布而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向发布而学习什么?
三、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件出示:蜜蜂的分类、蜜蜂的语言、蜜蜂采蜜)
四、实践园乐园
1、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2、小练笔: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3、自主实践:了解关于蜜蜂其它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14、蜜蜂
捉蜜蜂———做记号———叫小女儿守着———放蜜蜂
成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蜜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教学重点:
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用具: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教学后记:通过生字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课文的内容。
《蜜蜂》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大概内容。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和蜜蜂图片。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答:“蜜蜂。”
师:就是蜜蜂,以前我们学过一篇与蜜蜂有关的课文《蜜蜂引路》,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情?(生答)
我们今天就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来研究一下蜜蜂,好不好?那同学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谁来说说“我知道的蜜蜂是这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
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板书“14 蜜蜂”)
二、初步感知课文:这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到底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同学们边听边把生字画出来。(放录音)
三、学习生字词
师:听完了录音,同学们知道这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到底是怎样的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生字词。
(1)a.出示生字卡片,每出示一张,就让学生读一遍,然后整体齐读。(第一轮出示较为难学的“验”“概”“减”“袋”“测”“途”“确”)
b.请学生注音并注意书写。
c.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d.组词(先认识课文里的词组,再拓展。)
(2)再次出示生字卡片:“论”“试”“证”“阻”“括”“误”“超”
请学生注音和小老师教读,记住他们的方法和小组开火车组词。
(3)对常用词语找近义词,并造句理解。
(4)猜词: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造句;老师说词组,学生解释运用。(选重点词组)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归之前的问题:法布尔是研究蜜蜂做了一个怎样有趣的试验?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默读)准备好的同学就举起手来。(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 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2、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那么,读完课文,你作了哪些整理,作了哪些积累?
三、合作读课文,再独立完成以上作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我们再统一组织汇报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习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习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习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蜜蜂》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谁来说说你可以找什么做你的向导?
二、审题导入:
1、蜜蜂: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新的小向导,它就是——蜜蜂。
看着这两个字,咱们一起读一读,蜜蜂,细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一定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
2、引路:你知道什么是引路吗?
3、导入:这群蜜蜂又是怎样当向导的呢?让我们随着这只小蜜蜂走进课文,打开语文书119页,发出声音快速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出小节,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抓图学文:
1、汇报: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列宁,养蜂人)
2、看图读文: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找到文章插图)
3、教学第4段: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看着插图,你听到了什么?“养蜂人”在说什么?
“列宁”在说什么?
我相信,有些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也注意到了他们此时的表情。
关注:惊讶、笑着。
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惊讶这种反映?
4、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请大家读一读1、2自然段,心中有答案了再告诉我。
t: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
5、回读第4段:
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还有你自己所体会到的都送进这个句子里,把惊讶的语气给读出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列宁观察思考:
1、动听的声音加上生动的表情,使图上的养蜂人活灵活现。那从列宁的表情中你又看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兴?
2、小朋友,我们再去看看,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当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时,他会想些什么?
当他看到蜜蜂飞进园子时,看到园子旁边的房子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3、学生自学感悟
4、汇报:在讨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
五、共画路线图:
1、是啊,多么巧妙的引路方式,如果能把列宁到养蜂的人的住处的路线画出来,其他人也不会走错了。咱们一起来画一画这幅路线图。
2、快速地把文章看一遍,把表示地点的词圈出来。再想一想这路线怎么安排。到课文里找到理由告诉大家。
3、介绍路线:如果你来当向导,你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幅路线图呢?
沿着山路走,走着走着,你会看见路旁有花丛……
4、书写练习。
六、课堂小结:小朋友,看来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小蜜蜂就会成为我们的向导。其实,在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比蜜蜂更有趣的向导呢!不管是太阳、大树、北极星还是积雪,还是今天的小蜜蜂,要找到这些向导的法宝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蜜蜂》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感受音乐旋律,轻快的节奏。
2、根据故事情节内容,尝试肢体语言表演小蜜蜂飞和采花。
3、体会和小伙伴一起跳舞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图片(小蜜蜂采花蜜)
2、音乐
教学过程:
1、介绍故事情节。
在美丽的大花园里,有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花蜜。小蜜蜂飞呀飞呀,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就停下来采花蜜。
2、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随A段音乐做小蜜蜂飞、小蜜蜂采花蜜的动作。
3、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做A段动作。
4、随B段音乐创编小蜜蜂找朋友的动作。
采完花蜜之后,小蜜蜂开心地和小伙伴一起跳起舞来。
5、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做B段动作。
6、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完整地跳舞。
7、在音乐伴奏下,幼儿结伴跳舞。
《蜜蜂》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2、能认读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蜜蜂、莫斯科”的小资料。
2、制作“莫斯科、小山、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彩图卡片。
3、出示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碰到过困难吗?(板书:碰到困难)
2、是些什么困难呀?你是怎样克服的?说说看。(板书:克服困难)
3、如果你不小心迷路了,你会请谁给你引路呢?(板书:引路)
4、谁了解蜜蜂?蜜蜂有哪些作用?(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
5、当你迷路时,蜜蜂还能给聪明的你引路呢。(板书:蜜蜂;形成课题:蜜蜂引路)
二、紧扣课题,启发提问
1、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如下问题:
1)蜜蜂给谁引路?
2)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
4)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
2、小朋友真了不起,从小就养成了爱动脑筋提问题的好习惯!那么,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通过认真思考然后把问题圆满解决。大家说好吗?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上问题。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非常认真!还有很多小朋友非常可爱地托着腮,皱着眉在认真地思考呢。不过,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还得教给你们一个绝招,要不要?(要)那好,这绝招就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课文,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问你们喜欢怎样读呢?
老师适当介绍读书方法:
1)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2)一边读一边想;
3)对读;
4)讨论读等。
(三)学生自由读,生生互动。
四、精读课文,展示读书成果
(一)出示问题1),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学生回答是列宁以后,追问:列宁由蜜蜂引路找谁呀?养蜂人找到了吗?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清楚?
(二)出示问题2),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a、课件出示句子:“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莫斯科”的小资料。介绍时可以相互补充。
2、讲解“附近”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读准“附近”的读音,引导学生弄懂它的意思。
1)你的座位附近有哪些同学?你住的地方附近有些什么?
2)现在你们知道“附近”是什么意思吗?(离得很近)
3)1922年列宁住在哪里?(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老师知道“莫斯科”的`位置,(随即在黑板上贴图)。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确定小山的位置?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b、课文还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附近”这个词语,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1)、课件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园子傍边有一所小房子。”
2)老师顺着小山在黑板上简画出一条小路,然后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让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3)看贴图,练说话。
请看黑板上的贴图,用上“附近”这个词说一句话。
c、辨析“常常”和“往常”
1)游戏激趣,引发争论。
小朋友,这里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常常”这个词语硬说“往常”这个词和它的意思差不多,肯定是它的同胞兄弟;而“往常”又死不想认。你们来当一当法官评判评判好吗?
学生辩论。
2)出示句子,启发辩析。
a、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3)练习巩固。
设置情境: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平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注意答案的灵活性)。
①放学后,他()到操场打球。
②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④他()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d、扫清障碍,回归问题2。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问题2。
2)师生小结: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情服从学情:如果学生会提到“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人“这句时,随机讲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列宁敲门时会怎样想呢?(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的吧)引读“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1)“果然”是什么意思?
2)生活当中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果然”这个词呢?
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
1)教师点拨;“惊讶”一词的意思。先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惊讶的表情;再问“惊讶”的意思;最后指导朗读对话:谁读得越惊讶,笑着说越自然就可以上台来演。
2)学生练读
3)分角色练读
4)演一演
a、看插图,想场景:列宁和养蜂人可能还会说些什么?
b、模拟表演:一生演列宁站在教室门外;一生演养蜂人、
3、品读列宁的话,问”向导”是什么意思?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四)出示问题3,精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a请问,你们读懂了什么?
b师生小结;列宁之所以能找到以前自己从未到过的养蜂人的家里,靠的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c生字教学与说话教学整合训练、
1)出示训练题1)我一边仔细观察课后的生字,一边认真思考,发现了()这个生字的特点是()。
2)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出示句子“他仔细观察——————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一边指黑板上的贴图一边引导学生说。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他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而()往往住在蜂房附近,只要我(),就能找到()。
2)出示问题4,用上“果然”一词回答。
五、拓展延伸
1、蜜蜂为什么会引路?这跟列宁有什么关系?小朋友们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学了课文,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说来听听。
2、师生小结: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是怎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脑筋把事情办好的?
《蜜蜂》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蜜蜂》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