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15篇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
小尊重、孝敬父母。
重点、难点:
理解《游子吟》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今天,我们谈话的题目是母亲(板书母亲),母亲也就是我们亲爱的妈妈。妈妈爱你吗?能举个例子说说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吗?
2、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母亲(齐读两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板书课题,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唐带诗人孟郊就是一个把母亲恩情永远铭记在心的人。在他50岁时,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出示诗句,谁能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感悟真情
1、师:短短的一首小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今天,我们进一步来体会这份浓浓的深情。
图片,问: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她缝得怎么样?
师:课文第一段就描写了图上的内容,(出示第一段)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动?
(1)根据交流引导:“一针针一线线”,从这个词语中感悟到了什么?适时讲民间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归期就会延迟,母亲把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是为了让儿子早点归来)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指名练习朗读,师评价。
(2)“夜深了”从这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夜深人静,怎么读好这个词语?
(3)你们能把这句句子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真好。母亲把她的爱都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到了衣服上。她一边缝一边会想什么呢?出示“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①哪位女同学做做孟郊的妈妈,读好这句话。评价(要读出担忧,牵挂之情)②后面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让我们用担心的语气读好这一段。(齐读)
2、过渡:衣服缝好了,这时,天已经亮了。母亲把衣服放进孟郊的包袱里,把他送到郊外,母子两人,依依惜别。
出示图片,交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叮嘱的话语有很多很多,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读读这句话,交流,你从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后师总结:是啊,爱子之深,思子之切,你能通过朗读体会出来吗?
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什么叫“湿润”?为什么孟郊的眼睛会湿润?
师总结:是啊,这是不舍的泪,担心的泪,愧疚的泪!母亲年纪大了,多么需要儿子陪伴在她身边啊,孟郊却不得不远行,谁来读好这句话,练习朗读。
师:这真是——出示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了文章,再读这两行诗,你懂它的意思了吗?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是写这两句诗的呢?
师总结: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迟了。一边想象一边用你的真情去读好这两句诗,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过渡:孟郊告别了母亲,满怀着母亲的希望和恩情,独自上路了。你们知道他干什么去吗?
出示图,他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小草时,出示词语“生机勃勃”,什么叫生机勃勃?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样生机勃勃?)
引导学生说因为有了阳光雨露的沐浴才会长得如此有生机。
看到此情此景,孟郊不禁写下了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在课文的第三段,自己读读,说说哪几句话就是写这两句诗的?同捉可以讨论讨论。
根据交流出示第三段内容,练习朗读。解释:“寸草”就是“小草”,“春晖”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师小结: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而孟郊,就把自己想象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母亲的恩情,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孟郊上京赶考,做了一名县官,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亲接进城。在他50岁时写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师配乐朗诵。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好它吗?练读,指名读,师作恰当评价。
师: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游子之心,成了千古传唱的佳诗。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集体配乐吟诵)
你们能美美地把它背诵下来吗?练背。
三、总结,升华情感
师:小朋友,我们都有深爱自己的母亲,小草尚且知道用生机勃勃报答太阳的恩情,孟郊把自己对母亲的恩情化作了一首著名的小诗。小朋友,你们作为儿女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呢?(配乐交流,可以联系母亲节,3。8妇女节,平时等)
是啊,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能让妈妈感到幸福和安慰。(音乐响起)让我们随着音乐,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们永远铭记----(齐读课题:母亲的恩情)全体起立,唱《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母子图片。)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我没有按部就班,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教学,而是从《游子吟》这首古诗入手,引导孩子吟古诗在文中找对应句子,循序渐进段段突破。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上好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2
一、导入:
同学们,每天为你整理衣装的人是——母亲;每天为你洗衣做饭的人——母亲;每天为你忙碌操劳的人——母亲;
是呀,母亲,我们各有不同的喊法,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现在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小巧手,跟老师写课题。(边写边解:母亲的恩情就是指那无私的爱)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
现在请听老师讲这个动人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从同学们那专注的表情就知道你们都被感动了,那就自己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有一组新的生字词想和你交朋友,你有信心交到这些新朋友吗?(同学们读得真标准,那去掉小帽子还认识它们吗?)老师来做几个动作大家来猜是个什么词。(抚摸: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缝补:一般是缝用到线,所以缝是绞丝旁,一般补衣服所以是衣部旁)
2、生字朋友都记住了。我相信课文读得会更好。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找5个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可以说优点,可以说建议)
二、细读课文。
从刚才大家的朗读声中,从课文中、从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是什么?(生)
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1、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全班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独出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读这句)
母亲边缝衣服边想什么呢?(生谈)
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那句看出来?
B、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板书)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 ”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又从中什么到了什么?
孟郊触景生情,于是,谁是读一下?(出示句子读)
50岁的孟郊难忘此情引景,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似山高似海深的爱就是——(引读)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齐读最后一段。(孟郊40岁才当上了江苏溧阳的一个小官,接着就把母亲接到身边,50岁写下了小诗《游子吟》。同学们,在我们在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母亲送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这就是生活中那细微的母爱。在灾难来临时,母爱却是伟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母亲: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生谈)母亲爱孩子可以不辞辛苦,不惜生命。我们又该怎样做呢?(生谈)据说小乌鸦长大后,当母亲老了飞不动找不到食物时,他就四处找可口的食物嘴对嘴地喂母亲,回报母亲。一直到老乌鸦死去。这就是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懂得:出示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学写生字。
抚摸。
五、布置作业:
1、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2、通过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
教学重点:理解《游子吟》感受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难点: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伴随着歌曲《游子吟》走进课堂。
1、师引导:每天为我们整理衣物的是谁,为我们洗衣做饭的又是谁呢:(母亲)是啊,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师:母亲是多么亲切的字眼,(板书:母亲)
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善良,勤劳,伟大,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我们的母亲。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
2、 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边写边解:母亲的恩情就是指那无私的爱)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恩情。
师: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
1、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1、2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2、全班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指导朗读这句。)
b、他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生谈)
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哪句看出来?
c、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孟郊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比山高,比海深的爱就是——(引读)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他把自己的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都凝聚在了这首诗里。
(集体配乐朗读《游子吟》)
4、同学们,在我们再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母亲送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这就是生活中那细微的母爱。在灾难来临时,母爱却是伟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母亲: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观看那个被母亲用生命救下来的孩子的图片)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也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有哪些事情令你难忘,你又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生自主交流)
2、古往今来,赞美母亲的诗句数不胜数(出示几个赞美母亲的诗句)指导朗读。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此时让我们面对着我们的爸爸妈妈,深深的鞠上一躬,道一声:“爸爸妈妈,谢谢了。”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都报答不了,让我们做一个体贴父母,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吧!
五、课后作业布置:
1、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积累赞美母亲的诗句,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永远铭记
母亲的恩情
报得三春晖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绎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读好关键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缝补湿润抚摸注视慈爱
光辉沐浴报答恩情铭记
2、看着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设计意图:读读词语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测,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回顾,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以语文的方式开始语文的教学,直接明了。)
二、品读课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缝衣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下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⑴指名读,说说从“还”、“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教师介绍:在孟郊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他缝补衣裳。据说,针脚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
⑶引读:所以,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就——
尽管夜深了,母亲还在——
看,母亲缝的针脚多细多密啊!因为她想——
母亲每缝一针就会念叨一句——
⑷指导朗读。多么动人的场景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为了儿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缝补的衣服,——
为了儿子能早点回来,——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双眼熬红了,可她不休息,——
腰酸了,背疼了,母亲还不肯休息,——
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鲜血,母亲顾不上疼痛,——
母亲把对儿子的关心与不舍全缝在了这一针针一线线里,齐读——
3、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啊!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母亲这份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最好解释。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多次地朗读,更能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一片关心之情。)
(二)清晨送别图
1、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发了,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
3、学生交流,出示课文插图二:
⑴指导观察说话: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看,母亲紧紧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望着儿子,不舍与担忧全写在了她的脸上。同学们想想,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
⑵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名读,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②指导朗读。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母亲望着儿子说,——
母亲眼含泪水说,——
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
4、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
5、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谁愿意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句进行教学,可以让语文学习由繁至简。简单的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把母亲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指导学生读好了这句话,母子分别的感人场景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了。)
(三)路上感恩图
1、过渡:孟郊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带着母亲的牵挂出发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交流。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学生交流,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生机勃勃”说明小草长得怎样?小草长得这么茂盛是因为——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文悟诗,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能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初步感知
⒈上节课我们初步知道孟郊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在他50岁时写了著名的诗篇《游子吟》。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吟诵这首诗时都会心灵震颤,热泪滚滚,因为他道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哪位同学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朗读。
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它蕴涵着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带着这首诗走进课文中去细细地品位,去感悟。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
出示: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2、孟郊的母亲是怎么为他缝补衣服的?
结合词语“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
说明:在孟郊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的针脚。时间就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中不知不觉的流逝,此刻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瞧,她向前倾着身子,依然在为儿子缝补着衣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年老的母亲中间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擦汗)谁愿意把母亲此刻的动作表演出来呢?(动作展示)
3.看到这位母亲细密的针脚和她劳累的身影,你有什么话要说呢
师:假如你就是孟郊,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深夜里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缝衣裳的情景,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
生:母亲真好!
生:母亲对我的爱真深啊!
师:母亲熬夜逢衣为的是……(儿子),心里时时刻刻牵挂着的还是……(儿子)
师:这么深深的爱,这么浓浓的情,就是——“恩情”,指名有感情地读好词语“恩情”。
4、这细密的针脚透着母亲深深的爱,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5、此刻妈妈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6、 谁能体会此刻孟郊妈妈的心,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好吗?(试读、指名读,齐读)
7、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没有说什么感人的话,却用针线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缝进了衣服。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浓浓的感情就融会在诗句中,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体会。齐读古诗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天不知不觉就亮了,一晃眼就到了第二天清早,母亲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出示图片(村口送别),
2、学生交流
生:郊儿,你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当心生病。
生:郊儿,你远行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生:郊儿,你可要时常给家里写信呀,娘会一直盼着你的来信的呀!
生:郊儿,你晚上看书学习不要太熬夜,要当心身体。
3.师: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4、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不舍和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5、听了母亲的话,诗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的点头)。
6、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为什么诗人的眼睛会湿润了呢?
(母亲呀,这是为儿子操劳而增添的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
7、此时此刻,他会说些什么来和母亲告别呢?(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8、母子俩彼此挂念,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呀!这里,哪句话也特别能体现诗句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过渡:虽然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叮嘱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慨万千,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 自读第三小节。
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
1、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理解词语“生机勃勃”。小草生机盎然的样子你能读出来吗。屏显句子 指名读
2、小草为什么能长得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相机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3、看着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孟郊想了什么?
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4、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能把它转变成陈述句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比较一下两句话,哪句好?说说为什么?
出示句子
母亲的慈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6、诗人为什么说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让人感到温暖)
7、诗人从什么地方也感受到了母亲给予的温暖?
相机出示句子“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8、这里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动作展示出来吗?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练读这句话,齐读。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铭记 抚摸 沐浴、游子吟等。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补”、“求”。
2.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板书:母亲
2.师:是呀,母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妈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 (善良 、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师板书,“恩”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谊。
师:让我们深情地读好课题。 (指名读,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我们的好朋友苹果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生字词和段落号。
4.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标为红色)
出示:恩情、孟郊、缝补、抚摸、沐浴、永远、报答、铭记、注视、
慈爱、著名、光辉、湿润、一针针、几根白发、迟迟归、寸草心
(1)指名试读
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忆字形。如“永”的读音,“抚摸”“沐浴”的字形记忆。
(2)带读,开火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再练读两遍,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2.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3.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4.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5.齐读《游子吟》
6.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这10个生字中有6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其中3个还都是“扌”,现在请小朋友们想办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动画显示“恩 迟”书写要领
恩,因字在心上,模样有点方。心中有三点,方向各不同,间距挺匀称。
迟,走之左边短,折处对准上面点。平折伸长包起尺,尺字横斜才好看。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读通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诗人去探寻!请小朋友们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课件出示:自读思考: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
2.交流感受。
⑴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行动中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老母亲缝衣图: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课件字体变红:深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们查一查字典。课件出示:查字典 在这个句子中,“深”应该表示时间长的意思。
补充资料:在吴越乡间有这样一种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
课件字体变红:一针针一线线 “一针针一线线”,是什么意思?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件 师动情小结: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缝着……看着此情此景,你心动了吗?你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吗?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1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课件 出示:读一读
⑵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语言上,
课件出示送别图: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①小朋友们能看图说说这送别的场面吗?课件出示:说一说
②小朋友,想象一下,如果此时此刻你的妈妈要出差离开你,你的心情怎样?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读一读
③课件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小朋友们请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④课件出示:为什么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谁能说说为什么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呢?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那么刻骨铭心。请小朋友们再读读1~2自然段,感受一下母亲浓浓的情。
课件出示:读一读
3.课件出示阳光小草图。
⑴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读第三自然段。
⑵课件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①课件字体变红:抚摸 注视 从孟郊“抚摸”的动作和“注视”的眼神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②“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③课件字体变色:“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十分肯定: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课件字体变色:“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④课件字体变色:孟郊把“太阳的光辉”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⑶小结:课文第三自然段,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己的关怀,表达了孟郊不忘母亲恩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请小朋友们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这一份感激之情。
二、诗文联系,借文悟诗
过渡: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自读第4、5自然段。
2.出示古诗:这首诗是孟郊50岁时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法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
4.这首诗很好懂,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就是写这首诗意思的。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与前面三个自然段对照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明白?
课件出示:诗文对照,读懂诗意。
重点指导:意恐迟迟归 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课件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课件圈点:意恐 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谁言”,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寸草心”,就是儿子的心。“三春”,指春天,春季有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即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古诗 请小朋友们把这两句诗和诗意对照着读一读。
6.课件出示三幅图 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这首诗中的母亲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这首诗也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让我们永远记住它。
课件出示:背一背
三、指导书写,完成练习
1.指导书写。
2.指导造句。出示课后练习第四题: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作业设计:
1. 必做题: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 选做题: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你打算怎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资料链接:
纸船——寄母亲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课前背诗,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利用课前2分钟进行一个“小小赛诗会”,好吗?哪位小朋友会背古诗,就自己站起来背,看谁背得多。(学生背古诗)
课件出示:赛一赛
2、镜头:老师曾经被一首古诗深深地打动过,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
课件出示古诗全文注音: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读一读,读准字音。
3、镜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写谁吗?写她的什么呢?诗人怎么会想到写这首诗的呢?原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题目就叫——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课题(“恩”注音):9.母亲的恩情 注意“恩”是前鼻音。
“恩情”,深厚的情意。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就请你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生字读音,认读课后词语。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孟 缝 沐 浴 铭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孟 缝 “孟”“缝”都是后鼻音。
课件字体变色:恩 针 根 “恩”“针”“根”都是前鼻音,小朋友们读时要注意区别。
3、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先练读两边,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4、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5、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6、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学会本课10个绳子,两条绿线内所谓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 ,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若干。
根据教材中的情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古诗《游子吟》)教师适当设疑: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
1、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那好!开始自由朗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你们读书可认真了,相信会有很多收获。谁能勇敢的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谁读的最棒。(师生评价)
3、(课件出示生字词)你们看,这些淘气的生字朋友跑到这里来了,你们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采取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
4、生字词读的很准确了,现在请你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三、深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至二自然段。
2、读后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回答)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课件: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a、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从昏暗的油灯以及衣服上细密的针脚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b、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第二幅图片,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a、同学们请看图,从母亲的表情
(母亲的眼睛紧盯着孟郊)、动作(双手拉住孟姣)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母亲舍不得孟郊离去)
b、从母亲说的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如果你是孟郊的母亲,此时你想对孟郊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如果你是孟郊,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体会母爱的伟大]
c、那母亲的这句话该怎样来读?(个别读、齐读)
(3)出示图片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a、他看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b、他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c、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孟郊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出示《游子吟》)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a、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什么?
b、谁想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句)
c、课文学完了,这首诗的意思就基本上弄懂了。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
d、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寻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这伟大的母爱。
五、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回家把《游子吟》背给父母听,并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三副图片,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的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相关所谓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反思:
讲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郊是怎么看出母亲多了几根白发的?头发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亲又多了几根呢?就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为孟郊平时就很关心和关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才会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变化,这个细节正是体现的儿子对母亲的爱。
我认为,这个细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还是原来的那些头发,只是当他想起母亲连夜为自己赶制衣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觉得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既能体现母亲的慈爱,也能体现孟郊对母亲的感激。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感恩母爱: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演化成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描述孟郊母亲在儿子临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引出诗歌《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借助文本插图,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关键词句并反复朗读。例如:“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是母亲却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感悟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议母子行为 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再次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母爱。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引出学过的成语:情神似海恩重如山舐犊之爱。进一步感受母爱。
说实际生活 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会写2个生字。
3、了解孟郊、诵读《游子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感受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难点:
能感受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
教学用具:
生字卡和生词卡
一、谈话导入
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早已没有呼吸的女人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睡得很香很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这个女人就是孩子的妈妈啊,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孩子。这就是妈妈,她还有另一个动人的称呼——母亲。板书:母亲
小朋友们,每天为你洗衣做饭的人——母亲;每天为你整理衣装的人是——母亲;每天为你忙碌操劳的人——母亲;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这份重如山的恩,深似海的情汇成了一个词语——恩情。谁来读读课题?(你读准了恩字的前鼻音)“恩”还能组成哪些词?(恩重如山、恩爱、感恩、恩师)这些词语都充满深厚的情意,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篇关于“母亲”的课文,现在请听老师读一读这个动人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2、课文中写的是谁的母亲?
3、从小朋友们那专注的表情中就知道你们都被感动了,那就赶快自己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①指读第一组,读着这组词语中你觉得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小老师领读。
针脚: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看实物
②指读第二组,齐读。
仔细看看字形,谁能发现这排词语的小秘密?(相同偏旁的字组成词或两个字的意思相近)
老师来做个动作大家猜猜是哪个词语?你被谁抚摸过?老师轻轻抚摸着你的头,妈妈亲切抚摸着你的背,是不是特别幸福和温暖?妈妈的爱就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小朋友们就像那娇嫩的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倍感幸福,这种美好的感觉,咱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让我们用柔柔的声音一起读一读。
③指读第三组,齐读
一根:书上说一根白发,还有一根什么?(针、面条、线、粉丝、火腿肠)你们发现没有,后面的物品都是长长的。
一根表示只有一个,那么“一针针一线线”是不是也表示一个呢?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很多很多。
④你们真棒!注意了字的音、形,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么多的生字词能很快读吗?
4、去拼音读词。
三、朗读课文
1、课文词语读正确了,你们发现了没有,课文中还有三幅插图?
请你默读课文,找到与三幅插图相对应的自然段,好吗?
(第一幅插图对照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插图对照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插图对照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3、刚才说的是从图上感受到的,课文中怎么说的?请读第一自然段,划出直接写图上的句子。
把你划出来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生自由读。)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是多么认真和用心,谁能用朗读读出来?(还在,一针针一线线)
她一边缝一边想,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出示第二幅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看看第53页的图,谁谁读一读这分别的时刻?你从哪里感受出母亲的牵挂和不舍?(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5、你能学着图中母亲的动作来读读这句话吗?
6、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眼睛湿润了。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看看第54页的图,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三、诵读古诗
1、刚才我们读的这三个自然段不仅与课文的插图相对应,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