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教学设计(14篇)
《草》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习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习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看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恰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美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北大荒的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丰富物产,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子。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教学流程:
一、直接切入、开门见山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可爱的草塘》(板书课题:可爱的草塘,并齐读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字词,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提出问题)
二、归纳问题,引导初读
师: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总结一下:可爱的草塘到底哪里可爱?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作者来到北大荒前后电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美的、最感兴趣的部分。
2、小组读议
师:把你们找到的部分读给你的同学听,并且说说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汇报(各抒己见,想读哪段读哪段)
(1)生:有的学生找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出示图画)
师:导读“这草塘真美啊!”
生:齐读(配乐)
师:谁有兴趣再读一遍?指名读
感悟句子意境:(一名学生读文,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进入情境)放舒缓的轻音乐
[由学生的电维不同,所以学生的程度也不同,找出的答案不相同,所以有的同学找的是第7自然段,有的找的是第19自然段----所以我就跟着学生的电维走,作适当的点拔]
例:
(2)有的学生读第9自然段
师:我作适当的引导:[同学们,当你们还沉醉于追狍子,打野鸡这种兴奋之中时,你是否想过,这些动物是多么可爱,在国家三令五申地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今天,你们还忍心屠杀这些可爱的生灵吗?]
[思想教育]
(3)有的学生读----
2、读中汇报,读中感悟
教者板书: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3、突破难点
师:现在谁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者前后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发生变化的?
生:自由回答
[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由初读到品读,变换角度体会行文韵,学生自主捕捉典型事例体会草塘特点,形散神聚]
四、创设情景,运用图画、语言,展开想象
放轻音乐
师: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中最美的部分表达出来,也可以想象课文外的北大荒的美丽景色。
生:(分组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讨论,可以读文)
学生汇报
五、析情意、开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1、析情意:学完了这一课,大家说一说草塘可爱之处在哪里?
2、开情感:读完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可爱的家园。
六、练习中求发展,小组合作
1、把文中的景和感受写成一首小诗《可爱的草塘》
2、画一幅《可爱的草塘》全景图。
《草》教学设计 篇3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问题探究
1、铺垫性问题:
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 (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主题归纳
(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六、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特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我想,教学本文时,若能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本设计采用“我给课文绘插图”的构想。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教师导引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
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中自创的成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
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
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
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创意说明】
本文最值得学的是简洁质朴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会大有裨益。所以本设计定位在语言学用。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内容和语言特色
三、语言体味,学用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地朗读。
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教师注意及时点拨。
你能仿照说一句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文语言学用点:
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
摹形状物,惟妙惟肖的……
简笔勾勒,形象传神的……
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
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
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
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
四、下发本文语言欣赏材料,自读体会
【资料整合平台】
程树榛《追寻伟人的足迹》(作课堂联读材料,见《中国校园文学》2002年第3期,作者为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王得后《〈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上网搜索“鲁迅”,可查阅到“鲁迅纪念馆”“评读鲁迅”“鲁迅文集”“鲁迅全集”等诸多资料,进入“鲁迅纪念馆”可读到鲁迅的生平简介、大事年表、音容笑貌、回忆怀念、评论研究、相关报道、纪念场所、影音作品,还可点击“纪念场所”看到鲁迅绍兴故居等。
《草》教学设计 篇4
【教材重点】
1、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注意一定的顺序。
2、描写的语言形象、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14个字,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2、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学情学法】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阿杰研究表明,初一学生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培养初一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和具体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结构模式。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议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练是巩固、应用新知识,形成技能;讲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读、议、练,讲清规律。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串始终。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依据心理学情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知识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课时】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指出学生在写景及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学会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这样既突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又让学生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个思维定向,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介绍作家:
本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鲁迅的作品,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在板书课题后,可结合注释①②,让学生指出掌握文学常识要记住几个要点。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学习文学常识的方法,要记住五个方面:名(作者原名、字、笔名等)、时(作者生卒年代或时代)、地(作者籍贯)、评(人们对他的评价)、作(作者的代表作)。这是本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的第一个学习方法──掌握文学常识的方法。
3、检查预习: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给要掌握的生字注音,掌握14个字,落实本文 的字词教学目标。
二、阅读理解新课
1、读: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为下面的“议、讲、练”打好基础。
2、议、讲:通过分析第二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解决教学重点问题。教师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点拨,落实本文的能力训练目标。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设计如下问题:
⑴ 课文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的?
⑵ 这些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词语?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描述的?
⑶ 这14种景物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和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⑷ 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⑸ 为了表现儿童情趣,为了写出百草园的乐趣,作者在写景中写了几件趣事?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落实本文的情感教育目标,使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质和特点。
3、在讨论分析后,教师小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第二个学习方法──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最后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复习文学常识及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熟读第2段,巩固前一课时的内容。
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著名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刚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缓慢。一句话,就是“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必须及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2、读、讲、议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让其他学生找出写捕鸟动作的动词,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教材内容。
⑵ 学生找出动词后,然后采取置换法加以对比,如把“支”换成“顶、撑、架”,把“撒”换成“放、摆、扔”,把“系”换成“扎、捆、绑”,把“罩”换成“盖、压、扣”。然后让学生细心品味,讨论对比,明确本文用词的准确性,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二。
讨论后教师可再设计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描写得这么准确?让学生明白,描写准确除了要有丰富的词汇外,首先取决于观察准确,鲁迅幼年时曾热衷雪地捕鸟,十分熟悉这一游戏,所以写得这样准确、简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3、读、讲、议第5段:
⑴ 齐读第5段,然后讨论“我”离别百草园的心情,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⑵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最后一段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因最后一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学生理解较难,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解。
4、教师总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5、作业:
从形状、动作、颜色、滋味、声音等不同角度观察一景物,并把它描述下来。
《草》教学设计 篇5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 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也许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觉得适当地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未必不可行。社戏教学反思实心球教学反思
《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畏”。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内容练习说话。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3、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畏”。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内容练习说话。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3、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实物)小朋友,你们知道这只精致的花盆里种的是什么植物吗?指名回答
2、老师写它的名字(学习“含”)
3 、叫叫它的名字,你能说说含羞草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吗?
4、师:含羞草的特征就是他的叶子能垂下合拢,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睁大眼睛来看看。(媒体播放含羞草叶子垂下收拢的录像)
5、师:含羞草的叶子之所以会垂下合拢,这里还藏着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0课,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因为含羞草,所以人们叫它,后来,,人们叫它。
(2)同桌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学习1—5节。
1、出示1—5节内容,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叫它得意草?
(1)指名说。
(2)板书:自我陶醉(学“陶”)、洋洋得意(近义词一自鸣得意)
(3)齐读句子:因为它经常自我陶醉,洋洋得意,所以,人们都叫它得意草。
2、引读2—5节。
3、理解,指导朗读2—5节。
(1)自由朗读,质疑问难。
(2)提问解疑,共同探讨。
(3)出示图片,想想哪种花的姿态是“婀娜多姿”?哪些花的颜色才能称作“淡雅”?哪种绿才能称为“翠绿” ?
(4)生交流
(5)这几个都是描写花颜色,姿态的词语,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描写花的词语,咱们边看图,边来读读。(出示一组图片图片上标明:昂首怒放含苞欲放……)
(6)(出示实物)你们看他的叶子颜色——(翠绿),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瞧,他的花姿态柔软而且美丽,像一位少女,课文中用了一个好词是——(婀娜多姿)。他认为自己的姿态是——最俊的。再看他的花的颜色——(淡雅),是世界上——(看的)。
(7)指导朗读(读出得意的语气)
(8)学“翠”(什么东西颜色是翠绿的?)
“婀、娜”(开火车读词)
过渡:是呀,主人也觉得得意草太自鸣得意了,后来主人想了一个什么办
法,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自以为是呢?
四、学习6—9节。
(1)指名分节读6—9节。
思考:出示填空:(什么季节),得意草与( )相比。
小组交流并学习生字:碜、塘、菊、斑、斓、畏
(2)指名回答。
板书:月季花荷花菊花梅花
重点指导:碜(音:前鼻音,词读轻声。义:不体面。课文中是指谁怎么样)
色彩斑斓(读语可以说色彩斑斓的什么?)
畏(书空注意第七笔读词课文中谁“不畏严寒”)
(3)媒体出示(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的图片,并欣赏。
出示:春天来了,月季花( )。
夏天来了,荷花( )。
秋天来了,菊花千姿百态,有的( ),有的( ),有的( )。
秋天来了,菊花色彩斑斓,有( ),有( ),有( )。
冬天来了,梅花( )。
(4)选你喜欢的一种花,运用上面的句式进行介绍。
过渡:这些花美吗?一年四季,他们竞相开放,那得意草与他们相比会感到怎么样呢?
(5)补充填空:(什么季节),得意草与( )相比,觉得( )。
自读6—9小节,根据填空边读边想,同桌说说。
(6)指名回答。
板书:太寒碜没那样美丽雅致太不像样抬不起头
(7)小结:主人将得意草与这四种花相比,它渐渐认识到自己,它再也不自我陶醉,洋洋得意了。你能试着来读读这几节吗?
(8)指名读。(读出它越来越羞愧的心情)男女生比赛读,
5引读第10节。 ’
6男女生合作读11—12节。
7、小结:是呀,含羞草没有月季花那么——(体面),没有荷花那样——(美丽雅致),也没有菊花那么——(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更没有梅花那样——(不畏严寒),难怪它太惭愧。让我们再来读读得意草说的话。
学“惭”(读词语近义词——羞愧)板书:惭愧羞愧
8、齐读第13节。
四、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
2、指导书写“畏”。
3、积累词语。
描写花的词语:婀娜多姿、淡雅、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不畏严寒
描写草的词语:翠绿
六、写字
重点指导“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草》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想】
《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古今诗歌对照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 ,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1、利用字理知识学习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VCD、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四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方法学习现代文
《草》:原野上长满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们烧完,一到春天又生长起来了。
“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具体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习得语言的规律,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二、借助现代文学习古诗
1、揭示课题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了《草》。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内容相同的古诗《草》。
板书:草
⑴ 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白居易16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一篇诗稿去拜见大名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的大米很贵啊,‘居’在这里不‘易’啊!你有什么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笔,在墙上“唰唰唰”就写起来,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顾况拍着手说:“好好好!有这样的才能,你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后来,在顾况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⑵ 课文《草》是选取这首诗前四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① 个人读;
② 同桌读;
③ 指名读;
④ 检查读。
⑶ 要求学生把:离离、原、岁、枯、荣、尽等“字眼”,在现代译文《草》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用“O”标出。
2、析词、解词、翻译:
⑴ 全景板画,从词悟句:
在讲“离离原上草”一句时,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简单的草原图。教师说:“谁能看图说说,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 。
(草很茂盛的样子)
这时老师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离离原上草”的意思说一说。
⑵ 连续板画,显示变化:
讲到“一岁一枯荣”一句时,先引导理解:
岁:出生9年,就是9岁。
荣:山上有草有木,与“枯”是反义词。
每年有四个季节,接着教师连续画“春夏秋冬”四幅草原图。
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师:“谁能说说这四幅图的意思?一年中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
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荣”、“枯”贴到对应的图画下。最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
学生们能根据黑板上的画,说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较好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⑶ 改添板画,寻根求源:
讲到“野火烧不尽”一句时,先学习:
“烧”与“绕”、“浇”的区别。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改添图画,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
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
(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
生:因为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
教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
⑷ 指名板画,引发联想: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由于将难懂的诗句化为形象的简图,低年级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读成诵,背诵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诵《草》,讲解诗句意思。
积累古诗重运用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草》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孩提时代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⑵ 揣摩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的生活情趣。
2、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鲁迅是一个中国老百姓都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世人所传颂,提到鲁迅,我们会深深地被他刚毅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今天当我们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2、纠正字音。
3、出示思考题:
⑴ 根据文章题目和过渡句,文章可分为哪几部分?
⑵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⑶ 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觉是怎样的?
⑷ 课文两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4、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交流:
讨论明确:可以把文章分成1~8自然,9~篇末两个部分,作者描写的百草园共有14个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盎然有趣,是个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眷恋,也反映了过去三味书屋的无可奈何之情,这部分写了先生的性格特点,上课的形式及上课的内容。
三、赏读课文,体验美感
1、赏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⑴ 你认为写景状物精彩在哪里?为什么会精彩?
⑵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喜欢哪一个?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作者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使得景物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美女蛇的故事使百草园笼罩了扑朔迷离的气氛,更具神奇色彩,“雪地捕鸟”中一连串传神的动词的运用,引人入胜,情趣盎然。
四、合作探究
1、质疑:
⑴ 作者为何写贪玩逃学的情节?
⑵ 先生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为何不高兴,脸有怒色?
2、讨论明确:
描写孩童逃学,上课画画的情节,是从侧面反映教学方式的枯燥以及教学内容的陈腐。
五、课堂小结
首先由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最大收获?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了解了鲁迅的成长足迹,这段童年生活对他的成长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也应保持纯真活泼的天性,激发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已培养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准备好讲给同学听。
《草》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背景
这是一名教师公开教学的教学设计。教科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在第一单元,是第一课,精读课文。是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游览某处风景名胜或文化遗迹之时,除了自己用心观赏之外,往往需要导游给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讲解。那么,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投影打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堂课就是导游培训课,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教师板书:百草园导游培训课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观摩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先纸上谈兵,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1、提出初读要求: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2、学生初读课文。
3、学生汇报初读情况。(指名回答)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4、概括百草园的美点。
学生回答,引导比较。教师板书: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美的所在: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美在何处?让我们亲自去领略吧!
1、提出阅读提示。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
(2)为什么作者叙述美女蛇的传说?
(3)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2、学生细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指名回答,组织讨论)
方法一:打出投影片(两幅:一幅与第2自然段对应,一幅与雪地捕鸟对应),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方法二:组织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方法三: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动词的准确使用。
(四)练写导游词
1、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
2、梳理学生问题,突出以下问题: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3、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引导点拨一:介绍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二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调动游客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胜任导游工作。
引导点拨二:介绍景物能调动游客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一个出色导游的素质。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五)课堂导游
1、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
2、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向父母或亲戚朋友导游百草园。
三、教学设计评析
《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能够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得以落实。
整节课安排了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细读课文,质疑问难,小组研讨,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和组内、全班导游等活动,教师始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着空间和时间。组内评选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和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的设计,努力体现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学生读文前明确要求和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问题抓住重点,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对重难点内容探究的引导点拨,注重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这些都表明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动性。
2、教师发挥了教学的创造性。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师用导游培训课的新形式设计教学,整堂课设计了美点概览美点欣赏练写'导游词'和课堂'导游'四个环节,巧妙地把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读训练整合在教学中。此次,教师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作了独特的处理。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1题和第三题,放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汇报读书心得时处理,作为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和词句的方法,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了表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把课文的重难点化作学生的说写实践: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学生讨论后,练习说、写、评百草园导游词,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业设计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具有创造性。
《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1、教学设计内容不完整。作为课时教学设计,本设计缺少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学习准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界定、教学资源配置等要素。教学过程设计,虽注意了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设计,但相互之间的组合不够明显,尤其是媒体的使用几乎没有设计。
2、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没有充分体现。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在编写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单元有主题和阅读训练重点。《从》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精读课文。第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为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在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而在整体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方面做得不够,令人遗憾。
3、语文基础重视不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学姓语、体现语文特点的必然要求。识字写字、熟读课文、朗读背诵、揣摩词句、体会情味等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练习,一刻也不能忽视或淡化。《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缺憾,反映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流弊。
4、应注意学生阅读期待的激发。《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的导语和初读、细读的过渡性话语,起不到激发阅读期待的作用。比如,课始阶段,如果学校条件许可的话,教师播放百草园的观光片,可能效果就不一样。
从《从》文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开始化作教师的教学行为,语文课程改革正在期待的方向发展。其暴露出来的问题,足以清醒我们的头脑: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提高。
《草》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草》教学设计 篇11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