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发布者:浪迹天涯 时间:2025-4-5 22:18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

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

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

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二、关于《左传》

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2、纠正字音。

函(hán)氾(fán)佚(yì)缒(zhuì)阙(quē)逢(páng)

4、刚刚同学们跟随视频录音读了一遍课文,请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解析: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那么“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若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结果又如何的。

三、课文分析。

(一)讲解第一段。

1、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2、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3、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重耳过郑);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于楚也)。

②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秦晋之好);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

4、重点讲解:

①候、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

以,是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代词,代郑国

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

“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贰为数词动用,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③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这样交代呢?(且看下文)(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2、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3、重点讲解: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②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④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⑤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也”字表判断(判断句)。

4、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写他是为了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经引出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用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三)、讲解第三段

1、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2、译文:

3、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词类活用: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3)古今异义:

以为: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4)特殊句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为:有何厌。

4、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经过以上这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理由):

三个角度——现在、过去、未来。

五个理由:

A、越地难治论

B、亡郑陪邻论

C、舍郑有益论

D、过河拆桥论

E、晋国扩张论

烛之武通过这几个反面的分析,使得秦王心中开始动摇,我们且看结果如何?

5、说秦的结果是:

①秦郑订立盟约;

②秦国驻兵守郑。

6、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

7、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并且以自己睿智和勇气为郑国解除了秦国这一强大的危机。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这篇课文的前面三段,下节课我们再来讲解课文的第四段、也就是最后一段,看看晋文公是如何表现出一代霸主的睿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4段。

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人物描写的手法。

3、本文写作的特点。

4、归纳本文的文言虚词。

一、旧课复习

1、特殊句式的考察。

2、词类活用的考察。

3、句子翻译。

二、讲解第四段

1、译文:略

2、第四段讲讲了什么?——晋师撤离

3、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词类活用: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通假字:

知:通假字,通“智”。

(3)古今异义:

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4)特殊句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解析: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5、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1、佚之狐:正面:慧眼识才、举贤、伯乐

反面:狡猾、权臣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2、郑伯:正面: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反面:目光短浅、不重视人才、不合格的君主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烛之武:正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辨的辩士

反面:无自荐的“勇气”、不懂得官场的左右逢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4、晋文公:正面:理智、审时度势、雄才大略、隐忍不拔

反面:贪婪

四、人物的写作特点

1、简而精;2、曲而达;3、婉而有致

五、写作特点(以小见大观《左传》)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归纳

(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4、之

①公从之。(代词)

②臣之壮也。(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5、其

以其无礼(代词,郑国)

肆其西封(代词,它的)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二)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B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2、动词活用为名词:A君亦无所害(害处)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A臣之壮也(壮年)

B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方)

C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D邻之厚,君之薄也(雄厚、削弱)

4、名词活用作动词:A晋军函陵(驻扎)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作疆界。)

5、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

6、使动和意动用法: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

B越国以鄙远(鄙,以……为鄙)

C若不阙秦(使……土地减少)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2、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又叫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3、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已——矣)

共其乏困(共——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倍)

何厌之有?(厌——满足)

失其所与,不说(说——智)

5、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 ↑

1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第二课时:鄙、微

若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

《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归纳:大敌当前)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 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归纳:临危受命)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讲读第三段:

⑴ 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⑵ 强调“既”“越”“鄙”“焉”“为”“李”“济”“之”“封”“阙”“以”等词语及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写烛之武游说成功。(归纳:智退秦师)

2、讲读第四段:

强调“微”“夫”“因”“敝”“与”“武”“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

明确:此段写结果。(提示背诵此段内容)

三、齐读全文,加强整体感知

四、探讨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并评价其人物

1、说辩艺术:

⑴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对方着想。

⑵ 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人物评价:自信;有大局意识;有过人胆识。

五、作业布置

课后二、三题,做在书上。

第三课时

一、文学知识

《左传》。

二、字:强调识记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语境

三、词:实词(含词类活用)、虚词

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

2、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何厌之有

7、既东封郑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虚词:

1、以:

⑴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又:“扶苏以数谏故”)

⑵ 敢以烦执事(用,拿。又“以乱易整,不武”)

⑶ 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或结果。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⑷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为”连用,把……作为)

⑸ “何以战”(凭,凭借。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2、于:

⑴ 以其无礼于晋(对。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⑵ 且贰于楚也(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译)

⑶ 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⑸ 赵氏求救于齐(介入对象。“向”)

⑹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从)

3、之:

⑴ 公从之(代词。佚之狐的建议)

⑵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⑶ 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⑸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又:“辍耕之垄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节助词,无实义)

4、焉:

⑴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⑵ 焉用亡郑以陪邻?(如何)

⑶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间焉?(句末疑问语气。又“万钟于我何加焉?”)

5、而:

⑴ 夜缒而出。(表修饰。又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关系。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 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又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关系。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⑴ 以其无礼于晋

⑵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省略句:

⑴ 辞曰

⑵ 许之

⑶ 夜缒而出

3、判断句:

⑴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⑵ 邻之厚,君之薄也

4、宾语前置句:

⑴ 夫晋,何厌之有?

⑵ 子何恃而往?

五、记诵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题难点处理

七、听读材料(可另安排时间)

1、广播剧剪辑:《秦晋之好》(10分钟)

2、广播剧剪辑:《烛之武退秦师》(11分钟)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