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12---16页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在意义、找的方法以及计数等几个方面对比,进一步理清因数与倍数的区别于联系,准确把握因数与倍数。
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对比。
教学难点:用准确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答】
下面的说法对码?如果不对,请改正。
(1)32÷4=8,所以42是倍数,4是因数
(2)12的因数只有2、3、4、6、12
(3)1是1,2,3,…的因数
(4)60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60
(5)5一共有10000个倍数
(6)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
【解答题】
因数能否数完?倍数呢?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分别找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仔细想想,找出16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感受相同码?
2.填表。
不同方面联系
意义寻找方法能否找完有无最大与最小表示
因数
倍数
(三) 巩固练习(10题)
【基础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算式中能表示63是7的倍数的算式是()
① 7×9=63 ② 63÷8=7……7 ③ 63÷21=3
(2)9的因数有( )个
① 2 ② 3③ 4
(3)不能够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算式是()
① 19÷3 = 6……1② 24÷6=4 ③ 17×4=68
【提高练习】
1. 按要求写数
6的.倍数(写出5个) 32的所有因数 120的所有因数
2.练一练第7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引申到课外。
通过本题计算在月球和火星上的体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保护地球的环保教育
3.填表。
(1)48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
排数123456789
每排人数4824
每排都是48的因数码?
(2)乘坐碰碰车每人应付8元,你能把表填完整码?
乘坐人数12345……
应付元数816
【拓展练习】
1.填数。
2.五年(1)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要植树24棵,如果要求每行植树的棵树相同,有几种不同的植法?如果要50棵树呢?
向学生简介林可以植树的好处,净化空气,还可以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的功效。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
1.24的因数有哪些?
2.36是哪些数的倍数?
课后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从一个数的倍数的定义出发,推出该数和任意非零自然数之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的倍数也就是2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的乘积,学生在列乘法算式时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列不完的,总结出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进而推倒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只有最小的倍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探究了知识,又形成了总结概括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2
XXXX小学 XXXXX
教学内容:教材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30÷6=5 2÷3=0.6
26÷8=3.5 19÷7≈2.71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一)、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 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二)、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1.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1)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知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3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利用摆小飞机队形这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理解这二个概念,对于后面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名称并不陌生。学生可能会将乘法和除孤立开来,不能沟通联系,往往认为“乘法中有因数,除法中有倍数”。学生还有可能受前认知的干挠,往往把倍数认识是二年级的“倍的认识”,而不是“整除条件下的倍数”。学生对整除中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倍数和因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会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思维的有序性。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依托原有认知活动中建构概念。
1、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五年级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分班训练。每班要排成4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可以怎样站队呢?这4个班的人数分别是:18、20、24、28人。(用圆片摆一摆)
(1)汇报学生摆一摆的情况和结果。
(2)你能试着说一说20、24、28与4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20是4的倍数,24是4的倍数,28是4的倍数,4是20的因数,4是24的因数,4是28的因数。
为什么不选18呢?生:18不是4的倍数,4也不是18的因数。
(4)18是谁的倍数呢?用圆圈代表一个人,这18个人可以怎样站队?请你摆一摆,小组长汇报。师板书:
18×1=18 2 ×9=18 3×6=18
18=18×1=2×9=3×6
18÷1=18 18÷2=9 18÷3=6
师:你能说出18与1、2、3、6、9、18有什么关系吗?
生:1、2、3、6、9、18是18的因数,18是1、2、3、6、9、18的倍数,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师:判断下列算式,哪个算式是整除,哪个不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12×0.5=6
(2)24÷0.6=4
(3)28×2=56
(4)28÷7=4
(5)32÷6=5……2
(6)1.8÷0.9=2
(7)4×3=12
(8)3×0=0
生:(3)、(4)、(7)是整除,其余的不是整除。2和28是56的因数,56是2和28的倍数……
师:其余的为什么不是呢?
生:它们有的是小数和0或不能除尽,整除只研究非零整数。
巩固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从3、5、18、36、20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处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关系)
自主探究,在对话中生成方法。1、20、24、28除了4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吗?
生:有。20的因数有:1、2、4、5、10、20。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28的因数有:1、2、4、7、14、28。
2、20、24、28都是4的倍数,4还有其他的倍数吗?
生:有。4的倍数是:4、8、12、16……
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征?生: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师板书。)
反馈巩固练习,应用中体会奥秘。基本练习。
(1)5是因数,30是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下列哪个算式中的数具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3+6=9 4×3=12 2.6÷2=1.3 20—14=6
下面各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多的是()19 22 60 85 97 100
拓展练习。找出6、28的因数及各自的倍数,根据因数的情况介绍完美数,体会人类对数的探索无止尽。找出220、284的因数,认识相亲数,感受数与数之间的美妙规律。课堂总结,梳理知识,提升认识。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对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20÷4=5 24÷4=6 28÷4=7 20、24、28是4的倍数
4 ×5=20 4 ×6=24 4×7=28 4是20、24、28的因数
18×1=18 2×9=18 3×6=18
18=18×1=2×9=3×6
18÷1=18 18÷2=9 18÷3=6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的因数:1、2、3、6。 6=1+2+3 6是完美数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认识概念。以往的教学,在揭示概念的过程中,大多是以严格的定义形式,以教授为主,在大量反复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设计突出了在揭示概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建立模型,理解概念。体会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深化理解概念。教材中只是用12个小飞机拼摆来帮助学生认识整除,因数和倍数感觉浅显。本设计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改编,让学生对4个数据(18 20 24 28)的拼摆认识因数和倍数,加深对“整除、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在18与其他数据的对比中,深化理解什么是整除。
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体会知识的奥秘。这节课对“因数与倍数”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拓展练习找因数,加强了基础技能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受到数与数之间的神奇,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感受到知识的奥秘,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4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这节课将引领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分类、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等奠定基础。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过渡到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由猜老师的年龄,引入倍数的概念以及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2、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由无序到有序,通过让学生用不同个数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引入因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将数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一、课前谈话。
1、话家常,拉“关系”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而在数字的世界里,数和数之间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倍数的意义。
你们为什么异口同声地说我36岁呢?难道只有36是9的倍数吗?
2、按顺序,找倍数。
9的倍数除了36还有什么数吗?能写完吗?为什么?
指出:1倍、2倍往下写,通常只要写出5个,然后用“??”表示。你能直接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吗?学生独立书写。
指名回答,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提问:观察上面的三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讨论。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以下结论: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学习因数的意义。
1、初摆图形,感知“因数”屏幕出示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根据3х4=12,我们可以说(屏幕出示):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请你从1х12=12;2х6=12这两道算式中任选一题,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2、再摆图形,感受“顺序”
学生独立练习后,组织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相应的拼法,并相机板书:16÷1=16。
16÷2=816÷4=4。
你能结合这道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你能连起来说说16的因数有哪些吗?相机板书:16的因数有:1、16、2、8、43是不是16的因数,为什么?5呢?明确因倍关系的依据。
3、数形结合,掌握方法。
将你找出的36的因数写在练习纸上。
展示学生的作品。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将方法优化: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更为简便,并且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12的因数、16的因数和36的因数。
提问:观察上面的三个例子,你又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讨论。
明确: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既然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那么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有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让学生接上说倍数)。
四、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2、你猜、我猜、大家猜。
1)、茶杯每只4元,我去超市买了一些茶杯,猜猜我可能用了多少元?让学生尽可能说出不同答案,师适时追问:可能吗?如有错误,要求学生说出错在哪里,明确用去的钱数是4的倍数。
2)、出示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a、长24cm、宽8cm。
b、长36cm、宽4cm。
根据12的因数的个数比16的因数的个数多,引导学生得出并不是数字越大,因数的个数就越多。然后然学学生找出60的所有因数。
五、总结延伸。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对辨析、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整除的两种读法等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课时: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一张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明确探究目标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1.操作激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2.全班交流。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汇报。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数学新本领。因数和倍数。
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3.举例内化:
你能写出一个算式,让你的同桌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学生互说,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例子)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二、自主探究,找因数和倍数
1.拓展提升,主动建构:
⑴迁移尝试:请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
⑵交流方法:教师即时捕捉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性教学资源,并及时创生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在评价中探究,在发现中建构。预计学生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如2,3,6,而且仅此写出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出了1,36,2,18,3,12,4,9,6,但没有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三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 1,2,3,4,6,9,12,18,36。
⑶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方法可以有:
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
或者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板书)
⑷试一试找20的所有因数。
⑸介绍36的.因数的另一种写法----集合
用集合形式写18的因数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请学生写出6的倍数。预计学生在写6的倍数时,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6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口诀写6,三是用加法的方法,每次递加6;四是用除法想,( )÷6=1、( )÷6=2、( )÷6=3的方法写。同时可能还会有学生在教师宣布时间到的时候会因为6的倍数写不完而抱怨时间太少。
请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3.迁移内化,自主探究:
⑴尝试迁移:请学生尝试迁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2的倍数和5,4,7的倍数。
2的倍数有:2,4,6,8,10,12……
5的倍数有:5,10,15,20,25……
⑵引导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上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还记得因数吗,出示课件
观察:看一看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3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36,……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做书本“练习二”的第2题和第3题。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约数和倍数”,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习: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游戏规则:(1)一位同学提出所要找的朋友的要求,例:“我的因数在哪里?”或“我的倍数在哪里?”(2)相应学号的同学站起来,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作业安排: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猜老师年龄,给出范围:老师的年龄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12-13<<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2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学习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出发,寻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自然数是我们在数的王国中认识的第一种数,今天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评析:课始直接进入主题,揭示本节课新知识研究的方向,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心理需求。]
二、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屏幕出示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师:用这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能拼出一个长方形吗?(生:能)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你拼出的长方形吗?
生:我可以拼出一个3×4的长方形。
师:你们猜猜看,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
生:每排摆3个正方形,摆4排;或每排摆4个正方形,摆3排。(课件演示学生所猜的长方形,并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拼法其实是相同的)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2×6的长方形。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1×12的长方形。(师问法同上,略)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三道算式,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将从研究这三道乘法算式拉开帷幕。
[评折: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根据所列乘法算式猜想可能拼成的长方形,大屏幕随之展示学生猜想的长方形,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师:根据3×4=12,我们可以说(屏幕出示):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师:你读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即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明白在乘法算式中,积就是两个乘数的倍数,两个乘数就是积的因数)
师:请你从6×2=12和12×1=12这两道算式中任选一题,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师(出示18÷3=6):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为什么?
生:因为18/3=6可以改写成3×6=18,所以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明白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屏幕出示:4是因数,24是倍数。
师:这句话对吗?(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我们再看屏幕上这三道乘法算式(1×12=12、2×6=12、3×4=12),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发现在这三道乘法算式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数,你知道都有哪些吗?(引导学生说一说)
屏幕出示一组数:36、4、9、0、5、2。
师:请你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生可能会选36和4、36和9、4和2这几组数)
设疑:
(1)为什么不选0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屏幕演示将“0”去掉)
(2)为什么不选5呢?(例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屏幕演示将“5”去掉)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当然,36也是36的因数,36也是36的倍数)
[评析:倍数和因数意义的学习层次分明。(1)猜想:由1 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不同拼法,得出三道乘法算式。根据3×4=12这道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次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2)拓展:根据除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自然数等于两个自然数乘积”这一条件,揭示除法算式中依然存在着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拓展了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3)深化:探索并感知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从一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意义的训练,巩固与深化了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三、探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 师:在刚才这组数(36、4、9、0、5、2)中,2、4、9和36都是36的因数。除了这些,36的因数还有吗?(生一个一个地举例)这样一个一个杂乱无序地找,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生:不好!)不好在哪儿呢?
生:容易漏掉或重复。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个不落地将36的所有因数都找到呢?同学们可以独立完成这个任务,也可以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如果你全部找到了,就请将36的所有因数写在练习纸上。同时将你找因数的方法写在横线的下方。(教师巡视,学生讨论交流)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根据1×36=36、2×18=36……分别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2)利用36÷1=36,36÷2=18……也可以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在写法上,可能出现的答案为1、36、2、18、3、12、4、9、6(一对一对地写),或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即1、2、3、4、6、9、12、18、36。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写法的不同。将方法优化:运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更为简便,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做到答案的完整性;在写的时候,可以一头一尾地写,这样可以做到答案的有序性。(板书:有序、完整)
2 探讨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课件出示12的因数、15的因数和36的因数。(从小到大排列)
学生观察、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
课件出示描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特征的表格(如下),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反馈。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通过置疑“一个个地找36的因数,这种方法好吗?不好在哪”,启发学生根据因数的意义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有序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及时优化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中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有关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如何有序地、完整地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如果让你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你会找吗?(生:会)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找3的倍数。(学生试着找出3的倍数,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 师:你是怎样有序地、完整地找出3的倍数的?
生:用3分别乘1、2、3……得出3的倍数。
生:用3依次地加3得到3的倍数。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能更迅速地找出3的倍数?(学生讨论交流)
师:3的倍数能找得完吗?(生:找不完)那么,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的个数呢?(生:用省略号表示)(相机板书:3、6、9、12、15……)
3 写出30以内5的倍数。(做在练习纸上)
4 课件出示3的倍数、4的倍数、5的倍数,让学生从最大倍数、最小倍数、倍数的个数三个方面去描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见下表)。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评析:借助学习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探索交流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获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五、组织游戏,深化认识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道乘法算式与倍数和因数进行了两次的亲密接触。第一次的接触,让我们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意义;第二次的接触,通过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我们了解了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通过这两次的亲密接触,相信 同学们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片刻。一起来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感兴趣吗?
游戏——请到我家来做客
(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张写有该名学生的学号卡片)
课件演示并配有话外音:春天来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让森林里好客的小动物们,纷纷拿出自己最珍贵的食物款待大家。
(1)屏幕上出现了可爱的小狗向同学们走来(配音):24的因数是我的朋友。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24的因数,欢迎你,我的朋友!(卡片上的数若符合要求,就请这位学生站起来)
(2)屏幕上出现了笨笨的小猪向同学们挥手(配音):我邀请的朋友是5的倍数,喜欢我,就快快来吧!
(3)瞧!可爱的小猫咪也来了。(屏幕上出现了俏皮、可爱的小猫咪)配音: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1的倍数,请来我家做客吧!
(每位学生卡片上的数都符合要求,所以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
师:小猫咪这么好客,老师也想去她家做客。你们来为老师想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好吗?(生答略)
师: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呢?
生:除了0。
屏幕出示:所有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4)配音:威严的老虎来了!它请的朋友很特别,它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这个数是几呢?(生讨论交流)
屏幕出示:只有1才符合要求,因为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挑战自我,拓展升华
师:虽然我们只合作了这短短的三十分钟,但老师已经深深感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非常聪明,不仅善于观察,而且爱动脑筋,所以老师特别准备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节目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
挑战——你猜、我猜、大家猜I(屏幕演示动画标题)
规则:下面每组数,去掉一个数,剩下的数便是其中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你能找出这个数吗?
(1)20、5、4、3。
答案:去掉3(屏幕演示隐去“3”),剩下的数是20的因数,或20是它们的倍数。
(2)4、12、18、3。
答案有两种:一是去掉18(屏幕演示隐去“18”),剩下的数便是12的因数,或12是它们的倍数;二是去掉4(屏幕演示隐去“4”),剩下的数便是3的倍数。
[评析:设计游戏环节,对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深化,并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学过程真实、有效。]
七、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学得开心吗?玩得开心吗?其实。数学就是这么简单而有趣,让我们每天都乐在其中!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严谨灵活、细腻奔放。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
1 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5、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
1 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 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3 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 合理组织教材,将找一个数的因数及其特征教学提前。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组数,如36、4、9、0、5、2,让学生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
最后设疑:
(1)为什么不选O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
(2)为什么不选5呢?(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
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习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4 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游戏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枯燥体验。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
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因数和倍数。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习
1、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习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课后反思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这与我们教研组以前提出的复习课要进行“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是基本一致的。本节课的流程也是“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这样三步骤。
一节课下来,通过讨论和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是有一些不足。
1.课堂不够开放。
开放的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回忆”、“自我整理”、“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空间。这与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复习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节课中,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整理,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有通过真正的自我整理,学生才会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回忆了知识点之后,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从7、14、21、25、35这列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还不够。
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促进学生反思:你认为哪些地方是容易搞错的?或者说你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脑筋急转弯: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数和数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揭题: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3=1
26×2=12
12×1=12
教师根据4×3=12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2=12
12×1=12吗?
2、深化感知。
(1)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
12、18。除了
12、18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
13×
2 3×
3……
3
3+3
6+3
……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
1、×
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所有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 )×( )=36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
36÷( )=( )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3、讨论“多”。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动画演示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也就快要写完了。
4、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5、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6、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快乐大转盘
2、猜数游戏。
六、老师总结:利用微课对整节课做一个总结。
七、学生总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集体研讨发言稿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
3、依次乘
1、
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两个游戏,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齐读教材第12的注意。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
3、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多少?有几个因数?(举例说明)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习
三、认识因数与倍数,展示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我的质疑
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
2.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四、反馈检测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1
复习内容:公因数和公倍数。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能又快又准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又快又准的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复习难点:运用所学知识熟练的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揭题)
2、现在,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解答实际问题
1、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几种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又快又准)
下面我们就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24和36)。
2、谈话:有些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一眼就能看出,你想试一试吗?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8和16()27和9()
13和39()51和17()
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6和1()5和7()
11和8()9和10()
问:通过练习,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4、你能说出下面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吗?
14/21()35/45()22/33()80/90()
5、说一说每组分数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3和4/73/5和9/105/9和5/67/8和11/12
6、判断:
1、3和5没有公因数。()
2、a = 4b(a、b都是整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b。()
3、30是3和10的倍数。()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5、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乘积。()
三、解决生活问题
谈话: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想挑战吗?
1、长途汽车站每隔8分钟向a地发一辆车,每隔10分钟向b地发一辆车,这两趟车早上7:00同时发车,第二次同时发车是什么时候?
问: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一篮鸡蛋,5个5个地数,6个6个地数,都少了2个,这篮鸡蛋至少多少个?
3、有一种长方形地砖,长6dm,宽4dm,至少取多少块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4、有两根长分别是32cm和40cm的木条,把它们锯成同样长的小段(每小段都是整厘米数),并没有剩余,每小段最长是多少?
问:读了这道题后,你认为哪些地方要引起大家注意?
5、把一块长20cm宽15cm的长方形红布,剪成边长是整厘米数且面积尽可能大的相等的正方形,一共可以剪多少个?
6、思考题:
李老师把25本练习本和15支铅笔,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练习本多了1本,铅笔少了1支,你知道这组最多有几个同学吗?
四、交流新的收获?
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因数与倍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这节课这些知识点都是新知,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感知辨析。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交流: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在家里你和爸妈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校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师:对,我们是师生关系,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在数学这个大家庭里也存在着有这样相互依存关系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复习导入
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
教师: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没有余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二)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说明,板书:12÷2=6。教师:12÷2=6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再交换除数和商的位置得12÷6=2,得出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学生通过说一说其他的式子,理解在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
三、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用字母式子表示因数和倍数关系
学生同桌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a×b=c,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板书)
这里的a、b、c都是什么数,是自然数吗?非0自然数(板书)
3、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而且一般不包括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20÷4=5,所以4和5是因数,20是倍数。
(2)因为7×4=28,所以7和4是28的因数,28是7和4的倍数。()
(3)13是13的因数。
(4)因为18÷1.8=10,所以1.8是18的因数,18是1.8的倍数。()
四、找因数的方法
1、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自己找一找、写一写,在练习本上把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借助数轴来看18的因数是怎样快速地找到的。
找因数的方法:从小到大,一对一对有序地找,当下一对因数与前一对因数重复时就不要找了。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或一对一对地写,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2、对口令,找因数
20的因数有:1,2,4,5,10,2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1的因数有:1,11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3、你发现了什么?
(1)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3)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五、课堂作业
猜猜我是谁:
(1)我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2)我的最大因数是12;
(3)我比5小并且有3个因数;
(4)我只有1个因数。
六、你知道吗?
了解完全数。
七、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及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活动要求:每一桌的同学合作,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看看哪桌的同学最快完成。
2分组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时是引导学生根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说出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师提示:每排摆5个,能摆几排,明确只有这三种摆法。
4、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结合4×3=12,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并板书。
(2)齐读这三句话,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3)指名看式子说。
(4)请学生根据6×2=12和12×1=12两道算式,照样子说
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指出阅读底注明确: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不是0的自然数,0要考虑吗?那从什么数开始。如1、2、3、4、5、6、7、8、9…….在小数和分数等其他数中就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说法了。(可根据具体的算式说明,如0×3=0,1.5×2=3。)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每位同学都各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探索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会是3的倍数呢?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启发: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根据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4……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
3×1=(3)3×2=(6)……
追问: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3的倍数有哪些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完成后面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的思考,并规范的表示出结果。
(4)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6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吗?10呢?
2、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学生举例说明。明确: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板书()×()=36
(2)提问: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启发: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找出。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4)进一步启发: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36÷1=36可以找到1和36……
请同学们看书7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5)完成“试一试”。提醒学生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6)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1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是多少吗?25呢?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他们都是4的什么数?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2、“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是各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2、4、6、8……3、6、9……5、10、15……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简洁明了,同时为学习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应该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与学生已学过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倍”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比较容易混淆,这也是学习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意义的难点。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二)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图示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不同方法,在练习中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避免遗漏或重复。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三)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
方法二: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倍数”的特征。
(四)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交流。
3.归纳总结。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五)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1)想一想,怎样找不会遗漏、不会重复?
(2)哪些数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体会“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同时,渗透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意义。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渗透5的倍数的特征。
3.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你能改正错误的说法吗?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