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23篇)

发布者:章豆豆 时间:2025-1-11 14:03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2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23篇)

语文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3、感受并理解本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艰深,则给理解带来难度。

教学方法:

学生务必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前面我们学习了贾谊写的《过秦论》,他指出了秦的什么过失(即中心论点)呢?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张。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也写了一篇文章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阿房宫赋》

二、阿房宫:“阿房”旧读“ē páng”现读“ē fáng”。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的材料是从千里之外的蜀、荆运来的,参加修建的.工役达七十万人之多。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三、现代幽默令人深思:火烧阿房宫

儿子:“爸爸,老师今天讲了火烧阿房宫。”

父亲:“谁烧的?”

儿子:“项羽。”

父亲:“抓起来了吗?”

督学巡校:

◆盛努之下,督学写了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拔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到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

◆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四、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六、学习第一段

(1)重点实词

六王毕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霁:雨后天晴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阳--走:趋向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四海一--“一”数词→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状语从骊山“北”“西”名词→状语向北向西

蜀山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变秃了。

廊腰缦回--“腰”“缦”名词→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绸子)一样

蜂房水涡--名词→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动词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

几千万落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4)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明确:用“六王毕”等十二个字,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四句,写阿房宫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七、学习第二段

辇来于秦--辇:名词用作状语,用辇车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这句话意思就是“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的统治者拥有的无数的金玉珍宝。

朝歌夜弦--“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间。“歌、弦”,名作动,唱歌;弹琴。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侈的?

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侈。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对珍宝毫不吝惜。

一、二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

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第二课时

八、学习第三段

1.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2.独夫--失尽人心的君主。

3.戍卒叫--“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叫”,呐喊。

4.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变为焦土。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

九、学习第四段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动用法,使灭族。……者……也,表判断。非……也,表否定判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放火

5.秦人不暇自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自哀”→“哀自”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1)“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2)“哀”,哀叹。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

(3)四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主要指唐代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研读第四段,要求: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第四段:卒章显志。讽谏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辙。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不爱民),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哀之,鉴之)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向统治者敲警钟。

秦朝必亡:暴敛百姓挥金如土(因)一朝覆亡阿房焚毁(果)

后人当鉴:后人不鉴则复哀(明旨)

十、总结全文:

1、主题: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2、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十一、关于“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赋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多用铺陈夸张手法,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呈现散文化倾向,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刘勰:“赋者,铺也。铺采螭(音chī,铺陈)文,体物写志也。”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通过描摹事物来达到抒写情志的目的。

语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这番心机。

语文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语文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三、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语文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三、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四、课型和课时自读课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1)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与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语文教学设计 6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语文教学设计 7

【我的发现】

这项活动是让学生自主发现汉字具有偏旁表义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学习伙伴的提示,点明了编写意图,对学生的自主发现是一个指引,教学中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汉字特点,掌握识字方法。

〖过程建议〗

1、我的发现:

出示打乱排列的12个字,开火车读字、组词。

小组合作把这些汉字分成三类,学生汇报分类结果,教师出示按偏旁分好的三类字。

自由读字,边读边观察字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交流发现。

2、我会认:

⑴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的可请教别人)自己想办法读准生字字音。

⑵ 同桌抽卡读字、组词。

3、扩展练习:

找朋友。为 再各找几个朋友。看谁找到的多。

猜一猜。出示生字“瞪、沥、锌……”猜一猜,它们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日积月累】

这项活动包含数量词运用、积累词语,读背儿歌等三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学会给数量词搭配事物名称,巩固生字,积累词语,扩大阅读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的愿望。

〖过程建议〗

1、我会填:

⑴ 出示数量词,要求学生读后自主填写。

⑵ 组内交流不同的答案。

2、我会读:

⑴ 出示词语。要求学生自由练读,把不会读的做上记号。

⑵ 同桌互相读词语,互相帮助。

⑶ 组内检查读、打量。

⑷ 指名做小老师领读词语。

【读读背背】

〖过程建议〗

1、自由朗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把儿歌读通顺。

2、组织交流。你都读懂了什么?

3、同桌互读儿歌,然后在组内展示读。

4、指名读儿歌,大家评议。

5、练习背诵儿歌,开展“我会背”比赛。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讲合作做成的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尊重、谅解他人。

〖交际准备〗

课前划分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一件事,必须做到组内人人参与;每组办一期关于团结合作力量大主题的小报(以搜集词语、谚语、警句为主)。

〖组织过程〗

1、举例启发:

教师先讲一个关于合作的故事,让学生讨论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

2、组内交际:

先想想自己和其他组员合作完成了什么事,是怎样合作完成的,再在组内以对话方式进行交流,可一人先说,大家随时补充。

3、全班交流:

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评出哪组做得最好,评一评谁讲的好,并说出理由。

4、展示小报:

各组出示合作完成的主题小报,说说是怎样完成的,并全班自由下位进行参观交流。

【展示台】

这次“词语擂台”中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谚语。教师在课前可结合口语交际活动提前布置搜集,整理工作。

1、各组展示关于“团结合作,力量大”主题的小报,介绍小报特色。

2、比比哪组搜集的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多。(可搞“词语接龙”赛。)

3、交流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词语、警句等。

4、互赠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自由写到黑板上,全班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 8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照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

20xx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开始了军事空袭!他们炸毁了公路、桥梁、学校和一切可以摧毁的地方,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甚至被炸的遍体鳞伤!双方士兵死亡上万人,有1.9万名无辜的伊拉克国民遇难。

同学们,看了这组照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不过你真的用心去读了么?现在,请同学们进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当成这位炮手,用心再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同学们,你发现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通过神态的变化和人物对话来突出中心的)

三、精心品读:

1、那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谁来告诉我,是哪几个词?(苍白、煞白、惨白)板书

2、那我要问了:好好的`,炮手的脸色为什么突然苍白起来了呢?你能在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么?把这句话上边的几段读一读。哦。你看到将军用望远镜仔细的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你心里想什么?你心情怎样?那你能把这种紧张的心情读出来么?

3、当你脸色转为煞白的时候你心里又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我们试着把这种痛苦读出来。我们男女合作读。

4、当你脸色最后变为惨白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读9、10段。是的,这一炮下去,被毁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陪我生长,陪我欢乐的家。《我爱我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同学们,家里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有我们最亲的人,没有了家,便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以前美好的回忆。如果现在让你瞄准自己唯一的家。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我们不想瞄准,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亲手毁了自己的家?战争!他是多么残酷啊!(板书:残酷)

可!炮手却做出了什么决定呢?——谁有话想说?(板书: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5、现在,再让我们看看炮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你能不能体会到炮手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我们先练一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谁来读。

6、全篇通读(分角色)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进一步走进将军和炮手的内心。

在残酷的战争中,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把仅有一点财产也奉献了。其实,还有很多和炮手一样的英雄。

四、课外延伸:

我们就来交流课外搜集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炮手,对将军,对这些英雄,或者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呢?是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希望奉献精神能永留人间。

五、推荐名言:

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组名言:

(103页的名言)

《炮手》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语文教学设计 9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相认读,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开火车认读,当场听写部分词语。

二、金钥匙

1、学生自读短文,思考:你明白了什么?

2、回顾《献你一束花》,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它们的好处。

3、我们的作文中用到了动作与神情描写吗?请举出例子,与大家交流。

4、教师小结。重点强调作文中如何写好动作与神情,为本次作文训练做准备。

三、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

2、介绍孟子。

3、指名读句子。

4、让学生汇报对句子的理解。

5、教师疏通字意、句意。

6、熟读并背诵。

四、古诗诵读

1、引入。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主将指挥不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只能眼看着抱负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2、读题,理解题意。

3、简要介绍陈子昂。唐代文学家,他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听读课文。上两句每句五字,两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两个停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感悟诗文。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我没能亲见其人;未来的贤明之君,至今我也没有能看到他们。想到这旷宇茫茫啊,来的未来,去的已去。唯我一人孤单而寂寞,忍不住悲伤的眼泪直往下落!

6、背诵诗歌。

7、小结拓展。

我们的生命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久存在,所以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亲身经历,未来的世界我们也看不到。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生命都是孤独的。当人体会到这种宇宙间必然的命运,自然会“怆然而涕下”了。杜甫的《登高》,也包含了这种深远的意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课时

一、由《献你一束花》入手,思考:

面对因失误而痛失金牌的女运动员,机场服务员是如何做的,她的做法你认为怎样?

二、学习劝慰、帮助别人

1、自读教材中的“提示”。

2、谈话导入,我们平时有过劝慰、帮助别人或者得到别人劝慰、帮助的经历吗?请大家回顾一下,想好之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3、设计情景。

请把平时碰到的困难或烦恼写在纸条上。

每两人为一组,一人上台抽取一张纸条,两人合作,完成劝慰、帮助过程。

4、全班评出表现优秀的合作小组。

三、拓展练习

回家后,与父母交流这方面的体会,如遇到父母或其他亲朋好友不高兴时,请想办法劝慰帮助他们。可以把这个小故事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请以“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习作。

提示:

1、写自己经历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比如师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

2、“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可能是大事,更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注意观察、体会日常小事中表现出来的人心的'善和美。

3、注意先后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但关键的地方可以写详细些。

4、抓住人物(包括你自己)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细节,写出人物的心情。

二、指导习作

1、谈话导入:请你说一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3、重点指导学生说详细,教师与学生互动,深入挖掘,直到细节清楚为止,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4、学生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现场点评

随机抽查学生习作,进行讲评,指导学生写真人真事,写完整,写具体。

四、学生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评

把自己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地方,还有标点符号的用法,把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进行润色,使之更加完美。

二、引导学生互评

交换习作,按教师前面提出的方法相互修改,请用上修改符号。

要求:发现对方的优点,同时,帮助对方提出修改意见,可以对习作进行修改。

三、教师点评

教师评价本次习作情况。

随机抽取三类(优、良、一般)习作,逐一进行点评。

语文教学设计 10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交流和表达的频率和效率,互补优势,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口头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只是一种形式。因此,需要解决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我校语文教学研究小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我校得到了推广。

二、案例的观察和描述

本课程是苏联教育版五年级第一册《厄运不可战胜的信念》的第二课时教学。课前,学生按4人一组分为12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中学生的探索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和同伴关系产生进取的影响。

【合作1】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第一段自然段落,边读边思考他们为写这部明史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用笔圈画出相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经历,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都用小组汇报。小组成员发现了关键词。小组汇报后,老师引导学生体验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凝聚了谈话和搬家的心血。

【合作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国家争议》原稿被盗。对于近60岁、体弱多病的谈话和搬迁来说,这只是一场灾难和厄运。在小组交流和探索中,学生们想到了许多名言、警句和历史人物,他们永远不会退缩应对困难。例如,让人们站起来的不是脚,而是梦想、智慧和创造力等名言,以及学生们的合作表演,如只要厄运不能打破信念,期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合作3】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文章插图为什么要在谈迁背后画松树。

案例分析研究:

1.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但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导,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2.合作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仅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所以在活动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但教师应加强学习任务从不一样角度切分,让学生因人而异,采用适合自我的表达方式,如,朗诵、表演、画图等等方式表达自我的观点,才能让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多探索、多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是选自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敬信》。这是一篇篇幅短小,文意易懂的文言短文。讲述了蔡勉旃在没有立字据的情况下,坚决把好友生前寄放在自己处的一千两银子送还给亡友之子的故事。文章主要围绕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为人来展开的,其主题具有现实意义。文中的字词不多,注释较为全面,学生易于自学。在文章简短的文字下蕴着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诚信乃做人之本。这种力量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所呼唤、所倡导的。教学此文,充分挖掘文中蔡勉旃的人格魅力,可以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第六单元的古文学习,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初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对第六单元《期行》、《乘船》的学习,对“诚信”已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同。

初一年级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面对繁纷复杂的社会,他们总是睁大迷惘的眼睛观察着社会的人情世故。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孩子的眼睛不再迷惘。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并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去读,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特别是文言文,更应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为此,本课拟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求使学生能熟读成诵,达到当堂背诵。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蔡勉旃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可以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荡,进而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升华。为此,学习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

2、充分挖掘蔡勉旃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恪守信用的优良品质。

3、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中人物作出评价,力求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4、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并能当堂背诵,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

2、挖掘蔡勉旃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恪守信用”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

对文中人物作出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常规预习,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搜集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及名言警句。

教师:录音机,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师:老师最近碰到一个难题,有个朋友找我借一笔钱,该不该让朋友打张借条呢?谁来帮我出个主意?(生答师引入课文,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

2、生齐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小组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圈点课文,根据提示、注释和工具书,合作疏通文意。

4、把小组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词语、句子提出来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5、自主合作学习检测,巩固学习效果。(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6、故事再现:默读课文,然后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可适当的加以创造。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题目《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你认为蔡勉旃是个怎样的人?

要点提示:蔡勉旃在友人去世以后,且友人的儿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友人寄存的千金还给友人,这体现了他的“坚”。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信守诺之人。

2、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要点提示:“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3、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对于诚信和金钱你是否有新的见解?

四、课外延伸,拓展提高

1、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诚信的小故事或名言警句说给大家听听。

2、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试举例说说诚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

诚信乃做人之本

作业设计

把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熟悉的文言词语做成文言词语积累卡,或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语文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语文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沿、际”两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青蛙、小鸟图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前板画)师: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师:一只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天,这就叫——坐井观天(师板书)(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谁来给同学们读读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指生读)

师:青蛙坐在井里,小鸟在哪里?(生答)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生字卡片“沿”,带拼音读。

你知道“井沿”是哪里吗?(生答)就请你来,让小鸟落到井沿上吧!(生到黑板放小鸟)

师:井沿就是井的边,那你知道床的边应该叫什么呢?碗呢?桌子呢?(出示图片)

2、师:我们知道了“沿”的读音和用法,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出示田字格),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呢?(生说,师范写、生写四个)

3、同学们字写的很棒,相信课文读的更好,我们打开书,继续走到青蛙和小鸟身边吧!谁来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指生读。

4、师:一百多里,那就是飞了很远很远的距离啊,这个时候,小鸟会感到很累,很渴,谁再来读小鸟的话?(师读青蛙的话,指生读小鸟的话,两名同学读后全班读小鸟,突出“一百多里”体会小鸟的累、渴)

5、同学们读的多好啊,就这样,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自己读一读他们的`另外两次对话。

指生读,师: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你知道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争吵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天有多大?)

青蛙是怎么认为的呢?(指读)师:什么是大话?

师:青蛙认为小鸟在吹牛,那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板书)

师:那小鸟呢?(指读)(出示卡片无边无际)

师:这个词啊,就是形容非常非常大,都看不到边际。(出示沙漠、大海的图片)学生练习说话。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无边无际来形容?

6、师:现在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呢,同意小鸟说的请举手,那你们读小鸟的话一定很棒。同意青蛙说的请举手。青蛙也是这个故事当中很重要的角色,缺了它,故事就不完整。谁认为自己能读好青蛙说的话,你也勇敢地举起手来。

7、师: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认真的进行练习,一会儿我们还要评出最佳青蛙和最佳小鸟,开始练习吧!(指生对读、男女声对读)

8、师:看来我们一致同意小鸟的看法,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卷好的纸筒,也请同学们用井底之蛙的眼光来看看这个世界吧!(指生看纸筒,说感受)

师: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就少,见识也少。想想我们还学过哪些词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生汇报词,齐读)

出示古诗《登鹳雀楼》,齐读。

师:可是青蛙不懂得这个道理啊,它现在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第6、7段。(生齐读)(师出示“信”生拼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生答)

师:单人旁加个语言的言,中国人崇尚信义,意思是做人应该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成为言而有信的人。谁能用信来扩词?

9、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跳出井口来吗?

师:看哪位同学的本领大,能把小青蛙劝出来。

师:老师相信这只井底的小青蛙听了同学们的劝告,一定会急着跳出来,看看这无边无际的天空,这景色优美的大自然。

三、课后扩展:

1、读儿歌。

2、太阳、月亮、地球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语文教学设计 14

一、教材分析:

“我的发现”这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学习自主识字,并认识七个生字。

“日积月累”这项活动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练习读、写基本功、巩固识字。

教材在安排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是对前面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对这单元的知识更深有感触,更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4、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短文、口语交际

2、难点:口语交际训练

四、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词语、文章、童话故事或图片等资料,

并画一幅春天的画。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出示挂图):春天来到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㈡ 我会认

1、出示生字卡片:

1 哥--歌

直--植

星--醒

古--故

底--低 丁--灯

鸟--鸣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交流: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有什么新发现?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4、出示小黑板:

平--评(评论)

油--邮(邮局) 方--访(访问)

桥--轿(轿车) 齐--挤(挤满)

线--钱(花钱)

按照刚才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来认识这些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得又快又好。

5、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说说怎么记这个生字。

㈢ 展示台

1、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能认识新的汉字朋友呢!

2、小组内互相传看作业本,识记同学的名字。

3、你想认识谁的名字,就下座位去向他请教吧!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2、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教学过程:

㈠ 我会读。(复习导入)

1、过渡: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来读几个描写春天的词语。

2、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

3、抽读词语卡片(正音)。

4、扩展练习: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㈡ 我会写

1、过渡: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我们知道字可以组成词,词可以组成句子。现在我们来写两个句子吧!

2、看看谁最先知道我们要写什么句子(学生读拼音)。

3、教师范写“春”字。(提醒学生要按田字格的位置写)

4、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句子最漂亮?(学生书写)

5、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的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㈢ 读读背背

1、过渡:春天,花园里的花开了,果树上的花也开了,到了秋天,还会结果子呢!

2、学生自由朗读《花园果园》。

3、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5、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把短文背会。

6、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背诵。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春天。

教学过程:

㈠ 出示挂图,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春

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㈡ 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B、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C、指名说、背、评议。

D、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境2:“找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一说吧!”

B、分小组交流。

C、指名说、评议。

3、创设情境3:“赞美春天”

A、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五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B、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

C、明确要求:

◆请创意组的同学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收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提出。

D、三个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㈢ 总结

1、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好听的歌曲、还有那么动人的故事,谢谢!”

2、教师谈话: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大家齐唱。

语文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⒈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⒉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⒋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道边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

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⒈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整体感知

⑴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问题研讨

⒈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

①滋润美艳、绚丽、有趣。

②从“那是还在隐约着……嗡嗡地闹着”。(全体朗读)

③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⒉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⒊写江南雪景中“塑雪罗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衬托江南冬末春初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为什么先对江南的雪作描写?

明确:是作者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是通过孩子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生机,孕育着生命。

⒋作者将南北雪景对比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比的目的是衬托。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是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他憎恶把北方的雪花变得孤独,也憎恶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现理想。

四、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特定意义的事物--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雪》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对比

滋润美艳寒冷孤独

奋斗的激情

附:《雪》的赏析

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作为中国新文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鲁迅,就是这样一位巨人,他用文字记录时代的步音,时代在他的作品上刻下深深的印痕,他的作品也反过来在时代上刻下深深的印痕。

1925年初的中国,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封建军阀盘踞。此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雪》就是这样一篇表面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斗争的力作。

《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前文描绘了江南雪地的美景。“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还有各色不畏严寒的花,虽是萧条冷落的冬季,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明朗和艳丽的。而孩子们堆雪罗汉的点辍,无疑又给这冬季增添了丰厚的活力。“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多么美丽的一幅“群儿玩雪图”!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

《雪》的后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朔方的飞雪,她“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一扫南方雪的柔情和冷美。而这“雨的精魂”虽处在荒凉环境里,却“蓬勃地奋飞”;虽是“孤独”的,仍“旋转而且升腾”,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正是先生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不正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奋斗和抗击的革命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啊!

语文教学设计 16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至背诵

2.掌握重点词语: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3、了解诗的内容

4、品析欣赏重点语句

5、结合作者介绍、理解诗的主题作者思想。

6、引导学生树立的人生观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简介: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二)朗读、背诵

1、读----节奏、重音、情感。

2、划节奏,再读。

3、圈重点。再读。

4、齐读,读出感情。

讨论思考

1、解释: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2、疏通诗意。

3、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4、通过这些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5、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教学设计 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依据画面提示结合观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鼓励学生喜欢读书。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懂得遵守课堂纪律,做到先举手、后发言,初步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

2、设立学习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正确的读写姿势,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团结友爱,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2、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及执笔方法,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3、教学难点

练习中能注意

正确的执笔、读书姿势和写字姿势。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训练:手指游戏

一座小山平地起,小拱起是小桥,小桥合拢是佛手,佛手打开是蜜桃,蜜桃打开是小花,小花打开是孔雀,孔雀打开是小手。小手小手拍一拍,拍拍小手拍拍肩,拍拍小手叉叉腰,拍拍小手拍拍腿,拍拍小手不见了。----让所有的小朋友把小手藏到背后,调整课堂纪律。

(二)教师语言生动,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的时候,当你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想要用华美的语言夸赞它的时候,你们知道吗,这就是语文。今天,张老师将与大家一起上一节充实而快乐的语文课,大家开心吗?(开心)那么谁知道在语文课上将会学习哪些内容呢?(找学生回答:拼音、认字、识字、学习课文、听讲故事等)出示图片语文书的目录,刚才这些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我们将在今后的语文课中学习识字、汉语拼音、课文等内容,我们认识了字,学会了拼音,那我们就能读很多很多的书,从而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同学们,这样的语文课你们喜不喜欢呢?(生:喜欢)好,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我爱学语文》(板书:我爱学语文---学生跟老师读两遍)

(三)新授:

1、出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一只小花猫,它在路边哭得特别伤心,大家想知道它为什么这样伤心吗?(想)师:那就请它给大家讲一讲吧,大家好,我是小花猫贝贝,从前的我和你们一样,有着一双大而且明亮的眼睛。可是,因为我不注意读书和写字的正确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还趴在桌子上写字,时间长了,我成了近视眼,背也驼了,每天带着眼镜,特别不方便,别的小猫能跑能跳,天天都能找到好吃的,可是我看不清,每天都吃不饱,我真后悔呀!小朋友们可不要像我一样,一定要从小注意读书和写字的姿势啊!

2、结合图片,观察图,讲述内容

师:同学们,听了小花猫的故事,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找生发表想法:)同学们想要学习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是吗?(是)

谈话,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观察图中有什么人,他在哪里,在干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同桌交流)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述画面内容

这位同学端正的坐在椅子上读书,这说明了他很爱读书----板书:我爱读书----学生跟读两遍,现在我们大家学一学这位同学的读书姿势,好不好?(学生自由学习,教师请一名同学将读书姿势向全班同学展示----评价读书姿势)教师说明正确读书姿势要求: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课本倾斜拿手中,眼离书本要一尺。(让幼儿一边跟读一边做,两遍)

实际演练:大家知道了正确的读书姿势,那就请同学们用正确的姿势打开书本,朗读一下《上学歌》(教师巡视,纠正错误的)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读书姿势真标准,以后读书一定要记住。

语文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因为什么体会到了父亲的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能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40X2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许多同学都有早晨赖床的坏习惯。也一定因此迟到不少次吧?每当这时你们心理怎么想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验作者小时侯的迟到经历吧!

板书课题:迟到

二、 阅读感悟,体会严格

1、 师:在文章的开头,提到这样一句话:(出示课文第一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同学们,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感情的读。

2、 师:是啊!严格的父亲对于作者的这次迟到一样是严厉对待——狠狠地打了“我”,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从哪里看出打得好痛?

3、 学生找出语句: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子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嗖嗖的声音。我挨打了!

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作者有“抄”而不用“拿”?学生试着用手做一做。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 师:父亲狠狠打了“我”,“我”委屈、生气、怨恨、那么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谈看法。

(1) 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① 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怎么不舒服?

② “竟”字说明了什么?(意想不到)想不到什么?你能联系上文谈谈吗?

③ 指导朗读。

(2) 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①“父亲开始就准备打我吗?”抓住重点语句说说父亲情绪有什么变化?”

②“快起!快起!”——“起”!说明父亲情绪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

(3) 理解“居然”,体会情感。面对父亲的命令,我是怎么做的?“居然”代表作者什么心情呢?

(4) 对比“竟”和“居然”,感受父亲的严厉。

(5)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展开想象,体会慈爱。

1、师:范读课文12—15自然段。生:想一想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送东西?

A、生:交流。

B、展开想象,对照插图想想作者此时面对父亲,他会说些什么?

C、生:交流明白严是爱。

2、自从这次挨打后,作者再也没有迟到过,后来她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学到这儿,你想对文中的作者说些什么?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写写你与父母的一件难忘的事。

语文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xx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语文教学设计 20

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但我们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在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力求使语文学习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活动化,开发学习资源,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活动来实施和完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各项语文能力。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去经历、体验、感受、领悟、总结,形成个体的系统知识和能力素质。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和“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地参与和活动质量的高低。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活动原则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悖离的。例如,教学《水调歌头》,要让学生体会到苏轼屡遭排挤,一再被贬的苦闷和虽一生坎坷却能乐观面对的旷达胸襟,笔者首先安排学生阅读了余秋雨的《坡突围》,了解了坡坎坷人生中的一段屈辱历程。然后,在反复朗诵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交流心得,最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未做任何讲解与提示的前提下,有一组同学依据词前小序的提示,从“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读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据“丙辰中秋”与“起舞弄清影”等句读出了在这万家团聚的中秋佳节,诗人独自饮酒正是为排解内心孤寂、抑郁的情怀……这些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自己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首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例如,笔者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创新解读”就由学生自己组织,效果很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检查预习,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活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有关。一年多来,学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开端,如成语故事、新词例说、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名人轶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谈妙论……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课外通过语文学习去获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也促进了课外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学生全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课堂教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为目的,另一方面四人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不能独立行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在《土地的誓言》教学的“欣赏与评价”中,有同学就对结尾“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好看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提出了异议:为什么是“用泪水”而不是“用鲜血”洗去“污秽和耻辱”?笔者把问题留给了全体同学,由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哪个用词更恰当,为什么。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达成共识:文中所说的“泪水”是见到家乡解放后的喜悦、激动的泪水,而不是家乡惨遭践踏与蹂躏时痛苦的泪。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必胜的信念。而“鲜血”只能表明愿为故乡奋战到死的决心,却没能预见到奋战的结果,未免不够自信,较为悲观。

4、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原则

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作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它给学生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是活力而不是束缚。如果作业缺乏活动性,就会削减课堂教学活动性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顺延,补充和拓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让学生比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譬如让学生将《伤仲永》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阅读,从中探讨“后天教育与主观努力对命运的决定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把《喂――出来》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连在一起,分析同一题材不同文体风格特点。《春》和《济南的冬天》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研究出散文写景色特点和技法。

语文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1.猜谜引入: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生回答。出示谜底:风筝。

2.引出课题:是啊,春天来了,天气暖洋洋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到田野里去放风筝,那真是一件太开心的事啦!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叫做高鼎,他居住在农村,他在田野里散步的'时候,看到了非常美丽的春色,还看到了一群正在放风筝的孩子,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诗题就是:村居。(板书课题)

3.学生朗读课题,并说说“村居”的意思。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自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指导认读生字。

三、诗画结合,读中感悟(诗之美,画中悟)

1.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首诗里藏着一幅画,细心的小朋友只要认真读诗就能发现它,大家可以边找边画。

2.找生回答,师和学生在黑板上共同把画完成。

四、品味诗句,朗读悟情(诗之韵,读中品)

1.师:(观察黑板上的画)你们看,在我们的认真观察、共同努力下,一起完成了这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看着这幅画,再读读古诗,看一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习前两句诗。

(一)生回答诗中描绘的景物:草、莺、柳(教师板书)

(二)通过播放课件图片,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

(三)师指导学生朗读前两句,突出重点词,指导读法。

3.学习后两句诗。

(一)(出示课件)师:你们瞧,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板书:儿童)

(二)你们放过风筝吗?

(三)哪个字最能看出孩子们特别着急放风筝呢?看着乡村的孩子们快乐的放起了风筝,此时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交流并回答。

(四)指导朗读,体会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五)总结并板书:爱春天赞春天

五、品读全诗。

出示风筝动画,跟随着音乐,边做动作边吟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一)师:除了《村居》,还有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说一说。

(二)课件出示咏春的诗句,学生朗读。

(三)布置作业:请大家课下再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并画一画。

七、板书设计

村居

景:草 莺 柳

当场作画

}爱春天

人:儿童

语文教学设计 22

学习目标

1、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学习自主策划秋游活动。

4、乐于学习、乐于展示。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识字卡片。

3、引导学生收集一些风景区的资料,如门票、导游图、景区风景图片。

4、竞赛评比用的小红花。

5、秋游活动计划表。

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发现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⑴ 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些老师教我们识字,他们是谁呢?

课件出示:郊 枝 笼 球 帆 梨

请边读边组同。

引导:由这些学过的熟字做老师,教我们识新的字。他们是怎么教的呢?请你读完书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们。

读书讨论,发现识字方法: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⑵ 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交 支 龙 求 凡 利

用各种形式从读、正音。课件隐去拼音。再认读。

⑶ 识字游戏“汉字妈妈找娃娃”。六个学生手执“郊”等六个字,当汉字妈妈,另六个学生手执“交”等六个字,当汉字娃娃。“妈妈”举字先说:“我是‘郊’字的妈妈,我的娃娃你在哪儿?”“娃娃”举字说:“我是‘交’字娃娃,我找朋友——‘立交桥’去了。”

2、发现汉字的特点(许多字偏旁相同),写相同偏旁的字:

⑴ 激趣:有四个汉字家庭邀请我们去做客,请看是哪四家,看完后你能根据每组汉字的特点给每家取个名字吗?

⑵ 课件展示:四座小屋。每座小屋内分别有一组字:“植橘橙”“脖胳膊”“苍菊著”“字宜察”。

⑶ 学生从读、讨论,按偏旁归类认识。

⑷ 屋子太大,汉字娃娃太少,请你给它们的.家再添几个汉字娃娃,看谁添得多,添得对。

二、口语交际

1、谈话激趣:从秋游的地点、线路、活动安排来看,各“旅行社”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秋游出发前,你们还应该提醒游客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再比比哪个“旅行社”替游客想得最周到,会写的可以写出来。

2、学生讨论并说(写)秋游准备,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提示要点。

3、采用“游客提问、导游回答”的形式从“衣、食、住、行、知”五方面谈秋游准备。

4、总结:

⑴ 总结:各“旅行社”通过研究讨论,为我们的秋游活动出谋划策,拿出了很好的方案。下一步,我们将选定一个方案,快快乐乐地去秋游。其他的方案我建议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供他们安排秋游活动时参考。

⑵ 颁奖:给“最佳旅行社”颁奖。

语文教学设计 23

【教学内容】

《泉水》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

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场景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语言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本课重在创设一幅幅美丽的意境,让读者在美景的熏陶下感受泉水的热情与助人为乐。

【设计理念】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课通过示范、设问、表演、声音等手段创设多种情境,营造一种“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良好氛围,激发师生激情和真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针对低年级年龄学生和心理特征,教学中采用多元激励性评价用语,旨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本节课探索和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目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写“然、塔”两个生字;

2.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教学难点】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课 型】以读代讲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有关音乐及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复习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出示幻灯片2)

丁冬 清泉 石缝 杜鹃 清脆 欢快 天然水塔

2、老师范读课文

3、师依据板书简单小结泉水去过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老师的示范朗读中理清文章脉络。】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3)播放“泉水”声音。

2、,品味 “丁冬,丁冬”“弹琴”和“冲”感受泉水的快乐心情。

【设计意图:运用声音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通过重要词语的品读感受泉水快乐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设境引读,通过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2、师相机板书:多

3、(出示幻灯片4)对比“人工水塔图”理解“天然水塔”。

4、书空生字“然”;田字格示范教写“塔”:提醒学生右下“合”。

【设计意图:情境引读,在读中感受泉水的“多”,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朗读,在读中对比理解“天然水塔”的含义,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与熟记生字并正确书写。】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5)播放“泉水”声音。

2、运用个别朗读与引导方式,品味比喻句领悟泉水的“清”一特点。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泉水“清”的特点,在个别朗读与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读好文段。】

五。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品读泉水对果树说的话,体会“甜”

2、师引读:(唱)泉水丁冬泉水丁冬泉水丁冬响,流进山腰流过平地流到果园里,泉水穿过静静山谷,画眉鸟尽情唱,泉水说------齐读。

3、个别读、角色读、分组读,感受泉水的“美”

(板书:热情 大方 可爱 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品读泉水的语言,在朗读中感受泉水的无私奉献,在情境朗读中强化泉水“热情 、大方 、可爱 、乐于助人”的形象。】

七。检查背诵(出示幻灯片6)选背3456段

1、自由背诵全文

2、个别背诵(选择背诵内容)

【设计意图:再次整体感知全文,分层次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进行背诵。】

八。发挥想象,拓展练习

1、(出示幻灯片7)分角色朗读《泉水你到哪里去》

2、(出示幻灯片8)播放泉水的声音

3、(出示幻灯片9):泉水流到--------,她看到了--------,泉水说:“-------------”)

【设计意图:课内外结合,课外拓展朗读的引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