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

发布者:逃课生 时间:2024-11-29 10:50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欢树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1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史铁生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韧和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悟。

本文的教学设计试图抓住史铁生散文的情理哲思兼具的特点,借助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的认识:史铁生的散文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炼趋向理性,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解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路,读懂母爱。

2.探讨文章中情于理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究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悟。

[教学重点、难点]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破解“一人一树”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抓住文章赞颂的主题——母爱

三、品味鉴赏

(一)读懂母爱

1、既然是表现母爱,那自然要从母亲写起,请同学一起朗读散文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本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在作者笔下心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文本的第一自然,作者选取了自己和母亲的一个生活片段进行描写。在作者笔下,母亲活泼、开朗、要强、爱美,那时候的母亲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是幸福的。

2、“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巨大的打击改变的不仅是我,母亲也发生了变化,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对此你有体会吗?

明确: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母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迅速的变老了,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头发。在此之外,作者还突出刻画了母亲变老的细节,那就是母亲总是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嫌弃自己的母亲啰嗦、唠叨,不要嫌弃她动作慢了,反映慢了,也不要嫌弃她落伍了,那是因为你慢慢长大,而她正在慢慢变老。

双腿的残疾不仅改变的不仅是史铁生的生活,这也彻底改变了母亲的命运甚至性格,母亲“变”了,而隐含在这“变”字后面的恰恰是的母亲深沉的爱。

3、在“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之后,母亲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母亲说她曾经喜欢写作,并且回忆我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她顶风冒雪推我去看电影,到处去给我借书。

4、同样是谈到写作这件事,为什么母亲两次的反映完全不同?

明确:散文的第一自然段,我年幼且健康,我有我的生活,母亲也有着母亲的追求和美丽,看起来我和母亲的生命将要各自绽放精彩。可是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双腿的残疾不仅是我的悲剧,更是母亲的灾难。从那天气,母亲的生活完全被我所占据。

作者笔下,母亲的命运是苦难的,但她却有着坚忍的意志,她对“我”始终默默付出毫不张扬的爱。文章一开始看起来很平淡,但在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母亲对我深深的爱的情感却是非常的真挚,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评价就曾经这样概括——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表现了母爱之深。

板书: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5、闲笔不闲——老太太们:写母亲是为了主题的需要,作者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来描写一群老太太?作者都写了他们什么?

明确:老太太们始终关心着“我”,她们还把“我”当孙儿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她们从来不提及我的母亲。不提是因为怕“我”伤心,可是她们终于还是提了,因为她们担心“我”忘了母亲。也正是老太太们的这次“终于”引出了母亲的合欢树。

同时,老太太们对“我”的关心,他们那么欢迎“我”,又表现了家庭的母爱向社会的延伸。作者对母爱的表现,从一个人过渡到一类人,深刻的表现出母爱之厚,同时也完成了情感经过历练趋向理性的步骤。

板书:情感经过历练趋向理性。

(二)那棵合欢树

1、母亲为什么会在路边挖一棵刚出土的树回家?

明确:母亲挖的其实不是合欢树,是含羞草。母亲从来都喜欢这些东西,只是因为我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间,才没有了它们的位置空间。母亲喜欢含羞草,母亲不就像含羞草吗,她温柔而不张扬,美丽而不耀眼。

2、品读语言

(1)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2)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明确:什么是故乡,有土地有母亲才是故乡。什么是家,有母亲才是家。没有了母亲,也便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没有了母亲的倚门而望,归家何为?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即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更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又香,却失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自己失去母亲的痛苦——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痛苦漩涡中的作者不愿进小院看一看当年母亲种下的如今已经开花的合欢树,可等他走出这痛苦时,他对自己两年前的行为表示后悔,虽然他依旧没有回到小院,但两次的根本原因已经完全不同了,上次是因为不愿也不敢面对,这次更多的遗憾是不能自己亲自摇车进去。作者经过时间的洗刷渐渐从悲伤中走出时,用生命品味到了人生的种种希望与失望、沉沦与拯救,不但不再痛苦,反而成了享受。——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

板书: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

3、树影和孩子

明确:合欢树之于孩子完全没有了她之于作者的深刻的情感,也许那是他童年的玩伴,也许树影中点滴漏下的日光在他眼中五彩缤纷,我的痛苦也可成为可供玩索的回味与对象。而这也正契合了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四、小结

母爱使我们感悟生命,生命使我们读懂了母爱。母爱因生命更显真挚,生命因母爱越发温煦。——感悟生命,读懂母爱。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2.理解合欢树的寓意和内涵。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

看题目,猜写作内容:介绍合欢树?写与合欢树有关的人和事?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把握文章的结构

1.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10岁那年”,“20岁”,“30岁时”,“获奖之后”……

2.全文都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吗?

不是。第7,8段是插叙。

(注意第9段与第6段在内容上的衔接。第6段:“我摇车离开哪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第9段:“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3.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参分法:

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教师分法:

第一部分(1-3):写母亲生前的事。

第二部分(4—12):写母亲逝世后的事。

4.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回忆过去,哪些自然段是写现在?

第4—6,9—12段写现在,其它段是回忆过去。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你认为文章哪些词句最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说一处。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第4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作者的小说发表了,母亲却没能看到他的成功,遗憾,痛苦;要是母亲看到了,该有多高兴,该有多好!世界上有一种痛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有一种遗憾是我们成功了,父母却永远无法知道了。读到这句话,我有三种伤心:一为作者;二为自己;三为父亲。有一天,我的女儿成功了,我可能也看不到了吧?想到这儿,潸然泪下。前几天,我去弟弟的卫浴店,他艰苦创业,店面升级,投资近80万,我当时想,要是父亲还在,要是他看到了,该有多好啊!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7年深深的怀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这两句话不只是在告诉读者这个信息,在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隽永(隽永,意味深长的意思)的真情。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第5段)

作者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想和母亲一起分享,可母亲却早早地走了。独自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着眼,想起母亲生前的艰辛和痛苦,无法释怀;“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多么寂寞的痛苦的想念啊!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心一阵抖……”(第7段)

“抖”是因为“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抖”,触动了心之一角,那里积累了深深的怀念,不敢轻易触碰,那是心里最痛的地方。作者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中倾泻而出。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第10,11段)

想摇车去母亲曾住过的小院看看那棵合欢树,但因过道变窄,无法摇车进到小院,再也看不到合欢树了。后悔,遗憾,自责,痛苦,愧疚,悲伤等,齐涌心头。“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我认为,这就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

“悲伤也成享受”,作者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慢慢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在回忆中,仿佛时光从未走远,母亲永在!

2.作者以前(10岁,20岁时)理解母爱吗?

没有。

10岁,“把她气得够呛”。

20岁,“别浪费时间啦!”“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母亲为他做的一切,他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他只想到自己的痛苦,想“死了倒痛快”,从未想过母亲比他更痛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补充《秋天的怀念》)

30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才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体会到了母爱的深厚与恒久。文章读到第4段,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明显发生了变化,变得深沉。

(等体会到了,想好好爱的时候,母亲已不在了!因此,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孝顺不能等;成功也不能等,早点让父母看到你的进步与成功。)

三、理解合欢树的内涵

1.文中几次提到合欢树?找出相关内容,品读并思考其各自的寓意和内涵。

第1次(第7段):“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通过邻居之口引出合欢树。

第2次(第8段):讲述合欢树的来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仿佛预示着他的儿子也会像合欢树一样重获健康的希望,重获生活的'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那仿佛就是她的孩子。

第3次(第9段):想起合欢树。“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合欢树是母亲种的,在作者心中,它仿佛就是母亲的象征;再说,这些年来,作者一直未见过那棵树。

第4次(第10,11段):再也看不见合欢树。合欢树对“我”的意义和对那个孩子的意义不尽相同:对“我”来说,合欢树意义非凡,它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希望,寄托着“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本文题目为“合欢树”,为什么直至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

全文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同时,合欢树触动了作者,是本文的写作缘由。

3.第一段能否删去?

不能。正是因为作者小时候作文写得好,所以以后走上写作道路并获得成功,与第三段在内容上也有呼应。

从第1段中,我们读出了母亲的聪明,美丽,能干,率真,幸福。母亲也曾是一个文艺青年,为了“我”,她放弃了她的诗和远方,牺牲了全部。

4.本文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或“回忆我的母亲”为题?

因为本文的写作重点不在表现母亲的好品质,而在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引发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且合欢树意境优美,意蕴丰富。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3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母爱,进而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其中第三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5分钟)

1、展示“合欢树”图片,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

2、引导学生对照歌曲内容,联系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生活细节。

3、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4、利用图片设置悬念:树与母爱(或母子深情)有何关系。 要求:1、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母子深情。

2、联想母亲对自己的深爱。

3、思考:思想情感的间接表达方式

(1)、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本课学习目的.及重难点。

二、合作探究(20-25分钟)思考如下问题:

1、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

3、领会课文借“合欢树”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悟文中通过朴实的语言所传达的母子深情。

三、交流反馈。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

2、分组讨论,确定小组发言人,回答问题。

3、选择一个母子间对话情景,分角色表演。

四、拓展深化。(5-10分钟)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自由发言。

要求:1、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2、领会母爱,基于回报。

五、实训提升(5分钟)

布置作业:

小作文训练(200-300字)

叙述一件事来表达母爱,当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打算送母亲一件礼物来回报母亲。

学生写作

1、从细微处去发现母爱。

2、运用象征手法。

板书设计

合欢树

史铁生

母爱子爱树:给“我”看病 为“我”借书 推“我”看电影 鼓励“我”写作

子思母思树:悲伤也成享受 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看 儿子=合欢树=母亲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反思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交流”。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共同参与,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重点内容,教师重锤敲打。

感悟品读环节,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以读带讲,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复的读和体验,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本课教学通过歌曲及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再度体验母爱,很多学生泪眼婆娑,纷纷表示好好学学习,感恩父母。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过程:

导入

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

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

感知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

1、 勾画生字词

2、 引导提问

(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

(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理清文章思路

品味语句,品味感情

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

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5、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师生互相交流

1句:“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

2句:“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

3句:“到处”“顶着风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4句:“她心里太苦了”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5句:此时合欢树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对生命的期待和憧憬。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母爱

看书质疑凿深作品

老师师引导补充:

1、母亲去世后,为什么“我”开始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去看合欢树?

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3、课文写合欢树的树影,写刚刚出生的瞪着眼睛看树影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4、有同学说既然写的是母亲,干脆就以《我的母亲》为题好了,你怎么看呢?(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我”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想去看看合欢树,但是又怕睹物思人,几次都借故走开了。最后终究抵挡不住对合欢树的牵挂,对母亲的怀念,又去看了合欢树,从这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此时的合欢树已经成了母亲的化身。

2、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

3、有衬托渲染的作用,衬托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树影会触发童年的记忆,混合着幻想的诗意,关联着难忘的亲人!

4、合欢树寄托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母子同欢的期望,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施情感教育

拓展延伸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

故事: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名言警句: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诗句:《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培养学生多搜索、多积累的习惯

歌曲升华主题

《烛光里的妈妈》

欣赏歌曲

情感教育

布置作业

屏幕显示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

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作业: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的爱》的随笔,500字左右。

生读海托夫文章

课下完成随笔

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

提高写作能力。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

听朗读录音《秋天的回忆》

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学生默读《合欢树》

(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课时的三个环节)

(二)、作者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爱的利他性与无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母爱的共性所在。作者的母亲她具有所有母亲所拥有的母爱。同时,由于儿子的伤残、儿子的倔强,这种母爱与一般母爱是有她的特殊性的,应当去解读去体验(体会文章中相关的语句包含的母爱)。

共性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共性的爱的表现可略去,请一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即可,即第三段)

特殊性

(请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全体朗读,体会母亲语言的深层含义)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其实人类亦如是。作为新陈代谢的规律,父母要早一步离开尘世,所以让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会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愿,所以狐狸的“放弃”养育是母爱更高的境界。

作品中母亲的几句话意蕴很深。

“那就好好写吧。”--作者的解读是母亲对他治好腿终于绝望了,因为母亲别有考虑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唉,何等伟大的母爱!

(三)、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文中几次出现“合欢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寄寓,并折射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的感悟。 合欢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而作品中的合欢树是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文章共有四处写到合欢树:(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可略讲)

深层形象,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罢了。大体可以作如下的解读:

合欢树这个象征体体现了生命现象,

-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现作者的命运的.一种感悟。

-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着、呵护着,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合欢树是母亲曾经活在世上的见证,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母爱的恩泽已经渗透生命的深处。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孩子?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 这个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新陈代谢不可抗拒,而生命总那样因因相陈,敬重生命,母爱永存!!

(四)、同学介绍自己的文章《啊,母爱》

教师介绍冰心的《纸船》(朗读录音)和泰戈尔的《仿佛》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方法:

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

(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

明确: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

(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

明确:(1)条理清楚(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句子(略)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明确:乐观、坚强、执著聪明美丽善良热爱生活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2、句子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

小结: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出示课件)

3、作者有没有成长起来呢?让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介绍,请大家注意作者的笑脸。(出示课件)

小结: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时候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的回忆母亲,让我们一起阅读相关资料。

三、课外拓展(出示课件)

提问:这些片断反映了史铁生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与课文中的感情是否一致?(明确:一致,感激与内疚)

小结:史铁生的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作文时要抒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四、质疑

大家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问题?(略)

五、布置作业(选做)

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文章,体会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本文以物为感情载体的方法作文。

结束语: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懂你》这首音乐中结束这节课,愿母爱的光辉永照每个人心田,更愿我们都能理解自己的母亲,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母亲的形象,理解合欢树的深刻内涵,理解以小见大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2、情感目标: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教学重点:

1、母亲的形象。

2、合欢树的涵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个人是谁?(PPT1)——史铁生。他的职业是什么?——作家,不对,(PPT1)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为什么这么说?1972年,就在他21岁生日那天,一场大病让他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此后又患有肾病,发展成尿毒症,靠常年透析维持生命。接踵而来的疾病逼他走上创作的道路,在创作中他深入研究存在与命运,残缺与爱情,生命与苦难,爱与被爱等精神食粮来摆脱生命的苦难。他用残缺的生命躯体释放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点亮思想的光芒。用灿烂的笑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他笑容背后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名作《合欢树》,或许能得到启发。

二:曲径通幽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___________的散文。

课文描写合欢树的段落主要是?

合欢树是___________种的?

三:入境感受挚热的母爱

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形象?让我们沉浸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挚热的母爱,同学们先听一段朗诵,听的同时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从这些细节归纳母亲形象的关键词。

母亲(伟大)

有趣聪明美丽

坚强执着乐观

艰辛无私慈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爱美?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每个女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更何况像母亲这样聪慧美丽的女子,她本来可以享受幸福,但是幸福随着儿子的瘫痪而划上句点,她开始有白发,她因心力交瘁而过早地离开人世,作为一个母亲,她放弃了作为人,作为女人应有的幸福,活泼、有趣、美丽的缺失成就了母爱的伟大。)

问:面对这样母亲的爱,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

作者的对母亲情感经历从10、20岁的不理解漠视,到母亲去世后的愧疚,再到对母爱的理解。

四:出关探讨写作手法

文章到此,母亲的事迹写了,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也写了,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篇章,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二部分,还要写合欢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7—12段,再综观全文,是作分析。

以小见大:亲情是个很大的主题,母爱是种很深的情感,文章以合欢树为线记叙的那些琐碎的小事统一了母亲的深爱和儿子的真情,爱与被爱的真情借细小的片段和朴素的文字缓缓流淌,这就是以小见大,这也是散文中常用的创作手法。

象征:同学思考对比一下文中:我的`成长经历和合欢树的成长历程;母亲培育合欢树的经过与母亲支持我的过程;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我对合欢树的情感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其实合欢树就是我,合欢树就是母亲,合欢树就是母子间爱与被爱达成理解后的深情,同学们思考,这叫什么手法?象征(温固知新,我们以前学的哪些文章用过象征,《白杨树》《行道树》《雨巷》,什么叫象征?

五:回顾悟出爱的哲理

史铁生把深沉的母爱和对母爱的赞颂幻化为一颗合欢树,茂盛地长在小院,所以行文到最后的时候,作者又说到了小孩和树影,请同学把这段齐读一遍,思考: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孩子的“会”与“不会”?

母爱是普遍的,可以延绵

母爱是独特的,不可复制

结束语: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不管母爱是以何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应该珍惜,感谢史铁生,他提醒了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爱,用理解去培养一棵爱与被爱的合欢树;他也让我们明白,岁月永逝,无可挽回,但母爱永存,生命不息。爱,其实你们一直都在获得,为了不要失去后才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所以,爱你们也需要懂得,最后送一首歌给大家《懂你》,希望大家做一个懂得爱别人,也懂得回报别人爱的“达人”。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真实感悟。

2.探寻个体命运困境突围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对生命真实感悟——人生就是一场错过。

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大家经过预习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是个双腿残废,终日只能坐在一家轮椅上的的残疾人。而且是只在20岁的年纪上。

老师: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才正要全面开始的时候,突然双腿残废。他要经历怎样一番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心路历程?

史铁生当年的心路历程,最典型的记录在两篇文章里面。一篇是篇幅更大的中篇散文《我与地坛》,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合欢树》。

我们现在来看一句话,有句话叫做: 写作就写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当代作家说的。意思就是说,每一篇一流水准的文章,都有一句话,这句话代表着这篇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主题都浓缩都有这么一句贯穿全篇的灵魂。

那么,你们觉得《合欢树》这篇文章有没有?如果有,是哪一句?

好,现在请我们所有人把眼光聚焦到这句话上来——倒数第二段那句“悲伤也成享受”!

显然,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概念——悲伤与享受。为什么会悲伤?为什么享受?为什么悲伤竟会变成了享受?我们要知道,这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其实我们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读懂了《合欢树》。

环节一:探寻悲伤——感悟生命的困境

问题:那我们先谈谈史铁生真正悲伤的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PPT)

问题一:对待我的作文获奖,母亲和我各自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母亲急着表明自己的优秀,甚至比自己儿子还要优秀,这是一个年轻、有才的女性的虚荣心。我呢希望得到母亲的充分赞赏和肯定,所以母亲陈述她的荣耀过去时故作冷漠,让母亲失落和生气。这两者心与心之间是有隔膜的。我不明白母亲的心思,母亲也不明白我的心思。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PPT)

问题2:请选择一个有感情色彩的词填空,准确表达母亲与我对待我的残疾的各自态度。你会填什么,为什么?

明确:我:烦躁地、不耐烦地、厌倦地、痛恨地、敷衍地、责备地、绝望地、颓废地。

母亲:哀求地、满怀希望地、恳切地、慈爱地、急切地、乞求地。

母亲依然充满希望,相信奇迹;不愿放弃,母亲的执著与坚持。而我充满了绝望。

明确:那时候,我沉浸在身体残废的痛苦中,试图用写作来拯救自己,对母亲的关怀毫不顾惜。我只关注自己的痛苦,自己在寻求痛苦的解脱。

同学们,当我三十岁的时候,我的小说发表了,我的自我拯救之路成功,母亲却去世了。

问题:作者此时的感受受会是什么?

我感受到没有母亲分享“我”的荣誉的遗憾。

这时,我的成功与母亲的生命的错过了。同学们:当作者感到这种遗憾的时候,灵魂又受到了怎样震撼?

同学们我们一起齐读第五自然段。获奖之后……1、2起。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1)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2)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3)“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PPT)

老师:结合助推资料一,仔细品味,你读出了什么?

助推资料一

1.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史铁生散文·随笔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

2. “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史铁生散文《有关庙的回忆》

学生1:我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

学生2:我读出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思念)。

学生3:我读出了我的自责。

学生4:渴望被真正理解,渐渐地理解母亲的失望和离开。

学生5:他的成功更使他怀念自己的母亲,而不是求得功名,母亲的去世使他悲哀,却又无法释怀。

学生6:对登门拜访的人未能理解我的无奈之情。

学生7:获奖感言并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想念母亲,因为只有母亲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老师明确:这是我对母亲的理解与安慰的错过,所以,错过是我和母亲命运共同交织而成的!

老师:后文当中还有讲到错过吗?

学生:我错过了去看合欢树,走进那个小院。

老师: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人生就是一场错过” 。当我沉浸在作文获奖的喜悦中的时候,母亲却急于表现自己当年更加优秀,不能与我分享我的成功的喜悦;当我沉浸在残疾的痛苦和绝望中的时候,母亲为我的担忧、苦涩和祝福,我却不见不闻,毫无感觉——因为痛苦让我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当我终于写作成功,冲破痛苦的樊笼,走向自己的救赎的时候,母亲却已不再人世;当我理解母亲理解了母亲给我爱的时候,我却永远无法走近那棵合欢树,对母亲说一句“我终于读懂了你,终于没在辜负你呀”。

环节二:直面悲伤——命运困境的突围

史铁生如何化解悲伤?

(请阅读7-12自然段,并结合助推资料二,得出一个最闪光的观点。)(PPT)

助推资料二:

1.史铁生的写作始终以一种强悍的超越性姿态,直面各种潜在的'精神困境。在直面那些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时,史铁生并不想做一个被动的愁容骑士,而是积极地将那些人生困境既视为一种永恒之惑,又视为“获得快乐的机会”。

2.“爱”,永远是一种召唤,是一个问题。爱是立于此岸的精神彼岸。人类的心魂不死,是因为人类有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是源自我们个体和社会的残缺。

让爱来激活“心魂”的漫游,再让“心魂”去拯救人生的困境。

——《“心魂”之思与想象之舞——史铁生后期小说论》

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绿色批评62-64页。

3.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态,与他而言死有的时候即是生。生死的瞬息就如同一个节日一般值得纪念。

4.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悲美风格。川端康成强调“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辅相成的”在悲伤中书写美,在美中蕴含悲,其悲愈加,其美愈甚,从而形成一种空灵虚幻、奇诡绚丽,既悲且美的审美格调。

学生:1.用爱去解救人生的悲伤,带着母亲的精神力量继续前行,用爱激活了心魂。——对母亲爱的深度领悟,也成了我对生命的深度救赎。

2.以强悍的心态去面对,淡然的面对一切。

3.将所有的心绪都投入到写作中,直面人生的困境,用写作来寄托情思,把情感融入文章,直面人生的苦难,给人以积极、振奋人心的力量。

——自己走出痛苦的解脱。

4.把悲伤化作动力,追求爱与理解,向死而生,看淡死亡,把死亡看做平常、神圣的事。

5.通过合欢树,表达自己会想合欢树一样成长,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过程。

6.试着去接受,思想上积极乐观的去面对一切苦难。

7.敢于直面困境,让自己不成为一个被困境打败的人。

8.用心去记念死亡,认为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向死而生的心态。

9.时间长了,作者的悲伤也慢慢淡了。宁静。静静地待一会。宁静是心灵的养护和自愈。宁静是心灵最好的疗养。

10.推着轮椅一个人去过往生活的地方去走一走,平静自己的内心。

理解母亲并怀念母亲。通过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回忆与母亲生活的往事,进入母子精神对话的美好境界。

——回到“悲伤”里,我可以回到过去,回到有母亲的日子里去,可以抚慰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11.让悲伤也变成一种通向爱的渠道。悲伤变成诗意的美。

环节三:悲伤也成享受

现在我们从课文里跳出来,思考一下最后一个问题:读完和分析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有何感悟?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让我们进行情境作文。

创设情境,请同学就此写段话。要求扣住文章内容,并准确回答问题。

“如果你就是史铁生,今夜你终于来到小院,见到那棵合欢树,你坐在树下,花瓣纷飞,夜色融融,此刻你怎样向母亲倾诉,来告诉她,你是如何从悲伤中获得享受的。”(PPT)

学生示例:妈妈:自你离开后,我的心不再浮躁,但这么多年我却终难平静。曾经的你,青春年华,是我让你变得奔忙、沉重。你的希望我从未珍视,我只在我自己那个所谓的悲伤世界里徘徊。我以为我被整个世界抛弃,被生命所遗弃,现在我才知道,你的世界中我是那个唯一。是你对我的爱与理解,让我知道爱的付出是通向快乐的彼岸。

大家通过对史铁生的母亲的倾诉,明白了如何进行命运困境的突围。我想说:对于弥补心灵与生命的缺失,那种自我奋斗与自我拯救只能算是成长的初级阶段。人的真正的成长应该是“悲伤也成享受”的寻找心灵的出路与自由。(PPT)

板书设计:

合欢树

我错过母亲

期望获得赞同作文奖获急着表现自己

一心写小说残疾一心为我治病

毫不顾惜支持与鼓励

期望母亲分享小说获奖离开人世

走近合欢树小院与合欢树无法走近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梳理文章的情节脉络。

品味文中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本、小组讨论、分析细节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感恩母亲、珍惜亲情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作者通过回忆与母亲的生活片段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愧疚、思念、感激等交织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亲情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展示合欢树的图片,提问学生是否认识这种树,引导学生描述其外观特点。

2. 引出课题《合欢树》,介绍作者史铁生,简单讲述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他双腿瘫痪后的心境以及母亲对他的影响,让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2.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写了作者哪几个年龄段的事情?主要讲述了作者与母亲之间怎样的故事?

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梳理:文章写了作者十岁时、二十岁时、三十岁时以及母亲去世后等不同年龄段的事情。主要讲述了作者双腿瘫痪后,母亲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四处奔波为儿子治病,鼓励儿子写作,直至去世;而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之情日益加深,并且在与合欢树的接触中,感悟到生命与亲情的深刻内涵。

(三)文本研读,品味情感(20 分钟)

1. 分组讨论: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最能打动你?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体现母亲的形象和情感的?

例如:“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学生分析:这段细节描写通过对母亲为“我”治病的一系列行为的刻画,如“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抱希望”“惊惶”“昼夜守着”等,生动地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深深的担忧,尽管儿子的病情一次次让她失望,但她始终不放弃,体现出母爱的坚韧与执着。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合欢树,合欢树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合欢树最初是母亲种下的,在作者双腿瘫痪后,母亲把对儿子的爱与希望寄托在这棵树上;后来作者成名,合欢树也茁壮成长,它象征着母亲的爱与生命的延续,也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3. 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最初对母亲为自己治病的行为有过不耐烦和抵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尤其是母亲去世后,他逐渐理解了母亲的苦心,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之情愈发浓烈,并且在对合欢树的感悟中,将这种情感升华到对生命与亲情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10 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或难忘瞬间,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加深学生对史铁生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感悟生命与亲情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文章的主要情节、母亲的形象特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

2. 强调母爱的珍贵与无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亲情,感恩母亲的付出,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的爱。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1. 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自己心中母亲的形象,要求运用细节描写。

2. 以“感恩母亲”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对母爱的理解、自己与母亲的故事、赞美母亲的诗词等。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史铁生作品选读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复杂情感的环节,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启发。同时,在学生分享与母亲的故事时,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延伸环节略显仓促,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风格,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学习文中通过平淡的叙事展现深刻情感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细腻、含蓄的语言。

3. 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愧疚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引导学生珍视亲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分析文中细节描写、插叙等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理解合欢树的多重象征意义。

2. 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汹涌的情感波澜,领悟生命与苦难、亲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入思考亲情在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同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些与母亲和孩子相处的温馨画面,如母亲为孩子做饭、陪孩子玩耍、照顾生病的孩子等。播放结束后,教师深情地说:“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我们将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去感受一位母亲深沉而伟大的爱,以及作者在经历苦难后对生命和亲情的深刻感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史铁生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在二十岁时突遭双腿瘫痪的厄运,这一沉重打击使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之中,而母亲则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尽的关爱与支持,直至母亲去世。《合欢树》这篇文章正是作者在母亲离世后,对往昔生活的深情追忆和对母亲深深的缅怀之作。通过介绍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作者情感的根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合欢树写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情与作者和母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文章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文章先写了作者十岁时作文获奖引发的一段小插曲,接着重点叙述了作者二十岁双腿瘫痪后母亲为他四处求医、鼓励他写作的`经历,然后讲述了三十岁时作者的创作有所成就但母亲已离世的情况,最后描写了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以及对合欢树的感悟。文章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以合欢树为线索,将作者不同时期的经历串联起来,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命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四)文本精读,情感探究(20 分钟)

1. 精读文章第二部分(作者二十岁双腿瘫痪后的经历),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母亲在儿子瘫痪后的心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并进行分析。

例如:“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分析: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最初是满怀希望地为儿子治病,尽管儿子的病情一次次让她失望,但她依然坚持不懈,体现出母亲的坚强与执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在儿子面前既要表现出乐观,又要独自承受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这种心理变化通过她与儿子的对话以及她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为了儿子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这些事情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学生讨论后总结:母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情,如四处求医、寻找偏方、精心照料儿子的生活起居、鼓励儿子写作等。这些事情反映了母亲勤劳善良、坚韧不拔、关爱儿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作者在这一时期对母亲的态度是怎样的?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析:作者在当时对母亲为自己治病的行为表现出不耐烦和抵触,他一心只想通过写作来逃避现实。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作者对自己残疾的痛苦、无奈与自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同时也体现出他在当时还未能理解母亲的苦心。

2. 研读文章第三部分(作者三十岁时的情况),思考:

当作者的小说发表并获奖时,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

例如:“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分析: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极度的悲痛与愧疚。他为母亲没能看到自己的成功而遗憾,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母亲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曾经对母亲的忽视,这种愧疚之情伴随他对母亲的思念,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痛。

3. 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关于合欢树的描写),探究:

合欢树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义?它与作者和母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教师引导:合欢树最初是母亲亲手种下的,那时它象征着母亲对儿子未来的希望与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合欢树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母亲的化身,它见证了母亲的爱与付出,也见证了作者的成长与感悟。在母亲去世后,合欢树更成为作者对母亲思念与感恩的寄托,它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延续,也象征着亲情的永恒与不朽。

(五)朗读感悟,深化情感(5 分钟)

选择文中几处感人至深的段落,如描写母亲为作者治病的段落、作者回忆母亲的段落以及对合欢树感悟的段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调、语速、停顿等朗读技巧,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8 分钟)

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举例说明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为自己做的一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珍惜亲情、回报母亲的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历程,从最初的不理解、抵触到后来的思念、愧疚,再到对生命与亲情的深刻感悟;强调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通过平淡叙事展现深刻情感的写作特色。

2. 引导学生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用实际行动去关爱母亲,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同时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像作者一样在经历中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努力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八)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1. 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可以是记叙文,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也可以是议论文,阐述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认识。

2. 阅读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并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史铁生相关资料、音乐素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但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需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拓展延伸部分略显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教学节奏的把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与亲情的关系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拓展性资料或案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

品味文中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本、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感悟亲情的珍贵,提高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学生感恩母亲、珍惜亲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母亲复杂的情感。

赏析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体会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展示合欢树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对合欢树的直观感受,然后教师介绍合欢树的特点,如它的花形、花期等。

2. 提问:“当这样一棵美丽的合欢树与深沉的母爱联系在一起时,会发生怎样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史铁生的生平经历,重点提及他双腿瘫痪的遭遇以及母亲在他生命中的重要角色,还有本文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合欢树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十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为“我”骄傲;二十岁时“我”双腿瘫痪,母亲四处奔波为“我”治病;三十岁时“我”小说发表,母亲已不在人世;后来“我”与合欢树的相遇以及对母亲的怀念。

(四)文本研读,分析情感(20 分钟)

1. 研读十岁时的部分

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当时反应的语句,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例如:“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坚韧和执着。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此时对“我”的期望,体会母亲的爱。

2. 研读二十岁时的部分

重点分析母亲在“我”瘫痪后为我所做的事情以及“我”的态度变化。如“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体现母亲的担忧和细心;而“我”却因为身体的残疾和命运的挫折而陷入自暴自弃,对母亲的关心表现出不耐烦等情绪。

组织学生讨论:母亲的爱对处于困境中的“我”有怎样的影响?

3. 研读三十岁时的部分

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看到“我”小说发表时的语句,分析母亲此时的心情。如“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体会母亲的欣慰和自豪。

引导学生思考“我”在此时对母亲情感的复杂变化,既有对母亲付出的感激,又有对母亲早逝的愧疚。

4. 研读关于合欢树的部分

分析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提问:“合欢树在作者心中仅仅是一棵树吗?它还代表着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合欢树象征着母亲的爱与希望,也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让学生找出描写合欢树的语句,如“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体会作者借合欢树表达的情感。

(五)品味语言,学习写法(10 分钟)

1.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进行朗读和赏析。例如:“我摇着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叙述,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内心的痛苦。

2.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如以小见大,通过合欢树这一具体事物来展现母爱这一宏大主题;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使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刻意雕琢,却感人至深。

(六)拓展延伸(7 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难忘的经历或故事,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应该如何珍惜母爱,如何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变化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

2. 再次强调母爱的珍贵和伟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和珍惜亲情。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1. 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自己心中母亲的形象,要求运用细节描写。

2.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愧疚和感恩之情,体会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2. 学习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情感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珍视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解读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如母亲的言行、神态等,体会母亲的形象特点和对作者的爱。

理解合欢树在作者情感变化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生命残缺与圆满、命运无常的深刻思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小故事,如孟母三迁等,引起学生对母爱的共鸣。

2. 提问:“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总是默默地付出,那么当母亲离去后,我们心中会留下怎样的情感和回忆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史铁生的笔触,走进《合欢树》,去感受他与母亲之间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史铁生的残疾经历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重点强调他的作品大多与他对生命、亲情、命运的思考有关,而《合欢树》正是他对母亲情感的一次深刻缅怀与表达,为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奠定基础。

(三)初读感知(10 分钟)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文中写了作者与母亲的哪些生活片段?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以合欢树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作文获奖母亲为之高兴、青年时双腿瘫痪母亲为其治病操劳、中年时小说发表母亲却已离世以及后来作者与合欢树的情感关联等生活片段。

(四)深入探究(25 分钟)

1. 小组合作探究母亲形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析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探讨母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例如:“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这句外貌描写表现出母亲为儿子的操劳和辛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这些行为描写体现母亲在儿子残疾后想尽办法让儿子振作起来,展现了母亲的慈爱、坚强和乐观。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2. 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合欢树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生长过程?它与作者和母亲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从合欢树的生长变化可以看出,它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也象征着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合欢树从弱小到茂盛,就像母亲对儿子的爱与期望从未熄灭,而儿子在母亲离世后,看到合欢树就如同看到母亲的.身影,寄托着无尽的思念。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合欢树不仅是情感的寄托物,更是生命的象征,它见证了作者与母亲的故事,也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与延续。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让学生梳理文章中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从最初对母亲关爱的懵懂、残疾后的痛苦与自暴自弃,到后来对母亲付出的理解、感激,再到母亲去世后的愧疚、思念,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对生命和亲情更深层次的感悟。例如:“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这里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和行为表现,深刻地展现了他对母亲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母亲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过去不懂事的愧疚。

(五)写作手法赏析(10 分钟)

1. 细节描写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典型语句,如“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分析这种细节描写对表现母亲形象和情感的作用,体会其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情感表达更加细腻真实的效果。

2. 对比手法

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之处,如作者年轻时的自暴自弃与母亲的积极乐观、母亲在世时合欢树的生长状况与母亲去世后合欢树的变化等,探讨对比手法在突出主题、表达情感方面的意义,让学生明白通过对比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浓烈,主题更加鲜明。

(六)拓展延伸(7 分钟)

1. 展示一些关于母爱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新认识和新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演讲比赛,主题为“我心中的母爱”,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母亲的形象特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等重点知识。

2. 强调母爱是世间最珍贵的情感之一,我们应该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用心去感受和回报母亲的爱,同时也要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情感力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1.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2. 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