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通用7篇)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5课,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溶解的快慢”,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关“怎样加快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在教材中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其目的就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用搅拌、加热、切碎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而是以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学生在以后学习科学课以及将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解”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对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设计验证方案的时候,教师要使当地点拨。
设计理念:
遵循认知规律,创造性的将主要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三部分:杂乱无序的探究→初步形成科学概念的探究→自主充分的探究。整个教学过程沿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无知→初步形成→不断深化这样的进程进行。着力体现科学探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搅拌、加热水、压碎(物体颗粒小)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过程与方法:
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和“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探究、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具准备:
小组材料:
4个烧杯、、1个水槽、冷水、热水、红糖4包、一包水果糖,记录表。
教师材料:烧杯两个,方糖一块,糖果一块,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的材料和简单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1、老师把一块糖放入水中,请一名学生品尝,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老师明明放入杯中一块糖,为什么他感觉不到甜呢?(糖块没有溶解)
3、那怎么样才算溶解呢?(颗粒变小、消失直到最后看不见了)
4、我想尽快喝到糖水,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糖块快速溶解使糖水变甜呢?有什么办法?(板书:搅拌;水温高;碾碎)
5、你们说的压碎和谁比溶解的快?(不压碎)
你们说的搅拌和谁比溶解的快?(不搅拌)
你们说的加热和谁比溶解的快?(不加热)
6、刚才某某同学说的压碎比不压碎溶解的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呢?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一)师演示碾碎实验。
1、师生一起做演示实验来验证。(最好学生说老师来操作)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并思考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老师取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糖块,把其中的一块糖碾碎,碾碎的糖比整块糖颗粒小,然后再取两个烧杯分别往烧杯倒入同样多的水,水温相同,把糖同时倒入烧杯中,两个烧杯都静止不动,这时观察烧杯的现象。
4、看谁观察得认真,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呢?哪些条件不同?一会儿我们再观察。
不同条件:一杯中的糖碾碎,一杯中的糖不碾碎(出示课件)
相同条件:糖量相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同时加入糖片、同时进行观察(一样的水。一样的糖)
5、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烧杯里的糖块溶解的状况。碾碎的糖块颗粒变小,都消失了,溶解的.更快。
刚才的实验里,我们只有一个条件是变化的,其他的条件都不变。我们发现压碎能加快溶解。那么搅拌和加热能否加快溶解呢?请小组同学先根据表一、表二来设计实验方案。
(二)探究实验过程:搅拌是否加快溶解,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
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搅拌和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实验中注意事项,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4、汇报实验结果:搅拌的一杯红糖溶解的快,没搅拌的一杯红糖溶解的慢。热水的这杯红糖溶解的快,冷水的这杯红糖溶解的慢。
5、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实验,得出了搅拌;水温高;颗粒小能加快物质(糖)的溶解。
三、解决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教学
1、吃糖比赛(安全提示:不能把糖块吞下去)
2、刚上课时的这杯糖水,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快的喝到甜甜的糖水呢?
3、生活中,你还用过这种方法加快溶解么?
4、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究,一定会发现许多科学奥妙1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不压碎压碎能
不搅拌搅拌能
不压碎压碎能
加快溶解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得快。
这部分选择前几课多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观察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书强调热水为60摄氏度,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两组实验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为第二部分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
第二部分: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这部分实际上是模仿着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虑怎样控制这些因素,让每一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
学情分析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学生拓展到加热水和碾碎的对比实验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评价任务
1.能对加快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2.能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教师准备: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问题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预设:
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与慢的方法
(一)以加热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测,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这节课用红糖做实验(出示:红糖)。下面我们就以加热为例,大家说一说,你们怎么证明加热的比不加热的快呢?(引出对比实验)。
师:怎么比才公平呢?(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相同条件有好几个,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个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课上叫做对比实验。
师:现在就按照同学们刚才说的,老师来做这个实验,看我做得对不对。
2.师做加热加快溶解的演示实验。(边说边做,并用投影仪展示。)
过渡:观察加热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先想想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这个实验怎么做呢?
(二)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物质应该一样多;水一样多;放入时间应该一样,水的温度也应该一样。
2.投影出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的步骤。(抽生读一读)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再看我们刚才加热的实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碾碎呢?你能自己设计实验了吗?小组讨论一下,该怎么做这个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确定后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用热水、搅拌、碾碎这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以加热实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师: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每人吃一颗水果糖。但先思考一下: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1.讨论游戏方案:同时放入嘴中,小组长含在嘴里不动,实验员用舌头翻动搅拌,材料员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记录员咬碎并搅拌,用1、2、3、4记录糖溶解快慢的顺序。
2.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3.汇报游戏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保证了实验效果,实现趣味和有效的统一。】
四、拓展与应用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戏,你有办法快速制作出来吗?课上交流后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尝试。
2.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现象,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小调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锅里放盐比较好?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溶解方面的问题。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槽。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学生观察评议。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水平)
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1.这节课我们用厨房里常见的食盐和小苏打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发现,一定条件下,它们的溶解水平不同,那么其他固体呢?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表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
(1)上网查资料,了解气体(比如氧气、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吗,溶解水平大小相同吗?
(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盐
固体?溶解水平强?弱?
小苏打
公平对比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课本31---32页
【教学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溶解的概念,知道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解于水,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教学活动可以设计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探究哪一个溶解得快。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选择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为第二个环节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作用。第二环节是吃糖比赛。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验证实验——获得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解”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对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设计验证方案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搅拌、用热水、弄碎可以加快溶解。
过程与方法:设计“怎样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探究、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具准备】
烧杯、玻璃棒、冷水、热水、冰糖、食盐、水果糖、记录表。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分组实验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二、问题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块冰糖(老师拿出冰糖块放在桌子上)。谁有好办法,让老师以最快的速度喝上冰糖水?
学生回答:弄碎搅拌用热水……
师: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溶解的快与慢(教师板书课题)
三、讨论实验研究方法
刚才,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几种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这几种方法是不是都起了作用了呢?我们还要通过做实验来证明。我们要一种一种分开来研究。
单说,搅拌的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吧,你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呢?(让学生思考)
一个人跑步能说快吗?缺少了什么条件?和谁比较?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快与慢。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质溶解的快慢。
四、观察对比实验
1、研究搅拌能否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哪些条件需要相同。(个别学生发言)教师板书:相同条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教师强调:不同条件只有一个,其余条件都要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认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及结论
2、研究温度能否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让学生组内讨论设计)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交流
(2)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研究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加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要证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怎样做比较科学?
(3)交流实验现象及结论
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时出示实验材料进行演示,完善实验设计。
交流时强调只有水温条件不同,其它等条件都要相同。(出示课件)
教师小结: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我们就要注意实验时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要相同,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测。这种方法叫对比实验。
五、吃糖比赛
刚才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老师奖励每个同学一块糖。但是这糖有很多种吃法:含在嘴里不动;用舌头搅拌;用牙咬碎;用牙咬碎并用舌头搅拌。
组内四个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听到开始后,一起把糖放入嘴中。 学生交流:那种方法溶解的最快
实验证明:加热水、搅拌、弄碎等多种方法合起来运用更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六、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几种加快物质溶解方法。课后,同学们利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能不能把洗衣粉、肥皂等更快的溶解到水中。试试看!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应用溶解快慢的?说说看。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不同条
件
加热 能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
切碎 相同条
件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的概念和过程。
2、掌握溶解的快与慢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课件。
2、溶解实验材料(如盐、糖、水)。
3、实验器材(如、勺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引入溶解的概念,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溶解。 —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2、提出问题:
—提问:溶解的快与慢有哪些因素?—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
3、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一:比较盐、糖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速度。 —实验二:比较不同大小的颗粒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4、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不同因素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5、扩展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或讨论。 —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6、小结:
—审视教学目标,进行简要总结。
—确认学生对溶解的快与慢因素有了基本的了解。
四、研究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溶解现象,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对溶解的快与慢的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有了进一步思考的基础。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局部。
第一局部:哪一个溶解得快。
这局部选择前几课屡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看材料,让学生通过比照试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比照试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看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试验的结果比照是格外明显的,学生很简洁从试验中观看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书强调热水为 60 摄氏度,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两组试验强调只转变一个条件,为其次局部的试验设计供给示范。
其次局部:加快方糖溶解的争论。
这局部实际上是仿照着进展比照试验的设计和争论。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虑怎样掌握这些因素,让每一组试验只转变一个条件。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受比较科学、标准的比照试验活动的过程。最终的吃糖块竞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标准性。
学情分析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靠于三个主要因素:
物质颗粒的大小〔即外表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试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留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简洁想到的是搅拌,由于前面几课的试验中屡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阅历。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比照试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争论,指导学生运用比照试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根底上,让学生依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受“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外表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试验,亲历掌握单个变量进展比照试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比照试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学生拓展到加热水和碾碎的比照试验方法。
难点:比照试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掌握。
评价任务
能对加快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进展猜测。
能设计比照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教学预备
为小组预备:2 个透亮玻璃杯、1 根筷子、1 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教师预备: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问题
师:教师倒了一杯冷的纯洁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1.
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请大家帮教师想想方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预设:
生 1:用筷子搅拌。
生 2:把水换成热水。
生 3:把水果糖打碎。
生 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是令教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方法4.
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争论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阅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头就做好了情感和学问等方面的预备,自然进入争论状态。】
二、设计试验,探究影响溶解快与慢的方法
〔一〕以加热试验为例,探讨试验方法。
师:刚刚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测,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用试验1.
来验证。为了试验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这节课用红糖做试验〔出示:红糖〕。下面我们就以加热为例,大家说一说,你们怎么证明加热的比不加热的快呢?〔引出比照试验〕。
师:怎么比才公正呢?〔师生共同争论一样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一样条件有好几个,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个加热,另一个不加热。〕
这种方法在我们的试验课上叫做比照试验。
师:现在就依据同学们刚刚说的,教师来做这个试验,看我做得对不对。
师做加热加快溶解的演示试验。〔边说边做,并用投影仪展现。〕
过渡:观看加热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先想想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这个试验怎么做呢?
〔二〕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试验。
师生共同争论试验步骤及应留意的事项: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
物质应当一样多;水一样多;放入时间应当一样,水的.温度也应当一样。
投影出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试验的步骤。〔抽生读一读〕
学生领取试验材料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试验结果。
再看我们刚刚加热的试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说明白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试验。
碾碎呢?你能自己设计试验了吗?小组争论一下,该怎么做这个试验?
学生沟通试验方案,确定后领取试验材料进展试验。
汇报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通过试验,我们验证了用热水、搅拌、碾碎这三种方法都能加4.
快溶解。
【设计意图:以加热试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 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试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比照试验应留意进展变量的掌握,为后面的试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留意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互助意识的培育。】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争论。
师:看大家做试验这么认真,教师嘉奖每人吃一颗水果糖。但先思考一下:
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争论玩耍方案:同时放入嘴中,小组长含在嘴里不动,试验员用舌头翻动1.
搅拌,材料员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记录员咬碎并搅拌,用 1、2、3、4 记录糖溶解快慢的挨次。
小组进展吃糖玩耍,做好记录。
小玩耍:怎样吃糖,溶解更快
溶解糖块的方法 溶解快慢挨次
含在嘴里不动
用舌头翻动搅拌
把糖块咬碎
咬碎并搅拌
汇报玩耍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玩耍的形式调动了他们的心情,保证了试验效果,实现趣味和有效的统一。】
五、拓展与应用
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玩耍,你有方法快速制作出来吗?课上沟通后鼓舞学生课后自己尝试。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现象,比方喝咖啡的时候,小调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锅里放盐比较好?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连续探究有关溶解方面的问题。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以培育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乐观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受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学问教育的要求,又表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本节课突出的特点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上课,端起一杯凉开水,向里放了一块水果糖,和学生沟通:教师这有一杯凉开水,我在里面放了一颗水果糖,请一位同学来尝一尝。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并且都想来亲自尝一尝,心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问:
假设我想在短时间内喝到一杯很甜的糖水,你有方法让糖快点溶解吗?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阅历的回忆,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做好了心情和学问等方面的预备,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由“扶”到“放”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比照试验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主要实行了先以一种试验方法为主〔加热〕,指导学生把握用比照试验进展争论的方法,并进展了演示试验。然后让学生探究搅拌和碾碎两种试验怎样做比照试验。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比照试验概念的理解渐渐加深。在试验中将食盐替换为红糖,试验现象更加简洁观看。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堂的完毕不应成为问题的终点,而应成为学生争论问题的起点。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科学课堂,更应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科学课堂,课下连续进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把学生的探究热忱延长到了课外,科学探究力量、科学素养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