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发布者:倚窗望月 时间:2024-10-23 19:20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⑴什么是元素?

⑵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⑶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元素

1.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2.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3.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4.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A硅铝氧

B铝硅氧

C氧铝硅

D氧硅铝

2.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3.水是由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构成的。

4.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元素,还可能含有元素。

(六)课后作业

1.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

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元素概念,初步学会从元素的角度认识、描述物质的组成;学会正确读、写、用常见的元素符号;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会从元素组成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和物质分类,体会分类思想,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物质的组成,理解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分,常见元素符号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讨论法、对比法、归纳法。

四、学法指导:

通过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物质入手引出元素,引导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元素和原子的对比来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五、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分三个环节

一元素概念

1、复习提问:分子、原子定义、性质、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订正学案的答案

2、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知道这样一则广告:某饮料瓶注明:含有钙、铁、锌、硒等成分,你知道这些成分是表示的什么意思吗?引出元素的概念。

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元素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元素定义的讲解

师:出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气分子,甲烷分子、一氧化碳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图,让学生帮忙怎样根据分子的种类把它们分类

教师引导: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在分,把分子再分,分成原子后,再让学生帮忙把这些原子再来分类

生:学生拆开模型,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让学生初步接触分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氢原子分在一起?

氧原子呢?

碳原子呢?

板书:氢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1

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

碳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6

讲解:核内质子数都是1的一类氢原子就叫氢元素(学生初步认识氢元素)

引导学生总结:氧元素、碳元素。学生完成学案……(进一步领会元素的含义)

学生总结元素的定义,老师板书

板书: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生共同分析水的微观构成,同时引出水的宏观组成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认识水)

5、反馈练习:完成学案中的练习(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

教师引导:除了刚才的两种物质,我们以前学到的物质也是由元素组成的,你能来分析一下几种物质的组成吗?

教师引导: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让学生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问题:如果把刚才的碳氢氧三种元素重新组合,你又能得到什么新的物质?

生:学生思考回答,完成学案

(让学生了解元素组成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师:讲解:世界上的三千多万中物质就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我们知道目前已发现的元素种类有一百多种,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中的18种,元素名称

我们来看一副漫画,引出元素符号

出示1-18号元素符号元素名称,让学生互动,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元素符号

生:阅读课本53页《活动天地》回答问题,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教师指导记忆。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师:书写下列符号,思考它们表示什么意义?

①H、②2N、③5C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元素符号的意义,《板书》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讲解:元素和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表格,在班级展示答案,订正。

三纯净物、混合物

师:问题:到超市购物,很快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物品,为什么?

出示几种纯净物,让学生分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引出单质化合物

让学生总结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

(让学生明白分类法的重要性,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线测试

谈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自我检测

作业:见学案的作业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认识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学生能够应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微观领域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在原子组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的质子数不同,在前面的学习中,已为"元素"的概念的建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

本节课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理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本节难点:(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三大部分进行:

1、元素概念的建立

<情景创设>1、许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们能否划为一类

2、不同类的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复习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下表

物质名称原子种类其中氧原子的质子数

氧气(o2)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

过氧化氢(h2o2)

物质名称原子种类其中氮原子的质子数

氮气(n2)

二氧化氮(no2)

尿素[co(nh2)2]

硝酸(hno3)

<提出问题>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且这些氧原子中核电荷数都为8,综合其余几种原子核电荷数的分析,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核电荷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讨论>见课本71页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进而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原子和元素的'理解发生混淆,接下来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自学>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思考>为数不多的元素为什么可以组成这么许多物质呢?

2.元素符号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一化学变化

用中文表达:镁氧气→氧化镁

用英语表示:magnesiumoxygen→magnesiumoxide

用化学用语表达:mgo2→mgo

通过以上表示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化学都要学习这套语言。不同国家的化学家们合作和交流也要用这套语言。

<拓展视野>阅读课本73页资料。联系查找常见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

<讨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三、元素周期表

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简介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活动与探究>课本74页。

四、本课小结:

<学生活动>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

2、你从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感悟?

五、本节检测

全班过关:

1.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

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

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

a.元素b.原子c.单质d.分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6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物的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

㈠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标,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8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元素

【导入新课】我们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100多种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什么叫做元素呢?

下面介绍几种原子:

总称质子数中子数

氧元素氧原子88

氧原子89

氧原子810

总称质子数中子数

碳元素碳原子66

碳原子67

碳原子68

碳元素和氧元素本质区别是什么?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呢?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概念解析】不同元素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如以下问题:

1.水分子中含有原子;2.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原子;

水是由组成。二氧化碳是由组成。

3.氧气分子中含有原子;

氧气是由组成。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应用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原子

【推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为核电荷数不同,但中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展示下列四项内容图片)

【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氮;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里的氟、钙、碘、铁指的都是元素。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点燃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二、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归纳】描述物质的几种方法:

1.有的纯净物由分子构成,有的纯净物由原子构成。

2.纯净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3.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堂练习】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2.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很多,自拟两个分类标准,将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四种物质中的三种物质包括在标准内,而另一种物质不包括在标准内。

(1)标准常温下是气态的,包括的物质有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2)标准组成物质中含有氧元素的,包括的物质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质量不同B、中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D、核外电子数不同

4.判断正误,并加以改正

①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

5.有关二氧化硫(SO2)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的';③二氧化硫分子里含有1个硫元素和2个硫元素;④每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⑤二氧化硫分子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请你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基础巩固】6.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使用的燃料成份中含有液态丁烷,而丁烷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由此推断丁烷中一定含有元素是那些?

丁烷+氧气水+二氧化碳

一定有氢、碳,氢、氧、碳

7.某全麦饼干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下表所示,表中的

“铁、镁、锌、钙”是指【】

营养成分铁镁锌钙

含量

㎎/g

4.5~590~

100

3~4280~

300

A分子B原子C元素D非金属

8.地壳里所含元素的质量分数居前四位的元素由低到高

依次是【】

A氧、硅、铝、铁B氧、硅、铁、铝

C铁、铝、硅、氧D铝、铁、硅、氧

9.二氧化碳是由和组成的,共含有元素;

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和构成的,共含有个原子,含有种原子。

10.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份是双氧水(H2O2),下列双氧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双氧水由氧气和氢气组成B.双氧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双氧水分子由氧分子和氢分子组成

D双氧水分子由二个氢元素二个氧元素组成

11.中小学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的挥发性物质二氯化甲烷(CH2Cl2),吸入后会引起慢性中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氯甲烷由甲烷和氯气组成B二氯甲烷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

C一个二氯甲烷分子中有一个氢气分子和二个氯原子

D一个二氯甲烷分子由碳元素、氢元素和两个氯元素构成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一个氢分子中含两个氢原子

C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确定

D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13.自编口诀,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

K、Na、H、AgF、Cl、Br、ICa、Mg、Ba、Zn、Cu

钾、钠、氢、银氟、氯、溴、碘钙、镁、钡、锌、铜

Al、O、FeHe、Ne、Ar、Kr、Xe

铝、氧、铁氦、氖、氩、氪、氙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知识回顾】1.什么叫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3.从下列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Au、Ag、Cu、Fe、SnH、O、N、Br、C、SHe、Ne、Ar

金、银、铜、铁、锡氢、氧、氮、溴、碳、硫氦、氖、氩、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给元素命名,比较形象,但书写十分不便。

一、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S、P、K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一大二小)。Na、Mg、Ca、Zn、Si等。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汉字偏旁为“钅”旁,汞除外。如: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等。

非金属元素:汉字偏旁为“气”“氵”“石”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况下存在的状态。

如氢、溴、碳等。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包括氦、氖、氩、氪、氙、氡。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有时还能表示一种物质如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He:氦;

Fe:铁;C:碳。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了数字,就只有微观的意义!

【课堂练习】1.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符号和数字表达含义

5个氧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个铜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

氮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磷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符号中,能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氢原子的是【】

A.2HB.H2C.2H2D.H

4.下列符号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这种物质的是【】

A.HeB.2HeC.O2D.2O

二、元素周期表

周期表共有七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七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周期表中的18个纵行中,第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族,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横是周期,纵是族)

【元素周期表带给我们的信息】

1.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4.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课堂练习】5.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于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将两种事物的共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种事物的不同点写在相应圆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请参照下图左侧示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在右侧的空格中。

A分子B原子

a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b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c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6.下列不能用来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是【】

A单质B原子C离子D元素

7.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

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

D.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基础巩固】1.不同种元素的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硅B.铁C.铝D.钙

3.写出氮、氯、硫、磷、锰、铜、金的元素符号。

4.写出He、F、Si、K、Ag、Hg的元素的名称。

5.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改正

铜Cu______,;锌ZN______;银AG______;氯cL______;钙cA______。

【能力提高】1.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不同。

A、中子数B、质子数C、核外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这些名词“加碘盐”、“补铁酱油”、“高钙奶”,这里的碘铁钙指的是【】

A、元素B、原子C、分子D、单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如右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13B.它是非金属元素

C.它的质量是26.98gD.相对原子质量是13

5、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Cl氯元素、一个氯原子②2Fe两个铁原子③nSn个硫原子

【历史回顾】1.思考: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是否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试举例说明。

不一定。例如质子数都为10的粒子有:Ne、H2O、NH3等。

1、试着用图示表示出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1、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

组成

元素物质

种成构

原构成

子构成

原子分子

例如,可以说: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9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

[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

[思考与教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于黑板上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设问]: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与教流]:

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设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精讲]: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的有关内容。

[设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设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归纳小结]: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课堂反馈]: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学生回答]: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过渡]:学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我们再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族。

[板书]:2、族

[设问]:请大家数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18个。

[设问]: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族序数,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设问]: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归纳小结]: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设问]: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主族?多少个副族?

[学生回答]:7个主族、7个副族。

[设问]: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学生回答]: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设问]: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学生回答]:3个。

[设问]: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其偏旁均为“金”,说明它们均为金属。很正确。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设问]: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教师精讲]: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IA族: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反馈]:

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业]:P11:1、2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0

一、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三、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表示

1.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a.国际上,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当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如:H,He;C,Cl

b.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果有的话)。如:

c.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1、该表共有种元素?

2、元素的原子序号与该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_数相同。

3、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位置

4、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位置

2.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a.金属元素:“钅”字旁

b.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元素(“石”字旁)

液态非金属元素(“氵”字旁)

气态非金属元素(“气”字头)

四、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当元素符号前有系数时,此时的符号不再具有宏观意义,只代表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2H表示2个氢原子

【随堂练习】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铁B.铝C.硅D.氧

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河水属于

A.化合物B.氧化物C.单质D.混合物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相对原子量B.电子数C.中子数D.核电荷数

4.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

A.糖水B.液态氧C.稀硫酸D.生石灰

5.运用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可依据生物发光现象检测超微量钙的存在。这里的“钙”是

A.分子B.原子C.元素D.单质

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A.氧元素B.碳元素C.氮元素D.硅元素

7.下列四幅元素含量示意图中,能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的是

ABCD

8.下列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A.2OB.2O2C.O2D.O2-

9.下列各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空气B.双氧水C.水D.二氧化碳

10.下列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本质不同,它是()

A.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氯酸钾制氧气D.高锰酸钾制氧气

1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对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硬水经过过滤可以转化为软水

C.水是由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水污染

12.根据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的是同一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C.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D.它们依次表示原子、离子、离子

13.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物质不可能由离子构成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14.选用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填写下列空白(用序号)

(1)煤气燃烧;(2)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3)酒精易挥发;(4)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15、现有下图示仪器和装置,请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A是,B是,E是,F是。

(2)实验室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是,(填字母,下同)

使用E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出一条即可)。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实验结束后发现导管中出现紫红色,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4)在(3)中你所选用氧气收集方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将一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利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观察下列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①加持木炭的仪器是;

②在K中倒入的液体物质是,

此实验的目的是。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1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X2

常温下

水中

四氯化碳

汽油

酒精

F2

浅黄绿色

强烈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Cl2

黄绿色

浅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黄→橙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I2

紫黑色

深黄→褐

浅紫→紫

紫→深紫

浅紫红→紫红

棕→深棕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F2I2)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回忆:氯气的化学性质,由氯气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板书:三、化学性质(F2I2)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板书:2.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

(2)与水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与金属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氢气、与水、与金属的反应,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我们来看看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现象。(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2NaCl(熔融)=2NaF+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2Cl-+Br2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2Cl-+I2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2Br-+I2氧化性:Br2>I2还原性:I->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例如:氟无正价;氟气与水等溶剂剧烈反应;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单质碘能使淀粉变蓝;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3.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卤族元素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三、化学性质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2.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例如:2Fe+3Cl22FeCl3而2Fe+3I22FeI2

(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2Cl-+Br2

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2Cl-+I2

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2Br-+I2

氧化性:Br2>I2还原性:I->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3.碘遇淀粉变蓝

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X-+Ag=AgX↓(X为Cl、Br、I)具有感光性、人工降雨。

卤离子检验: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2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3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板书]

4Li+O22Li2O

2Na+O2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2H2O=2ROH+H2↑

(1)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P40:三、四、五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

(2)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2)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坩埚钳、酒精灯、10%的稀盐酸、鱼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几类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同时了解了水和无机盐也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无机盐的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

人体生长过程中需要6种营养素,根据营养素的组成元素,你认为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

【学生回答】

由水可知人体内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中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内含有N元素。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7~P98,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以多媒体展示)

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1.50多种,除C、H、O、N以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油脂形式存在外,其余都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2.氧元素、钙元素。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超过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

【阅读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8,了解常量元素中钙、钠、钾三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活动与探究】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取两根鱼骨,其中一根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另一根放在10%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一会,10分钟后取出。

【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进行归纳、得出结论:鱼骨中含钙元素。

【提出问题】

钙元素是人体需要量很多的常量元素,若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还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补充足够的钙元素呢?

【学生回答】

牛奶、骨头汤、绿色蔬菜、肉类、豆类都含有钙元素。

【归纳总结】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含量较少,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却很大。微量元素中有20多种是人体必需元素,若人体缺乏,就会生病。

【课件展示】

出示一些患者的图片,请学生根据教材P99的表格,回答各是由于缺乏哪种微量元素而导致的。

【提出问题】

同学们,当医生不能只是看病,不开药,请问要补碘、补氟应该怎么补充?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种做法:如食用海带、紫菜、碘盐补碘,常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交流讨论】

组织并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目。

【学生回答】

前后四人一小组,得出结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元素过量也会得病。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主要靠食物摄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