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熟练地计算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去大海边上解决问题,是板书课题 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的新本领是熟练地计算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内容,仔细观察图片上有什么?天空上有什么?大海上有什么?海滩上小朋友在干什么?动动脑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5分钟后比谁学得快、理解的透彻,能够解答以上问题。)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一比谁看得认真,坐姿端正、精力集中,效率高。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师不能辅导)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生(后进生)列举看到的数学信息。(其他同学补充)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2、做一做:解决红点问题,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五、后教
1、更正: 指名学生完成第二个问题,并讲解做题思路。
2、议一议:加几个一和减几个一都在各位上计算。
六、全课小结
生口述小结:加几个一和减几个一都在各位上计算。
七、练一练
11+3=
15+4=
16+1=
14+2=
12+5=
13+4=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
八、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感悟同一道加法或减法有多种计算方法。 能与同伴合作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幻灯片、小棒等。学生准备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有一天,天气晴朗,猫妈妈带着猫宝宝到河边钓鱼,钓了一整天,猫妈妈钓了13 条鱼,猫宝宝钓了2 条鱼。猫宝宝着急地就想吃鱼,猫妈妈却让猫宝宝先提一个数学问题,才让它吃鱼,小猫很着急。同学们,你们能替猫宝宝想法,让它尽快吃上鱼吗?
学生间互相讨论,提出了几个数学问题:
(1)猫妈妈和猫宝宝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2)猫妈妈比猫宝宝多钓了多少条鱼?
(3)猫宝宝比猫妈妈少钓了多少条鱼?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给予充分肯定。
同学们提出了这样3个问题, 首先来解决第1问:猫妈妈和猫宝宝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
教师:猫宝宝吃上鱼,猫妈妈让宝宝再多多努力,将13+2计算出来。同学们,你们也要再努力来学习如何算13+2。
(1)探讨算法。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13+2 怎样算?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们先拿出13 根小棒摆在桌子上,再拿出2 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教师在投影仪上摆), 合起来是多少根呢?(15 根)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在4 人小组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好了,下面请各组代表说说你们组的意根合起来是5根(学生边说边做合起来的动作),再加在1 捆上就是15
教师:请在投影仪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学生:我们这组里还有一种方法是数,1 捆是10 根,从10 起接着数剩下的几根:11,12,13,14,15,数完后是15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我们组中也有人用数的方法,但是与刚才的不同,我们是从13数2个数:14,15。
教师: 看来小朋友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大部分人都知道如果是用小棒做 这种加法,要先把什么加起来?(单根的)再加在什么上?(整捆上)
(2)教师介绍加法各部分名称,并在算式下板书:加数、加数、和。
(3)操作练习。课堂活动第1 题:摆小棒,算一算:14+2= 13+6=
教学例2
解决提出的第2个问题:教师:猫妈妈比猫宝宝多钓多少条金鱼呢?首先写出算式:15-2。
(1)操作引入。
教师:请小朋友们在桌上先摆15 根小棒,再从中拿走2 根,现在还剩多少根小棒?
学生:13
教师:谁会用算式表示?
学生:15-2=13。
(2)探讨算法。
教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刚才我们算的13+2=15,所以15-2=13。
学生:我是往前数2 个数:14,13。
学生:我们刚才摆小棒时,拿走2根里拿走的,剩下的3根合在教师:要不要把同学说的过程再看一遍?(要)教师在投影仪上用拖动的复合投影片演示(先出示第1 根〉,然后在2片上慢慢拖走2
(3)介绍各部分名称并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哪些同学还有别的'想法?
(4)操作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18-4=
教学例3
教师呈现例3的金鱼图。用小棒代替金鱼,先在桌上摆11 让学生列算式,并讨论算法。
教师:由11+6=17,是不是还能想到其他算式?幻灯片出现17只金,圈出6只。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7-6,并讨论算法。
教师给学生点明:由11+6=17 能想到17-6=11,还能想到17-11=6。
教学例 4
(1)教师用幻灯片呈现例4
教师:请同学们看小鸟图,左边图中有多少只鸟?右边图中小鸟有飞走的,也有飞来的,飞走了多少只小鸟?飞来了多少只小鸟?学生通过数鸟数,得到右 边一共13 只鸟,右图中飞走了2 只,又飞来了3 只。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 飞走与飞来的意思。原来有13 只鸟,飞走了2 只,又飞来了3 只,那现在还有 多少只鸟?
教师写出算式:13-2+3。
(2)教师:同学们,在第2 章中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那算式13-2+3, 就可以先计算13-2,用小棒的方法可得结果11,然后将11 与算式中的3 相加, 得到结果14,也就是13-2+3 的结果。
(3)操作练习 算一算: 15+2-4= 18-5-2= 17-6+3=
三、课堂作业
课堂活动第2,3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这节数学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例子,探索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知识迁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基础运算的兴趣和信心,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复习之前学过的加减法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题目,如“9+5=?”、“12-7=?”等,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新课引入
1. 通过实际情境,如购物、比较价格等,引入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
2. 讲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三、新课讲解
1. 不进位加法:
定义:两个数相加时,每一位上的数字相加都不超过9,不需要进位。
示例:23+31=54,讲解计算过程。
2. 不退位减法:
定义:两个数相减时,每一位上的.被减数都大于或等于减数,不需要借位。
示例:46-27=19,讲解计算过程。
四、巩固练习
1. 给出一些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练习题,如“35+42=?”、“67-49=?”等,让学生进行计算。
2. 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强调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
1. 完成习题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并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个数的名称。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知识迁移能力。
3. 使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之前学过的加减法知识,包括加法和减法的定义、计算方法等。
二、新课引入
1. 通过实际情境,如计算时间差、简单数据统计等,引入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
2. 讲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三、新课讲解
1. 不进位加法:
强调在加法运算中,当两个加数的位数相加不超过一个单位时,不需要借位或进位。
通过具体例子,如“21+34=?”等,讲解计算过程。
2. 不退位减法:
强调在减法运算中,被减数减去减数的`结果不需要借位。
通过具体例子,如“56-23=?”等,讲解计算过程。
四、巩固练习
1. 给出一些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2.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和注意事项。
2. 强调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
1. 完成习题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并尝试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应用例子。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 使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 引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知讲授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进位加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计算方法。
2. 讲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原理:将两个加数对应位上的数相加,不需要考虑进位问题。
3. 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验证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4.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退位减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计算方法。
5. 讲解不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将被减数对应位上的数减去减数对应位上的数,不需要考虑借位问题。
6. 学生动手用计数器拨一拨,验证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及注意事项。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习题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并尝试自己解决一些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实际问题。